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海燕 王姣艷 王穎 張秀偉
江蘇省“青藍工程”項目資助、江蘇省教育廳高校自然科學研究重大項目“基于ICF理念的特殊兒童認知障礙評估與綜合康復研究”(20KJA190002)、教育部人文社科規劃基金項目“ICF功能康復視域下復合型特殊教育教師職前培養理念與實踐路徑研究”(19YJAZH087)、江蘇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重點立項課題“‘新文科視域下教育康復專業應用性人才培養模式創新改革與實踐”(2021JSJG083)、校級教改課題“虛擬仿真技術在教育康復學專業實訓教學中的運用與實踐”(2018XJJG24)。
許海燕,副教授;研究方向:特殊兒童言語語言康復。E-mail:993186230@qq.com。
[摘? 要]? 產教融合的教育康復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需要融入新文科建設理念,明確人才培養目標與培養規格,建設校企合作的課程體系,實施“雙師型”教師團隊教學,通過產教融合,延伸課堂教學平臺,從而全方位提升教學質量與專業建設水平,為社會培養理論知識過硬、專業技能嫻熟的高質量復合型、應用型專門人才。
[關鍵詞]? 教育康復學;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方案
[中圖分類號]? G642
教育康復學專業是適應新時期特殊教育事業發展需求而產生的新興專業,是在醫教融合、綜合康復理念的指導下,整合教育、康復的手段和方法,為兼具教育與康復兩種需求的特殊兒童提供有效服務的跨學科專業[1-2]。該專業于2012年由華東師范大學首次申報,2013年教育部發布教高〔2013〕4號文件決定在本科專業目錄教育學一級學科下設置教育康復學專業,同年華東師范大學在全國第一個設立教育康復學本科專業[3]。2014年,樂山師范學院、北京聯合大學、邯鄲學院開始招收該專業本科考生。2015年,安順學院開始招收該專業本科考生[4]。2020年2月,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發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20年版)》中,教育康復學專業代碼040110TK,學制四年,授予教育學學士[5]。截至2023年,共有11所高校設立教育康復學專業。
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以下簡稱“南京特師”)于2017年首次招收教育康復專業學生,2018年開設卓越教師培養試點班,2019年入選江蘇省大學一流本科專業。目前已有3屆畢業生走向社會。特殊教育學校、康復機構等用人單位對南京特師教育康復學專業培養的人才均給予較高的評價。為此,南京特師教育康復學專業在新文科發展理念的背景下,通過守正創新、交融協調,制訂了融入新文科建設思想的教育康復學產教融合型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以便能為社會培養一批理論知識過硬,專業技能嫻熟的高質量復合型、應用型專門人才[6]。本文以南京特師2023版人才培養方案修訂為依據,結合本次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內容,對南京特師產教融合教育康復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下稱“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作幾點思考。
一、優化專業培養理念,融入新文科建設思想
專業培養理念是專業發展的靈魂,對人才培養活動具有先在性和導向性功能。美國希拉姆學院于2017年提出“新文科”的教育思想,將新技術融入哲學、文學、語言等文科類課程,學生突破專業課程界限進行綜合性跨學科學習[7]。2020年11月,《新文科建設宣言》提出,“積極推動現代信息技術與文科專業深入融合,實現文科與理工農醫的深度交叉融合”[8]。
教育康復學專業屬于一級學科教育學下的二級學科,定性為文科。但是,該專業培養的人才需要具有為特殊兒童提供教育與康復服務的專業知識與專業技能。其中,專業知識的學習與傳統文科相似,但是專業技能學習更近似于工科與醫學專業技術的學習,屬于文科技術型人才培養。因此,該專業的教學活動需要突破傳統文科的思維模式,要適應我國新文科的發展需求,把虛擬仿真現代信息技術融入專業課程教學中,特別是要應用于專業實踐課程教學中,為學生提供綜合性的交叉學科學習條件,達到知識延伸與創新思維的培養。南京特師“特殊兒童教育與康復虛擬仿真實驗教學”項目于2018年獲批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項目,該項目以孤獨癥兒童為案例,構建了孤獨癥兒童功能評估、孤獨癥兒童個別化會議及孤獨癥兒童社交能力“打招呼”的“提示法”“任務分析法”的4個虛擬仿真技術實訓項目。在此基礎上,于2020年建設了“特殊兒童教育與康復”實驗教學平臺,包括認知、運動、語言、情緒、社交、生活適應等虛擬仿真實訓項目[9]。實踐表明,虛擬仿真實訓項目的應用對改變傳統的教師授課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以及提高教育康復學專業人才的培養質量發揮了重要作用。人才培養方案應堅持新文科建設思想,重視新技術的融入,加強交叉學科的融合。
