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英語詞匯學習的難點是產出性詞匯。大學英語學習中,詞匯學習難度上升且詞匯應用練習少,這使得學生在產出性詞匯應用方面的進步緩慢。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研究基于“POA”理論和詞匯認知過程特點,設計了一種新的詞匯教學模式和方法,以提升大學生的產出性詞匯學習效果。我校英語教師針對英語專業學生開展了為期一學期的教學實踐,結果表明,本研究所設計的詞匯教學方法在產出性詞匯方面的教學效果優于傳統詞匯教學方法。
關鍵詞:產出導向;詞匯教學;產出性詞匯
作者簡介:曹佳學,華北理工大學。
一、研究背景
大學生在本科階段經常遇到英語輸入可以理解,而進行英語輸出時表達不到位不充分的情況。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便是學生的英語詞匯學習主要局限于接受性詞匯,而非產出性詞匯。實際上,大學階段主要學習的中高級詞匯本身比初級詞匯更難學習和掌握,而短時間內學習大量的中高級詞匯需要結合大量的產出性練習。在目前授課時間短和生詞量大的前提下,如何進行教學活動和安排課下練習活動對幫助學生學習產出性詞匯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本研究的理論基礎
(一)語言輸入與輸出的概念
語言輸入即接受語言。在第二語言習得領域,語言輸入指學習者聽到或讀到的那些具有某種交際意圖的語言。在語言學習過程中,語言輸入即接受口頭(聽)或書面(讀)語言信息和知識。就語言技能而言,聽力和閱讀屬于接受性技能。語言輸入是語言輸出的基礎,沒有語言輸入,語言習得就不可能發生,沒有接受足夠的語言信息,輸出就成了無本之木。
語言輸出即產出語言。在第二語言習得領域,語言輸出是指學習者生成表達某種意義的語言。在語言學習過程中,語言輸出即運用所接受的語言信息口頭(說)或書面(寫)表達思想或意圖。就語言技能而言,口語和寫作屬于產出性技能。語言輸出是語言學習的目的。沒有輸出,就不會使用語言表達思想,不會用語言做事,輸入的語言也就沒有用武之地,就會僵化、被遺忘。從理論上講,在語言學習過程中,輸入的語言必須經過內化才能被學習者所掌握。而語言輸出能夠促進內化過程。教師在課堂上通過組織語言輸出活動刺激學生調動輸入的語言資源;學生通過參與語言輸出活動鞏固和掌握輸入的語言知識和信息,學會使用語言。因此,輸出過程是學生內化、加工語言知識的過程,是把知識轉化為能力的過程。盡管語言輸出不能直接幫助學習者建立語言系統,但有助于學習者第二語言系統的發展。
Swain強調語言輸出的重要性。她認為,語言輸出包括注意功能、檢測假設功能和元語言功能。語言產出會促進語言輸入,增強學習者運用目的語的流利度和準確度。換句話說,語言輸出活動能夠幫助學習者注意自己的語言問題,加強學習者對自己語言問題的認識,刺激他們的認知機制和語言內化過程。語言輸出活動包括練習性語言輸出和交際語言輸出。練習性語言輸出包括句型操作練習、詞語造句、語法規則等機械性操練,其目的是讓學生熟悉和掌握語言知識。交際性語言輸出把語言作為工具,將學生置于交際環境中,引導他們充分調動輸入的語言知識,其目的是通過語言輸出讓學生學會用目的語表達思想和進行交流。
Ellis通過實驗證明,重輸入而輕產出是無法準確習得語言的。僅僅理解某個語言結構的意義、僅僅通過機械操練不可能習得這一結構,學習者必須通過相互交流,在運用中學習語言。目的語習得是輸入和輸出相互作用的過程,并不是理解全部之后才出現輸出。因此,輸入和輸出都是目的語習得的必要條件,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兩者合二為一才是目的語習得的完整過程。
詞匯學習的認知過程包括詞匯的注意(noticing)、提取/回想(retrieval)和生成性/衍生型應用(generative use)。在這三個步驟中,詞匯輸出都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換句話說,在這三個詞匯學習步驟中都要加強詞匯的輸出練習來提高詞匯的學習效果。
(二)“POA”理論
2008年,文秋芳提出基于外語教學環境的輸出驅動假設,該研究主要針對英語專業教學改革。2013年,該研究延伸至大學英語教學。2014年初,在原假設基礎上提出“輸出驅動—輸入促成假設”。同年10月,在第七屆中國英語教學國際研討會上最終將該研究命名為“產出導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即“POA”。值得指出的是,文教授所說的產出不僅包括說、寫,還包括口譯與筆譯。
“POA”是我國迄今為止最為系統和完整的產出式教學方法。該方法共分為三個部分:教學理念、教學假設、教學流程。教學理念包括學習中心說、學用一體說、全人教育說。教學假設包括輸出驅動、輸入促成、選擇性學習。教學流程包括驅動、促成(以教師為中介)、評價三個環節。
“POA”教學流程中的驅動環節置于新單元教學的開頭,包括三個環節:1.教師呈現交際場景;2.學生嘗試產出;3.教師說明教學目標和產出任務。
促成環節包括三個主要環節:1.教師描述產出任務;2.學生進行選擇性學習,教師給予指導并檢查;3.學生練習產出,教師給予指導并檢查。
評價環節包括即時評價和延時評價。即時評價指在學生進行選擇性學習和產出任務練習的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效果給予評價。延時評價指的是學生根據教師的要求,經過課外練習后,再將練習成果提交給教師,讓其進行評價。
近些年,國內學者圍繞“POA”理論開展了不少教學實踐,涉及大學英語教學、商務英語教學和專業英語教學。而這些研究中關于詞匯教學的實踐不是很多,有李翼和史川的漢法物量詞教學研究,李明和曹軍的中學詞匯教學研究,孫亞的商務英語詞匯教學研究。但是基于“POA”理論的英語專業詞匯教學研究還為數不多。
三、基于“POA”理論的英語詞匯教學設計
