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大部分教師布置高中地理作業時以知識點為中心,側重鞏固知識、提升技能,但這與新高考的要求并不完全吻合。新高考中不僅會考查與知識點相關的問題,還會考查學生的思維品質、思維過程以及關鍵能力。新高考進一步深化了試題的情境創設與呈現方式,加大了試題的開放性與探究性,旨在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基于這一背景,高中地理教師應創新作業設計形式,通過設計實踐性作業鍛煉學生的綜合能力,讓他們以更好的狀態應對新高考的挑戰。基于此,文章首先分析了新高考視域下高中地理實踐性作業的設計價值,而后探尋了高中地理實踐性作業的設計策略,力求創新高中地理作業設計樣態。
關鍵詞:高中地理;新高考視域;實踐性作業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4)15-0073-03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是高考命題和評價的核心文件與指南,規定了高考命題的基本方向和考查要求。它打破了傳統非黑即白、尋求唯一定解、以獲取知識為目標的學習慣性,強調對學生科學精神、信息加工、開放質疑、科學探究、創新思維等關鍵能力的考查。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將“地理實踐力”確定為地理學科核心素養之一,這足以說明設計實踐性作業的必要性。實踐性作業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踐行“知行合一”理念,讓學生于真實情境中觀察并感悟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創新思考,完成高質量的探究。這樣一來,作業的功能與屬性便能得到充分發揮,有利于引導學生更加適應新高考的要求,獲得全面成長與發展。
一、新高考視域下高中地理實踐性作業的設計價值
(一)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多元智能
常規的地理作業多側重對學生知識掌握程度、思維水平、解題方法和技巧等方面的訓練和鞏固,指向學生的語言與邏輯智能。但這種作業設計模式容易產生學困生增加、作業只對學優生更有價值的問題。而實踐性作業有所不同,它不僅能夠給學生充分的表現機會,還能使學生在較為開放的作業要求下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挖掘內在潛能,促進多元智能發展。即使每個學生的知識儲備、興趣愛好、實操能力、生活經驗不同,他們在實踐性作業中也能找到自己的用武之處[1]。面對同一個實踐性作業,學生的觀察視角、思考維度、體驗感受不同,所展開的操作行為自然也不同。所以,學生在完成實踐性作業的過程中,批判性思維、創新思維和語言組織與表達能力等均能有所發展。
(二)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
實踐性作業指的是讓學生以實踐的形式完成學習任務,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第一,實踐性作業將提升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學生根據作業內容主動搜集相關材料,動手制作、模擬演示或進行科學實驗,該過程能夠幫學生形成動手操作的意識與習慣,同時也能提高其感性認知層次,幫助其建立科學思維,實現知識的融會貫通。第二,實踐性作業將提升學生的信息處理能力。學生在完成實踐性作業的過程中會搜集、羅列并分析各項信息,對其進行橫向關聯和縱向延伸,綜合思考信息的使用價值。通過思考,學生能夠形成獨特觀點,建立辯證思維和綜合思維。第三,實踐性作業能提升學生的溝通交流能力[2]。實踐性作業大多需要學生進行統籌分工和協調,尋求教師、家長和社會人士的幫助。學生在與他人進行交流的過程中將切實體會合作學習的重要性,同時收獲語言溝通技巧。
(三)有利于突破學科間的藩籬
