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偉
摘? 要:中國畫作為東方藝術的瑰寶,具有燦爛輝煌的藝術成就,獨特的筆法與審美,彰顯著中國文化、美學思想,對弘揚我國傳統文化具有深刻的含義。為了能夠進一步加強學生藝術素養的培養,實現美育育人的教育目標,美術校本課程逐漸走進人們的視野中。在大單元視角下,校本課程需要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以及學生實際學情與發展水平等各方面展開,主要圍繞辦學特色,學生的興趣、特長,教師的專業特點等,規范性、全面性地安排教學內容,制訂明確教學目標,讓學生對美術知識有新的探索和體會,激發學生對中國畫的熱愛,培養學生民族自豪感和個人修養,使學生能夠受益終身。
關鍵詞:大單元;初中美術;中國畫;校本課程
國畫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蘊藏著文化、審美、特色、情懷等,學習國畫能夠更好地感知其包含的表現美、創造美、理解美,是義務教育階段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中國畫校本課程的開發,將學校資源進行全面整合,充分體現學校的辦學特色,不僅能夠弘揚傳統文化,加強學生對藝術的熱愛之情,培養學生的國畫興趣,使其對藝術審美有一個全新的認知,還有利于學校全面穩定的發展。
事實上,學習國畫并不是臨摹的一個過程,而是藝術創作的過程,能夠牽動學生精神,陶冶藝術情操,構建一個完整的人格,這對初中生有極大的助推作用。國畫校本課程并非美術課程,國畫與美術、語文、人文、歷史等學科具有千絲萬縷的聯系,通過學習國畫理論知識,學生可以了解各個名家名作,了解國畫材料、背景、人文等,對國畫有更好的理解,并且課程將核心素養貫穿教學始終,有利于實現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展。
一、中國畫和校本課程概念闡述
(一)中國畫
所謂中國畫通常情況下指的是中國傳統民族繪畫的統稱,也可稱之為國畫和水墨畫。主要以墨為繪畫顏料,采用水來進行調和,毛筆作為繪畫的主要工具,在宣紙、絹帛等上面作畫,體現出具有民族特色的畫種。中國畫又簡稱“國畫”,按照內容可以分為三大類:花鳥畫、山水畫、人物畫,主要手法表現于筆墨之間,主要借助毛筆、水墨以及相關的國畫顏料,還有特質的宣紙進行繪畫,在繪畫工具上非常講究,劃分也非常詳細。如毛筆,毛筆是中國所創,同時分為硬毫、軟毫、兼毫,其中毛筆又劃分為諸多型號,不同的筆會揮灑出不同的畫感;宣紙主要分為生宣和熟宣,熟宣是經過加工過的,使用起來不容易滲透,可以反復上色,而生宣是沒有經過加工的,使用時水墨非常容易滲透,非??简灷L畫功底,落筆為定、無從更改,通常情況下寫意畫用生宣居多。中國歷代畫家都非常重視國畫的筆法和墨法以及藝術修養。
(二)校本課程
校本課程是國家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的重要部分之一,根據國家、地方、學校課程管理,結合學校的辦學特色等相關要求開發的,充分滿足學校的發展需求,設置相關的課程。其始終堅持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展現出了課程多樣化的一面。學校在開展校本課程過程中,可以結合學校自身情況,學生實際發展,以及學生之間的差異等方面,做出相應的調整及優化,突出學校的辦學特色,培養學生特長、興趣、愛好,合理安排教學內容,推動學生個性化發展。簡單而言,校本課程可以理解以學校為本開發的課程,載體為學校,主體為師生,所需的教材內容是由教師根據學校具體情況來編排,形成的屬于一套學校自己的校本教材,以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有較大的選擇性,可以放大學生的興趣點和優勢,對學生積極引導,自由制訂學習方案,有效促進學生自主性、全面性、綜合性的發展。
二、開發初中美術中國畫校本課程的重要意義
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已全面推進,美育在教育教學中的重視度越來越高,彰顯了學校豐富的文化藝術內涵,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創作技巧,還能在學校內營造出濃郁的藝術氣息,極大程度地助推學校打造藝術特色,實現美育育人的目標。如果把美育方面的教學內容滲透在課堂之上,僅有的45分鐘是遠遠不夠的,無法達到精益求精的育人效果。因此,學校應當開設美術中國畫校本課程,給學生更多展示自我的空間和平臺,讓一些具有美術天賦的學生進行深度學習,展示自己的創作,不斷受到良好的藝術熏陶。
