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全球化背景下,外語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顯。作為外語教育的重要分支,外語課程思政建設越來越受到重視。拜拉姆的ICC文化教學模式,對外語課程思政具有重要的啟示,他主張通過文化教學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本文主要探討拜拉姆ICC文化教學模式與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徑,為大學英語教師提供參考。
關鍵詞:ICC文化教學模式;課程思政;大學英語;融合路徑
作者簡介:李杏妹(1985-),女,廣西百色人,海南外國語職業學院英語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跨文化交際和英語教學。
一、引言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英語作為國際交流的主要語言,其在大學教育中的地位日益顯著。然而,僅僅將英語作為一種工具性語言來教授,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的需求。因此,如何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融入文化教學,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成為大學英語教師面臨的重要課題。拜拉姆的ICC文化教學模式,為大學英語教師實施文化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時,隨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深入,思政教育在大學教育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將ICC文化教學模式與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育相融合,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同時也能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拜拉姆的ICC文化教學模式概述
拜拉姆的ICC文化教學模式,是指通過文化導入(Cultural Input)、文化交流(Cultural Interaction)和文化輸出(Cultural Output)三個環節,來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教學模式。文化導入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各種方式,向學生輸入目標語言的文化信息。文化交流是指學生通過各種活動,與教師和其他學生進行文化方面的互動。文化輸出是指學生將所學的文化知識,應用到實際的語言運用中。這種教學模式旨在讓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能夠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提升其跨文化交際能力。
拜拉姆認為,教育的目的不是要去改變學習者的價值觀,而是要讓學習者在對其他文化進行評判的時候,能夠保持自身文化的立場。而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在于學習者能夠對文化和文化間的交往進行評判。而關于學習態度,他認為學習者應該保持好奇心和開放的心態。在面對其他文化時,并不急于對自身文化作出肯定的判斷,而對其他文化作出否定的判斷。
拜拉姆認為,語言教學不僅僅是語言知識的傳授,更是文化知識的傳授、交際能力的培養。ICC文化教學模式即文化、交際、認知三維教學模式,強調在語言教學中,將文化、交際和認知三個維度有機結合,以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這一模式為大學英語教師實施課程思政提供了新的思路,即通過英語教學,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進而實現價值引領。
三、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的現狀
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旨在向學生傳授英語語言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自覺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大學英語教師需要探討如何將思政教育融入英語教學,以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的有機結合。
(一)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研究取得的成果
1.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理論探討。學者們對課程思政的內涵、目標、原則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為實施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提供了理論支持。
2.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實踐探索。學者們結合教學案例,探討了如何將思政元素融入大學英語課程教學,以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
3.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評價體系。學者們對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評價體系進行了研究,提出了相應的評價方法和指標。
但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實踐仍存在一些問題。因此,如何將思政教育與英語教學有機結合,成為大學英語教師面臨的一大挑戰。
(二)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建設存在的問題與面臨的挑戰
1.教材編寫。
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在課程設置與實施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如在課程內容中融入思政元素,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素質人才。但是,教材中思政元素的融入程度不高。雖然近年來教材編寫有所改進,但仍有部分教材在思政元素融入方面存在不足,導致思政教育效果不佳。
2.教師隊伍。
教師隊伍是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關鍵力量。教師是思政教育的主導者,其素養的高低直接影響思政教育的效果。目前,大學英語教師隊伍在思政素養方面存在一定的問題。如部分教師思政意識薄弱,對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思政教育方法單一,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3. 學生參與度。
學生的大學英語課程思政參與度存在一定的差距。部分學生對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參與度不高;部分學生對思政教育內容的理解較為膚淺,難以取得預期的教育效果。
四、ICC文化教學模式與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育的融合路徑
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和價值觀加速形成的關鍵時期,缺乏明辨是非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會不可避免地接觸西方文化和思想。如果教師沒有很好地進行干預,可能會導致學生產生崇洋媚外的思想。因此,在大學英語課程中融入思政元素,能夠在拓寬學生國際視野的同時,幫助學生理性地看待西方國家的事物,將中國故事理解透徹,成為一個獨立自主、擁有正確三觀的學習者。
(一)關聯性
ICC文化教學模式與思政教育,存在著天然的關聯性。首先,ICC文化教學模式強調文化的導入和交流,這有助于學生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提升其跨文化交際能力。其次,ICC文化教學模式強調學生的實際操作和參與,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能力。因此,將ICC文化教學模式與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育相融合,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具體而言,ICC文化教學模式與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育融合具有以下意義:
