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翻譯是英語語言學習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聽、說、讀、寫緊密聯系,相輔相成。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中翻譯分數占比15%,因此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是大學英語教學中一個重要環節。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在翻譯教學中,不僅要注重原語及譯入語的詞匯、語法和語言結構,還要考慮兩種語言的文化因素、語言所蘊含的文化背景知識,這樣才能進行恰當得體的翻譯。
關鍵詞:大學英語;翻譯;文化
作者簡介:曹志紅(1971-),女,內蒙古人,內蒙古科技大學包頭醫學院人文與國際教育學院公共外語教研室,副教授,研究方向:英語課程與教學論。
翻譯一般是通過口頭或書面形式將所要傳達的信息從一種語言轉換成另一種語言的過程。翻譯是一種文化交際行為,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以自己的語言為媒介進行雙向信息交換的行為。翻譯是兩種語言通過兩種文化所進行的轉換,是不同文化之間的信息傳遞。翻譯語言或文字時需要考慮所翻譯語言的民族文化、思維方式、思維習慣,所以在進行英漢兩種語言的翻譯時,應充分理解其文化背景知識及思維差異。
如果依據原語的背景文化進行翻譯很可能會與目的語民族的審美心理和欣賞習慣相悖。德國的漢斯·威米爾(Hans Vermeer)于20世紀70年代創立了翻譯目的論(Skopos Theory)。翻譯目的論認為,翻譯是一種以原文為基礎的有目的和有結果的行為,由于文化背景、思維方式、表達習慣上的差異,原語作者的意圖及其采用的語篇形式并不完全符合譯入語接受者的文化背景、思維方式、表達習慣,因此,要從譯入語接受者的角度出發,根據譯文的預期目的來決定翻譯策略。翻譯目的論認為,翻譯的目的注重的不是譯文與原文是否對等或譯文是否“完善”,而是強調譯文應該在分析原文的基礎上,以譯文預期的功能為目的,選擇最佳處理方法,即針對翻譯目的選擇特定的翻譯方法或策略。
翻譯是將兩種語言相互轉換,增強文化間的交流。語言是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種文化符號,蘊藏豐厚的文化內涵。翻譯與文化關系密切,兩者相輔相成:翻譯旨在加強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溝通,推動民族文化的廣泛傳播;文化依靠語言實現傳播,而翻譯則兼具文化信息存儲能力、認知表達能力、文化傳播能力等。
大學英語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生掌握一定的英語基礎知識和技能,具備閱讀和翻譯有關英語資料的能力,并能在將來的工作中使用英語進行交際,也就是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譯的綜合能力。而大學英語教材中沒有全面系統地介紹翻譯知識、翻譯技巧的獨立單元,雖然在課后練習中有單句與段落的翻譯,但這類翻譯的目的在于對課文中出現的單詞、句型以及語法結構等知識的復習與鞏固,學生通常不會思考與探討翻譯其他知識。另一方面,由于中西兩種文化的差異,使學生脫離英語的語言環境造成了譯文的中式表達、搭配錯誤、語言不連貫等現象。相比之下,現在學生們更注重聽、說、讀、寫這四項基本技能的培養,而把翻譯技巧及能力看作是可有可無的選項。因此,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提高學生翻譯技巧的同時,將中西文化差異的對比研究引入課堂成為一個迫切的任務。
文化是一種復雜的整體,其中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以及人們作為社會成員而獲得的一切能力和習慣。不同地區、民族或社會群體之間在價值觀、行為規范、信仰體系、語言習慣、社交禮儀、風俗習慣等方面存在差異。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一部分,是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透過一個民族的語言,可見該民族絢麗多姿的文化形態。翻譯是在一定文化背景條件下進行的語言形式的轉變。它涉及兩種語言,也是兩種文化。要對一種語言進行翻譯,必須先理解這種語言以及產生這種語言的文化背景知識,才能使翻譯符合譯入語(目的語)的習慣。因此,在英漢翻譯過程中只有全面考慮文化因素,才能避免錯誤的產生。
不同民族的文化差異直接體現在思維與表達差異上。中國人深受傳統文化的影響,把龍看作權力、高貴、吉祥和帝王的象征,因而在漢語里有許多龍組成的詞,而且大都具有褒義,如望子成龍、龍騰虎躍、龍飛鳳舞、龍鳳呈祥等,可以說龍是中國文化的產物。它與英美文化中口噴火焰、面目猙獰的怪物dragon是截然不同的兩種形象……中國人形容人膽小為膽小如鼠,而英美人卻說“as timid as a rabbit”,中國人把豬看作最蠢的動物,而在英語里最蠢的是鵝(as stupid as a goose)。漢語中帶有“狗”字的成語往往帶有貶義,但dog 在英語中是中性偏褒的。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老虎被認為是“百獸之王”,漢語里有很多涉及老虎的成語,而在英語文化中獅子是最勇猛的,所以英漢譯語中往往出現含義相仿、形象不同的表達方式,如虎口拔牙beard the lion(拔獅子的胡子),狐假虎威ass in the lion's skin(披著獅子皮的驢),攔路虎a lion in the way(攔路獅),摸老虎屁股twist the lion's tail(撥弄獅子尾巴),虎落平陽被犬欺Hares may pull dead lions by the beard(兔子也敢摸死獅子的胡子)。保留原文的表達形式,有利于原汁原味地傳遞原文的文化思想。但是,如果生搬硬套的形式對應,常會使譯文不能正確傳達原文意思。要真正理解并能傳達原文的意義,不能看其字面,還應看其喻義,其文化含義。文化與語言不可分割,語言蘊含著文化的思想與精髓。在翻譯中,文化方面除地理環境、思維方式、心理意識、歷史傳統、習俗信仰、價值體系等基本方面外,還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語言典故方面的文化
