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從民國時期到新中國建立后30多年,再到改革開放以來,圖書館學基礎理論的本土化探索共經歷三個階段,在各個階段,對其研究都有很大的進展,特別是在新世紀后,該研究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但是建立圖書館學基礎理論仍然是一項任重而道遠的工作。中國特色圖書館學基礎理論體系具有以下四個特點:獨特的文化來源、獨特的現實國情、獨特的話語體系和獨特的方法建構,其核心思想是問題意識、方法意識、范式意識、視角意識,具有開放性和與時俱進的特點。基于此,對中國特色圖書館學基礎理論體系的當代構建策略展開探討,以期能夠促進其不斷創新與發展。
【關鍵詞】中國特色;圖書館學;基礎理論;構建策略
【中圖分類號】G2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3)20—223—03
引言
圖書館學作為一種實踐性與應用性相結合的學科,其發展的基本動因既有純粹的學術和理論,又有現實和實踐的雙重影響。由于歷史和地理等因素的影響,哲學社會科學在不同國家與民族之間有著顯著文化差異,所以哲學社會科學也就不可避免地帶有本地區的文化印記,并呈現出相應的特點。在2016年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會議上明確指出,要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學術體系、學科體系與學術理論體系,使其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而作為其中一個主要構成部分的圖書館學,建設中國特色圖書館學的基礎理論就顯得十分必要,需要給予足夠重視。
一、概念界定
(一)中國圖書館學
19世紀末,吸納西學,變革中國學風,是這一時期的學風走向的普遍趨向。20世紀20年代,梁啟超等人針對中、西兩種理論之間的論戰,以及對中國古典文獻理論的歸納與繼承,以其為核心,對關系到一個學科發展的基本問題,提出了“建立中國圖書館學”的世紀命題。1926年,杜定友發表《圖書館學的內容和方法》,提出“為建立中國的圖書館學,必須培養一批具有較高水平的圖書館人”;金敏甫于1929年發表的《中國現代圖書館概況》中,首次將“適合乎中國圖書館應用之圖書館學也”定義為中國圖書館學,并在此基礎上對其進行了重新審視。從歷史發展的角度來看,中國近代的圖書館學建設主要是沿著兩條道路進行,一是傳統校讎學說現代化,二是西式圖書館學中國化[1]。中國古代圖書館學在吸取中國古代藏書、版本、目錄、校讎等理念的同時,在現代社會中也在不斷引進西方的專業知識系統。中國的圖書館學,是在融入近代文化思潮、承繼古代文化、結合中西學術知識以及我國古代圖書館學的現代化過程中產生出來的。雖然中國圖書館學理論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西方圖書館學理論的影響,但是其核心卻是不一樣的。中國古代圖書館學理論既包含中國的儒學,又包含中國近代的多種哲學思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進一步確立了馬克思主義在我們國家圖書館學研究中的指導[2]。然而,中國的圖書館學雖然有許多傳統的學問,但它的建構在很大程度上還是照搬了西方,所以學科結構還是以西方的圖書館學理念為依據,專門的人才培訓也是以建設高素質圖書館管理人才為目的,這使得中國的圖書館學在內容體系上并未充分融入本國的學術傳統,從而導致其較為淺薄。
(二)中國特色圖書館學
在廣闊的圖書館實踐土壤上,涌現出許多中國特有的經驗和模型,并產生了大量的中國經驗和中國理念,這些都是中國圖書館學的獨特之處,應該把這些獨特之處發展為鮮明特色。創建中國圖書館學這一概念,從理論到實踐,無數學者在不斷地尋求和探討,力圖找到一條具有自身特點的中國圖書館學發展道路,并由此解讀其發展歷史[3]。早在1998年,吳慰慈就曾對“圖書館學本土化”進行過研究,引起了圖書館學界對本土化問題的熱烈探討,并隨之出現一系列中國特色圖書館學、圖書館學中國經驗的論著,這些論著為圖書館學自主化探討打下堅實的基石,中國特色圖書館學也由此展開。
