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歷史學科作為人文社會科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育價值不僅在于傳授具體的歷史知識,更在于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核心素養,使他們能夠在多元文化交融與社會變遷中保持獨立思考,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因此,文章在把握初中歷史主題式教學原則的基礎上,探尋了具體的實踐策略,以期優化教學效果,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關鍵詞:初中歷史;主題式教學;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4)15-0064-03
歷史主題式教學作為一種新興的教學方式,強調以主題為引領,通過整合相關歷史知識和教學資源,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探究和學習[1]。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還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因此,在核心素養背景下,歷史主題式教學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一、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內涵
初中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主要涵蓋了五個方面,分別是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2]。這五個方面相互關聯、相互支撐,旨在培養學生形成科學的歷史認知方法、嚴謹的邏輯推理能力和高尚的情感價值取向。
唯物史觀是歷史學科的重要理論基石,它屬于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強調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認為物質生活條件尤其是生產力的發展是推動歷史前進的根本動力。
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習中不可或缺的一種認知能力,要求學生能夠在歷史情境中準確理解和定位歷史事件、人物,把握歷史演進的時序脈絡和空間分布。
史料實證是歷史研究的基礎方法,要求學生能夠辨別和分析各種類型的歷史資料,通過甄別真偽、考證細節來還原歷史的真實面貌。
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對歷史現象或事件進行合理、客觀、邏輯連貫的認識與評判的態度和方法,要求學生在了解一定史料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歷史見解,并能進行論據充足、邏輯嚴密的表述。
家國情懷是學習和探究歷史應具有的人文追求與社會責任,旨在培養學生對民族歷史文化的認同感、對國家的熱愛,以及對社會進步的責任擔當。
二、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歷史主題式教學原則
(一)科學性原則
科學性原則要求教師在設計和實施歷史主題式教學時,必須嚴格遵循歷史學科的基本規律,保證所選擇的主題內容、教學材料以及分析解讀都建立在客觀、真實、準確的歷史事實基礎之上[3]。其一,歷史主題的選擇應基于歷史發展的主線和關鍵節點,確保主題既符合歷史演進的脈絡,又能體現歷史學科的內在邏輯。其二,教師應當保證教學過程中運用的史料嚴謹可靠,引導學生通過直接接觸和分析一手文獻資料鍛煉史料實證能力。其三,在歷史解釋環節,教師需引導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對歷史事件或現象作出理性、公正且符合時代背景的解讀。
(二)時代性原則
時代性原則強調教師在教學設計與實踐中要緊密結合當下社會的發展趨勢和現實需求,關注歷史與現實的對話,使歷史教學與時俱進。一方面,歷史主題的選擇應具備鮮明的時代印記,能夠反映歷史長河中與當今社會緊密相連的關鍵時期、重大事件或重要議題,使學生在研究歷史的同時,深刻理解歷史對現實的深遠影響和啟示作用。另一方面,歷史教學活動應引導學生運用所學歷史知識去分析、理解和解決現實問題,引導他們用歷史眼光看待當下的各種社會現象,從而提升他們的歷史思維能力和社會責任感。
(三)整合性原則
整合性原則主張教師應打破傳統碎片化的知識傳授模式,從宏觀視角出發,圍繞某一核心主題,系統地、有層次地梳理和組織多維度的歷史知識元素[4]。具體而言,教師應精心設計單元教學,將相關的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多元知識點巧妙地融入主題之中,促使學生在把握主題脈絡的同時,逐步深化對各個側面歷史知識的理解。此外,整合性原則還強調各學科的聯動與滲透,鼓勵歷史教學與其他學科相互借力,共同揭示歷史知識背后的深層次內涵。教師一方面可以通過橫向的知識拓展,幫助學生建立廣泛而立體的歷史認知框架;另一方面可以通過縱向的時間線索的串聯,促進學生對歷史進程及其內在規律的洞察和領悟。
