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田 陳文昕 林濤 曾子書
■摘 要:不同規模和發展水平的企業與技工院校開展合作的訴求和深度不同,然而,從當前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的實際情況來看,普遍存在合作模式單一的問題。有些院校未能根據企業的不同規模和發展水平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校企合作方案,因此未能達成深層次的校企合作。本研究深入分析不同規模企業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找出不同規模企業校企合作的主要瓶頸,并提出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對策建議
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的重要辦學模式,是技工院校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對實現技工院校人才培養目標、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起著重要作用。為貫徹《關于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精神,推動“大學習、深調研、真落實”,2023年5月至7月,筆者到廣州、東莞、惠州等地開展了專題調研,深入廣汽埃安新能源汽車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汽埃安”)、惠州市華陽精機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陽精機”)等15家企業,廣東省技師學院、廣州市工貿技師學院、廣州市機電技師學院、東莞市技師學院4所技工院校,以及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東莞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博羅縣科技工業和信息化局3個政府機構開展實地考察和座談訪談,并回收了60份企業問卷和1132份學生問卷。
研究發現,不同規模和發展水平的企業與技工院校開展合作的形式不同,合作訴求和深度也不同。因此,筆者對規模以上企業進行細分,梳理出不同規模企業校企合作的特點,并提出針對性的對策建議。
筆者將企業劃分為:頭部企業(如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廣汽埃安等)、規模以上上市企業(如華陽精機、欣旺達惠州能源有限公司等)、規模以上普通企業(如廣州導遠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簡要概括其特征,并對其需求差異進行分析。
(一)頭部企業:購買引進合作形式
頭部企業的共性特征是:在所在行業具有絕對優勢,具備引領和制定全行業標準的能力,具有超大的產業規模和用工需求,不僅對人才培養有完整的評價體系和戰略規劃,還具備在企業內進行技工培養的實力,但其往往選擇與普通高等學校建立深度校企合作,較少選擇技工院校。
如廣汽埃安與廣東工業大學共同開設“3+1”校企聯合培養班,學生前3年在校學習,最后1年到企業實習,實行1名員工帶3名學生的導師制,畢業論文(設計)在企業做真實課題項目,并在企業參與答辯暨面試,通過面試者可留在企業工作。
而在技工院校方面,以廣東省技師學院為例,雖然合作企業超300家,但其中世界500強企業僅15家,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的合作主要在于向其引進生產標準作為教學實訓標準以及購置相關設備,與廣汽埃安的合作主要為受贈1臺2020年版的新車用于教學展示。
(二)規模以上上市企業:全程培養合作形式
規模以上上市企業的共性特征是:在特定產業的部分領域具備優勢,擁有參與制定行業標準的實力。有較大產業規模和用工需求,對人才培養有較完整的評價體系和戰略規劃。
