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敬謀
【摘要】《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在小學音樂(1—2年級)學段目標中明確指出:“能體驗音樂的情緒與情感,了解音樂的基本特征,感知音樂的藝術形象,對音樂產生興趣。”由此可見,對低年級小學音樂教學來說,教學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孩子對學習音樂的“興趣”,興趣教學不容忽視。因為音樂教育的終極目標不是培養音樂家,不是讓學生認識一兩條音樂藝術規律,也不是學會一兩種音樂技能,而是培養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和喜愛,并通過音樂課堂的學習,提高學生的音樂文化素養,發展其審美能力,陶冶學生情操,為孩子終身受益與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低年級? 音樂教學? 理論? 興趣? 對策
【基金項目】本文是由錢丹妮主持的江寧區“十四五”規劃課題《小學音樂教育與傳統紅色文化的融合發展的研究》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JN2021/297。
【中圖分類號】G623.7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3)12-0157-03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提不起孩子學習興趣的音樂課猶如無源之水,枯燥無味,效率是低下的。那么,從興趣入手,訓練并逐漸養成孩子們學習音樂的良好習慣,通過聆聽欣賞音樂、表現音樂,到喜歡音樂,最終受益于音樂,并一步一步地具備一定的審美能力和音樂素養,領悟音樂的至美境界,就要從孩子喜歡并接受音樂課開始,課堂興趣教學必然就是審美主體獲得美感的關鍵路徑和重要源泉。
1.音樂興趣教學的理論基礎
音樂心理學:音樂興趣教學注重了解學生對音樂的情感和認知過程。音樂心理學研究能幫助教師了解學生對音樂的感知、情感體驗以及音樂記憶和創造力等方面的心理過程,從而更好地滿足他們的興趣和需求。
學習理論:音樂興趣教學可以借鑒不同的學習理論,如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情境學習理論。這些理論強調學生積極參與和主動探索的重要性,提倡通過實際操作和與其他學生合作來促進音樂技能和知識的發展。
社會文化理論:音樂是一種社會文化活動,受到文化背景和社會環境的影響。音樂興趣教學應該考慮學生的文化差異,并提供豐富多樣的音樂體驗,以促進學生對不同音樂風格和傳統文化的理解與欣賞。
創造力理論:音樂興趣教學應該鼓勵學生的創造力和表達能力,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和表演技巧,通過創作音樂、即興演奏和個人表達等方式,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能力。
多元智能理論:根據霍華德·加德納(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論,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智力類型和優勢領域。音樂興趣教學應該尊重學生的多樣性,通過提供多樣化的學習活動和評估方式,促進學生在音樂表演、創作、欣賞等方面發展他們的多元智能。
綜上所述,音樂興趣教學的理論基礎主要涵蓋了音樂心理學、學習理論、社會文化理論、創造力理論、多元智能理論。
2.將音樂興趣教學的理論基礎應用于實際課堂的相關策略
音樂心理學:作為一名教師首先必須儲備一定的教育學、心理學常識,教師要必須懂得教育基本規律和教育教學基本原則,教師要能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進行授課,進行有效的知識傳授、教學評價等,對教學低年級的老師而言不但要懂得教育學、心理學基本常識,更要懂得兒童心理學、教育學的基本常識,要懂得兒童學習上的心理需求,要能清晰地知道低年級孩子的特殊認知特點。并根據兒童年齡小、喜歡動的生理特征實行教學。比如,在組織教學的過程中,如何讓低年級的孩子立刻安靜,不講話,教師大喊大叫或敲桌子都是沒有用的。如果你這樣說:“請你跟我這樣做”,并打出節奏,學生立刻就會跟著你這樣說:“我就跟你這樣做”,幾遍節奏下來,學生安靜了,注意力集中了。或者老師說:“小嘴巴”,學生回答:“不講話”;老師說:“小眼睛”,學生回答:“看老師”,學生注意力也會馬上集中起來。這些良好的學習習慣就是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心理認知特征而設定的。
