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晨春
摘? 要:教學情境是落實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培育的重要載體。良好的教學情境設計,既能體現教師的教學智慧,也能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提升素養教學效果的關鍵。文章結合教學實際,根據教學情境設計的基本原則,從創設真實情境、精設系統情境、巧設研學情境三個維度探索了教學情境優化的路徑,促進學科核心素養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落地、落實。
關鍵詞:高中思想政治;教學情境;核心素養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以下簡稱“政治課程標準”)提出:思想政治課應創設豐富多樣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面對生活世界的各種現實問題。通過問題情境的創設和社會實踐活動的參與,促進學生轉變學習方式,在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從學習學科內容到形成學科素養,需要發揮教學情境這一媒介、載體的作用,由于學科內容只有與具體的問題情境相融合,才能充分體現出它的素養意義,因此,“無情境,不教學”是推進素養落地的題中應有之義。簡而言之,要推進素養教學,教師必須重視提升自身的教學專業核心素養。
教師要想設計出良好的教學情境,首先要明確情境的基本特性。情境是若干條件的綜合,從教學的意義上而言,情境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創設的環境、氛圍等的統稱。良好的情境,應兼具真實性與結構性、典型性與普遍性、啟發性與思考性、開放性與封閉性,并具有趣味性。從教學情境的創設到學科素養的培養,要求教師要以學科素養為導向,通過創設鏈接學習內容與學生發展的典型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通過自主體驗、合作探究來建構知識體系,將建構的知識體系用于解決現實問題,在解決現實問題中形成關鍵能力,從而使學生逐漸養成品格素養。
本研究以高中政治必修二《經濟與社會》的“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框題為例,從三個維度探索了教學情境優化的路徑,思考改進思想政治學科素養教學的具體策略。
一、向生活取材,創設真實情境
學科核心素養是把所學的學科知識和技能遷移到真實生活情境的能力和品格,是面對現實生活挑戰表現出的能力。基于此,要想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教師創設的教學情境應當源于現實生活,綜合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生活經驗及學習興趣,只有真實的情境或基于生活合理加工的情境,才更具說服力。教學情境源于生活,并不意味著對生活的照搬照抄,而是要有所取舍,即教師應從現實生活中篩選出與本課有關的、符合學生學情的且有助于完成教學任務的真實情境。
根據以上原則,本研究根據政治課程標準對“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教學提示——以“為什么‘兩只手優于‘一只手”為議題,探究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及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通過教學內容與時代特色、時政熱點相融合,確定以“鄉村振興”為大背景探究本課的內容;再進一步結合學生既有的生活經驗,將情境來源確定為學生較熟悉的珠三角地區;通過查閱相關素材,將探究的話題聚焦在革命老區江門市大沙鎮崗坪村的成長歷程上,最終確定本框的總議題為“美麗鄉村成長記——崗坪村如何實現‘三變”。
為將學生引入真實的教學情境,教師精挑情境素材、設疑激趣:“2021年初,我國宣布全國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眾所周知,廣東省走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是全國經濟發達地區之一,那么廣東省是否存在脫貧攻堅的難題呢?如果有,情況如何?請大家通過短片《廣東鄉村振興大擂臺(節選)》進行了解。”學生做出回答:“從視頻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在廣東省,粵東、粵西、粵北地區和珠三角發達城市之間發展懸殊,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表現得尤為突出。”教師進一步引導:“即便在經濟基礎較好的珠三角地區,農村成功脫貧、推進鄉村振興,同樣要久久為功。有這樣一個珠三角的村落,十多年前,村民即使買一斤豬肉也要賒賬,相信大家和我有同樣的疑惑。本節課讓我們一起來探尋江門市開平大沙鎮崗坪村的成長之路,研究它的脫貧經驗對我們有什么啟示和借鑒。我們將實現‘三變尋找問題的答案,一起感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力量。”
創設富有生活氣息的情境,能夠讓學生自然而然地成為情境中的人,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探索欲,提高學生學習研究的興趣,有助于引出融合教學任務以及具有結構化、層次化的子議題,引導學生踏上解決現實問題之路,打開通往學科核心素養的大門。
二、抓邏輯主線,精設系統情境
現實生活往往復雜多變,教學情境的設計如果是零散、段落式的,就容易導致學習的碎片化。學生如果缺少對學習內容的整體性認知,將影響知識遷移能力,在面對復雜的生活情境時,則難以應對。因此,教師要構建具有系統性的教學情境以及相應的序列化活動,使其承載結構化的學科內容而非零散的知識體驗,更不能變成簡單的材料堆砌。情境設計和推進均要突出邏輯性和層次感,符合學生的認知邏輯規律,做到實踐邏輯和學科邏輯的有機統一。
教師在設計本框架的情境與活動時,遵循了崗坪村發展的事實邏輯,設置了符合學生生活經驗及學科理論認知規律的情境,基于情境搭建了相關的學科思維生成活動,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根據教學目標與要求,在充分查閱、收集了有關崗坪村素材的前提下,對情境設計進行了通盤考慮,按照宜精不宜多的原則對情境進行了打磨,剔除了與本課無關的細枝末節,突出了情境組織的邏輯主線,有序展現了知識的發現過程。在本課中,教師以崗坪村如何實現“三變”為主線,層層深入布設情境,并制造了學生參與活動的興趣點,如“體驗直播”等,將市場調節機制、市場配置資源等抽象的理論轉化為生活語言,鼓勵學生在解讀情境、體驗活動時充分表達觀點。學生在親歷真實學習的過程中獲得啟發,學科思維得到培養,提升了學科素養。“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邏輯主線如圖1所示。