華陽精機是與廣東省技師學院建立深度合作的企業典范,連續多年開設校企雙制班(如冠名班)。2021年至2023年,廣東省技師學院每年都有40至80名學生到華陽精機進行崗位實習。該企業還加入廣東省技師學院校企合作聯盟,量身定制管理通識及專業知識課程15個,提供整班建制的崗位實習,為教師提供培訓、交流學習和假期實踐的機會,并與廣東省技師學院合作開展企業新型學徒制項目等。華陽精機為技術技能人才打造了明確的晉升通道和考核機制,技工院校畢業生在該企業一年內留存率高達80%。廣東省技師學院還與大金空調合作開設“大金”定向班,與欣旺達、惠州偉志電子有限公司開展冠名班、企業新型學徒制培訓等。
(三)規模以上普通企業:校園招聘合作形式
規模以上普通企業的共性特征是:通常只在部分產業領域具有相對優勢,不具備參與制定行業標準的能力,反而迫切需要趕上行業先進標準,通常以校園招聘的形式與技工院校合作。
惠州茂碩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廣東新峰藥業股份有限公司等受訪企業表示,每年都會在廣東省技師學院聘用5至10名畢業生滿足生產和管理需求。惠州市鑫全盛精密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鑫全盛”)是剛從深圳遷至惠州的企業,2023年通過校園招聘錄用了10多名廣東省技師學院的學生,該公司的受訪對象表示,公司缺乏深度校企合作經驗,并詢問了其他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方式方法。導遠電子科技、廣州譽東健康制藥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譽東健康制藥”)等5家廣州規模以上普通企業代表在座談時也表示,希望通過崗位實習、校園招聘錄用5至20名學生。
(一)頭部企業:技工院校單一型人才供給與頭部企業對“新工匠”的需求不匹配
廣汽埃安、易事特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相關人員在座談時均表示,他們不僅要求技術工人具備本行業、本領域的知識,還要有互聯網思維,具備工業4.0、全自動化等知識儲備,傾向于向高校招聘高層次復合型人才、掌握新技能新技術的“新工匠”。
技工院校以培養單一型技能人才為主,且由于個別技工院校校園環境較封閉,教材、設備更新滯后,學生難以了解行業的新趨勢、新動態從而掌握新知識、新技能。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能力偏弱,難以適應頭部企業快速發展變化的環境。廣汽埃安相關人士反映,部分技工院校的教材停留在20世紀80年代,學生實操設備也已過時,跟企業真實車間不一致。
這表明,部分技工院校無法跟上行業的更新迭代、人才供給無法滿足企業對“新工匠”的需求是其與頭部企業開展合作的最大瓶頸。
(二)規模以上上市企業:校企全程培養成本高、回報低
在對欣旺達、華陽精機等規模以上上市企業的調研中,企業明確表示與技工院校有深度合作需求,但受制于當前的體制機制,很多創新項目無法實施。究其原因,是因為產教利益無法協同,制約了企業的投入意向。相關問卷調查顯示,67%的規模以上上市企業表示校企合作“投入得多,回報得少”。由于冠名班具有雙向選擇的權利,企業在付出了培養成本、發放了企業獎學金后,學生畢業后仍可選擇其他企業,對此,欣旺達相關人士表示,企業會覺得這是“為競爭對手培養人才”;另外,校企共建“校中廠”存在規模瓶頸,企業派導師赴學校授課,脫離企業生產流程和管理場景,無法取得規模經濟效益。
規模以上上市企業正處于擴張階段,40%的企業表示“忙于自身生產經營,人員、設備資源有限”。在當前企業快速擴張、資源有限、預期勞動力市場供給充足的情況下,企業在校企合作中表現得相對保守。
由于現行管理制度約束了校企形成利益綁定關系,導致規模以上上市企業感覺在合作中投入多、產出少、回報率低,限制了校企合作的進一步深化。
(三)規模以上普通企業:招人難、留人難
在與廣州黃埔開發區6家企業、惠州博羅縣4家企業座談時筆者發現,規模以上普通企業的共性問題是招人難、留人難。問卷結果顯示,有七成的規模以上普通企業校招生入職一年后的流失率達60%,26%的規模以上普通企業校招生入職一年后的流失率達80%。
問卷調查結果表明,選擇工作時,70%的學生關注工資收入、49%的學生關注工作強度、48%的學生關注上升空間、57%的學生不愿意在車間工作。然而,薪酬水平低、工作時間長、工作環境差、上升空間不明確是規模以上普通企業的常見問題。
開展全程培養式校企合作能提前培養學生對企業的認識和好感度,從而提升工作穩定性,但不少規模以上普通企業,如譽東健康制藥雖有深度合作的意愿,但由于用工需求較少,達不到開班條件,又如鑫全盛雖有合作意愿,但缺乏深度校企合作經驗。