地理作為一門探索自然與人文世界的學科,本身就與各學科、各領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地理實踐性作業的巧妙設計有助于突破學科間的藩籬,引領學生展開跨學科實踐,有效解決知識邏輯與認知邏輯、社會融合性與學科割裂性之間的矛盾[3]。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將融合各學科知識進行探究性延伸學習,甚至能結合其他學科知識完成對地理知識的創造性理解,從而深入探究更多問題,豐富生活與實踐經驗,這有利于實現對學科教學的補充與延伸。
二、新高考視域下高中地理實踐性作業的設計策略
(一)設計自然考察類作業
自然考察類作業要求學生在自然環境中觀察自然地理現象,記錄觀察的數據與結果,并對所整理的數據進行分析,探究相關地理現象的成因或者推測地理事物對人與自然環境的影響,從而加深學生對自然地理的認知與理解,這有利于地理教學回歸本真[4]。因此,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科學設計自然考察類作業,
讓學生積極探索大自然的奧秘。
以湘教版高中地理教材(以下案例中教材版本相同)中的“土壤的形成”一課為例,新課標要求學生通過野外觀察或運用土壤標本說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并要求在完成課內教學后,學生能夠掌握辨別土壤類型的方法,結合土壤剖面從地質、氣候等角度分析土壤的形成因素,掌握主要的土壤問題以及人類改造土壤的方式。基于這一要求,教師可以設計“如何改良學校土壤”的實踐性作業,以“學校大部分植物長勢并不喜人”為作業情境,讓學生完成自然考察。由此,學生需完成以下四個考察作業:
作業一:考察土壤組成
各小組分別考察學校灌木叢中土壤的水分、空氣、礦物質與有機質等,將所得的數據進行整合,總結概述學校土壤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分析原因。
作業二:考察土壤顏色
各小組繼續觀察所搜集的灌木叢中的土壤標本,
用比色卡進行對比觀察,從土壤顏色角度分析成土環境與土壤性質,根據其特征提出改良措施。
作業三:考察土壤質地
各小組根據課內所學的砂土、壤土、黏土的基本特征,分析自己所搜集的土壤標本的對應特征,判斷學校土壤的質地。
作業四:考察土壤剖面
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各小組可以在學校附近山坡的自然剖面處進行考察。學生在觀察土壤剖面時,可以自上而下地分析各個分層的土壤的顏色、物質組成、質地和結構形態等方面的差異,也可以拍照記錄土壤剖面,簡單繪制土壤剖面圖,根據自己發現的問題提出建議。
教師指導學生完成以“如何改良學校土壤”為主題的自然考察類作業,讓各小組提交考察報告,具體闡述校園土壤問題、成因、對策等,同時還可以繪制校園土壤外部特征、功能與養護的思維導圖,充分展現學生在實踐性作業中的各項思考,達到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
(二)設計社會調查類作業
社會調查類作業主要涉及人文地理知識,需要學生觀察日常生活中的人文地理現象及規律。根據觀察結果,分析人文地理現象背后的影響因素,以此推測人文地理現象的未來演變趨勢。這一實踐性作業與學生的生活緊密相關,能充分調動學生完成作業的內驅力,使他們在探究中充分認識地理與社會生活之間的關系,持續深化“知識應用生活化”的理念。
例如,教師在教學“服務業的區位選擇”時,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結合案例分析服務業的特點,分析多要素對服務業區位選擇的影響。因此,教師在設計實踐性作業時,應以具體的服務業為例,讓學生完成社會調查。比如,教師可以奶茶店為例,要求學生分析市內某商業區與學校附近奶茶店在區位選擇上的不同,以此得出自己的社會調研結果。比如,有的小組選擇了學校附近不知名的奶茶店與市中心的品牌奶茶店,并從單價、產品種類、店面裝修程度和客流量等方面進行對比,根據結果分析原因,以“區位對奶茶店經營的影響”為主題完成一份調研報告。有的小組對比學校附近奶茶店的數量與市中心某條商業街奶茶店的數量,通過對客流量的調查,完成以“影響奶茶店區位選擇的主要因素”為主題的調研報告。不同小組的關注點不同,調研方向不同,對奶茶店這一服務業區位選擇及其因素的分析自然也不同。在撰寫調研報告時,學生能憑借豐富的調研經驗進行多方交流,
深入分析影響服務業的區位因素,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
(三)設計實驗操作類作業