在崗坪村“一心思變”的子議題中,教師介紹了崗坪村的貧困狀況、地理條件和區位優勢,引導學生分析崗坪村貧困的原因,并就制訂崗坪村的脫貧攻堅方案進行了合作探究,要求分小組對脫貧方案進行展示并說明理由。學生根據情境制訂的脫貧方案,都能較好地考慮崗坪村的實際情況,在闡述理由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分析價格、供給、生產、需求、競爭等因素,對市場配置資源的基本規律產生了較為直接的體驗。在崗坪村“決心轉變”的子議題中,教師進一步創設情境,呈現了信息技術的影響下,線上業務蓬勃發展的背景,引導學生探索在此背景下崗坪村應當如何轉變。學生通過體驗直播活動分析了直播中常見的錯誤行為,歸納了市場調節的局限性,理解了僅靠市場力量所帶來的弊端,在思考崗坪村的產業如何健康發展的過程中,加深了對建設現代市場體系和健全市場規則的認識。在崗坪村“全新蛻變”的子議題中,教師設計了崗坪村探索綠色致富的相關情境,讓學生多角度地為崗坪村實現綠色蝶變設計規劃,探究如何將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進行有機結合,從而對黨和國家的鄉村振興戰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優越性產生認同。
教師為學生創設解決復雜生活情境的活動,有助于學生獲得更為全面的認知,不僅可以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探究的積極性,而且能有效提升學生的批判、探究、創新、反思、遷移等多維度能力,在培養問題意識和解決現實問題的過程中,促進了學科核心素養的真正落地。
三、借課外實踐,巧設研學情境
學科核心素養教學是建立在學生深度學習上的教學,促進深度學習,需要學生充分進行活動體驗。除課堂內的參與體驗外,課外參與體驗也需要重視。這種更為立體的學習方式,有利于學生實現知、信、行的統一。
政治課程標準提出,要將學科內容的教學與社會實踐活動相結合,引導學生融入社會實踐活動大課堂,加深學生對社會的認識和理解。基于此,教師可以布置一份課后研學實踐作業,作業情境闡述崗坪村希望以茶為媒,與其他茶村攜手打造“珠三角第一有機茶鄉”,通過第一、第二和第三產業的融合發展,進一步建設美麗鄉村的強烈愿望。通過設置研學情境,引導學生分小組開展課后的社會調查研究,借助政府官方網站、新聞媒體報道等渠道搜集、查閱相關資料,為崗坪村進一步建設美麗鄉村建言獻策,加深了學生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背景下如何促進鄉村高質量發展的理解與認識。學生從推動茶旅融合、培育本土茶葉品種、建立茶產業科研基地、發展茶博園、建設“茶倉”和茶葉交易市場等多角度開展研究性學習,學生學習的深度得到了拓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把思政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結合起來,善用“大思政課”,這是新時代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工作的題中應有之義。思想政治課要講“活”,要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讓學生真學、真懂、真信、真用,要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有機統一。基于此,教師在引導學生開展社會調查研究外,也要鼓勵有條件的學生到崗坪村進行研學實踐,親身感受鄉村的風貌,了解鄉村的蝶變史,加深體悟,從而更為真切地感受鄉村社會的變遷與發展;研學實踐后,學生還可以通過課堂分享所見、所感、所思。
通過研學實踐,學生走出思政小課堂,走入社會大課堂,在擁有著更豐富的資源、更真實的情境、更多樣形式的社會里深度學習,有效推動了從實踐中來的理論原理回到真實社會情境中接受實踐的檢驗論證,有助于提升理論的信度、學習的效度和認識的深度。在研學實踐中,學生將所學的學科知識和技能遷移到真實的生活情境中,面對新情境、新問題,進行新探索、獲得新認知,既強化了對科學理論原理的認識,又鍛煉了參與社會生活、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做到了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從以認知為主轉變為以素養為核心。思想政治課作為落實立德樹人的關鍵課程,只有立足于廣闊、鮮活的生活世界,扎根中國大地,反映時代的進步要求,才能更好地培育學生的政治認同感,讓學生真正從內心深處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偉大正確性。
設置恰當的研學實踐情境,引導學生在感受波瀾壯闊的時代發展的過程中,感悟青年一代的歷史使命,使學生提升了社會責任感,堅定了理想信念,厚植了家國情懷,實現了知識性與價值性的統一。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高中階段的學生正是價值觀念形成的“拔節孕穗”關鍵時期,這一階段的思想政治教育重在提升政治素養,堅定“四個自信”。因此,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使命重大,高中思想政治教師的責任在肩。要想學生的信心、信念、信仰扎牢在學理基礎之上,教育工作者就要切實開展基于真實情境的探究式教學,打磨教學情境,優化情境的功能,使其有效地服務于學科核心素養的培育,這需要久久為功。為此,思政教師要深刻認識到自身教學專業核心素養的重要性,堅持長期研究、多方儲備,接受再教育、開展新實踐、堅持勤反思,既要做好學生的引領者,又要成為行動的實干派,不斷提高教學情境設計的能力。只有追求思想政治教學的高品位,才能講出新時代思政課的人性味、理性味、價值味,講好新時代中國的奮進故事。
參考文獻:
[1]陳友芳. 情境設計能力與學科核心素養的養成[J]. 思想政治課教學,2016(09):4-6.
[2]陳式華. 基于學科核心素養的中學思想政治教學[M]. 廣州:廣州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3]唐良平. 政治課教師課堂教學的關鍵能力——基于《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J]. 思想政治課教學,2018(10):90-94.
(責任編輯:張涵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