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個體的成長過程中,生活自理能力是極為重要的素質,關系到個體未來的發展情況。毋庸置疑,幼兒階段是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形成與發展的關鍵時期。但是,從當前的幼兒教育來看,部分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較差,這直接對他們的成長帶來了不良影響。結合幼兒教育的特點,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方式,對如何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進行了探索,以期為幼兒的全面發展奠定基礎。
關鍵詞: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培養策略
作者簡介:海淑芳(1989—),女,甘肅省臨潭縣術布鄉幼兒園。
幼兒生活自理能力是指幼兒在一日生活中對自我事務的把控和處理能力。可以說,生活自理能力是衡量幼兒個體成長的基本要點,也是幼兒在成長過程中需要具備的基礎素質,與幼兒的生活、學習等各個方面存在密切的聯系。從認知特點來看,在幼兒階段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是可行的。一方面,幼兒動手操作的欲望比較強,好奇心也比較重,而這是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基礎;另一方面,幼兒的可塑性較強,他們對生活中的現象處于初步感知階段,所以生活自理能力的提升空間還比較大。《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明確強調要培養幼兒的生活能力與生活習慣。因此,教師在幼兒園教育中要充分重視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并結合具體的教育內容以及幼兒的發展情況設計恰當的指導策略。只有這樣,教師才能為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與發展提供適當的幫助,使幼兒更加健康地成長[1]。
一、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
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可以結合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總結和分析。
第一,有利于幼兒認知能力的發展。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并不是讓幼兒機械性地學習一些生活技能。在培養生活自理能力的過程中,幼兒的注意力容易被一些新事物吸引,并在頭腦中持續對其進行探究活動,而在思考的過程中又會出現一些新的想法。通過這一過程,幼兒的思維會得到逐步發展,進而推動認知能力的提高。
第二,有利于幼兒身心健康成長。在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過程中,教師會從進餐、盥洗、整理衣物等方面進行分類教育。教師除了對幼兒進行自主進餐、盥洗等基礎訓練,還會滲透合理飲食、注意衛生等方面的內容,這不僅能夠提高幼兒的自理能力,也有助于幼兒身心健康成長。
第三,有利于幼兒形成良好的品質與人格。首先,在培養幼兒自理能力的過程中,教師會引導幼兒克服困難,并幫助他們成長為充滿自信、愈挫愈勇的優秀兒童[2]。其次,幼兒自理能力提高后,其獨立意識也會得到發展,會減少對教師和父母的依賴。再次,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可以使其認識到生活中的很多事情應該由自己完成,促進幼兒責任意識的發展。最后,生活自理能力的發展能夠使幼兒更好地融入集體生活當中。
二、幼兒生活自理能力較差的原因
從實際情況來看,當前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情況并不理想。之所以出現這一問題,主要是由于以下幾項因素的存在。
第一,幼兒的自理意識比較薄弱,身心發展的整體水平比較低,這是造成幼兒生活自理能力難以提高的重要因素。從發展心理學角度來講,幼兒還處于前運算階段,所以對事物的理解通常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教師需要著重思考怎樣使生活自理教育的內容更加契合幼兒的認知水平[3]。
第二,教師采用的教育方式比較單一。在傳統的生活自理能力培養中,講解與示范是教師常用的方法。從實際效果來看,盡管這樣的方法具有一定的應用效果,但對幼兒來說,單一的講解與示范學習是比較枯燥的。長此以往,幼兒容易對生活自理技能的學習產生抵觸情緒。
第三,幼兒在教育活動中的主體地位不突出。在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過程中,部分教師牢牢掌握活動的主導權,而幼兒則處于被動學習狀態,難以發揮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在這種情況下,幼兒對生活自理內容的理解容易流于表面。
第四,家庭教育存在一定的缺陷。部分家長溺愛幼兒,導致幼兒對他人的依賴性較強,遇到事情時總是習慣性向他人求助,而不愿意自己動腦、動手解決問題。
三、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培養原則
為了有效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教師在組織教育活動時要遵循一定的原則。
