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國家教育改革及長期發展規劃的進一步要求,教師的專業發展已然成為當今時代科教興國的關鍵。然而高中英語教師仍然面臨著巨大的教學壓力,教師的個人成長依舊面臨諸多困境,特別是祖國邊陲的少數民族地區。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當地的教師專業成長,不僅對教師本身,乃至對學生的終身發展都具有重要的影響。在我國云南省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特別是教育欠發達地區,這樣的需求就變得更為緊迫,教師專業化提升迫在眉睫。針對這樣的現狀,以云南省普洱市少數民族地區普通高中英語教師作為研究對象,展開教師“專業學習共同體”的構建策略研究,以期待教師能夠在“專業學習共同體”下,更加系統地進行教學研討,加強教師的專業發展主體意識,加深教師的教學反思意識,有效地提高教學研究的意識,拓寬少數民族地區英語教學發展的道路。
關鍵詞:少數民族地區;普通高中英語教師;專業學習共同體
作者簡介:張龐霜,云南省普洱市第一中學。
眾所周知,當前我國的新課程改革給教育界帶來的最大挑戰莫過于對教師專業化的挑戰。因為課程改革的成敗與否,歸根結底取決于教師,教師的身份是理想與現實、理論與實踐之間的轉化者。如何讓少數民族地區的高中英語教師擁有高品質的專業素養,主動地引領新課程,而不是被動地適應新課程,應成為整個教育界、整個社會的共同追求。
縱觀全局,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改革應試教育的傾向,應該聚焦于轉變落后單一的教學方式與方法,深入探究少數民族地區普通高中英語教學現狀與普通高中英語教師提升自身專業發展需要的契合點,把握普通高中英語教師的教學實際現狀,讓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高中英語教師更加符合課程改革發展的趨勢和要求。這就需要全面關注由于地理、文化等原因所造成的普通高中英語教育的獨特性,順應我國教育信息化發展的趨勢,克服與解決基于高中教師工作量過大、知識結構單一、教學理念滯后、科研基礎薄弱、理論素養需要提升等不同層面,職業倦怠加劇、合作與交流意識不強等不同主體間的問題,真正突出教師主體意識的覺醒、教育教學能力的提升、促進動態學習環境的生成,實現當地教育教學水平的不斷提升。本文結合云南省普洱市少數民族地域性的特點,希望把教育新思路與云南省普洱市少數民族地區本土的實際教育教學情況結合起來,提升普洱市的高中英語教育教學水平,為進一步提升云南省普洱市教育教學質量做貢獻。
一、“專業學習共同體”的理論背景
“共同體”這個概念最早是在20世紀80年代由教育家博耶爾(Ernest L. Boyer)引入教育領域,他將“學習共同體”定義為一個由教師、學生、管理人員及其他人員組成的組織。他指出學習共同體中的成員有清晰的奮斗目標,可以進行面對面的溝通與互動。此后“專業學習共同體”這一概念便引發了廣泛關注,霍德指出“專業學習共同體”是指學校中的教師與管理者持續學習、分享學習,并將其所學應用于實踐中,目的是提升自身專業的有效性,最終使學生獲益。由此對于“學習共同體”愈發引起了關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彼得·圣吉在《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一書中,從系統論和人本主義的觀點出發,提出“學習型組織理論模型”,一度引起教育界的極大關注,并由此成為學習共同體較為直接的理論基礎。
此后,盡管不同的專家學者對專業學習共同體的內涵的理解雖有些許不同,但不難看出,一個具有共同愿景的管理者和教師組成的團隊,他們通過進行持續性和合作性的學習,最終致力于促進自身專業發展和整個團隊的發展。由此可見,“專業學習共同體”是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一種重要途徑。
二、普通高中英語教師“專業學習共同體”現狀剖析
以云南省普洱市普通高中英語教師為研究對象,在實地調研的基礎上,通過大量走訪、問卷及跟蹤研究,了解到當前的普洱地區普通高中英語教師對“專業學習共同體”的認識、對“學習共同體”的態度,并了解到基于“專業學習共同體”概念下,目前的普通高中英語教師的教育教學策略等相關情況,不難發現當前本地區普通高中英語教師專業發展中存在諸多問題。
(一)傳統教研活動導致教師成長面臨困境