(一)感知形式美
對初中階段的學生而言,要想了解中國畫的特點與異同,僅根據教師的講授,教材內容的理解,作品的賞析是遠遠不夠的。在中國畫校本課程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深入了解中國畫,采用對比的教學方式,把西方的優秀作品和東方的著名國畫進行對比分析,在對比的過程中通過對內容細化,引導學生逐漸領會作品,感受作品的整體布局、色彩、線條等方面的美感,了解國畫點、線勾勒出的層次感、線條感。中國畫基本上是由點、線、面組成的,水墨的點與線作為造型,線與線之間主要是依靠面所表現的。點、線、面的結合可以說是國畫形式中一種最具特點的美的展現,把作者的思想、情感體現得淋漓盡致。
(二)感知意境美
在中國畫校本課程中,為了能夠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和了解作品,精準把握作品的整體格調,要求學生提前搜集作品相關的資料,從各方面了解,豐富內涵,是必不可少的一項環節。在資料搜集后,教師應要求學生閱讀相關內容,并將其分類、篩選,以了解作品的背景、作者的感情等;在欣賞作品時,要讓學生能夠嘗試感受作者的情懷,對作品產生不一樣的想法,擁有自身深刻的心得體會,對作者的創作意圖、思想感情有整體把握,加強學生對意境美的感知。要知道,無論任何一件藝術品都會沉淀在歷史長河中,與某種文化、時代息息相關,彰顯著歷史特征和文化思想,通過藝術創作的方式來表達情懷。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能夠對作品背景了解通透,感受作品的風格、情調,感受藝術創作的意境美。
由于中國畫所描繪的內容有一種抽象感,需要認真欣賞和品讀,以達到對作品有深刻的理解,但初中階段的大部分學生并不具備這一能力。美術教師應當采取一些新的教學方式來改善這一現狀,提升學生審美能力和美術素養。當然,審美素養并不是單純的欣賞美術作品,而是需要不斷地去感受、體會、實踐,根據自身發展,不斷挖掘作品內涵,從而對生活、對自然更加熱愛。
三、大單元視角下中國畫校本課程的開發策略
大單元是教學中的新方向,從整體角度來剖析初中美術教學中的內容,在中國畫校本課程中實現單元教學,教師應當從單元整體的方向著手,提煉與篩選單元中的知識,選取知識重點精華,加強教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這不僅能夠豐富教學內容,為課堂教學增添更多趣味性、靈活性,成為課堂教學一大亮點,還能彌補教學中的不足,引導學生從欣賞、分析、探索、創作、表現等不同視角來感受中國畫的多角度美。
(一)臨摹為主,實物寫生
眾所周知,在傳統中國畫教學中,基本上都是采用臨摹的方式呈現,通過觀賞、認真分析名師佳作,從模仿開始,逐漸摸清自己的方式和風格,可見這樣的學習方式容易使學生思維受限。在初中美術中國畫校本課程中,打破了這一教學模式,將臨摹與寫生共存,教師會根據所學知識創設相應情境,帶領學生從多個角度來觀察事物,臨摹與寫生的本質就是情與境的統一。臨摹的過程主要解決造型,是為了能夠從各個作品中和作者的繪畫手法中獲取豐富的經驗;而寫生的過程是實際消化的過程。初中階段的部分學生已具備扎實的繪畫功底,掌握了基本繪畫技能,對臨摹已經游刃有余,但是臨摹訓練僅限于一種思維、一個角度,而寫生可以說是捕捉對象的過程,在學生已有知識的基礎上,采用臨摹方法與技巧,并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想法,通過觀察和分析設計出屬于自己的作品。例如,在進行寫意山水這一教學活動中,教師會要求學生先進行臨摹,通過臨摹來掌握寫意山水畫的基本構架和了解,采用山水畫勾線的方法與技巧,簡單地皴畫山體的結構,臨摹后再開展山水畫的創作,并融入自己的感悟進行二次加工。
在中國畫校本課程教學中,所用的教材是教師按照每個學生的實際學情、繪畫特點、個性等方面精心甄選的,每個學生的臨摹教材都有不同,比如傳統人物線描、變形線描、花鳥線描等多種類型的書籍,每當有新書時,學生都迫不及待地翻閱,同時也會擔心繪畫難度。教師會給予學生更多的自信心,鼓勵學生大膽嘗試、敢于下筆。在開展臨摹練習時,教師應當深入淺出為學生分析線描的疏密、剛柔、曲直、穿插等變化,以及畫面的構圖要領,并為每個學生糾正、改畫,使其能夠更加直觀地發現自身問題,深切領會線條的表現力。通過臨摹練習,學生一般在完成兩三幅作品后,都能夠獨立完成作品。另外,教師會將學生的作品認真挑選,把一些優秀、突出的作品進行展示,作為一種激勵的方式,讓學生對中國畫的興趣更加濃郁。
(二)創設環境,注重實踐
