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混合式教學實現了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的交互融通,充分體現了技術賦能教育的優越性,為成人教育教學改革指明了發展方向。近年來,開放大學抓住機遇、順應時勢,積極實施混合式教學改革,助力教育教學效果的提升。隨著改革的持續推進,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實施也面臨著問題與挑戰,需要在實踐中不斷完善與發展。本文通過分析混合式教學在開放教育《人文英語4》課程的實施現狀,探索相應的優化思路,以期能為開放教育英語課程的混合式教學設計提供參考性建議。
關鍵詞:混合式教學;線上線下;成人教育;優化思路
作者簡介:陳宜佳(1991-),女,浙江玉環人,浙江開放大學玉環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教學、成人教育。
一、引言
“互聯網+”時代,高校教育不再拘泥于傳統的面對面單項傳輸式授課模式,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已成為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新熱點。當前,融合傳統課堂學習與網絡在線學習優勢的混合式教學在各大高校興起,并將成為未來高校教育教學的新常態?;旌鲜浇虒W模式與開放教育的辦學特色相契合,與成人學習需求高度適配。在此背景下,如何緊跟高校改革步伐,謀劃好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實施路徑,在實踐中優化與調整教育教學過程,實現教學質量與效率的雙提升,是當下成人開放教育英語教學改革的重要任務。
二、開放教育《人文英語4》教學現狀
當前,國家開放大學采用遠程網絡課堂與線下面授輔導相結合的混合式教學模式。在線上,國家開放大學以教育技術為支撐搭建了適用于成人開放教育的成熟的網絡教育平臺。就《人文英語4》而言,網絡教育平臺擁有與教材相匹配的,集課文音頻、教學視頻、單元測驗、知識拓展等為一體的豐富的線上課程資源,為混合式教學的開展提供有力的線上學習支持。開放教育的授課群體大多為成人,對教學地點和時間的靈活度有較高要求。混合式教學的實施突破了傳統課堂的時空限制,能充分利用學生的碎片化時間,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成人學員的工學矛盾?;旌鲜浇虒W的另一大優勢就是能提供更廣泛的信息和資源,成人學員可根據自身情況有針對性地進行學習,自主把握學習進度,其獲得個性化的學習路徑,能有效提高教學效率。然而在混合式教學的實施過程中,一些問題也隨之顯現出來,主要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重視知識的傳授,忽視核心素養的培養
長期以來,在“學科知識為本”的價值取向導向下,部分教師在混合式教學中仍照搬傳統課堂教學形式,教師的角色定位并未發生根本轉變。教師往往將自己定位為知識的傳遞者,操控著課堂教學,導致學生只能被動吸收、盲目接受,缺乏獨立的思考與探究。在具體教學實踐中,這些教師以知識傳遞為目標組織英語教學,教學內容側重于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習得,缺乏師生間、生生間的交流互動。這種過分強調應試能力培養和知識掌握程度的授課模式忽視學生的學習體驗,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無法有效落實核心素養培養。
(二)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分離
當前,在開放教育中,仍有不少教師對混合式教學的理論內涵缺乏正確的認知。教師很容易將混合式教學單純地定義為線上教學和課堂教學的簡單疊加,過分重視形式上的結合,在教學實踐中并未有效地將教學內容、教學資源和評價方式整合起來形成全維度、一體化的教學網絡,致使學習的連續性和系統性無法得到保障。然而,事實上,混合式教學的核心在“合”而不在“混”,能否發揮混合式教學效用的關鍵在于,如何通過教學設計將在線部分和面對面部分的教學活動有機融合,即如何通過不同媒體和信息傳遞方式的選擇、搭配和組合,使混合式教學發揮最大作用。
(三)線上學習效果難以保證
現代信息技術的融入為學生營造了一個更具開放性、靈活性的學習氛圍,有效保證了成人英語教學的效率。然而在實際應用中卻發現不少學生并未將線上教學任務落到實處,致使課程資源的線上學習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目前,在開放教育中,大部分學生的英語基礎較差,對英語學習信心不足,缺乏英語學習內驅力。同時,在新形勢下,部分學生仍未轉變學習理念,自主學習意識不強,而教師又無法時時跟蹤學生的線上學習進度,導致線上學習參與度難以保證,網絡課程的自學效果差強人意。
三、混合式教學模式的優化策略
(一)更新理念,重視核心素養的培養