第一,主體性原則。這是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所需遵循的根本原則,根據這一原則的要求,教師要充分了解幼兒的實際需要,突出幼兒在自理能力培養活動中的主體性,讓幼兒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
第二,漸進性原則。之所以要遵循漸進性原則,是因為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從發展軌跡來看,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發展普遍呈螺旋式上升的趨勢。因此,教師在組織教育活動時要遵循漸進性原則,根據幼兒的發展變化及時對各項教育策略做出適當的調整。同時,漸進性原則意味著教育活動的內容要契合最近發展區理論,以免適得其反。
第三,趣味性原則。從認知特點來看,幼兒對事物的關注通常為無意注意。一般來說,新鮮的刺激以及有趣的事物往往更容易引起幼兒的無意注意。根據這一特點,教師在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時要遵循趣味性原則,將一些有趣的元素融入活動當中,從而提高活動對幼兒的吸引力[4]。
四、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培養策略
(一)明確教育內容,細化發展目標
無論以何種方式培養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為了避免教育活動陷入混亂無序的狀態,教師需要以明確的目標作為導向。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涉及多個方面的內容,但并非所有內容均適合每個幼兒。因此,教師要對生活自理教育內容進行適當的梳理與整合,并對每個方面的培養目標進行細分,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
根據《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及幼兒的實際發展水平,教師可以將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內容分為盥洗、餐飲、如廁、穿脫衣物、整理物品等幾個方面,同時,對每個方面提出一些具體的要求。比如,盥洗方面的要求包括以下幾點:第一,飯前便后獨立洗手;第二,等待洗手時不擁擠打鬧,做到有序排隊;第三,洗手的時候不要弄濕衣袖;第四,洗手的時候不玩水,節約用水;第五,學會正確使用肥皂,將手洗干凈;第六,洗完手之后能夠用自己的毛巾擦干手,并把毛巾放回原來的位置。總之,結合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內容設置恰當的目標是極為重要的。
(二)教師引導示范,促進幼兒理解
教師是幼兒園各項教育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從個體的認知規律來看,幼兒的認知水平往往比較低,難以自主理解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內容。針對這種情況,教師要做好引導示范,以此促進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發展。
教師需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準確把握引導、示范的內容。教師要避免對所有生活自理教育內容進行講解,而應根據幼兒的實際需要進行示范。比如,當幼兒在生活中遇到無法解決的困難時,教師要及時介入。第二,注意講解與示范相結合。比如,在洗手習慣的培養中,教師可以對洗手的步驟進行示范:先把水龍頭打開,淋濕雙手,再把肥皂涂抹在手背、手心和手指上。教師要一邊示范,一邊講解洗手的動作要領,從而加深幼兒的印象。第三,要為幼兒提供開放性的練習空間。僅僅依靠教師的示范和講解,幼兒很難完全理解生活自理教育內容。因此,教師要為幼兒提供相對自由與寬松的空間,鼓勵幼兒結合教師的示范以及自己的理解進行訓練。這樣才能真正使幼兒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
(三)注重寓教于樂,吸引幼兒參與
正如前文所述,教師采用的教育方式比較單一是阻礙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發展的重要因素[5]。因此,教師要準確把握幼兒的興趣和發展特點,并以此為基礎設計豐富、有趣的活動,使幼兒積極參與到生活自理內容的學習當中,使其在潛移默化中實現生活自理能力的發展。寓教于樂可從以下幾方面開展。
第一,創編一些簡單的兒歌。兒歌是比較容易理解且受幼兒喜歡的內容,所以教師可以將一些生活自理內容改編成兒歌。比如為了培養幼兒良好的進餐習慣,可以創編《吃飯歌》:“吃飯先坐好,安全要記牢,坐穩不亂跑,吃飯不打鬧。左手扶住碗,防止餐具掉。小口吃,慢慢嚼,不挑食,全吃掉,人人夸我好寶寶。”第二,設計游戲活動。比如,組織幼兒開展角色扮演游戲。教師可結合生活自理教育內容設計具體的場景以及發生在這個場景中的故事,鼓勵每個幼兒以不同的角色參與到表演當中。第三,組織幼兒開展競賽活動。幼兒已經具有一定的競爭意識,渴望得到同伴的認可以及教師的表揚。因此,在午后的獨立穿衣活動中,教師可以組織幼兒進行比賽,對于衣服穿得又快又好的幼兒,要給予一定的獎勵。
(四)尊重幼兒差異,進行分層指導