高中英語作為高中階段的重要科目,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在多語言混雜的少數民族地區,英語教師在教學中面臨更大的壓力,教師個人成長學習途徑單一、學習觀念陳舊、學習提升意識薄弱,“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的現象比比皆是。在對普洱轄區的高中學校英語組活動進行了解與分析的基礎上,不難發現高中英語教師成長現存的活動的確具有明顯的形式化傾向,應付現象突出,教研活動大多停留在對實際教學事務的思量與表層交流學習,缺少對教育教學問題的深入研究與探索,教師也缺乏一定的創新力,導致教師教學方式、教研組組織管理和教研活動等方面的硬化和僵化傾向嚴重。
(二)教師團隊活動單一、淺層化導致教師成長停滯不前
在教師團隊活動方面,基本集中于公開課聽、評課方面。并且,教師們對組內同事的課例點評多以表揚為主,很少質疑,難有深度的交流與切磋。長此以往,必然導致英語教研組及其相關教研活動失去了對教師應有的吸引力和作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教師參與教研活動的新鮮感和積極性,導致教師形成了只關注教學事務改善的習慣以及固化的教研思維,使教研組活動成為教師職業發展的形式化負擔。
(三)學校各層面缺乏重視與支持
一個組織的內外部支持情況與否對于該組織的發展會有很大影響。組織外部的實際支持與幫助,主要體現為包括上級領導與監督員在內的學校各層面,共同致力于組織的發展。同時也包括給予組織資源上的相應支持,如學校的各類軟硬件、技術及人工等方面的支持。組織內部的支持大多體現多為同事之間的相互扶持,雙方都有利于組織的發展。對于大多數學校而言,英語教研組組織支持力度不夠,教育研究等諸多工作的開展沒有得到有效的內外支撐,甚至出現英語教研活動缺乏多方面支持的情況。無獨有偶,英語教研組內教師的專業發展等方面,同樣受限于學校資金與項目的支持,英語組教師很難有外出交流學習的機會與資源,這些都嚴重阻礙了高中英語教師的專業發展。
(四)英語教師對“專業學習共同體”缺乏了解
通過對大量教師的考察和采訪得知,目前普洱市少數民族地區的高中英語教師對“專業學習共同體”的理解與認識大多停留在概念方面。他們即便有機會參與了一定形式的專業學習共同體,其原因也大多是完成上級部門的要求,即使是接觸到“專業學習共同體”這一平臺,他們相互交流溝通的合作效率依舊不高。因為學習共同體的成員較少,范圍較小,長期教育教學觀念的滯后,教育教學理論的缺乏等因素,導致教師教學能力不強,教學視野不寬闊,教學深度停留在表層,教育教學中缺乏較為新穎的創新成果和想法。同時,也有大部分教師以被動者身份參加活動,教師本身嚴重缺乏主動參與的觀念及自我提升的意識,教學提升意識停滯,教育教學工作機械化現象嚴重。
三、少數民族地區高中英語教師“專業學習共同體”的構建策略
作為教師,“要想給學生一碗水,自己須得有一桶水”這樣的意識應該在教育工作者的內心深處。尤其是少數民族地區的英語老師,自己的專業學習堅決不能有絲毫荒廢。教師的專業發展與專業提升應該成為教育工作者終身努力去奮斗的主要事業。
(一)以多樣化的教研活動促進教師專業學習共同體的構建
由于教師傳統的成長路徑較為單一,加之英語學科的特點又需要緊跟時代潮流,教師必須不斷更新自身的知識儲備和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學能力,因此需要用更加新穎的教學研究方式來推進“專業學習共同體”的構建。經過系統探究,可以采用以下方式:首先可以采用教學沙龍的形式啟發引導教師,促進教師之間思維的碰撞和交流,搭建溝通交流的平臺,促進教師獲得更加密切的溝通體驗。其次,加強教師科研課題研究能力。在以往的教師成長活動中,大多數時候,學習成長的課程基本偏向于與高考相關的培訓或研究,而讓教師從自身的教學實際出發,找出教學中亟待解決的問題,進行更多的課題研究,可以幫助教師深入探尋教育規律,探索解決教學中面臨的實際困境,最終指導教學。第三是參與讀書活動。通過讀書活動,教師不僅可以豐富專業知識,幫助專業共同體成員建立自己的讀書目標,撰寫讀書筆記、記錄讀書心得,還可以結合自己的工作實踐加以反思,分享收獲。
(二)多層面出手,共同建立健全“專業學習共同體”制度
制度的建設可以為普通高中的英語教師專業成長和共同體機制的運行,提供制度上的保障,從而提升專業共同體成員、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與科研水平。例如,學校層面可幫助建立“專業學習共同體”負責人制度,明確英語教師“專業學習共同體”成員的職責與任務;教研組層面可制定交流制度,保障實現專業學習共同體成員,在平等對話的基礎上進行交流溝通;備課組層面可制定定期交流的例會制度,促進教師相互討論;最后,多層面輔助制定獎懲制度,可以激勵專業學習共同體成員的積極性,保持新鮮感。
(三)營造“專業學習共同體”的文化氛圍,形成英語教師合作的遠景
