



摘 要:課程思政背景下,中職英語教學面臨著新要求、新目標,通過深化課程目標、內容、結構、模式等方面的改革,把政治認同、國家意識、文化自信、人格養成等思想政治教育與課程知識教學相結合,充分發揮教書育人的作用。本文選取了相關的教學內容,探究單元主題意義,有機融入思政元素,采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采取多元考評機制,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英語學科的育人功能。
關鍵詞:課程思政;中職英語;教學實踐
作者簡介:劉媛媛(1987.06-),女 ,湖南長沙人,寧鄉市職業中專學校,助理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職英語教學、英語語法學習。
一、引言
《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明確提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必須將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中職英語課程是中職院校各專業學生必修的公共基礎課程,教師應結合學生所學專業,注意課程內容的價值取向,充分發揮英語課程的育人功能,重構課程內容,將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有機融合,真正做到英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協同育人。面對多元文化的沖擊,特別是西方思想的影響,部分中職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不了解。本課例內容為高教版中職教材《英語基礎模塊2》第五單元“Ancient civilization”,著重闡述中西方古文明及古代絲綢之路,內容豐富,可以幫助學生提升審美素養。但是根據學前問卷調查結果可知,學生對本單元的背景知識一知半解,無法從歷史與現實、理論與實踐等維度深刻理解新時代背景下的“一帶一路”。本單元的教學將圍繞英語核心素養,緊扣《中等職業學校英語課程標準(2020年版)》和校本旅游服務與管理人才培養方案,以英語語言學習為主線,有機融入課程思政。
二、中職英語課程思政案例教學實施
本課例教學本內容為高教版中職教材《英語基礎模塊2》第五單元“Ancient civilization”,教學對象為旅游服務與管理專業的學生,意在培養能從事旅行社門市接待、導游、展覽講解等工作的技能人才。結合本單元的主題,結合旅游服務與管理專業的職業素養需求,本單元教學從中西方藝術賞析入手,以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為導向,帶領學生了解古代文明和絲綢之路,最后定格在莫高窟,引導學生尊重文化的多元性,了解中華文明在人類文明發展過程中所作出的重要貢獻,積極弘揚和傳播中華文明。
(一)思政教學框架
單元課程思政主題觀點為:尋文明之美,筑自信之基。在思政主題觀點之下,深耕單元教材,提煉三個思政板塊,本單元的思政框架分解為創造之美、和合之美、中華之美。為了鞏固語言知識,教師設置豐富的教學情境和教學活動,比如模仿秀、角色扮演、VR實景講解、講好中國故事,同時適當拓展教材內容,比如新時代背景下的“一帶一路”、張騫出使西域、鄭和下西洋等思政教育素材,從隱性和顯性兩個層面加深學生對于中華文明的認識。
(二)思政教學實踐
本單元的聽說讀寫板塊運用描述、說明的形式,展示古代文明、中華文明。因此,結合中職英語課標、校本人才培養方案及學情確定了單元教學目標:通過聽說讀寫的訓練,學生能用英語撰寫導游詞并講解導游詞;通過線上線下資源、小組活動、展示評價等堅定文化自信,積極弘揚和傳播中華文明。
課前,教師發布任務,讓學生通過iSmart 網絡課程完成自主學習,教師通過問卷星了解學情,并通過eBookware 交互課件實時調整教學。
課中,采取任務驅動式的教學方法包括以下幾步:首先任務引入,創設情境,提升學生的探索興趣;任務講解,使學生帶著任務進行有針對性的學習;任務演練,及時鞏固教師講解的知識內容;任務實施,完成課上學習任務,獲得學以致用的成就感;任務拓展,用所學知識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課后,在線上,充分利用iSmart課程完成課后檢測,鞏固課堂所學語言基礎知識;線下,通過任務實踐完成知識拓展和技能提升。在教學中,充分發揮課堂思政教育主渠道的功能,結合教學主題,深挖思政元素,提煉思政目標,使知識技能、職業能力和思政目標精準對接、相互融通。
1.新課導入部分的思政教學實踐。通過圖片導入新單詞,并完成圖片匹配題。導入部分從思政教育內容著手,選取了敦煌壁畫、中國四大發明、象形文字、羅馬斗獸場、希臘雕塑等思政教育素材。開展“最強大腦”游戲,讓學生小組討論文明的創造之美。
2.聽力口語課的思政教學實踐。聽錄音,泛聽+精聽,模仿對話。在角色扮演中,完成對中西方藝術的交流討論,感受藝術之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感悟中西方文化差異。
3.閱讀寫作課的思政教學實踐。課前完成詞匯前測,減少閱讀障礙;課中觀看有關絲綢之路的視頻,進一步提高閱讀興趣,補充背景知識。課中,讓學生深入了解絲綢之路,指導學生繪制課文的思維導圖。運用說明文閱讀策略,引導學生認識人文介紹類說明文的表達特點,積累相關表達語句。之后讓學生寫一篇介紹絲綢之路的文章,通過自評、同伴互評、AI批改作文以及教師點評等多元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評價模式,指導學生自主學習,使學生在完成閱讀寫作任務的同時,意識到中華文明對人類文明的發展所作出的重要貢獻,弘揚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感受中華文明的和合之美。
4.語法課的思政教學實踐。通過對比馬可·波羅和張騫的故事,學習和應用賓語從句,課堂練習層層遞進,本著觀察問題、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原則,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
5.小組合作課的思政教學實踐。課前,學生自學微課,學習石窟類導游詞的撰寫;課中,通過小組合作對莫高窟進行講解,評選出最佳導游;課后,觀看教師示范視頻,小組合作完成講解視頻的拍攝。這節課創設了真實的場景,通過生生互評、教師反饋,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中華文明之美,增強文化自信,積極傳播中國文化。