(四)發展性原則
發展性原則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尊重并促進每個學生個體的發展潛能和終身學習能力。一方面,教師應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發展階段設計具有挑戰性和遞進性的歷史主題,使學生在探究學習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提升自身的認知能力和思維品質。另一方面,教師要關注對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塑造,通過歷史情境再現、角色扮演等多種教學手段,引導學生站在歷史人物的角度理解歷史事件,培養他們的同理心和歷史責任感。
二、基于核心素養的初中歷史主題式教學的具體策略
(一)精選主題,培育唯物史觀
唯物史觀強調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生產力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這種觀念有助于學生全面、客觀地認識歷史進程,形成正確的時空觀念和歷史判斷能力[5]。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新課標和學生實際情況,挑選具有典型性和啟發性的歷史主題,設計富有深度與廣度的學習任務,使學生在探究主題的過程中逐漸理解并接受唯物史觀。
以人教版歷史七年級(上冊)“原始農耕生活”一課為例,教師在精選主題時,應注重展現新石器時代農業革命對人類社會的巨大推動作用。在教學設計上,教師可以圍繞“原始農耕生活的興起與發展如何影響人類生活方式和文明形態”這一中心問題展開,引導學生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變化角度探究原始農業的出現如何引發了定居生活、社會分工、剩余產品產生等一系列社會變革,并進一步催生了早期國家和文明的誕生。學生通過探究可以認識到原始農耕技術的進步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是人類社會由采集狩獵過渡到農耕文明的根本原因。如此,學生能在探究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理解和接納唯物史觀,形成以歷史事實為基礎,科學、辯證地分析和解讀歷史現象的能力。
(二)實證史料,錘煉思維品質
史料實證是指通過收集、整理、辨析和運用各類史料,求證歷史事實,形成對歷史真相的認知。教師應引導學生接觸和分析一手、二手史料,幫助他們學會區分史料類型、甄別史料真偽,并在此基礎上對歷史事件或現象進行推理和論證,培養他們的批判性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
以人教版歷史七年級(上冊)“秦統一中國”一課為例,教師可以圍繞秦朝統一六國的背景、過程和影響等核心問題,精選法律文書、銅器銘文、史書記載等多種類型的史料供學生研讀。例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閱讀《史記·秦本紀》了解秦朝統一的歷史脈絡,通過分析秦律竹簡了解秦朝法制建設,借助兵馬俑感受秦朝的軍事實力與藝術成就等。在解析史料的過程中,學生會逐步養成審慎嚴謹的治學態度,增強對歷史現象的邏輯推理和因果分析能力,從而有效錘煉其歷史思維品質,提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三)深入解釋,增強歷史理解
歷史解釋是對歷史事件、人物、現象的深層含義、因果聯系、發展趨勢等的闡述與分析,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進行合理推斷和有說服力的闡述,從而達到對歷史的深度理解和整體把握。為培養學生這一能力,教師應引導學生超越對歷史事實的表面認知,深入剖析歷史背后的社會、經濟、文化、制度等因素,使學生能夠從多元視角解讀歷史,形成動態的歷史觀。同時,教師應鼓勵學生運用比較、歸納、演繹等多種研究方法,對歷史現象進行系統的、有邏輯的分析,進而培養他們獨立思考、理性表達的能力。
仍以人教版歷史七年級(上冊)“秦統一中國”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在深入解釋環節,可聚焦秦朝統一的歷史意義和制度創新這一話題。教師可先引領學生從戰國時期分裂動蕩的局面出發,理解秦朝統一對于結束戰亂、促進民族融合與社會穩定的重要性。然后,教師可以詳細講解秦始皇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實行郡縣制、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和貨幣等,
分析這些舉措如何加強了中央集權,推動了社會經濟文化的交流與發展,以及其對后世的影響。在教學中,
教師可以設計角色扮演的活動,讓學生扮演歷史角色或代表不同地域的人群,從各自立場出發闡述對秦朝統一的看法,通過角色代入和觀點碰撞,加深對秦統一中國這一歷史事件的復雜性和深遠影響的認識。如此,有助于增強學生的歷史理解能力,使其更加深刻、全面地把握歷史的本質和規律,真正實現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