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根據低年級孩子的生理特點和認知特點,單一的教學方法顯然是不夠的。低年級的孩子注意力不夠集中,不夠持久,注意分配也不夠廣泛,容易開小差,而且天性好動,上課時會和小朋友打鬧,理解力相對較弱……由此,使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來吸引學生的興趣尤為重要,如故事講述、做游戲、使用打擊樂為歌曲伴奏,合唱和舞蹈等等,這將使學習過程更加有趣和生動。這些教學方法在我幾十年的教學生涯中都有嘗試,而且效果很好。我曾經胳膊下夾著一個籃球走進教室,學生瞪大了驚奇的眼睛,以為我要上體育課,就在孩子們心中充滿好奇時,我通過拍球數數的方式讓學生學會了數拍子。游戲教學法更是大多數音樂教師在低年級常用的教學方法,諸如開火車、包子剪子錘等游戲,孩子們都很喜歡。至于舞蹈、聲勢以及簡單的律動,是課堂上必不可少的,這正是基于孩子們好動的特點而設計的,它更容易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專注于情境之中。
創造積極的學習環境: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學習環境,包括音樂器材和設備的準備,音樂室或專門的教室布置,讓學生一走進教室就能感受到濃郁的音樂氛圍。鼓勵學生之間的合作和分享,營造探究合作的良好氛圍都能在無形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很多地方的學校已經能夠滿足學生在專用教室學習音樂,設備齊全的專用教室能夠給孩子們提供律動的場地。高端的多媒體提供了視聽結合的良好效果,打擊樂器的應用讓學生更容易掌握節奏,提升孩子們感知音樂的興趣,樂器實物的展示加上身臨其境地感受教師的示范演奏,更能讓學生直觀地感受這些形態各異、色韻迷人的樂器魅力。隨著我國高等音樂教育的快速、高質量發展,專職教師隊伍不足已經不再是困擾我們多年的問題,專職音樂教師隊伍的壯大以及業務水平的攀升,這都大大提高了課堂的質量,提高了孩子們學習音樂的積極性,吸引著低年級學生學習音樂的興趣。
個性化的課程設計:根據學生的興趣和能力,設計個性化的音樂課程。提供不同難度和風格的音樂選擇,以滿足不同水平和喜好的學生需求。新課標的五大基本理念之一就有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教育學的原理告訴我們,學生的喜好和認知水平存在著明顯的差異。我們的教育鼻祖孔子很早就提出過“因材施教”,因此,教學上不可能讓每一個學生的認知能力、參與度都達到同樣的高度。教師要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要重視過程和感受,重點要放在學生學習興趣以及享受音樂的過程當中。
實踐與表演機會:強調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是音樂教學的基本理念。合理安排學生參加音樂實踐和表演活動——如校內音樂比賽、音樂會或社區活動,這都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并幫助他們展示自己的才華。愛表現是低齡兒童的天性,模仿性強是其一大特征,教師要充分利用孩子愛表現、善模仿的生理特征,加強游戲和律動的教學。比如情景劇的模仿,在龜兔賽跑的音樂欣賞課中,單簧管展現的是小兔子的音樂想象,巴松管則展示的是烏龜的音樂形象,為了讓學生理解作品,我提前做好了道具,分別讓學生扮演了兔子、烏龜、猴子、小松鼠等角色,并根據音樂進行表現比賽場景。課堂上,學生興趣倍增、踴躍上臺,妙趣橫生。有的學校每年定期舉辦學校藝術節活動,諸如班級合唱、樂器、舞蹈等比賽,這都給孩子們搭建了一個良好的個人展示舞臺和觀摩場景,不但豐富了校園生活,也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熱愛音樂、更好地上好音樂課的熱情,也給低年級的孩子起到了最好的音樂啟蒙。
整合技術工具:利用音樂軟件、應用程序和互聯網資源,為學生提供創造性的音樂體驗。例如,讓學生使用音樂制作軟件創作自己的音樂作品或參與在線音樂課程。北京衛視曾多次舉辦《音樂大師課》,為了開拓學生眼界,教師可采用錄屏方式擇其合適的、好的、低年級孩子容易聽懂的音樂片段給孩子偶爾聽一聽、看一看,這會極大地激發孩子對歌唱的興趣,還有4399兒歌里面也有很多適合低年級孩子學唱的歌曲,這些可以作為教材的開發與利用補充到課堂教學當中。
