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持續加大對外開放力度,外來文化不斷引入,中國傳統文化受到了沖擊,部分欠缺辨別是非能力的學生出現了盲目崇尚外國文化的情況。所以,高中英語教師要從教學內容入手進行中國傳統文化的滲透,扭轉學生的不良傾向。本文就高中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策略進行探究,供廣大同行參考。
關鍵詞:高中英語;傳統文化;融合策略
作者簡介:孫琳娜,福建省東山第二中學。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推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動力源泉。所以在開展教學活動時,教師需要將中國傳統文化滲透于教學內容中,確保學生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和價值有所感知,并在此基礎上受到積極影響,從而更好地成長與發展。高中生是國家的希望,所以,高中英語教師需在教學活動中有效滲透中國傳統文化,使學生堅定文化自信,樹立遠大理想,為學生成長為建設國家的人才提供保障。本文對高中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策略進行探究,以期為廣大同行帶來一定啟發。
一、高中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意義
(一)提升文化軟實力
我國有著5000年的文明歷史,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近年來,我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國家文化軟實力與地位不斷攀升。教師需根據自身崗位特點、所教學科特征主動積極在教學活動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在豐富教學內容內涵的同時,達到傳承與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目的。
當前,部分高中生存在盲目崇尚外國文化的情況,在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可使學生在學習英語知識的同時發現我國文化的魅力及價值,從而堅定文化自信,并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傳承與弘揚。高中生是國家的未來及希望,在高中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有助于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
(二)促進更好地教學
英語與漢語不同,但二者都蘊含著一定的文化,在學生的思維形成方面有著一定影響。想要使學生成長為國家所需要的人才,教師需基于英語教學內容引入中國傳統文化,借助中國傳統文化培養學生的思想觀念,為其更好地把握文化、傳承文化,成為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提供保障。
此外,高中英語教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有效融合,可使英語、漢語的相同點與不同點得到強化,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快速有效地把握英漢兩種語言之間的聯系、差異。同時,可有效避免出現中式英語。
(三)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英語作為國際通用語言,可為中外人士交流溝通提供語言保障。在高中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可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使其能更好地與外國人士進行交流溝通。
二、高中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現狀
(一)傳統文化內容占比較少
雖然大部分高中英語教師樹立了在教學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觀念,但受各種因素的影響,其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并沒有引入較多的傳統文化內容,還是將重點放在理論知識的講授,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無法對傳統文化進行有效感知,且傳統文化的效用無法真正發揮出來,制約了學生的成長與發展。
(二)經驗較少、能力薄弱
在高中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仍處于探索階段,很多教師不知道該從何入手,導致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受到影響。比如,部分教師找不到高中英語教學與傳統文化的融合點,部分教師找不到適合的滲透方法,部分教師上課時會不自覺地將重點放在知識講解上。
三、高中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的策略
(一)深度融合教材內容與傳統文化
高中英語教學中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并不是說在課堂教學中引入中國傳統文化內容,并形成一個獨立的體系,而是將教學內容與傳統文化進行有效融合,使學生可在學習英語知識的過程中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從而堅定文化自信,主動積極地傳承傳統文化。
想要達到這一目的,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之前需對教材內容進行深入分析,找到傳統文化的融入點,并通過深入思考將相應的傳統文化內容融入課堂。
例如,在教學“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時,教師可以基于教學內容融入中華民族傳統節日、相應的節日風俗等內容。在引入這些內容時,教師可同時呈現西方的節日文化,并鼓勵學生進行對比、分析。在該過程中,學生可發現中外文化的差異,可感知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并堅定文化自信;可獲取更多的英語素材,為其進行有關傳統文化的寫作提供保障。
在本課的教學中,教師需知曉,大多數學生已經對一些西方節日及其英語表達方式有了深入了解,那么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就可以從端午節、中秋節、春節等中國傳統節日入手,使學生對中國傳統節日的英語表達方式進行了解。之后,教師還可以開展小組探討活動,引導學生探索“Christmas and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ristmas and Spring Festival?”這個問題。由于該問題與學生的生活密切相關,所以學生在回答該問題時會說出很多答案。比如,有的學生會說“Christmas is the Christmas old man to send Christmas gifts to the children, Spring Festival is the family to give us red envelopes.”,有的學生會說“Christmas time we will dress up the Christmas tree. Spring Festival we will put up the big words.”,有的學生會說“We wear Christmas hats at Christmas, and we wear festive clothes at Spring Festival...”。在交流溝通的過程中,學生可對中國傳統文化進行深入了解,可發現其魅力,同時積累大量的英語素材,為其進行有關于傳統文化的寫作打下堅實基礎。
