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宇寧
【摘要】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指出,教育的根本任務是立德樹人。構建政府引導、學校推進、家庭配合、職能部門積極參與的德育體系,營造良好的德育環境是推動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堅強保障和有力支撐。文章從近幾年德育工作的發展實際出發,闡述了德育與德育環境的概念,深入分析了營造德育環境的重要意義和原則,探索出了在中小學教育中營造德育環境的新途徑。
【關鍵詞】中小學;德育工作;德育環境;概念;意義;原則;途徑
【中圖分類號】G63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4—0463(2023)24—0034—04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從教育的戰略定位、根本任務、根本宗旨等多方面,對我國改革開放40年來教育事業改革發展的成功實踐進行不斷總結研判,圍繞新時代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戰略。將德育作為學校教學的首要工作,要站在歷史的高度,用戰略的眼光、崇高的政治責任和歷史使命來正確認識新時期德育工作的重要意義。
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德育的成敗關系著教育的根本,因此,要著力構建社會、學校、家庭、職能部門一體推進的德育體系,上下聯動、相互補充,共同營造人人參與、攜手共進的德育大環境,為實現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供堅強的保障。
一、德育及德育環境的概念
隨著對德育理解認識的逐步發展和延伸,目前對德育的概念有廣義、狹義或“大德育”“小德育”之分,狹義的德育也稱之為“小德育”,僅指道德教育;而廣義的德育,也稱之為“大德育”,是指對學生開展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心理品質教育的統稱。有些廣義的理解認為德育還包括紀律教育、法制教育、性教育、環境教育等等。其中,思想教育是指通過對學生進行人文、哲學、社會科學等方面的教育,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良好的思維方式的教育;政治教育是對學生開展政治認知、政治信仰和理想信念的教育,是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情懷,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教育;道德教育是以社會主義道德準則和行為規范對學生開展個人品德、家庭美德、社會公德和環境道德的教育,是培養學生正確的行為規范和社會責任感,自覺遵守道德準則的教育[1]。心理品質教育是健全學生人格、增強心理耐力的教育,是培養學生自尊自信自強等堅強意志品質,提升學生自我情緒調節、心理調適和適應社會生活環境能力,預防和緩解逆反、焦慮、自閉、抑郁等心理問題和困惑,促進心理健康發展的教育。
環境是影響德育的重要因素,正確認識德育環境,科學地利用和改造德育環境,是德育工作正常開展并能夠取得實際成效、達到理想效果的基礎和保障。目前,對于德育環境的定義,也分為狹義的德育環境和廣義的德育環境,狹義的德育環境是指學校或其他教育機構開展德育而設置或使用的有教育因素的環境。而廣義的德育環境是指影響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質形成、發展以及德育活動開展的一切內外因素的總和。具體來說,就是學校、家庭和社會等各種教育場所和社會環境中的價值觀念、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的共同體現。總體上來說,德育環境既包括德育的外部環境,也就是社會環境,又包括德育的內部環境。按性質劃分,德育環境又可分為德育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根據社會的不斷發展,目前的德育環境也可以分為社會環境、學校環境、家庭環境和網絡虛擬環境。
二、營造德育環境的重要意義
1.營造良好的德育環境,對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操和品德素養至關重要。中小學階段是學生逐步了解社會的重要時期,也是價值觀、道德觀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這一時期的學生對任何事物都充滿好奇心,但自制力不足,經受不住誘惑,很容易受社會、網絡等外界不良環境的影響。營造良好的德育環境,讓學生在受到健康、高尚、美的熏陶和良好社會公德、家庭美德、優良思想品德的感染感化,能夠使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和行為規范,通過積極的道德引導和榜樣激勵,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和道德準則,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提高道德素養和道德判斷能力[2]。
2.營造良好的德育環境,對塑造學生的行為習慣和社會責任感具有重要作用。在良好的德育環境中,學生會受到各類法律法規、校園制度、社會公序良俗和不斷完善的道德準則的規范和約束,教育引導或制約學生學會遵守法律紀律和制度規則,不斷接受并適應道德規范的約束,逐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塑造高尚的道德品質。同時,也會在春風細雨中增強法制意識、責任意識和自律意識,對是非對錯的判斷能力、鑒別能力逐步增強,懂得愛國愛家、遵紀守法、遵守秩序、誠實守信、關愛他人、尊重師長、樂于助人,為國家和社會作出積極貢獻。
3.營造良好的德育環境,有助于推動學校的全面發展。德育大環境的營造,能夠促進學校與政府、文化等職能部門、社區與學生家庭等的溝通聯系,形成德育合力,推動學校的全面發展。同時,在校內良好環境下,各項管理制度更加趨于科學、完善,學校與教師之間、教師相互之間交流溝通更加緊密,師生之間也能進行良好的互動和溝通,這有利于增強教師之間、師生之間的相互信任和理解,推動形成團結、和諧的良好氛圍。
三、營造德育環境需遵循的原則
1.德育環境的營造要堅持正確的方向性原則。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是德育環境營造的基本原則,德育環境的營造首先要堅持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方向,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始終將立德樹人作為教育和德育工作的根本任務和目標要求。同時,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良好的思想品德、高尚的愛國主義情操,立志做社會主義現代化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2.德育環境的營造要堅持政府引導原則。德育社會大環境的營造,政府應發揮方向性、政策性引導作用。一是要做好總體規劃,科學制定詳細的規劃目標和保障制度建設,引導各級組織、市場主體和社會成員重視學校德育工作,努力營造良好的大德育環境。二是要加強對輿論宣傳陣地的領導管控力度。旗幟鮮明地提出明確的導向性要求,嚴格落實各項管控措施,引導各宣傳單位加強對文化、網絡等的規范管控,大力弘揚傳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偉大的民族精神。三是要加大對校園周邊環境的整治力度,采取綜合有效有力的措施,清理整頓校園周邊暴力、色情等網絡和娛樂場所,打擊“裸貸”、網絡貸、校園貸等問題,營造良好的校園周邊環境。四是要真正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從思想上重視、財力上保證、人才上支持,監督落實好德育為先的方針,努力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和思想道德素質。