多元文化音樂教育:引入不同地區和文化的音樂,幫助學生拓寬視野并培養跨文化理解能力。通過學習不同風格和傳統的音樂,增強學生對多元文化的認知和尊重。音樂本身就是一門多元化的藝術,不但具有娛樂功能,也具有教化功能,音樂中的紅色文化、道德文化就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集體主義、互助友愛等進行教化的重要載體。藝術是沒有國界的,從小開始就接觸世界各地優秀的音樂文化,能極大地開拓學生視野。蘇教版一年級下冊莫扎特創作的歌曲《小星星》以及《小星星變奏曲》如果配上律動就會極大地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鼓勵自由表達:鼓勵學生在音樂中表達自己的想法、情感和創意。提供一些創作的機會,如編寫歌曲歌詞、創作簡單的旋律或設計舞蹈動作等。讓孩子敢于表達、樂于表現這是提升學生自信心的不錯方法。當孩子出現膽怯、不自信的時候,教師適時地鼓勵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在蘇教版一年級歌曲《愛唱什么歌》教學當中,曾嘗試讓學生創編歌詞,在老師不斷的啟發、鼓勵、引導下,小燕子、小山羊、小鴨子……分別愛唱什么歌?孩子們都能創編得有模有樣,我也不得不驚嘆孩子們的創造力是多么的巨大!盡管有些幼稚可笑和不成熟,但孩子們在開心的笑聲中很是享受這種創造的樂趣,音樂的育人功能已經潤物細無聲地浸透在了孩子們的心靈。
反饋和獎勵機制:給予學生積極的反饋和鼓勵,以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和興趣。可以設置一些獎勵機制,如進步加星、頒發音樂成就證書,以認可他們的努力和進步。多年的經驗告訴我,相對而言,表揚遠遠勝過批評。低年級學生喜歡表現、喜歡被表揚,所以老師們千萬不要對孩子們吝嗇贊美的語言,我在教學當中尤其喜歡對學生個體、小組給予適時的表揚和鼓勵,加星、發小獎品、搭建音樂演出的平臺,這極大地調動了孩子們學習的興趣。期末考試的時候我會以讓學生上臺表演的方式進行測試,不單是課堂學到的東西,包括個人才藝展示,然后做成光碟發給學生作為紀念,這些都是調動學習興趣的較好的做法。
流暢體驗:流暢體驗是指學生在音樂學習中全神貫注、投入感強烈的狀態。音樂教育應創造積極的學習環境,提供適當挑戰和反饋,以幫助學生獲得流暢體驗。這可以通過設定具有挑戰性但可達成的目標、提供個性化的學習機會以及鼓勵創造性表達來實現。我們課堂教學中常用的分組競賽、小組合作、上臺展示就是這種理論的運用。
社交互動:社交互動在音樂學習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學生可以通過與教師和同伴合作、分享音樂經驗和交流想法來建立聯系。音樂教育應該鼓勵學生參與多樣化的合作和表演機會,以促進他們之間的互動和共享。音樂課上的師生問答是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欣賞教學中談感受、說想法,唱歌過程中的上臺表現,對唱中的領唱,教師帶領學生隨歌曲律動,要求學生根據歌曲編排舞蹈動作等都是值得借鑒的、能激發孩子興趣的好做法。
情感連接:情感連接是指學生通過音樂與自身、他人和文化之間建立情感聯系。音樂教育應該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情感體驗和理解能力,并引導他們探索不同音樂風格和文化背景。這可以通過情感表達訓練、音樂欣賞和音樂創作等方式來實現。在一次班會活動中,我曾經給他們排練了歌曲《天之大》,這是一首贊美母愛的歌曲,表達了歌手毛阿敏對已故母親的深愛和思念之情。排練中,當孩子們用純真、溫暖稚嫩的童聲唱出對媽媽的感恩之聲時,我被感動了,我也看到不少孩子留下了感動的淚水。所以說,音樂是最能打動人的情感藝術。
自主性支持:自主性支持是指學生在音樂學習中發展自主決策能力和內在動機的支持。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選擇權,鼓勵他們參與音樂決策過程,并提供實質性的反饋和認可。此外,創造積極的學習氛圍和鼓勵學生表達個人聲音也是自主性支持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低年級孩子認知水平和自主決策能力的不足,加上個人管控能力低下,如果教師不能很好地駕馭課堂,很容易引起課堂紀律的混亂,所以這種自主性的學習更適合高年級學生,對一二年級而言,只能是淺嘗輒止,不能過多地運用,或者因人因時而用。
3.結語
總而言之,對于從事低年級教學的音樂教師而言,要能與時俱進,不斷學習,牢固掌握教育學、心理學理論,吃透藝術課程標準,積極地掌握教育新理念,最重要的是要確保教學實施策略能夠激發低年級學生對音樂的熱愛和興趣,并提供一個積極、有趣和富有創造性的學習環境,從而更好地實現音樂教育教學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何韻聰.小學低年級唱游教學思考與實踐[J].湖北教育,2022(S1):66-67.
[3]金亞文.音樂教學審美功效研究[J].中國音樂教育,199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