普通高中英語教師“專業學習共同體”的發展,不但能夠幫助教師在日常教學上進行溝通和交流,而且可以培養少數民族地區高中英語教師之間的合作情感,逐漸形成積極交流、合作發展的共同遠景。例如,在少數民族地區學校開展教師共享文化的論壇,以共同提升專業發展為主要研究內容,構建相應的“專業學習共同體”平臺。積極鼓勵少數民族地區的教師引進來、走出去,引導教師群策群力。在共享文化地討論中,教師可以討論學習什么內容、如何進行學習、怎么進行教學,教學反饋如何、如何進行改進,以教師的日常教學為立足點,逐步引導教師認可學習共同體的存在,真切地感受到專業學習共同體給他們帶來的好處,對構建專業學習共同體充滿向往,對專業提升充滿期待。通過“專業學習共同體”所學到的東西,少數民族地區高中英語教師可以在自己的課堂上進行嘗試,結合自己教育教學中出現的問題,借鑒其他教師的經驗和想法,不斷改進,形成自己獨到的教學風格或教學方式,最終應用到課堂,促進教育教學水平的提升。
(四)積極構建師生共同成長模式
學生需要成長,教師更不例外,英語教師和學生在教與學的整個過程中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兩者都是高中英語課堂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的成長離不開教師的培養,而教師的專業成長更離不開學生的配合。為了更好地提升高中英語課堂的教育教學效果,教師更需要不斷擺脫傳統理念的束縛,更新教育教學理念,與學生合作完成課堂教學。在教學過程中積極反思自身的教學行為和教學方式,實現教師自身專業能力的完善和提升,在教與學的雙向奔赴中實現教師能力的不斷提升。
四、結語
少數民族地區建立普通高中英語教師“專業學習共同體”,不僅能夠促進少數民族地區英語教師終身學習的能力、創新的能力、教學研究的能力和反思能力,還可以提升教師的專業發展。作為少數民族地區的高中英語教師,需要不斷推陳出新,將傳統的教學方式改進為較新穎的教學方式,教師與教師之間需要將競爭關系轉化為合作關系,建立合作平臺。通過“專業學習共同體”促進少數民族地區教師教學能力、專業素養發展,同時有利于少數民族地區英語教學的發展。由此可見,“專業學習共同體”可以有效激發群體教師學習的積極性,促進教師積極改進教學實踐,轉變教學理念和教學行為方式,豐富課堂教學的內容,重新構建出課堂教學的流程、結構和體系,更好地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能夠帶動當地教育體系的發展,從而為我國課程改革在云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不斷發展提供借鑒和幫助。
綜上所述,“專業學習共同體”也只是為了克服傳統教學模式的弊端而提出的一種嘗試,在教育教學的研究中,我們一直在路上。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有鍥而不舍的精神,努力去嘗試,才能不斷進步,最終總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學方法。
基金項目:本文系云南省普洱市教育科學研究課題“構建少數民族地區普通高中英語教師‘專業學習共同體實踐研究”(立項編號:22Z003)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Boyer E L. The Basic School:A Community for Learning[M]. Princeton N J: Carnegie Found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Teaching, 1995.
[2]Hord S M. Professional Leaning Communities: What Are They and Why Are They Important?[M]. Austin:Southwest Educational Development Laboratory, 1997.
[3]Lave J Wenger E. 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M]. Cambridg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Press, 1991.
[4]彼得·圣吉.第五項修煉:學習型組織的藝術與實務[M].郭進隆,譯.上海:上海三聯書店,1998.
[5]王建軍.課程變革與教師專業發展[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4.
[6]肖禮全.英語教學方法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