中國特色圖書館學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有機構成部分,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圖書館學學史上的具體體現,是我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發展的總線索在新時期對圖書館學進行全面、系統地研究和實踐的必然產物。中國特色的圖書館理論已經深深植根于中國社會,并伴隨著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同時又受到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刻影響,具有獨特的中國文化特征與歷史文化底蘊[4]。當前,國內外學者對“本土化”和“民族化”的中國特色圖書館學進行了大量的探討,但是這些探討并不具有明顯的中國特征,也未觸及本土化構建中國實踐與現實的根本途徑與方法。只有將原創性要素更多地注入到中國圖書館學中,創造出更多的中國特色成果、理論和方案,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為世界圖書館學做出自己的貢獻,從而提升中國圖書館學在國際上的曝光率和影響力。
二、中國特色圖書館學基礎理論體系構建策略
(一)圖書館學元理論
元理論是一個廣泛存在于哲學和社會科學領域中的一個重要的概念,是把理論作為其所要探討的對象?!霸碚撌且环N源自于人們渴望了解并對了解進行持續追求的天性而不可避免地出現的一種認知現象或形態,具有普遍意義”,它的主要工作是“對目標的論證結構進行研究,對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構成方式、定義和證明方式進行探討,這些都是進行理論論證進行分析時的前提條件?!盵5]。而圖書館學元理論主要是對其內涵、概念、構成、基本原理、研究范圍等進行研究的方法,從而進一步闡述圖書館學的理論邏輯,是構建基礎理論體系的主要邏輯依據。
在圖書館學的基本理論研究中,圖書館學體系結構是重點所在,盡管在1949—1978期間,關于圖書館學的理論研究幾乎處于停頓狀態,但是,在改革開放后40余年的時間里,關于這一問題的探討卻是非?;钴S的,研究成果豐富,但也有分歧。例如,易凌和龔蛟騰就把近40年來中國圖書館學發展的演進歷程總結為“二元”對比型;“三元”對立型;“四元”均衡型;“五元”階梯型;“多元”創新型。目前,我們國家還處在對“中國特色”基礎理論進行研究的探索時期,筆者認為:首先,當前“信息范式”“知識范式”已經占據主導地位,交叉學科已經形成潮流的情況下,需要考慮是否還應該以圖書館或文獻作為圖書館學的核心架構;其次,圖書館學的學科系統是否可以“突破傳統的嚴密性結構”,建立起一個更加開放的體系,并在這個系統中加入新的概念、新的范疇和新的理論。最后,在圖書館學學科體系建設過程中,要解決怎樣反映出“中國特色”,怎樣把中國的優秀思想和西方的先進科學理念融合在一起。對中國特色圖書館學的基本理論進行深入的探討,應該以馬克思的哲學觀為基礎,根據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方法,掌握研究實踐中的可能與現實、形式與內容、原因與結果、內因與外因、現象與本質、偶然與必然、共性與個性等之間的聯系,同時,要充分地吸收并應用經濟學、教育學、社會學、管理學、心理學、系統科學、科學哲學、信息哲學、文化哲學等方法與理論,也為我國圖書館學在學術和實際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問題,提供相應理論、方法與支持。
(二)圖書館發展理論
近代圖書館事業在中國的發展已有百余年的歷史,在不同階段、不同時期有著各自的發展特征。對圖書館事業發展規律進行分析、歸納、總結,針對不足與問題并提出相應的對策與建議,是圖書館發展理論的重點所在。當前世界正面臨著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在這個變局中,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無論是技術還是人文環境,都在發生著巨大的改變[6]。那么,在這個過程中,圖書館應該進行怎樣的改革和轉型,以及圖書館今后的發展方向是什么,這些都是現代圖書館學基礎理論需要探討的問題。
我國圖書館的發展歷程主要為古代藏書樓、近代圖書館,在新時期逐漸轉變為現代圖書館,但這一轉變還遠遠沒有完成。20世紀90年代,伴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以及整個社會的劇烈變革,圖書館已由“以書為本”的模式,轉變為數字、復合圖書館模式,轉變為以服務為導向的模式。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在圖書館轉型實踐過程中融入五大發展理念,即開放、協調、共享、綠色、創新,是圖書館學基礎理論需要探討的一個重要課題[7]。