詞匯是交流的基礎。為了實現有效交流,學生需掌握一定詞匯量,熟練進行英語聽說需要詞匯量達到7000個左右,進行英語讀寫需要詞匯量達9000個左右。而高質量的交流更是要求英語使用者儲備較多的產出性詞匯。高校英語專業的學生在本科階段面臨巨大的英語詞匯學習壓力。學生經常遇到英語輸入(聽和讀)可以理解,而英語輸出(說和寫)表達不到位不充分的情況。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學生的英語詞匯學習主要局限于接受性詞匯(receptive vocabulary),而非產出性詞匯(productive vocabulary)。學生的詞匯學習是一個慢慢激活的過程,即“‘O’→接受性詞匯→對照詞匯(controlled vocabulary)→產出性詞匯”的學習過程。這個過程中,學生需完成大量的詞匯產出性練習。英語專業學生之所以遇到產出性詞匯不夠的問題是因為缺乏足夠的詞匯產出性教學活動和練習活動。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本研究將研究目標定位于英語專業的綜合英語課程,研究其中的產出導向型英語詞匯教學。
以“POA”理論為基礎,以英語專業綜合英語課程的兩位教師為主構建研究團隊,制定研究計劃和課堂教學改革方案,將詞匯學習貫穿聽、說、讀、寫整個教學過程。探索建立基于“POA”理論的詞匯教學模式,改變傳統的以輸入為主的教學方法。通過大量課堂輸出活動,促使學生養成自主學習、自主輸入的獨立學習習慣。
實驗的詞匯教學方法包括多項教學活動,有課前預習、課堂活動、課后復習等,下文將逐一具體描述。實驗教學活動設計遵循了“POA”理論和詞匯認知過程特點。
(一)課前預習(vocabulary input and noticing)
學生于課前在Quizlet App上以中英雙注釋學習詞匯及其用法。Quizlet App中的實驗單元詞匯表由任課教師提前編輯好,通過這一App分享給各班學生。其中每個生詞都有英漢雙語注釋,并標記詞匯等級(1-14級,基于British National Corpus 14000),以方便學生了解詞匯的詞頻和難度。
(二)課堂活動(vocabulary retrieval and generative use)
詞匯教學的課堂活動主要是展示學生的課前學習成果,指出存在的問題,從而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
根據“POA”理論,課堂教學流程包括驅動、促成、評價三個環節。
1.驅動環節。教師在課前布置詞匯預習作業并使學生了解預習作業完成后的課堂學習步驟。學生在自主學習完所有生詞后,從中選用至少10個生詞進行自由寫作(字數不限)。在課堂上,學生和周圍同學互換習作,并進行修改。
2.促成環節。教師在課堂上組織學生相互閱讀并批改對方的文章,討論文章中的錯誤。
學生根據同學反饋來修改自己的文章。
教師隨機叫部分學生朗讀自己的文章,其他學生努力聽懂并速記文中所用的生詞。
教師隨機提問學生文章內容和所聽到的生詞。
3.評價環節。教師和學生一起討論文章中的錯誤,并就容易出錯的生詞加以舉例說明。
(三)課后復習(vocabulary retrieval and generative use)
該活動在Quizlet App上進行,復習方式有填空、選擇、閃卡等該活動的完成情況。任課教師可在教師端查看(付費項目)。
四、教學效果
這種詞匯教學方法已經在我校應用兩年,推動了我校英語專業課程改革和建設,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教學實踐中,詞匯前后測和學生訪談結果表明,學生的英語產出性詞匯應用能力得到明顯加強。高、中、低三個水平的學生對教學活動、詞匯教學步驟比較滿意,尤其是高水平和中水平學生,但低水平學生的復習完成度一般。在剛剛開始接受這一教學方法時,學生在課余時間完成學習任務花費的時間較長,尤其是低水平學生懷有較強的畏難情緒。最終,多數學生對這種詞匯教學方法給予了高度評價,并對應用該方法學好大學階段的英語詞匯有較大信心。
本研究所建立的產出導向型英語詞匯教學模式不僅符合我校英語專業學生的學習特點,也適用于大學英語詞匯教學,希望本研究的成果對相關教師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和參考價值。
參考文獻:
[1]Ellis 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2]Nation I S P. Learning vocabulary in another languag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3]Swain M.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some role of comprehensive input and comprehensiv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M]. Rowley, Mass: Newbury House, 1995.
[4]李明,曹軍.產出導向法指導下的中學詞匯教學研究:基于英語核心素養視角[J].海外英語,2018(10):17-18.
[5]李翼,史川.產出導向法在詞匯教學中的研究與實踐:以漢法語物量詞為例[J].黑河學院學報,2016(5):168-170.
[6]孫磊,田忠山.基于“產出導向法”的課程設計案例研究:以《高級英語》一單元為例[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8(3):91-94.
[7]孫亞.基于認知介入和產出導向的商務英語詞匯教學[J].外語學刊,2017(6):83-89.
[8]文秋芳.輸出驅動假設與英語專業技能課程改革[J].外語界,2008(2):2-9.
[9]文秋芳.輸出驅動假設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思考與建議[J].外語界,2013(6):14-22.
[10]文秋芳.構建“產出導向法”理論體系[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5(4):547-558,640.
[11]文秋芳.“師生合作評價”:“產出導向法”創設的新評價形式[J].外語界,2016(5):37-43.
[12]張翼,陶立軍.基于“產出導向型教學法”的英語寫作能力變化路徑分析[J].中國教育學刊,2018(S1):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