1.文化維度。注重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使學生在掌握語言知識的同時,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價值觀、思維方式等,為今后的工作和生活打下堅實基礎。
2.交際維度。創設真實的交際情境,引導學生運用所學語言進行實際交流,提高學生的交際能力。在此過程中,教師可引導學生關注國內外時事,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3.認知維度。教師應關注學生的認知發展,引導學生主動探究、思考,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維。同時,教師可通過對比分析,讓學生認識到中外文化差異,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
(二)實踐性
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離不開對目標語言文化的研究。ICC文化教學模式與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育相結合,教師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嘗試:
1.加強教材建設,提高思政元素融入程度。注重在教材內容中融入思政元素,使之與英語教學緊密結合。將文化元素融入課程內容,讓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了解和體驗目標文化;通過對比分析,讓學生認識到中外文化的差異,培養他們的跨文化意識。
2.創新教學方法。結合大學英語課程特點,探索適合思政教育的教學方法,如案例教學、情景教學等,提高思政教育的實效性。通過設計富有挑戰性的跨文化交際任務,讓學生在實踐中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3.提高教師的思政教育素養。高校應加強教師培訓,提高教師對思政教育重要性的認識,提升其思政教育能力。將思政教育融入跨文化交際場景,引導學生正確處理中外文化差異,堅定文化自信。
4.改革評價體系。要建立健全思政教育評價體系,將思政教育成果納入評價范疇,激發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
5.融合評價機制。要建立課程思政評價和黨建考核相結合的機制,將課程思政建設成效納入黨支部黨建考核指標體系,形成黨建與課程思政的協同育人模式。
(三)融合路徑的設計與實施
1.整合教學內容,挖掘教學內容的德育內涵,實現跨文化交際理念與英語教學內容的融合。
將英語語言知識學習與文化教學相結合,讓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也能夠了解和理解不同的文化。將文化、交際、認知三個方面的內容納入英語課程體系,使之成為有機整體。例如,教師在教授英語國家文化時,引入了關于西方節日和習俗的文化內容。通過對比分析,學生了解到中外節日的差異,并在討論中表達了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自豪感和認同感,與此同時,學生能夠接納西方的傳統節日。在此基礎上,教師設計了以中國傳統節日為主題的跨文化交際任務,讓學生在實踐中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2.創新教學方法,探索使學生堅定文化自信的有效路徑,實現跨文化交際理念與課程思政的融合。
教師采用任務驅動法、案例教學法等,讓學生在實際的語言運用中,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和思政素養。教師采用項目式學習、任務式教學等方法,引導學生主動實踐,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比如,教師引導學生關注國內外時事,深度結合當下時政熱點,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使學生領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
3.加強師資培訓,提升教師立德樹人意識,實現跨文化交際理念與思政教育的融合。
提高英語教師的文化素養和思政教育能力,使其能夠有效地將思政教育融入英語教學。組織教師參加文化教學、思政教育等方面的培訓,提高教學水平。
4.改革評價體系,將能力培養與價值引領相融合,實現跨文化交際理念與復合型人才培養的融合。
教師采用多元化評價體系,既要注重學生的語言知識掌握程度,也要注重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和思政素養。對融合路徑效果的評價,可以采用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定性評價方面,可以通過問卷調查、訪談等方式,了解學生對教學的反饋和意見。定量評價方面,可以通過對比實驗班和對照班的學習成績、跨文化交際能力和思政素養等方面的數據,來進行評價。在評價的基礎上,教師進行教學反思,從而優化教學內容和方法,提升教學效果。
5.完善評價機制,將課程思政評價改革與黨建考核深度結合,實現跨文化交際理念與全方位育人的融合。
黨員教師要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在教學活動中引領學生,進行多方位的思政教育。其所在的黨支部,可將課程思政成效納入黨建考核指標體系,在上一級嚴格的監督與指導下,培養具有國際視野、愛國情懷和社會責任感的高素質復合型外語人才,實現為黨育人、為國育才。
五、結語
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是大學英語教學的目標,也是一項系統工程。一方面,教師要培養學生的民族文化意識,使學生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另一方面,高校要借助英語課程所具有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特征,提高學生的語言和社交能力,充分發揮課程的育人作用,引領學生了解其他文化,拓寬國際視野,堅定文化自信,成為順應時代發展趨勢的跨文化交際人才。
總之,拜拉姆的ICC文化教學模式與大學英語課程思政的融合,是一種新的教學嘗試。二者相融合,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同時也能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素養。如何在實際教學中有效應用ICC文化教學模式,仍需英語教師不斷探索和創新。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高校要注重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Byram M. Teaching and Assessing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M]. Clevedon: Multilingual Matters ,1997.
[2]拜拉姆.在實踐中培養跨文化能力[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4.
[3]李昂. 全球化視閾下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研究[J].教育現代化,2019(39):166-167.
[4]王岳喜.論高校課程思政評價體系的構建[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20(10):125-130.
[5]張雪莉.文化自信視角下英語教學中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路徑探索[M].北京:九州出版社,2021.
[6]張秋曼,于成文,王書瑋.外語專業課程思政案例匯編[M].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21.
[7]劉逢春.高校英語課程思政建設的路徑探索[J].現代英語,2021(8):97-99.
[8]趙繼偉.課程思政建設的原則、目標與方法[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22(3):175-180,188.
[9]秦俊.課程思政背景下的大學英語教學評價探究[J].現代英語,2022(5):29-32.
[10]肖敏.高校課程思政的特點、難點及對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14):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