本單元的教學共計6學時,教學設計以學生為本,力圖體現任務性、實踐性、應用性等特點,使學生在學習單元語言知識的同時,提升職業道德素養,堅定文化自信,弘揚和傳播中華文明。
三、中職英語課程思政路徑優化
(一)確立基于思政教育總目標的課程分目標
新時代中職教育承載著為社會培養創新型、技能型人才的職責。結合《中等職業學校英語課程標準(2020年版)》、校本人才培養方案,立足學情,確定單元的思政教育目標,思政教育目標統領全單元的聽說讀寫板塊。
1.新課導入部分的思政教育目標。帶領學生理解文明是開放性的、多元性的、包容性,感悟勞動人民勤勞創新的優秀品質和智慧。
2.聽力口語課的思政教育目標。在交流討論中西方藝術的過程中,感受藝術之美,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 感悟中西方文化差異。
3.閱讀寫作課的思政教育目標。在讀完有關絲綢之路的介紹后寫一篇介紹絲綢之路的文章,意識到中華文明對人類文明的發展所作出的重要貢獻,弘揚和平合作、開放包容、 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感受中華文明的和合之美。
4.語法課的思政教育目標。感悟中華文明對人類文明發展所作出的貢獻。
5.小組合作課的思政教育目標。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對莫高窟進行講解, 在實踐中體會中華文明之美,堅定文化自信,積極傳播中國文化。
各部分的思政教育分目標服務于單元思政教育總目標。本單元思政教育圍繞創造之美、和合之美、中華之美,引導學生深刻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講仁愛、求大同的思想精華和時代價值,使學生富有中國心、飽含中國情、充滿中國味。同時,引導學生深刻理解并自覺踐行導游的職業精神和職業規范,愛崗敬業、開拓創新。
(二)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豐富課內外思政素材
1.新課導入課的思政素材。呈現敦煌壁畫、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羅馬斗獸場、希臘雕塑等的圖片,展示文明的開放性、多元性和包容性。
2.聽力口語課的思政素材。展示畢加索的畫作、《清明上河圖》、剪紙、唐三彩等藝術作品,通過美育教學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陶冶學生的情操,溫潤學生的心靈,激發學生創造創新的活力。
3.閱讀寫作課的思政素材。除了課內有關絲綢之路文本的精讀,增加習近平總書記金句、共建“一帶一路”倡議解讀,以及張騫出使西域和鄭和下西洋的微課視頻。通過豐富的視聽素材,幫助學生感知到中華文明對人類文明發展作出的貢獻,弘揚絲路精神。
4.語法課的思政素材。教師將馬可·波羅和張騫的閱讀材料分解成賓語從句的相關習題,通過觀察、分析、歸納、演練實施教學。
5.小組合作課的思政素材。教師制作有關麥積山石窟的微課視頻,示范展示英文導游詞。學生撰寫莫高窟的導游詞,并通過VR實景進行講解。借助信息化思政素材,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中華文明之美,堅定文化自信,自覺傳播中國文化。
課堂內思政素材的細致解讀,課外思政素材的層層擴展,極大考驗教師的信息搜集和信息分析能力。《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教師是關鍵。要推動廣大教師進一步強化育人意識,找準育人角度,提升育人能力,確保課程思政建設落地落實,見功見效。“學不可以已”,教師要不斷學習,努力提升自身素養,才能更好地將課程思政融入中職英語教學,系統地提升教學能力。
(三)積極創新教學方法,貫徹全過程、全方位育人,落實評價形式多元化
1.貫徹全過程育人,實施課內課外相結合的原則。課內,創設情境, 通過最強大腦、角色扮演、小組競賽等任務,引導學生參與課堂學習。課外,以項目教學法開展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學習知識與技能的同時,將思政元素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2.貫徹全方位育人,構建學校、企業、社會三方協同育人的機制。例如,在小組合作課,引入企業骨干、協同專任教師,對學生的展示活動(對莫高窟的講解)進行點評。讓學生在活動后通過朋友圈等形式發布活動,獲得大眾反饋。
3.落實評價形式多元化,整合評價內容,增加涉及思政元素的顯性評價。例如,在通用的英語導游詞講解考評內容中增加尊重文化多元性、文化自信、推介中國文化、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等方面內容,將思政教育目標評價與語言知識學習目標評價融為一體,發揮評價反饋的促學作用。但課程思政評價設計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因為立德樹人、價值塑造是日積月累的過程,最終需要長期評價,形成多元化評價體系。
教師應積極創新教學方法,深化課程思政,助力學科專業發展。以課程思政主題為引領、英語學科與旅游專業相結合為主線,優化、拓展教學內容,注重對聽力策略、閱讀策略等學習策略的教學,實現將課程思政融于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之中。
四、結語
本文結合中職院校學生的特點,梳理英語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旨在幫助學生在學習語言知識、發展語言技能的同時,形成對外國優秀文化的正確認識,并對中華優秀文化有深刻認知,堅定文化自信,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思政教育應如鹽融水,做到潤物細無聲,還需要進一步探索。本次教學實踐對于學生聽、說、讀、寫能力差異的關注度還不夠,分層活動的設計還需要完善。同時,本單元思政教育總目標是否實現,需要依賴于長期的課程思政評價。而長期的課程思政評價設計具有一定的挑戰性,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劉正光,岳曼曼.轉變理念、重構內容,落實外語課程思政[J].外國語(上海外國語大學學報),2020(5):21-29.
[2]巫雯.新課改下中職英語教學現狀及其改進策略分析[J].校園英語,2020(30):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