(四)價值引領,塑造家國情懷
教師肩負著引導學生樹立正確價值觀、培養深厚家國情感的責任。歷史課堂上,教師應立足于黨和國家的發展大局,以史實為依托,借助鮮活的歷史事件,
啟發學生對民族命運和國家興衰進行深度思考,進而強化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以人教版歷史八年級(上冊)“抗日戰爭的勝利”
一課為例,教師在教授這段歷史時,應當著重強調中華民族面對外來侵略時展現的團結一心、堅韌不屈的民族精神,以及無數抗日英烈為了國家獨立、民族解放無私奉獻、英勇犧牲的高尚情操。第一,教師可以通過詳細講述抗戰時期的重大戰役,使學生深入了解那段艱苦卓絕的歷史時期,理解抗日戰爭勝利背后的血淚代價與寶貴經驗。第二,教師可以組織各類情境教學活動,如角色扮演、參觀紀念館等,讓學生親身感受歷史脈搏,培養其家國情懷。第三,教師還應鼓勵學生結合當下的國際形勢和國家發展狀況反思歷史教訓,探討如何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堅守愛國主義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五)多元評價,全面發展素養
多元評價主張將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協調,個性化評價與發展性評價相融合,通過對學生的知識掌握、技能運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多個層面進行深入細致的考量,反映學生的學業進步與個體差異,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創新能力,進而促進其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
第一,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相結合。歷史學科的教學不僅要求學生掌握豐富的史實知識,更注重培養其核心素養。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全程關注并評價學生的學習表現,既要考查他們在課堂討論、小組合作、歷史劇表演等活動中的主動參與程度、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又要重視他們對歷史事件的理解深度和獨立思考的成果。通過這種過程與結果并重的評價方式,能夠培養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激勵學生在日常學習中不斷提升自我。
第二,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協調。對于歷史學科而言,許多素養是難以量化衡量的。因此,教師在進行評價時,除了要利用測驗、考試等手段進行定量評價外,還應采用觀察記錄、口頭交流、作業反饋、自評互評等方式,對學生的歷史表達能力、創新思維、道德情感等方面進行定性評價。這種多元化的評價體系有助于揭示每個學生的獨特性和潛能,從而為他們的全面發展提供精準指導。
第三,個性化評價與發展性評價相融合。每個學生的歷史興趣、學習習慣、認知水平各不相同,教師在實施評價時應當充分尊重和挖掘學生的個體差異,實行個性化的評價方式。同時,發展性評價強調對學生歷史學習進步的關注。教師可以通過建立成長檔案袋,記錄學生在一段時間內的歷史學習進展,包括他們的成功經歷、改進空間、未來目標等內容,以此推動學生的持續發展,提升其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本文借助實踐教學經驗,提出核心素養背景下初中歷史主題式教學應滲透唯物史觀教育,借助實證史料訓練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鼓勵深入歷史解釋以增進學生對歷史復雜性的理解,并通過價值引領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同時,教師應采用多元評價方式,促使歷史教學活動能夠促進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孟瑩.基于大單元理念的初中歷史主題式教學策略研究[J].考試周刊,2023(50):145-149.
戴麗亞.初中歷史主題教學中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策略探究[J].中華活頁文選(教師版),2023(14):127-129.
谷莉.大概念視域下的初中歷史主題式教學策略分析[J].中學課程輔導,2023(19):15-17.
杜秀軍.融合與共生:核心素養視域下初中歷史主題式教學實踐[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2023
(5):42-44.
秦霞.深度學習理念下的初中歷史主題教學探究[J].中學教學參考,2022(28):71-73.
作者簡介:高海洪(1987.6-),男,福建平潭人,
任教于福建省平潭縣第一中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