中國畫校本課程事實上如同一個綜合性的實踐活動,在教學過程中層層遞進,不斷豐富學生的體驗過程。開展校本課程中,教師可以打造一個文化校園,借助學校周圍的環境,讓學生有更多的選擇性,并通過組織實踐活動來豐富內容,呈現出新穎、多樣的校本課程,讓學生能夠真實感受到美術創作的快樂,沉浸在中國畫的創作中。這不僅在課堂上有所體現,還能延伸至校園生活中,并成為學校一大特色,帶給學生更多新鮮感和喜悅感,充分發揮美育育人的關鍵作用。
(三)明確目標,學生主體
美術學科對學生的思維能力有很大的提升作用,在藝術創作中能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創新思維,但如果教學方法老舊、單一,會導致學生思維受到一定的局限性,不利于其今后的學習與發展。在中國畫校本課程教學中,教師應當實現教學方法的多樣性,根據教學內容來創設不同的教學模式,營造一個寬松、生動、愉快、開放的校本課堂,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參與性,激發學生對中國畫學習的興趣及熱情,制訂新的教學目標,提升校本課程的教學質量。
在大單元視角下,課程的價值取向已從知識為中心逐漸轉變為學生全面發展上,始終堅持以學生為課堂主體,要求轉變教師以往的角色,成為學生的指導者、合作者、傾聽者等,并根據實際情況來隨時變換角色。而校本課程的研發、建設、教學活動策劃、實施等都是對美術教師自身專業技能、職業素養的一種考量,教師占有主導地位,學生占有主體地位,主導地位就主要體現在校本課程的設計、風格、教材編寫、課時安排、教學形式等多方面,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把握教學方向,運用正確教學方法,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四)優化內容,關注反饋
在選擇中國畫校本課程內容時,應當結合自然、生活、社會實踐等活動內容,通過多方面渠道來獲取課程資源。在此要強調的是校本課程不應該只停留在一本教材上,學校需要將校內與本地資源進行融合,如街邊公園、校園風景等,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校本課程,為學生呈現出截然不同的學習空間。校本課程教學質量的高低,主要在于學生的體驗感和反應程度,以及學生的學習成果,可以說學生的反饋是校本課程的一個關鍵環節。學生可以與教師共同參與教學評價,突出學生的主體性,教學相長,讓師生共同成長。
校本課程在教學內容上要進一步優化,例如,教師可以安排學生進行分組學習,為每組學生發放一株梅花,結合詩句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并開啟國畫大賽,讓學生體會梅花傲雪斗霜,高潔不屈的精神品質,教師會引導學生的作畫技巧和手法。隨后會展開各個小組的比拼和討論,有的小組繪畫“紅梅贊”、有的小組繪畫“卜算子詠梅”、有的小組繪畫“梅花”體現出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的意境。同樣的景色經過不同風格筆墨揮灑,呈現出了不同的風格,學生再通過相互欣賞作品,進行學習和評價反饋,進一步感受到了國畫的魅力,從而也感受中國文化的精髓,提升了個人文化修養。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美術教學中,中國畫校本課程成為新的目標、新的方向,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師應當全力打造一個優質的美術課程,注重文化交流,關注學生的實際學情,培養學生美術技能,提高學生審美能力、藝術素養。教師要明確教學目標,創新教學理念,積極思考、深入學習、開展實踐,從而提高校本課程的開發質量與效率,促進學生全方面綜合素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姜雪. 在校本課程中開展中國畫教學的思考[J]. 吉林教育,2018(23):85-86.
[2]李石. 依托校本課程 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J]. 現代教育科學:小學教師,2012(06):18.
[3]童曉霞. 淺談初中美術國畫課校本課程的實施[A]∥北京中外軟信息技術研究院. 第五屆世紀之星創新教育論壇論文集[C]. 2016:520.
(責任編輯:張涵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