在語言的文化方面,譯者首先應了解典故。在翻譯過程中,如果對譯入語的典故耳熟能詳,熟悉了解,翻譯就能更加得心應手。如下面這段翻譯:
O.K. fellas, this is it! D-Day! Let's get out there and blits the competition. Give them hell! Now we have planned our strategy down to the last T. No Maginot line here! And, we want no Quislings on our team. The last thing we want in this outfit is a Fifth Column. On the other hand, give ourselves room to maneuver. Don't get into any Catch-22 situations. Promise them anything: A New Deal, a Fair Deal, a Square Deal. Make the first sale and the next will follow like the domino effect. The bottom line is sell, sell, sell.
對于這段文字,只有了解Maginot line馬奇諾防線(馬奇諾防線是法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為防德軍入侵而在其東北邊境地區構筑的固若金湯的堡壘配系,后來因過度信賴此防線而放松備戰警惕,從而導致戰敗。用來比喻名不副實,勞神費力卻毫無用處的東西),Quislings啟斯林分子(賣國賊、內奸),a Fifth Column第五縱隊(1936年10月西班牙內戰時,叛軍用四個縱隊進攻首都馬德里,把潛伏在馬德里城內進行破壞活動的反革命組織叫作第五縱隊。后來泛指內部潛藏的敵方組織),Catch-22 situations22條軍規(第22條規定了在二戰時期的美國空軍駐扎在意大利皮亞諾扎島的飛行部隊中,只有瘋子才能獲得免于飛行的優待,但必須由本人申請。此外,該條還規定所有飛行員必須要在服役期間飛滿25次才能回國,但前提是必須絕對服從上級的命令。這項規定同樣也是違背道德、滅絕人性、專橫殘暴的官僚體制規定),the domino effect多米諾效應(多米諾效應是一種連鎖反應,它是由意大利物理學家多米諾在研究骨牌時發現的。多米諾效應指的是在一個系統中,一個小的變化或擾動可以引起一個大的反應或變化)這些名詞短語的典故并知悉其暗含的意義,才能進行準確無誤的翻譯。
譯文:好啦,伙計們,情況我都說了。我們要把十大行動一起推出,大家要一起出動,以閃電戰的速度贏得競爭,要給對手一點顏色看看,讓他們見鬼去吧。我們的策略已定得完美無缺,那就是決不能搞馬奇諾防線,消極防守。我們不希望自己的隊伍里出現里應外合的啟斯林分子,更不希望自己的隊伍出現第五縱隊。我們要給自己的行動留有余地,千萬不要像22條軍規那樣陷入尷尬境地。我們搞的是新型交易,公平光明正大的交易。第一筆買賣做成了,就會產生多米諾效應,生意就會滾滾而來。我們的最終目標是賣賣賣。
二、作者的背景文化
下面這段關于酒文化的文字,字面及文章的意思是人們愛喝酒,褒貶之意并非十分明顯。如果了解作者的背景文化和對酒的極其厭惡,這段文字及翻譯是這樣的“Those were drinking days, and most men drank hard. So very great is the improvement time has brought about in such habits that a moderate statement of the quantity of wine and punch which one man would swallow in the course of a night, without any detriment to his reputation as a perfect gentlemen, would seem, in these days, a ridiculous exaggeration.”。
那個時代酗酒,很多人都喝得很兇。現在過去幾十年了,這種惡習已改掉很多。要是反古,說起當年,某位道貌岸然紳士老爺一夜之間喝掉大量黃酒而依然不損聲譽。哪怕說得含蓄,今天的人聽起來也覺得可笑。
下面這段文字雖然沒有大張旗鼓明確地表示,但也從側面表達了作者若有若無、隱晦地對大城市種種行為的反感思想:
I don't want to idealize life in small places. There are times when the outside world intrudes brutally, as when the cost of gasoline goes up or developers cast their eyes on the untouched farmland. There are cruelties, there are intolerance, there are all the many vices and meannesses in small places that exist in large cities. Furthermore, it is harder to ignore them when they can't be banished psychologically to another part of town or excused as the whims of alien groups——when they have to be acknowledged as “part of us”.