盡管同一個年齡段的幼兒發展特點具有一定的相似之處,但每一個幼兒的發展軌跡并不是完全同步的,幼兒之間會逐漸出現明顯的差異。在這種情況下,統一的教育內容很難滿足所有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發展需要。因此,教師在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過程中要注意因材施教,了解和尊重幼兒的差異,并據此進行具有針對性的指導,從而使所有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均獲得發展。
首先,教師要全面了解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實際發展情況,并在此基礎上將幼兒劃分為多個層次。其次,教師要對不同層次的幼兒進行差異化的指導。如幼兒的體質存在比較明顯的差異。對于體質比較弱的幼兒來說,其很難獨立完成一些比較耗費體力的自理活動,所以教師要適當降低培養要求。又如幼兒之間存在性別上的差異。男生和女生在交流方式、處事方式等方面是有區別的,當然,在自理方面自然也會存在差異:一般來說,女生做事比較細致,男生相對來說要粗糙一些,所以,在培養幼兒自理能力的過程中,教師可從性別入手,有針對性地對幼兒進行培養。最后,生活自理能力的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每個幼兒都處于發展變化當中。因此,教師要準確把握每個幼兒的發展情況以及幼兒之間的差異變化,以便及時對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策略進行調整。
(五)強化家園合作,形成教育合力
在教育活動中,家庭教育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尤其是在幼兒階段,家庭教育極為重要,家庭是幼兒日常生活的主要場所,所以家庭教育往往會對幼兒的生活自理能力產生直接影響。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有意識地做好家園溝通工作,構建家園合作模式,逐步形成教育合力,以推動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發展。
首先,教師要主動加強與家長的溝通。在與家長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讓家長認識到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重要性,并且讓家長了解哪些因素會阻礙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發展,從而幫助家長形成正確的觀念。其次,教師要請家長以身作則,用正確的行為對幼兒進行引導。同時,教師要向家長介紹一些比較簡單和實用的生活自理能力培養技巧與方法。最后,幼兒園可以邀請相關的專家、學者開展一些與幼兒生活自理能力有關的專題講座,為教師與家長提供專業的育兒知識,從而提高幼兒自理能力的培養質量。
(六)完善評價機制,提升教育實效
評價是教育活動中的關鍵環節,與最終的教育效果息息相關。所以在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過程中,教師要重視評價環節。因此,教師要進一步完善評價機制,并對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過程加以總結,為后續教育活動的開展提供參考。
首先,在評價中要全面收集反饋信息。教師除了要結合自己的直接觀察進行評價,還要鼓勵幼兒表達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以便了解幼兒的實際情況。同時,教師也要傾聽家長的建議,將幼兒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現納入評價范圍當中。其次,教師要在評價中認真做好總結與記錄,并制作《幼兒成長檔案袋》,以便準確把握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變化。最后,教師要增強評價環節的激勵性,對幼兒進行適當的激勵,從而提升幼兒的信心,促進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的發展。
總之,生活自理能力的培養是幼兒成長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所以,在幼兒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幼兒的特點,從不同的角度入手,培養幼兒的自理意識和自理能力,進而推動幼兒綜合素養的提升,同時助力幼兒園教育活動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朱紅芬.幼兒園小班兒童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策略探討[J].新課程,2020(51):139.
鄭肖蓉.做自己生活的主人:關于小班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培養的研究[J].當代家庭教育,2020(31):49-50.
朱婷婷.家園合力培養幼兒生活自理能力和習慣之策略[J].當代家庭教育,2020(29):24-25.
王喜海,張露莎.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現狀、發展特點及培養建議[J].教育導刊(下半月),2020(8):53-58.
高文萼.幼兒生活自理能力立體化培養對策[J].課程教育研究,2020(16):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