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歷史課程中有大量趣味十足的歷史故事,這些歷史故事是教師提升教學效率、培養學生歷史素養的重要資源。基于此,在開展初中歷史教學時,教師需要將歷史故事融入歷史課堂,讓學生從歷史故事中感受到真實的歷史,做到有效認知歷史、建立歷史責任感。文章從教學導入、情境創設、知識銜接、課后練習、拓展延伸五個角度入手,分析如何將歷史故事有效運用到初中歷史教學中,以提升歷史教學質量。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歷史故事
作者簡介:張孝杰(1978—),男,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黃平縣舊州第二中學。
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由于課程的設置、教材的編排,使得學生只能從課本中接觸到經過總結、凝練后的歷史內容,再加上歷史知識本身具備的抽象性特征,使得學生在學習時會產生理解困難的情況,從而導致學生的學習效果不佳。對此,教師可借助歷史故事,充實教學內容,幫助學生理解、記憶歷史知識,提高學生學習質量,從而達到豐富學生知識儲備、提高學生歷史素養的目的。
一、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歷史故事的原則
(一)真實性原則
真實性原則是應用歷史故事的第一重要原則。歷史故事是歷史教學中的重要參考,應延續歷史本身自帶的真實性特征。而且,保證歷史故事的真實性,一方面是為了尊重歷史,對歷史內容作出真實、客觀的呈現,另一方面,真實的歷史是學生了解歷史內容的重要抓手,是培養學生正確歷史觀、價值觀的重要素材[1]。因此,在開展歷史教學時,教師應保證所選用的歷史故事的真實性,這是充分發揮歷史故事價值的重要前提。
(二)趣味性原則
在歷史教學中,由于歷史內容本身較為繁復,因此學生在面對大量的歷史內容時,容易產生學習倦怠、不愿深入思考的情況,這就會使學習效果大打折扣。基于此,在歷史教學中,教師需要遵循趣味性原則選用合適的歷史故事。有趣的歷史故事,不僅可以讓歷史課堂更為活躍、學習氛圍更為濃厚,也可以充分活躍學生的學習思維,使學生做到深入探究歷史知識。因此,教師在選用歷史故事時,應在保證真實性的前提下,對歷史故事進行一定的趣味加工,使其充分發揮效用。
(三)適用性原則
在歷史教學中,教師應保證所選用的歷史故事符合初中學生的階段性成長特征,這樣才能使學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圍內,做到有效理解歷史故事、深入認知歷史知識。此外,歷史故事還應符合教學內容的需要。在講解歷史知識時,教師應認識到并非所有的歷史內容都需要使用歷史故事進行輔助講解,而是應根據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學生的思維盲點等有效選擇歷史故事,這樣才能起到提高歷史課程教學質量的作用。
二、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歷史故事的途徑
(一)立足教學導入,以歷史故事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有效的教學導入是教學效率的保證。在歷史課堂中,教師能否在教學導入環節便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會對后續教學活動的開展產生較大影響。因此,在開展歷史教學時,教師需要根據教學內容選擇合適的歷史故事作為導入,緊扣歷史教學主題,增強歷史知識的趣味性,提高學生學習體驗感,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使學生做到有效學習歷史知識[2]。
以部編版教材七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第16課“三國鼎立”為例。在本次課程中,學生學習的主要內容有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國鼎立。在教學中,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需要在導入新知識時,以適當的圖片、影視等,呈現知識中涉及的歷史故事,以此激發學生想要深入了解歷史知識的欲望,從而為后續教學做好鋪墊。在選擇歷史故事時,教師可以從影視劇《三國演義》中選取有關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的部分片段,作為引入新知識的載體。在呈現影視劇片段時,教師應適時提出問題,如:“從官渡之戰中,你能了解到哪些歷史信息?根據影視劇呈現的內容,你能否判斷官渡之戰是一場怎樣的戰役?從人物對話中,可以看出官渡之戰對后世有何影響?”這樣,學生可以結合影視化的歷史故事,思考教師提出的問題,并給出自己的答案。而學生的答案是否正確,則需要學生在后續深入了解知識的過程中作出判斷。學生在導入階段對問題有了一定的認知與思考,這是保證后續教學活動有效性的信號。生動的影視片段可以轉變學生以往對歷史知識的刻板認知,再加上學生較為喜歡“看劇”,所以,教師選用影視片段的方式呈現歷史故事,能夠達到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目的,讓學生主動學習歷史知識、分析歷史知識。