(二)通過多樣化練習滲透傳統文化
英語是一門語言,想要有效掌握英語知識,就必須不斷地練習。英語練習在傳統文化的滲透方面有著一定優勢,教師可通過多樣化的練習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為傳統文化的滲透提供保障。
仍以“Festivals and celebrations”為例,教師可在教學后開展口語練習活動,并提出問題“What do you think 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s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out of date?”。想要解決這一問題,學生需對自身想法進行分析,然后用英語與同學進行交流。而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可對知識進行整合,可發現傳統文化有著怎樣的魅力,從而為其主動積極地傳承傳統文化提供保障。
由此可見,通過多樣化的練習,可以實現傳統文化的滲透,促進學生成長為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
(三)增強教學活動趣味性,有效融入傳統文化
學生普遍喜歡新穎有趣的事物,如果教師可以此為切入點進行教學活動設計,便可對傳統文化進行有效滲透,并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感知傳統文化,從而為英語教學活動的高效開展提供保障。
例如,在教學“Food and culture”時,教師可利用多媒體呈現不同國家的美食,如Hamburger、steak、French fries、Pizza、Kung Pao chicken、pork、braised pork等。由于其可刺激學生的感官,且與學生的生活有一定聯系,所以學生會充分參與到這個環節中,與他人進行有效交流與溝通。之后,教師可提出如下問題“Why is there a big difference between the diet of our country and that of the western countries?Do you like Chinese food or Western food? Why?Can you teach your favorite traditional food an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it represents in English?”,問題具有導向性,所以學生可明確自己的學習方向,結合生活實際進行深入剖析后用英語表述。基于該過程,學生可發現傳統文化與美食的獨特性,并獲得一定的思想情感。
由此可見,增強課堂教學的趣味性,可為傳統文化的有效滲透提供保障,可幫助學生對知識進行有效分析及研究,從而實現傳統文化與教學內容的有機融合,使學生在學習英語知識的同時受到傳統文化的熏陶。
(四)課后活動補充中國傳統文化
課后活動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對于學生的學習與發展有著積極意義,教師若在課后活動中通過科學合理的手段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便可提高英語教學的有效性,推動學生的成長與發展。
首先,教師引導學生利用網絡搜索的方式獲取一些傳統文化知識,并在課后進行深入研究及探索。其次,教師可基于傳統文化開展實踐活動,確保學生能夠在實踐中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再次,教師需基于教學內容滲透傳統文化,采取科學合理的策略,使學生能夠對英語知識進行有效學習,并在該過程中形成較強的學習能力。
由此可見,通過課后活動補充傳統文化這一方式,可促進英語教學與傳統文化的有機融合,可為教學活動效率及質量的提升提供保障。
(五)基于詞匯滲透中國傳統文化
詞匯教學是英語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傳統文化的滲透方面有著一定優勢。教師可將詞匯作為切入點,通過相應手段引導學生感知傳統文化的魅力及價值,并提高英語教學的有效性。
例如,在教授單詞“herb”時,教師可根據其含義為“芳草、藥草”引入我國著名醫學家的一些資料。如:李時珍(1518-1593),字東璧,時人謂之李東璧。號瀕湖,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北蘄州(今湖北省黃岡市蘄春縣蘄州鎮)人,漢族,生于明武宗正德十三年(1518年),卒于明神宗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中國古代偉大的醫學家、藥物學家。李時珍曾參考歷代有關醫藥及其學術的書籍800余種,結合自身經驗和調查研究,歷時27年編成《本草綱目》一書,是我國古代藥物學的總結性巨著,在國內外均有很高的評價,已有幾種文字的譯本或節譯本。其著有《瀕湖脈學》。基于這些內容,學生可感受到李時珍的偉大,并發現傳統文化的魅力。基于李時珍的事跡,學生可對單詞“herb”進行有效記憶。在這種情況下,教師不僅將傳統文化的內容融入單詞教學中,增加了單詞的內涵,還對相關知識進行了拓展,有利于學生人文素養的提升。由此可見,抓住詞匯教學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可增加詞匯內涵,使學生對相關內容進行深入研究及探索,降低詞匯教學難度,使學生快速有效地理解詞匯、掌握詞匯,從而提高詞匯教學的有效性。同時,學生可對相關文化內涵進行感知,堅定文化自信。
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承與弘揚是每個中國人的責任與義務,作為教師,應當從自身特點入手,依托學科教學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確保學生可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得到更好的成長與發展。想要確保傳統文化與高中英語教學有效融合,教師需深度融合教材內容與傳統文化,通過多樣化練習滲透傳統文化,增強教學活動趣味性以有效融入傳統文化,在課后活動中補充傳統文化,并基于詞匯滲透傳統文化。如此,便可達到傳統文化與高中英語教學有機融合的目的,使學生在學習英語知識的同時對傳統文化進行有效感知、體驗,從而提高英語教學的有效性。不過,在高中英語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的方法不止上述幾種,教師可以結合實際情況采取針對性舉措。
參考文獻:
[1]戰榮榮.高中英語書面表達中傳統文化的滲透[J].中國教師,2019(S2):63.
[2]林錦安.高中英語教學如何滲透傳統文化教育[J].校園英語,2019(50):103-104.
[3]董群.中國傳統文化與高中英語教學的融合[J].中學生英語,2019(44):74.
[4]郭鳳芝.高中英語教學融入傳統文化的價值與路徑探究[J].學周刊,2019(36):37.
[5]趙晶晶.中國傳統文化與高中英語課堂中的融合課例分析[J].讀寫算,2019(25):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