二、優化人才培養目標,明確人才培養規格標準
本科人才培養方案中人才培養目標是對專業人才培養的定位及學生畢業后5年能達到的專業成長預期目標的一個整體概述,需要立足學校人才培養的目標定位,參照行業發展現狀、社會人才需求及畢業生就業、崗位任職情況等,并在行業專家論證的基礎上進行制訂,這是人才培養方案制定應考慮的第一要素。南京特師2023年版教育康復學人才培養目標擬定為:“立足江蘇,面向全國,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博愛精神和良好的人文科學素養;具備一定的學科底蘊,熟悉教育康復基本原理,系統掌握教育、心理、康復等相關學科知識,掌握特殊兒童教育康復技能,具有從事孤獨癥、智障等發展性障礙兒童功能評定、教育與康復活動設計、組織與實施等方面的基本能力,能在特殊教育學校、普通學校、兒童康復中心、兒童福利院及其他相關機構從事教育康復工作的應用型人才。”其中,“立足江蘇,面向全國”是依據南京特師招生對象的來源進行界定的;“博愛精神”是南京特師校訓“博愛塑魂”的體現,即培養懷揣對特殊教育事業和特殊兒童的“博愛”之心,去教書育人、傳道授業[10];“系統掌握教育、心理、康復等相關學科知識”則屬于教育康復學專業交叉性學科的基本內容;“相關能力及工作崗位”更是3年來已經就業的畢業生就職的直接成果。可見,本次人才培養目標的擬定不僅遵循了教育康復學專業的發展要求,也完全立足于學校人才培養定位的依據之上。基于該人才培養目標,對標教育部對高校師范類專業認證標準,學校2023年版培養方案將教育康復學專業人才培養規格標準確定為小學教育。
三、優化課程體系,提供校企雙方教育教學過程性合作
南京特師教育康復學專業于2022年成功立項江蘇省“產教融合型品牌專業”。一年來,通過與康復機構之間的嘗試性合作,雙方各自盡可能地提供自身優越條件,成功實現了協同育人的成效。人才培養方案應充分圍繞人才培養目標,嚴格對照教育部關于小學教育專業認證標準的課程要求,結合校企雙方協同育人條件,對課程進行系統的優化,以便更好地促進校企雙方教育教學全過程合作。具體做法如下。
(一)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實現校企無縫銜接
課程是培養人才專業知識的核心部分,是一個專業的知識內容與內部關系的呈現,是人才培養方案的主體內容,包括課程名稱、課程性質、課程學時、理論實踐比、開課學期等相關信息。構建合理的課程體系更是一個新興專業發展的需求,也是衡量一個專業發展水平的標準。教育康復學專業是教育與醫學兩大學科的交叉與融合。如何確立兩個學科課程在該專業人才培養計劃中的課程性質,一直都是令專業教師與教育教學管理人員感到困惑的問題。人才培養方案應在循證各種依據的基礎上,重點調整學科專業平臺與教師教育平臺的課程,根據兩個平臺的課程性質重新梳理課程的屬性,可以將原來放在學科專業平臺中的教育類課程全部歸屬到教師教育平臺體系中,如特殊教育概論、個別化教育的理論與實踐、教學具制作與使用、培智學校課程與教學等相關課程;學科專業平臺保留原康復類課程,同時也對學科基礎課程與專業核心課程進行重新組合,使課程特點更加顯著。如專業核心課程從特殊兒童功能領域康復需要出發設置特殊兒童運動康復、感覺統合訓練、特殊兒童認知訓練、特殊兒童語言評估與訓練、特殊兒童言語評估與矯治、特殊兒童溝通與交往訓練、特殊兒童應用行為分析、特殊兒童心理康復、特殊兒童作業治療等課程。這些課程都是學生在未來職業崗位工作中切實需要的。通過優化的課程結構,能幫助學生做到校企無縫銜接,為學生的專業發展助力。
(二)遴選校企合作授課課程,強化教學過程的共同參與
校企合作不能只停留在辦學形式上,更應滲透到人才培養的教學過程中。校企授課能夠有效保證學生教育教學活動過程中的深度參與。2022—2023學年第二學期,學校的特殊兒童應用行為分析、特殊兒童溝通與交往兩門教育康復學專業核心課程,分別面向教育康復學專業2021級、2020級學生,采用校企合作授課模式進行試點,即校內專任教師負責課程的理論知識講授,校外康復機構教師承擔課程的實踐內容教學。在教學中,康復教師通過例舉真實的特殊兒童康復案例及現場演示,不僅豐富課程學習內容,而且能有效幫助學生將課程理論知識的學習與實際工作中的實踐應用相結合,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此外,康復機構教師還可以通過自身形象與行為將優良的職業素養引入課堂,使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特殊兒童教育康復工作的職業精神與職責使命,體驗到真實的工作崗位對從業人員的具體要求。該模式深受學生喜愛,教學效果更是卓越顯著。
