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鋒
■摘 要:高技能人才已經成為推動經濟發展和實現創新驅動的重要力量。作為高技能人才培養的搖籃,技工院校雖然一直開展校企合作、產教融合,但是對于企業來說,高技能人才的缺口依然很大。本文從三個維度分析了目前校企共育高技能人才存在的問題,同時以海寧技師學院為例,提出了堅持立德樹人、堅持專業設置契合產業發展、堅持工學一體化教學改革三大對策,以期提升高技能人才的培養質量。
■關鍵詞:校企合作;高技能人才;培養策略
《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指導高技能人才培養具有重要意義,為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提供了政策保障和指導,促進了高技能人才的培養,對高技能人才隊伍的長遠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意見》也為技工教育的發展進一步指明了方向,技工院校必須堅持深化教學改革,扎實地開展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持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提升高技能人才的培養質量,不斷增強技工教育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和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能力。
(一)校企育人目標不明確
培養高技能人才離不開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工學交替,但由于產業與教育分屬不同的社會范疇,學校和企業有各自的目標追求,學校的根本使命是立德樹人,這也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高技能人才是學校發展的目標;企業側重投入產出與經濟效益,逐利是企業的首要動力。校企育人目標的差異造成部分技工院校人才培養與產業所需不匹配、不對接。校企育人目標不明確是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推進過程中的“攔路虎”。
(二)校企育人行為的同頻度不高
由于校企育人目標不明確,所以會呈現出產教融合合而不深、校企合作校熱企冷的現象,這也是一直以來制約技工教育發展的瓶頸。在校企合作過程中,往往是學校釋放出強烈的合作意愿,主動走出去,尋求與企業的深度融合;而企業只有在急需用人時,對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工作才積極主動,等用工處于飽和狀態或生產淡季時就相對比較被動,勉強接受學生實習,甚至不愿意參加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學校若與這樣的企業合作,校企育人行為就難以達到同頻。雖然國家及地方政府出臺了許多產教融合的文件和政策,但對于個別企業來說,目前還沒有樹立起主動參與校企合作的意識。
(三)校企育人成果的共享度不高
在目前的校企合作中,開展項目化合作是最常見的形式,但也遇到了難題,回歸真實場景進行的生產項目不可避免地存在投入與回報的歸屬和分配問題,涉及生產紅利、人才輸出、產權歸屬等。只有處理好這些問題,才能激發校企合作的積極性,若處理不當,會造成產教融而不合,校企育人成果的共享度不高。
(一)堅持落實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
《意見》提出了培養高技能人才的總體要求和目標,包括堅持以需求為導向、以能力為核心、以質量為保障、以創新為驅動,打造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能力突出的高技能人才隊伍。技工教育應始終堅持黨的領導,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全面落實黨管人才的政治要求,確保技工教育穩中向好,培養一大批擁有扎實專業知識和技能、具備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具有團隊合作精神、職業道德和社會責任感、終身學習意識的新時代高技能人才。海寧技師學院將黨建和德育工作擺在首要位置,加強黨建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推動忠誠、理想、勤奮、認真的沈鴻精神融入一體化教學過程中,培育具有海寧技師學院特色的新時代工匠精神。通過實施“知史明理”師生思政素養提升工程,高舉紅色思政旗幟,打造“紅旗”特色德育品牌。發揮思政課“關鍵課程”的作用,抓好主陣地建設,同時促進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同向同行,將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融入人才培養方案和專業課程。堅持“三全育人”,搭建立體式德育架構,夯實德育長效機制,將思政教育融入教學全過程,實現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充分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和鮮明的價值導向。校企合作,擴大育人主體,充分發揮產業優勢,將思政教育納入校企合作、產教融合的工作內容中。
