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的英語教學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如何從低年級語言學習之初開始,用有效的輸入促進高效的輸出,從而提升學生的英語語言綜合語用能力是值得我們探究的。本文結合滬教版小學英語一年級上冊Module4 Unit1“On the farm”,從設置表達任務、結合表達任務設置教學環(huán)節(jié)、建構表達體系并量化表達評價標準等方面探索低年級英語表達課的教學實踐。
關鍵詞:表達;表達體系;量化表達;評價標準
作者簡介:宋菲菲,蘇州市實驗小學。
一、二語習得理論中的輸入輸出理論內涵
20世紀80年代,美國語言學家Krashen提出了較為系統(tǒng)、完整的二語習得理論,即語言輸入理論,其中的輸入假說在語言教育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他認為,語言學習者在理解比當前語言水平高的語言輸入時,會在語言知識學習上獲得進步。Krashen將此語言輸入級別稱為“i+1”理論。“i+1”指稍高于學習者當前的語言水平。如果語言級別低于“i+0”或者高于“i+2”,都不能稱為有效語言輸入。
在語言學理論基礎上,近年來,新課標對于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學習也提出了較為具體和明確的指導和目標。
二、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新課標中的英語教學目標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規(guī)定了義務教育階段英語教學的總目標是:學生應通過本課程的學習,發(fā)展語言能力、培育文化知識、提升思維品質、提高學習能力。
從低年級語言學習之初開始,如何用有效的輸入促進高效的輸出,從而提升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是值得探究的。
三、低年級英語表達任務的教學現(xiàn)狀
滬教版小學英語教材在以模塊為語言框架的基礎上,每個單元有梯度提升的子話題。不過在表達任務的設置和教學中,還存在以下問題:
1.一年級教材中的語料偏少,在文本構建中容易出現(xiàn)單一性、重復性。
2.語篇的整體輸入和表達較為瑣碎和零散,輸入語篇的操練面較為隨機。因而隨著單元內容的不斷增加,班級中學生的英語水平容易出現(xiàn)兩極分化。
3.對于表達的結果評價較為主觀,沒有相對統(tǒng)一的標準。
由此可見,在語言學習伊始,結合課例,以表達為目標,通過構建完整的語言表達體系,同時量化任務評價標準是很有必要的。
四、“表達任務評價表”在低年級英語教學中的實踐
(一)建構表達體系
1.由單元到模塊,設置梯度上升的表達任務。在模塊子話題下,教師設置每個單元的表達任務時需要橫向和縱向考慮前后模塊和單元的關聯(lián)。如果說語言輸入需要遵循的是“i+1”理論,那么設置表達任務,教師就需要準確找到本單元表達任務的落腳點,也就是學生的起點能力“i”。同時,教師還需要準確定位本課時的表達任務, 也就是絕大部分學生在單元學習之后所要達成的表達目標,從而真正達成 “i+1”。
課例分析片段1:“On the farm”的表達任務設置。
(1)以單元整體設計為依托,確定本課時表達目標。
設計意圖:從單元綜合細目表中可以看出,學生需要達成的表達目標有:
運用兩個問句“What's this/that? ”“ It's...”來根據(jù)遠近詢問是什么動物,并結合之前已學的How引導的問句,描述動物的外貌特征。用“This is”和“That is”來介紹農場上的動物,并描述其聲音和外貌特征。
(2)以單元表達系統(tǒng)為依托,確定本課時學生的起點能力:
設計意圖: 在每個單元的表達任務系統(tǒng)中,可以很快地找到之前單元中學生所達到的表達能力點。
本課時學生的起點能力是:
可以用“This is...”的句型對于物品和人物加以介紹。能準確運用 tall、short、fat、thin等形容詞對人物加以介紹,初步理解“How is he/she?”的含義。
這樣,教師可以從較為清晰地把握本課時的教學重難點:
①理解This/That所表達的遠近關系并結合問句“What's this/that?”在農場情境中加以問答操練。②用“This is...”句型對農場進行有邏輯和層次的描述。
(3)本課時表達任務和學習材料:結合本課時的教學目標和學生起點能力設置表達任務。
設計意圖:結合學生起點能力制定本課時的教學目標,筆者有層次地設置了兩個表達目標,兩個目標圍繞表達的兩個不同的維度展開。首先,通過表達1的問答,學生能夠結合情境操練,培養(yǎng)獲取信息的能力。其次,表達2結合農場圖片的信息介紹,學生要結合圖片進行有邏輯和層次的表達。
分析與思考:本課時在所構建的表達體系中設置表達任務,清晰明確地確定了學生的起點能力和課時的教學目標。
相對于教案中的目標表述,表達體系中呈現(xiàn)的表達任務可以更加清晰直觀地看出對應年段學生某個單元的表達能力。有梯度和層次地設置了至少兩個單元表達任務,為教學設計提供了較為清晰的思路。所以可以看到,本課時中不斷地利用語篇Chant,從兩兩問答到小組的信息差問答,不斷地為每一位學生提供課堂表達的機會,提升其課堂參與度,最終促進學生綜合語用能力的提高。
2.由表達任務到課案,設計難度梯度上升的教學活動。
課例分析片段2:“On the farm”表達任務1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While-task procedures
1) T: Today MacDonald wants to introduce his friends' farms to us. Now let's go to see Mr Li's farm.