為此,可將特殊兒童語言評估與訓練、特殊兒童言語評估與矯治、感覺統合訓練、特殊兒童認知訓練四門課程作為校企合作授課課程,以進一步強化校企教學過程的共同參與。
(三)增加實踐性課程,提供校企同步學習途徑
豐富與完善純實踐性課是人才培養方案應考慮的另一個要點。其包括教育康復專業技能訓練(一)、教育康復專業技能訓練(二)、教育康復教學活動設計與實施、孤獨癥兒童評估與訓練(二)4門課程。其中教育康復專業技能訓練(一)、教育康復專業技能訓練(二)在校內由專任教師完成授課,教育康復教學活動設計與實施、孤獨癥兒童評估與訓練(二)在合作康復機構在機構教師指導下進行學習,為學生提供校企靈活、多元的同步學習途徑,幫助學生掌握扎實的專業技能。
人才培養方案不僅要考慮課程的設置與課程體系的建設,更要對課程的教學進行深入思考。其中課程設置追求針對性及層次感,在保證理論性課程學習的同時,突出專業實踐技能的學習;課程體系的建設更加重視課程屬性的一致性與科學性;課程的教學則尤為突顯應用性和功能性。這種根據工作崗位需求及校企雙方優勢條件設置課程體系,既保證了理論與實踐的密切結合,又提供了校企雙方教育教學過程性合作的可能,能夠大大提升專業整體課程教學的質量。
四、優化實踐模式,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
教育康復學專業的實踐以往一直是只有見習與實習兩個模塊,根據3年畢業班的調研結果反饋,過去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存在實踐時間少、實踐內容針對性不強、實踐指導質量低等問題。為此,本次人才培養方案制訂對實踐教學部分進行了深入的研討,將實踐教學分成課程實踐、見習、研習與實習四個部分,其中課程實踐共6個學分,12周,分布在第四、五、七3個學期,分別針對專業核心技能進行實踐,幫助學生掌握較為扎實的專業核心技能基礎能力;見習共2個學分,4周,分布在第二、三、四、五4個學期,每個學期集中見習1周,分別針對康復機構、康復醫院及特殊教育學校三類單位進行見習,了解三類不同單位的教育康復服務的對象、課程設置、康復模式等;實習分成集中實習與分散實習,集中實習共8個學分,16周,在第六學期進行,實習地點為開展特殊兒童康復課程并具備指導實習學生能力的特殊教育學校,展開全方位的教育實踐學習,以便熟練掌握教育康復學專業技能;分散實習于第六學期的暑假與第七學期的前半學期進行,為學生提供康復機構或康復醫院名單,讓學生自主選擇實習單位進行就業性實習;研習共1個學分,2周,在第七學期與畢業論文同步,通過選擇研究對象,開展專業相關研究,提升科學研究水平的同時加強對專業的進一步認識。通過以上實踐模式,以期培養出一批高素質高質量的應用型教育康復學專業人才。
五、優化師資隊伍,培建“雙師型”教師團隊
師資力量的強弱對人才培養質量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根據教育康復學專業的人才培養需求,南京特師與合作康復機構共同致力“雙師型”師資隊伍的培育。一年內,學校選派了4名新進專任教師到合作康復機構進行跟崗學習,教師們通過親臨一線的實踐學習與調研,對特殊兒童康復工作崗位的工作內容和工作需求有了較為全面的認識。同時,這樣的學習也能幫助教師們較為直觀地學習到特殊兒童教育康復的專業理論知識與專業實踐技能,以便能在日后的課程教學中,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實踐經驗,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提高課程教學的效果。此外,學校還聘請2名合作康復機構教師擔任課程教學的外聘教師,承擔專業核心課程中的實踐教學工作。教學中,外聘教師引導學生開展案例討論,包括撰寫個案分析報告、擬訂康復計劃、開展模擬訓練等,幫助學生養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校內專任教師與機構兼任教師既互相配合,又各司其職,共同培育師資隊伍,培建“雙師型”教師團隊,從而確保教育康復學專業理論教學及實踐教學的高質與高效。
產教融合培養高素質應用型專業人才是當今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一種發展新路徑,也是經濟飛速發展過程中企業升級發展與高校轉型發展的內在需求。教育康復學專業在滿足新文科建設要求背景下,走產教融合之路,培養優質人才,也是順應高校培養應用型人才轉型發展的需要。本次教育康復學專業產教融合型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在融入新文科建設理念的思想指導下,明確了人才培養目標與培養規格,優化了課程結構,建設了一批適用于校企合作授課的課程,優化了實踐教學形式,培育了一支勝任專業課程教學的“雙師型”教師團隊,全方位提升教育康復學專業教學質量與專業建設水平,回應新時代的呼喚和使命。
[參考文獻]
[1][3]杜曉新,劉巧云,黃昭鳴,等.試論教育康復學專業建設[J].中國特殊教育,2013(6):25-27.
[2]張茂林,王姣艷,張偉峰,等.課程思政視域下教育康復學課程改革探索與實踐——以特殊兒童認知訓練課程為例[J].現代特殊教育(高等教育研究),2021(12):47-50.