(二)堅持專業設置契合產業發展
當前,隨著產業轉型升級和結構調整,社會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比任何時候都急迫。要培養高質量技能人才,最直接且有效的方式就是開展校企合作、產教融合,而校企共育人才的前提是專業設置要契合產業發展,實現專業鏈、產業鏈、教育鏈、人才鏈四鏈融合。海寧技師學院健全專業動態調整機制,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高度契合區域重點產業。以機電一體化專業群為例,專業群發展咨詢委員會及時把脈,群內專業以數控、電氣專業為核心,以機電復合技能為紐帶,集群發展,主動適應區域高端裝備、光伏新能源、新材料產業的需求。專業群內電子技術應用等多個專業高度契合海寧市泛半導體產業發展,在專業建設上,做到與世界技術同步,與企業發展同頻,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加快培養泛半導體產業領域應用型技能人才,為泛半導體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三)堅持工學一體化教學改革
工學一體化教學改革的實施,促進了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培養了學生的跨學科綜合能力,使其具備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將不同學科的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識,提高了教學效果。借助工學一體化教學改革,讓學生更加貼近社會需求,成長為具有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技能人才,能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作為教育改革的一種探索,工學一體化教學改革可以推動教育教學模式的創新和改革,促進技工教育的發展。
1.校企共定培養方案
堅持教學與生產融合,通過校企合作,聘請行業企業的專家團隊作為專業建設顧問,依托企業力量進一步優化專業設施設備清單、課程設置和教學計劃,以達到“崗位上所需的技能在學校全部掌握”的目標。以集成電路專業訂單班為例,學校專業教師與專業發展顧問及海寧市泛半導體產業園委派的專家團隊圍繞泛半導體裝備產業需求,按照裝備設計、制造、控制等應用型專業技能人才培養的要求,針對培養方案中的培養目標、課程設置、教學安排、技能實訓等進行了深入討論,確定了該專業的課程設置、教學內容、教學安排、跟崗實習、頂崗實習、技能認定,為培養滿足企業所需的技能人才奠定了基礎。
2.校企共組教學團隊
集成電路專業訂單班由學校的專業教師和海寧市泛半導體產業園委派的15名技術人員組成教學師資庫。企業指定的課程由企業技術人員負責教學,一方面,可緩解學校師資緊張的壓力;另一方面,企業技術人員將崗位上的操作要求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進行潛移默化地滲透,同時還實現了“產業文化進教育,工業文化進校園,企業文化進課堂”的目的,讓學生進一步了解所學專業對應的產業發展。在教學過程中推進啟發式、項目式、企業實操教學等培養模式創新,使得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術相銜接、教學流程與生產過程相匹配、人才質量與產業發展相符合,建立多方協同育人的人才培養模式。
3.校企共建合作平臺
建立校企信息共享平臺,及時發布技能人才供需、人才培育、行業新動態情況,實現資源共享,校企互相學習、共同成長;建立校企人才共育平臺,集多方合力培育技能人才,制定實施政校企訂單式人才培養方案;建立校企文化共融平臺,融合校園文化、企業文化、工匠精神、沈鴻精神等,為學校科學發展奠定堅實的文化基礎;建立校企項目共研平臺,優秀教師、企業骨干共同開發機電技改項目,同時作為學生技師研修項目。加強與知名企業的合作,共建共享培訓基地。與世界500強企業(施耐德電氣)共建電氣專業培訓基地,制定切合實際的培訓目標與培訓內容;與火星人天通股份等上市公司共建數控、電子專業培訓基地,開發專業、科學、切實有效、更貼合員工需求的培訓項目,實實在在地助力企業在崗員工技能提升。
4.校企共搭技能競賽平臺
對標工匠,推進教賽融合。發揮職業技能大賽的引領示范作用,加快教學改革,構建“導師+項目+團隊”的訓賽機制,建立符合新型工匠型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堅持“以賽促教、以賽促學、以賽促訓”,聯合行業協會、企業等,積極承辦國家級、省級等高層次賽事,定期組織海寧市職工技能大賽,采用“競賽+考證”模式,讓企業一線技術人員積極參加職業技能大賽,培養更多的高素質的能工巧匠。
各行各業都需要大批高技能人才,技工院校是培養高技能人才的主陣地,為國家的發展培養了一批批大有作為的技能人才,因此,學校更應堅持校企合作基本辦學制度,把握產業發展和技術進步的方向,努力培養更多適應國家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技能人才,推動我國各項事業高質量發展。
(作者單位:海寧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