在信息技術賦能教育的新階段,教育教學目標不應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堅持“以人為本”,培養學生的終身學習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面對教育的革新與變化,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的實施要圍繞立德樹人的宗旨,聚焦核心素養的培育,提升課程隱性的育人功能。推進以核心素養為導向的教學,教師需要與時俱進地轉變教育理念,重新定位自身角色,突破單一的講授型教學方式,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開展探究式、啟發式、合作式、參與式的教育教學活動,營造積極探索、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良好學習氛圍,助力學生思辨能力與創新能力的提升。
(二)實施一體化教學設計,促進線上線下教學有機融合
在混合式教學中,教師需要厘清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的內在關系,解決好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的適配、銜接問題。從內在關系來看,線上教學與線下教學各有優勢,兩者互相補充、相輔相成。因此,混合式教學設計要整合發揮兩者的優勢,合理分配學習活動和學習方式,關注不同學習場景的銜接與學習形式的互融,整體統籌線上線下教學。一般來說,基礎知識的講解和拓展性學習資料的補充常見于線上學習,線上學習還適用于探究式、評價式活動的開展。而需要即時互動、反饋的環節采用線下學習則更高效,線下教學支持同伴間的合作,開展實踐類活動,有利于師生、同伴間的情感交流。其次,教師進行教學活動設計時應重視知識的層次性和遞進性,實現環環相扣,并根據線上、線下學習進度和情況及時調整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設計下一階段的教學任務,有效關聯新知與舊知。
(三)構建多元化的學業評價體系,提升評價的科學性
學業評價是教育教學的重要環節。評價有助于判斷教學目標的實現情況,獲取學生學習效果的準確信息,為教學活動提供有效反饋。混合式教學引入不同的學習工具、教學方式,支持不同學習場景的轉換,使得傳統的單一評價模式無法真實、客觀地反映學生的學習行為和效果,所以需要采用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評價方式。教師應重視收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態度、策略等信息以及教師對學生學習行為的及時反饋,構建多元化的學業評價體系。形成性評價所依據的信息來源包括在線測驗情況、線上學習參與度、課堂觀察、專題討論、小組合作、活動表現評價、作業情況以及學習平臺上的在線學習行為數據。形成性評價的評價主體是多元的,包括教師、學生,這有助于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在評價中自我反思、自我發展。在終結性評價中,教師主要以正式考試作為評估手段,全面考查學生的學習效果。只有充分發揮評價的導向和激勵作用,才能達成以評促教、以評促學的目的,提升混合式教學的質量。
四、開放教育英語混合式教學優化方案的應用實施
本研究以開放教育公共英語課程《人文英語4》為例,依托國家開放大學一網一平臺和雨課堂這一智慧學習工具,針對學生的具體學情,設定對應的教學目標,并圍繞目標設計層層遞進的學習活動,對當前的混合式教學模式進行優化創新。本研究的授課對象為開放教育非英語專業本科學生,學生年齡主要集中于26-40歲,能較熟練地操作智能手機和網上學習平臺,大部分學生有意愿嘗試運用信息化手段來助推英語學習。但是,學生工學矛盾較突出,英語基礎普遍薄弱,學生的英語認知水平差異較大。
(一)課程初期
課程初期,教師整合線上教學資源,幫助學生感知信息。教師在面對面學習前可在雨課堂上傳課程導學方案,幫助學生了解課程基本構架,并依據教學目標在線推送任務清單和相關線上資源。資源的選擇不應局限于教材,可通過閱讀材料、圖片、資源鏈接等多樣化的形式呈現。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完成對課程主題的基本認知,在學中調動興趣。課程初期的線上探究學習還依靠與《人文英語4》教材相匹配的國家開放大學一網一平臺。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在規定時間內利用學習平臺瀏覽學習資料、觀看教學視頻,完成對教學基本知識點的吸收和理解,并通過完成該平臺中的“邊學邊練”測驗、做一份報告或展示等方式檢驗本階段的線上學習效果。教師通過平臺的學生行為數據、任務產出梳理學生的自學情況,了解學生的個人學習進度,及時調整教學重難點,更有針對性地設計下一階段的教學任務,保障課程初期、中期教學的有效銜接。此外,教師可基于當前學生的學習狀況在雨課堂上傳拓展性的學習資料補充現有的教學資源,鼓勵學生在學習中發現問題、深入思考。在此階段,教師需要避免因距離所帶來的情感疏離,可通過引導學生分享學習經驗、定期公布網上學習行為數據、開展主題討論、輸出正向鼓勵、關注并回應學生需求等方式實現多向性的互動,促進師生間、生生間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為線上學習提供持續的情感支持,幫助學生更好地投入英語學習。