[4]王輝,李鎮澤,王玉.教育康復學專業人才培養規格標準的探索與思考[J].現代特殊教育(高等教育研究),2019(4):12-17.
[5]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公布2019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的通知[EB/OL].(2020-03-03)[2023-07-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1034/s4930/202003/t20200303-426853.html.
[6]張玉萍,孫紅.學前教育專業“產教融合”人才培養路徑研究[J].綏化學院學報,2023(3):127-128.
[7]陳琳,張希雅,樊莎莎.多維度打造新文科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高教學刊,2023(11):30-34.
[8]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新文科建設宣言》正式發布[EB/OL].(2020-11-03)[2023-07-20].https://www.eol.cn/news/yaowen/202011/t20201103_2029763.shtml.
[9]何侃.高校虛擬仿真實驗教學平臺的探索與實踐——以“特殊兒童教育與康復”實驗教學平臺為例[J].現代特殊教育(高等教育研究),2020(22):14-18.
[10]南京特殊教育學院黨委宣傳部.我校新“一訓三風”發布[EB/OL].(2020-12-06)[2023-07-20].https://news.njts.edu.cn/2020/1204/c36a53011/page.htm.
Some Reflections on the Formulation of the Training Program for Talents
Integrating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in Education and Rehabilitation Specialty: Tak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of Special Education as an Example
XU Haiyan? WANG Jiaoyan? WANG Ying? ZHANG Xiuwei
( School of Rehabilitation Science,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of Special Education? Nanjing? 210038 )
Abstract: The formulation of the training plan for talents with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in the major of science of rehabilitation and education needs to incorporate the idea of new liberal arts construction, clarify the objectives and specifications of talent training, build a curriculum system of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mplement “double-qualified” teacher team teaching, and extend the classroom teaching platform through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so as to comprehensively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level, so as to cultivate high-quality composite, applied specialized talents with excellent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professional skills for the society .
Key words:science of rehabilitation and education;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責任編輯? 王培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