不同規模企業的校企合作形式不同,遇到的瓶頸也不同,因此,本研究通過對不同規模企業提出差異化產教融合建議,探索構建“產教評”融合型技能生態體系。
(一)頭部企業:產教評融合生態的標準制定者
總體而言,頭部企業在與技工院校開展校企合作中表現并不積極,但作為具備國際先進水平以及制定行業標準能力的一類企業,本著對學生、產業和國家負責的原則,必須充分調動其積極性,并使其成為整個“產教評”融合型生態組織共性評價體系的標準制定者。
鳳凰數字媒體產業教育集團是發揮頭部企業在校企合作中“領頭雁”作用的典范,其與廣州市工貿技師學院合作開展以“項目制學習”“公司制實訓”“職業化評價”為特色的“三位一體”“產教評”融合教學模式,并打造數字媒體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引入鳳凰數字媒體金課體系,配套建設數字媒體實驗室、教育云、產業園,開展數字媒體職業能力水平認證,旨在培養“一專多能”型高素質人才。
借鑒其經驗,筆者建議以廣東省為試點,在技工教育的教學大綱制定階段就直接引入頭部企業作為主導,同時將部分采購教學設備的財政資金轉變為定向租賃頭部企業標準化裝備的專項資金,確保技工院校培養的學生從入學第一天起就站在全行業最前沿的起跑線上。這樣,技工院校在實際操作上可做到“三更新”:一是信息的不斷更新。定期與頭部企業“對表”,縮小校企信息差;二是課程的不斷更新。通過邀請頭部企業共編教材,將企業急需的知識納入學生必修課程;三是設備的不斷更新。通過向頭部企業租賃設備、定期更換的方式,確保學生教學、實訓的設備與企業車間實際不脫軌。
綜上所述,應由頭部企業制定行業和課程標準,“政校企”發揮合力,促進技工院校與頭部企業深度產教融合。
(二)規模以上上市企業:產教評融合生態的主力執行者
規模以上上市企業雖然處于第二梯隊,但其“有實力、有需求”,是校企合作的主力軍。目前對于這類企業而言,最大的瓶頸是企業尋求建立校企利益深度綁定的各種創新舉措缺乏政策依據,導致一些成功經驗無法固定并規模化復制。
基于此,筆者提出以下政策建議:
一是明確鼓勵校企成為深度綁定的利益共同體,探索企業與技工院校共建二級學院,同時探索在企業內部成立“企中校”,為技工院校的學生在企業內設立專門的課堂,將人才培養融入企業管理中,并將現行規定的“不允許全年在企業實習”改為“允許在學校管理的‘企中校中參與崗位實習”;二是探索企業與技工院校、地方政府共設教育與人才補貼基金,通過打通“前補貼、中補貼、后補貼”的教培全周期,在尊重學生自主選擇權的前提下,引導學生樂于接受技工教育、樂于從事產業工人的崗位工作、長期參與在職進修并實現成長成才。
(三)規模以上普通企業:產教評融合生態的幫扶對象
規模以上普通企業雖然規模和水平有限,卻是我國企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產教評”融合生態的重點幫扶對象。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全國中小型企業共264.06萬個,占全國法人單位的15%,吸納就業占總從業人數的56.7%。
筆者認為,通過構建“產教評”融合型技能生態體系,各規模企業都能夠各得其所:頭部企業能提升產教融合的標準,規模以上上市企業能充實壯大產教融合的實力,規模以上普通企業則有望實現人才結構的大幅優化。
在構建“產教評”融合型技能生態組織的過程中,可探索建立新型“政校企”合作關系,由政府牽頭,組織頭部企業、規模以上上市企業、規模以上普通企業建立以產業鏈為單位的“產教評”融合型技能生態合作關系。
一是打造產業鏈共性課程,實現規模以上普通企業與中小企業的“拼多多”式訂單班,將“冠名班”拆解為“冠名學習小組”,降低定制培養的門檻,提高培訓標準。學生可在最后一年選擇到“冠名學習小組”中感興趣的1至2家企業參與崗位實習。同行業企業集聚地的優勢,如佛山順德的小家電產業集群、中山古鎮燈飾集群或工業園區等地,為“拼班”的設想提供了可行性;二是建立以產業鏈為單位的共性技能人才評級體系,從而讓規模較小、技術水平較低的企業工人,也有機會借助統一的評價標準和考級制度,獲得同等的發展機會,從而提高規模以上普通企業的人才吸引力。
(作者單位:李田,廣東省技師學院;陳文昕,廣東省技師學院;林濤,南方雜志;曾子書,廣東省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