近年來,大數據、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等一批新技術的出現,圖書館的形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所以,科技在圖書館學中的應用,是一種不可避免的趨勢,也是其科學精神的體現。但是,在對技術與圖書館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的過程中,還必須要以更為合理的思維進行理性思考,例如:在圖書館中運用技術的終極目的是什么?當技術提高了圖書館的效能時,怎樣才能更好地滿足使用者或公眾對知識、信息及文化的需要?技術怎樣才能實現公眾平等的獲取信息資源?同時,當技術應用于圖書館時,也會面臨信息安全、知識產權、信息倫理等制度、法律和管理方面的問題,而其中所包含的技術理論,也需要有圖書館學的基本理論來支持。筆者認為,“以人為本”的思想是中國特色圖書館學基礎理論的根本所在,其最終目的是滿足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在對新技術的應用進行積極探討的過程中,需要重視圖書館學的人本主義與價值理性,在此基礎上,提出在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中的統一與平衡。
(三)圖書館治理理論
在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提出把進一步加強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一項重要的制度安排,并將其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目標。我國的科學、教育、文化工作與圖書館建設有著密切聯系,因此圖書館治理對于國家治理體系有著重要作用與意義。圖書館治理與管理存在差異,圖書館管理屬于應用圖書館學范疇,它是一種為確保圖書館高效運轉而進行的一系列工作,如指揮、協調、計劃、控制、組織、監督等;而圖書館治理則屬于圖書館基礎理論范疇,是通過建立制度體系來明確相關者的職責、權利與利益,從而提高其公共利益[8]。2013年,在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上,有一項重要內容,就是要推動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等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根據公司的公司治理架構,成立理事會,吸收各方代表和社會人士參與到管理之中。
三、結語
自改革開放后,無論是在學術上還是在實踐中,我國圖書館事業都有了長足的進步,這是一個在理論與實踐相互促進、相互影響的過程,不斷推動圖書館學的思想上的理論創新與事業上的實踐創新。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步入新時期,在建設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理論體系的背景下,探討適應大眾文化需要的圖書館發展之路,建構中國特色的圖書館學學科體系、話語體系和學術體系,已成為當代圖書館工作者的一項重大任務和使命,需要圖書館學人對其進行不斷探討與研究,確保其發展行穩致遠。
參考文獻:
[1]劉曉瑩.重新審視中國古代圖書館學的理論體系及其特征——讀《中國古代圖書館學研究》有感[J].新世紀圖書館,2023(2).
[2]伍巧.圖書館學學人研究的守正與創新——以《回歸與傳承:錢亞新圖書館學學術思想論稿》為中心[J].新世紀圖書館,2023(1).
[3]葉麗紅.社會教育:圖書館學的一個路向——以國立社會教育學院圖書館學專業為考察中心[J].山東圖書館學刊,2022(6).
[4]張久珍.推動圖書館學與出版研究交叉融合的開山之作——評《學術圖書館與新型出版》[J].圖書情報工作,2022(23).
[5]易凌,龔蛟騰,張曉芳.中國古代圖書館學學術話語的近代轉型——以“學”為中心的考察[J].國家圖書館學刊,2022(2).
[6]孫儒.古今中西會通視域下的中國古代圖書館學理論闡釋——讀蔣永?!吨袊糯鷪D書館學研究》[J].國家圖書館學刊,2022(2).
[7]張行.民國時期女性圖書館學家學術思想研究——以馮陳祖怡、陳頌為例[J].新世紀圖書館,2022(3).
[8]張壘.圖書館學學科建設邏輯嬗變:基于學科知識體系及與圖書館事業發展關系的思考[J].情報資料工作,2022(2).
作者簡介:蔡美娜(1977—),女,漢族,福建晉江人,本科,圖書館助理館員,研究方向為圖書館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