T: Oh, where's the animals? Listen!
PPT: Oink, onik!" T: What's this?" S1: It's a ... T: How is it?" S1: It's ...
2) T: Well done. Now, let's chant.
What's this? What's this?/It's a pig. It's a pig./How is it? How is it?/It's small. It's fat.
Ss chant together. Ss chant in roles.
3) T: Listen again. PPT: Moo, moo.
T: Now who can ask?
S1: What's that? S2: It's a ..." S1: How is it?S2: It's ...
4) T: Well done. Now, let's chant.
What's that? What's that?/It's a cow. It's a cow./How is it? How is it?/It's big. It's thin.
Ss chant together. Ss chant in pairs.
5)T Shows the body part of the animals on the farm.
T: Look! Who can ask?
S1: What's this? S2: It's a ..." S1: How is it? S2: It's ...
T: Look there. This time, who can ask?
S1: What's that? S2: It's a ... S1: How is it? S2: It's ...
6) T: Great! Just now, you can say the chant together. Now according to Mr Li's farm, can you make a new chant?
Please work in pairs.
What's this? What's this? ___, ___. It's a ____.
How is it? How is it? It's ____. It's ____.
What's that? What's that?___, ___. It's a ____.
How is it? How is it? It's ____. It's ____.
設計意圖:①在聽猜“Listen and guess”/看猜“Look and guess”過程中,逐步呈現(xiàn)第一個表達語篇。②結合表達語篇,教師利用板書的整體呈現(xiàn),讓學生全班齊讀。Chant復現(xiàn)齊讀。教師用自編Chant、替換改編的方式逐步達成第一個表達目標。
課例分析片段3:“On the farm”表達任務2的教學環(huán)節(jié)。
Post-task activities
1) T: You did good job! Now let's go to Nana's farm. Oh, there's something wrong with the website! But never mind, MacDonald took some pictures for us. Let's have a look!
Look at Number1, who wants to ask?
S: What's that? T: OK. Listen! PPT: It's an apple tree.
S: How is it? PPT: It's big. Ss listen and stick it.
2) T: Look at Number2, who wants to ask?
S: What's this?" PPT: Miao, miao. It's a cat.
S: How is it?" PPT: It's small. It's thin.
S1: What's this/ that?" S2: ___, ___. It's a ____.
S1: How is it?" S2: It's _____. T check the answers.
3) Think by yourselves." Say it in groups of four.
Look! This is Nana's farm.____, ____.(叫聲)This is a(n) ... It's ____.
設計意圖:①教師引導學生利用聽的方式整體輸入表達語篇,并開展pair work,進一步操練檢測。同時,為信息差的游戲環(huán)節(jié)做好鋪墊。②利用Make a puzzle的信息差游戲,結合情境讓學生操練語篇知識。③最后在農場完整呈現(xiàn)的基礎上,教師對于農場加以介紹,達成第二個表達目標。
分析與思考:①在表達任務引導下設計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層次更加清晰。本課時,兩個有層次的核心表達任務構建了教學的兩個梯度環(huán)節(jié)。從生生問答到最后的小組語篇展示,學生在表達的層次和方式上都有了比較清晰和明確的認知和提升。②在表達任務引導下設計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更加能以學生為本位,關注語言輸入的漸進層次。
(二)量化表達評價標準
單元表達任務設置完成之后,對表達任務的達成需要有合理而客觀的評價標準。筆者結合“On the farm”課例,量化評價標準,從而完善本課時的表達體系。
課例分析片段4:1A M4U1“On the farm”表達任務的評價。
評價標準前后的微調:
設計意圖:評價調整的側重點在于:①表達任務的評價標準要清晰、可量化,避免使用模糊的評價語句。比如,“表達意思準確,清晰流利”這樣的非量化語句是不能作為可操作性評價標準的。②量化的標準要有全員的覆蓋面和可操作性。本課時中特別對于優(yōu)秀的達標標準進行了調整。原定的表達標準中,優(yōu)秀的量化標準是“0~1處”錯誤。其實,全對是學生在完成表達任務時候的一種表現(xiàn)狀態(tài),是不能作為評判優(yōu)秀的標準的。任何一個評價檔次的標準,都應該是其底線的達標標準。所以調整后,本課時的優(yōu)秀達標標準為 “能根據(jù)問句進行至少兩個回合的問答,有1~2處的錯誤?!?/p>
分析與思考:在設置課時評價標準后,教師有了表達任務所對應的各個評價的底線要求。其實這樣的底線要求恰好就是教師的教學目標。有了系統(tǒng)化的表達任務和可量化的評價標準,教師在課程的設計中就可以進一步細化表達的層次。
五、結語
系統(tǒng)的表達任務設置可以很好地橫向串聯(lián)單元,縱向結合模塊,形成一個表達任務鏈,促進學生的綜合語用能力不斷提升。
參考文獻:
[1]上海市教育委員會教學研究室.上海市小學英語學科教學基本要求[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2]肖雪.輸入輸出相結合在英語閱讀教學中的應用[J].文教資料,2020(24):227-228,216.
[3]王水晶.基于Krashen輸入假說與Swain輸出假說的民辦高校英語聽說教學[J].海外英語,2021(10):106-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