3.德育環境的營造要堅持學校主導作用原則。學校作為文化傳播的主體,作為教書育人的主陣地,對德育工作承擔著最主要的職能作用。在德育社會環境建設中,學校應該主動發揮作用。一是要加強德育課程的實效,注重加強對學生的道德教育和品德培養,通過德育課堂、各類活動、實踐體驗等,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二是要營造積極向上、團結友善的良好的校園文化,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基礎,弘揚愛國、守法、尊師、重教、明禮、守信、團結、協作、奉獻等價值理念,傳承中華優秀文化,培養學生良好的社會責任感。三是要主動加強與政府、各相關職能部門、學生家長等的聯系溝通,及時反饋校園德育環境建設的相關訴求,積極爭取各方的理解和支持,建立友好共建關系。
4.德育環境的營造要堅持職能部門協作參與的原則。隨著5G技術、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型技術的逐步推廣,手機功能更加強大,各類App軟件層出不窮,這也造成了文化和意識的傳播速度更快、范圍更廣,因此,文化傳媒等部門應當承擔起德育環境營造的職能作用。要堅持社會主義的文化發展方向,在深入挖掘傳播中華民族文化精華的同時,學習借鑒人類優秀文化,創造出具有時代特征、民族特色的新文化,努力向社會、學生提供更多高雅、優秀的文化產品。同時,公安、文化等職能部門要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深刻認識到文化產品對學生成長的影響力,規范文化產業的監管,全力制止、打擊庸俗文化產品的生產和傳播。
5.德育環境的營造要堅持家校共建的原則。家庭是德育環境營造的第二陣地,父母是學生的啟蒙老師,家庭環境、家長的品德素質以及一言一行對學生的成長都能起到非常重要的影響。因此,學生父母要配合學校,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和家庭德育環境。一是要積極營造尊老孝親、家庭和睦、夫妻和諧、民主平等的家庭環境氛圍,從小重視對孩子的家德家風教育,降低離婚率,努力為孩子建立一個完整的、讓孩子健康快樂成長的家庭環境。二是學生父母要不斷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和道德修養,以自己的示范作用和良好言行影響和幫助孩子成長。三是學生父母要加強對孩子的嚴格管理和教育。既要嚴格要求,重視孩子的行為習慣養成,又要注重方式方法,在關注孩子學習生活的同時,更要重視培養孩子的思想品德、意志品質、健全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質。
四、中小學德育環境創設與營造的途徑
良好德育環境的營造,需要政府、各職能部門、學校和家庭等的相互協作和密切配合。具體來說,就是要構建以家庭德育為基礎、學校德育為主體、社會德育為依托的新德育體系,營造政府、學校、家庭、社會各職能部門密切協作、齊心協力、齊抓共管的良好氛圍,為青少年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家庭環境、學校環境和社會環境。
1.構建社會德育大環境。營造德育大環境,政府要充分發揮指導作用,做好“風向標”和“壓艙石”。各級人民政府應該引導全社會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政府、學校、家庭、社會各職能部門應加強密切協作,從正向和反向出發,大力宣傳、表彰社會各界涌現出的敬業奉獻、見義勇為、敬老孝親等各類功勛模范和科技創新、體育健將、志愿服務等先進典型人物和事例,大力弘揚人民群眾身邊的“真善美”,傳播正能量,無情揭批、嚴厲懲治賣國求榮、丑化先烈、貪污腐化、見利忘義、損公肥私等“假惡丑”,在全社會形成崇尚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崇尚偉大民族精神、時代精神,崇德向善、文明和諧的良好德育社會氛圍。
2.加強校園德育文化建設。學校開設德育課程時,應將德育內容融入學校各項教學活動,在注重加強學生道德教育和品德培養的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和強化校園文化建設,利用校園廣播、文化墻、文化展板等宣傳陣地,通過開展專題講座、展覽以及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和德育實踐活動,大力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優秀的傳統文化、偉大的民族精神等時代價值理念,努力營造積極向上、和諧美麗的校園文化,時時、處處向學生傳播正能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培養學生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和認同,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社會責任感以及公民意識、法制意識、民主意識、環保意識等,促進學生良好道德品質的提升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3.構建家庭德育環境。家庭是孩子接受德育的第一課堂,是形成良好行為習慣、道德品質基礎的關鍵場合,是德育最穩定、最長效的陣地。良好的家庭氛圍對于孩子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形成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對此,每一個家庭都應該通過親子活動、家庭討論等方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作為父母,首先應當通過言傳身教,培養孩子講文明、懂禮貌、樂于助人、關愛父母、尊老孝親的行為習慣;其次,要培養孩子養成獨立自主、自信自強、敢于擔當、敢于負責的精神品質;最后,要培養孩子自尊、理解、包容、分享、奉獻等高尚精神品質。家長應積極加強與學校的溝通交流,反饋學生在家庭的學習生活情況,加強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銜接。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既是德育工作追求的目標,也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力量源泉。而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政府、家庭、學校和每一名教育工作者共同營造一個持續健康發展的大環境,攜手共進、同心同力,共同推動“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實現。
參考文獻
[1]金鵬,孫巖.中小學德育系統化建構與高質量實施的思考[J].遼寧教育,2021(12):01.
[2]王薇.德育場視域下的中小學德育工作體系構建研究[J].教育科學研究,2021(06):10.
編輯: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