我無意將小地方的生活理想化,因為外面的世界也會無情的侵入,比如當汽油價格上漲或開拓者著眼于不曾染指的農田時。那里有殘酷之處,有忍無可忍之時。大城市里種種罪惡或卑劣行徑,小地方也未能豁免。不僅如此,當人們無法從心理上將他們驅逐到城市的陰隅或將他們解釋為異族的怪類,而又不得不承認這一切是我們的一部分時,就更難以忽視他們了。
三、形式方面的文化
翻譯一般要求盡量注重原文的思想和形式,從而讓譯入語的讀者能充分理解原語所表達的思想文化,例如:
One or two little houses, with the notice “Lodging for Travelers” hanging out, had tempted me, but I was afraid of spending the few pence I had, and was even more afraid of the vicious looks of the trampers I had met or overtaken. I sought no shelter, therefore, but the sky.
這段翻譯里有明顯的排比,“I was afraid of spending the few pence I had, and was even more afraid of the vicious looks of the trampers I had met or overtaken”,因此翻譯時忠實原文,翻譯成排比:
有一兩所小房子,外面掛著“旅客之家”的牌子,看著真想進去,可我一怕花掉身上僅有的幾個銅板,更怕看見路上碰到或超過流浪漢臉上的兇相,于是不找旅館住宿。
As we topped the hill, the clouds lifted and the harbour looked most beautiful in its semi-circle of hills and half-lights. The color of a pale pearly gray and of fairly texture. Quite indescribable and unpaintable. The air crisp and fresh. This Arctic scenery has a beauty which is the exact antithesis of the Christmas card of tradition. Soft, melting half-tones. Nothing brittle or garish.
但是對于上面這段翻譯中的Quite indescribable and unpaintable,首先應知道這兩個形容詞的所屬關系,它們并不是獨立的,是用來描述前面的景色;另外,“Soft, melting half-tones”和“Nothing brittle or garish”雖然是兩個并列的名詞短語,但是要知道它們內在、暗含的意義,才能恰如其分地翻譯。所以,譯文如下:
我們到達山頂時云霧消散,海港在圍成半圓形的小山中朦朦朧朧,煞是好看。一切都籠罩著珍珠般的銀灰色,宛如仙境,無法形容、描繪。空氣清爽宜人。這北極地區的景色之美同傳統的圣誕卡迥然不同,它濃淡交融,光線柔和,清雅脫俗。
翻譯力求信、達、雅,準確,貼切傳神,有時候需要靈活變通,拘泥于形式,往往達不到理想的效果。很簡單的一句話“I repair to the enchanted house, where there are lights, chattering, music, flowers, officers(I'm sorry to see) and the eldest Miss Larkins, a blaze of beauty”,如果像下面這樣翻譯不僅遵循原文,效果還更好:
我朝那令人神往的拉斯丁家走去,因為那兒有迷人的燈光,親切的交談,悅耳的音樂,美麗的鮮花,英武的軍官(看見他們,我心里不是滋味),還有拉斯丁小姐,美的像一團火焰,光彩照人。
翻譯要求忠實于原語言,追求信息對等,全面了解英語及漢語的歷史文化背景,準確無誤地表達原語言所表達的意思和思想,便于譯入語讀者的理解和接受。翻譯要求以準確理解為主,呈現原文語言結構形式為輔,保證原文內容及意義的準確,然后保持內容和形式的統一,達到翻譯以及交際目的。
參考文獻:
[1]曹志紅.大學英語教學與文化[M].呼和浩特:內蒙古大學出版社,2015.
[2]張建森.論翻譯與文化的互動關系[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8):130-131.
[3]虞曉向.試論翻譯與文化[J].無錫商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4):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