地理學科同時具有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要素。高中地理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引領學生完成實驗操作類作業,讓學生體驗某一地理現象的演繹推理過程,形成對地理知識的深入理解與認知,提升地理實踐綜合能力,充分發揮實踐性作業的教育價值。
例如,在教學了“海水的性質和運動”后,教師可為學生設計實驗操作類作業。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探究海水鹽度和密度之間的關系,以此判斷海上輪船吃水線的情況,并探究海水性質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學生在完成這一實驗的過程中,需要客觀記錄并分析實驗現象和數據,形成基于實驗的客觀事實判斷。對此,教師可以引領學生完成以下步驟的作業實操:
步驟一:明確實驗原理與實驗器材
實驗小組需要結合課內所學知識明確海水的密度受溫度和鹽度等因素影響。實驗要模仿輪船在海上浮沉的情況,所以需用不同重量的砝碼表示船的重量,結合世界表層海水溫度和鹽度分布圖控制鹽度與溫度。
步驟二:進行實驗操作
實驗小組需用手機錄制以下實驗過程:先將相同重量的輪船(砝碼)放入鹽水與純凈水中,根據浮沉情況初步判斷輪船浮力受海水密度的影響,隨后驗證海水鹽度與密度之間的關系,在控制溫度的前提下設計不同鹽度的水以判斷輪船浮沉情況。
步驟三:完成實驗報告
實驗小組根據自己在實驗中搜集的數據總結闡述輪船吃水線位置(浮沉情況)與鹽度之間的關系,形成實驗報告。
實驗小組完成以上作業后,需要整合視頻內容,完善實驗報告,并提交至家校平臺。教師可以根據各小組實驗探究過程,選取典例,當作課程教學的案例,這可以對學生起到激勵與引導作用,讓學生更積極地完成實踐性作業。
(四)設計教具制作類作業
教具制作類作業是指學生根據老師提供的原料與用具動手操作,制作相應的模型或繪制相關的地圖,使學生深刻理解地理原理或地理概念。教具制作類作業強調學生的動手實操[5]。在制作教具過程中,學生能夠提升完成作業的積極性與主動性,還能夠借助教具理解抽象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現象,從而突破重難點。
例如,在學習“地球的公轉”時,學生結合生活認知可知晝夜長短是不斷變化的,但對晝夜長短變化的原因難以理解,對相關規律的認知不全。對此,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制作晝夜長短演示儀的實踐性作業,引導學生選擇半徑為10厘米的圓形硬紙板代表地球,中心打小孔,在硬紙板上分別繪制地軸、赤道、南北回歸線、南北極圈、夜半球和太陽光,并固定圓形紙板。學生通過操作演示儀可以觀察到,隨著箭頭轉動,太陽直射點在南北回歸線之間移動,晝夜長短也隨之不斷變化,由此學生進一步了解了晝夜長短變化的規律。教具制作類作業能夠幫助學生將地理知識化難為易,具有創新性和實用性,充分體現了實踐性作業的價值。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新高考背景下,學生不僅面臨著知識理解與應用的要求,還面臨著思維品質、思維過程以及關鍵能力發展的要求。因此,高中地理教師除了要優化課程教學活動,還要創新作業設計,嘗試以實踐性作業推動學生綜合能力和素養的提升,使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可以獲得更多的實踐探索機會,從而啟迪智慧、發展高階思維。
參考文獻
張英歌.“雙減”背景下高中地理實踐性作業的設計策略[J].教育界,2023(31):20-22.
鄺錦芳.基于地理實踐力培養的高中地理實踐性作業設計與應用研究[D].重慶:西南大學,2023.
張寶科.“雙減”政策下高中地理實踐性作業的設計[J].學園,2022,15(29):10-12.
蔡娟.高中地理實踐性作業促進核心素養培養的途徑研究[J].高考,2022(3):24-26.
董姝娜,邵志豪.高中地理實踐性作業之核心素養培養探析[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19,35
(12):78-80.
作者簡介:張啟忠(1970.4-),男,貴州黔西人,
任教于貴州省黔西第一中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