(二)課程中期
課程中期以面對面教學為主,信息技術參與為輔,以預期學習結果為導向,教師設計并實施相應的教學策略提高學生的語言知識技能,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實現學科獨特的育人價值。鑒于在課前的自學環節,學生已基本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點,在面授環節教師可設計具體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學習任務引領學生了解語篇產生的背景,把握語篇結構,分析段落銜接手段,思考語篇對讀者的影響、探究并確立語篇的主題意義,在實踐中吸收并應用目標語。在課堂教學中,為了避免課堂淪為單向傳遞的場所,教師應盡可能地開展探究式、啟發式、合作式、參與式學習活動,包括小組討論、邊講邊練、情景對話、頭腦風暴、生講生評等,激勵學生持續地參與到混合式學習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辯證思考能力、文化素養、團隊合作能力,并幫助學生建立文化自信。在線上,教師將課堂用到的學習資料上傳至雨課堂幫助學生及時總結知識。此外,教師還可引導學生開展一系列線上學習活動,如讀書沙龍、英語配音、閱讀摘記等,并充分利用線上優質資源幫助學生拓寬知識視野,了解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及語言習慣。
(三)課程后期
課程后期,教師應通過學習活動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整合輸出,幫助學生通過檢索練習不斷強化大腦記憶,增強新知與已知之間的聯系,在新舊知識整合的過程中形成一個有意義的知識網絡,完成知識的內化。同時,教師應鼓勵學生進行知識遷移,通過創設真實的實踐情境引導學生憑借所學知識創新性地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促使學生在實踐中積累自信并強化學習動機。本階段的活動包括辯論、制作個人或團隊的演示報告、寫作等。在線上,教師應抓好學習成果分享交流,做好總結反饋工作,加強師生、生生互動,并組織開展學生互評和學生自評,培養學生評價反思的能力,助力其思維層次的提升。
五、結語
混合式教學將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有效融合,實現了教學資源的全民共享與拓展延伸,是技術賦能教育的一次改革創新,是未來教育的發展趨勢所在。隨著混合式教學在成人開放教育領域的應用推廣,“如何進行混合式教學設計”這一難點引發了諸多的設想與思考。本研究以開放教育公共英語課程《人文英語4》為具體教學內容,基于應用分析,聚焦教學困境與難點,對當前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模式進行反思和優化設計,在提高教學效率的同時,重視學生獲得個性化的學習體驗。任何教學模式都需要不斷創新,新形勢下,開放教育英語教學改革應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教師應依靠新型技術手段和平臺,充分發揮混合式教學的獨特優勢,規劃適合學生的英語學習路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提升課程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丁婉怡,張曼晶.基于混合教學模式的開放教育教學有效性研究[J].成人教育,2020(4):20-26.
[2]馮曉英,王瑞雪.“互聯網+”時代核心目標導向的混合式學習設計模式[J].中國遠程教育,2019(7):19-26,92-93.
[3]肖桂蘭,曹蘭,李霄翔.高職英語多維混合式教學模式研究:基于《高等職業教育專科英語課程標準(2021年版)》的校本視角[J].外語界,2021(5):16-22.
[4]D.蘭迪·加里森, 諾曼·D.沃恩.高校教學中的混合式學習:框架,原則和指導[M].丁妍,高亞萍,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9.
[5]曹海艷,孫躍東,羅堯成,單彥廣.“以學生為中心”的高?;旌鲜浇虒W課程學習設計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1(1):187-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