因此,在歷史教學導入中,教師既需要重視對歷史故事的選擇,也需要選用合適的載體展現歷史故事,這樣才能使歷史故事以生動、形象的狀態呈現在學生面前,做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充分保證教學導入的有效性,切實發揮歷史故事的效用。
(二)立足情境創設,以歷史故事營造良好課堂氛圍
情境創設作為歷史教學中常用的教學手段,在營造良好課堂氛圍方面有著顯著作用。基于此,在將歷史故事融入歷史課堂時,教師可以借助歷史故事創設教學情境,從而將抽象的歷史內容進行具象化處理,這樣做一方面可以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讓學生沉浸在歷史知識中;另一方面可以降低知識理解的難度,提高學生的理解效率,讓學生做到對歷史知識的深入理解[3]。對學生來說,有趣的歷史故事比枯燥的文字更有吸引力,更能夠引發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深入探索。
以部編版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1課“隋朝的統一與滅亡”為例。在本次課程的學習中,學生需要從“統一”與“滅亡”兩個角度對隋朝的發展作出有效認知。在認知“隋朝統一”這部分知識時,教師可以采取歷史知識故事化的方式,為學生創設故事情境,以此帶領學生進一步了解關于隋朝統一的歷史內容。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有關隋朝統一的知識點進行整合,并以隋文帝楊堅為故事主角,講述關于隋朝統一的故事。教師可以一邊講解一邊提出思考問題,比如在講到隋朝與陳朝之間的關系時,教師可以“為什么隋朝要滅掉陳朝?”這一問題為主題,讓學生從兩個國家的位置、國力、君主治國政策等方面進行思考,讓學生有效認識這部分知識。學生通過思考得出:當時的陳朝位居南方,是南方的割據政權,若是允許其長時間存在,會影響北方建立的隋朝政權;再加上當時的陳朝君主昏庸、不理朝政、沉迷享樂,可以看出陳朝的政治、軍事等方面均不足以比肩隋朝。為了隋朝的穩定,隋文帝便抓住這一契機,采取了滅陳舉措。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故事的結尾,如滅陳帶來了哪些影響?為了鞏固隋朝的政權,隋文帝又采取了哪些措施?這樣,學生對“隋朝統一”這部分知識便可以做到全面認知。
在以歷史故事為主創設教學情境時,教師可以采取將歷史知識故事化的方法,這樣既可以保證故事內容的真實性,也可以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學生在了解故事內容的同時,實現對歷史知識的有效記憶。
(三)立足知識銜接,以歷史故事深化學生知識理解
在歷史發展中,許多歷史事件間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教師需要在教學中對這些聯系進行講解,讓學生更好地理清歷史知識間的關系,建立歷史框架。基于此,在講授歷史知識時,教師可以借助歷史故事作為知識銜接的線索,讓學生從歷史故事中發現前一歷史事件的影子,再對后一歷史事件作出有效思考,以此深化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幫助學生建立歷史發展觀。
以部編版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3課“盛唐氣象”為例。在講解本課知識時,教師可以引用杜佑《通典》中的一段話,引導學生認知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這一歷史階段中,唐朝國力的發展變化。具體內容為“至(開元)十三年(725年)……自后天下無貴物,兩京米斗不過二十文,面三十二文……東至宋汴,西至岐州,夾路列店肆待客,酒饌豐溢……遠適數千里,不持寸刃”。從這一段話中,可以看出鼎盛時期的唐朝糧價穩定、社會快速發展、店肆遍布國家疆域,而且國家安全度極高,往來商旅也不需要攜帶兵刃。借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從哪些方面可以了解到盛唐的氣象?且可以體現出杜佑所講述的這段話?”在思考中,學生可以從一般角度給出答案,如從經濟、政治、文化、思想等方面進行思考。教師可以為學生展開詳細講述,如從經濟角度出發,可以展示敦煌莫高窟壁畫《雨中耕作圖》,讓學生進一步了解關于“犁”的知識,由此衍生到思考手工業的發展情況,從而使學生了解蜀錦、陶瓷器等知識內容。
這樣,在以歷史故事為銜接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歷史故事引導學生認識歷史事件、了解歷史上真實存在的物品,以此豐富學生對當時社會的認知,加深學生對歷史知識的理解,提高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記憶。
(四)立足課后練習,以歷史故事鍛煉學生知識遷移能力
在歷史課堂中,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在課堂上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也需要以課后練習的方式,檢驗學生是否真正做到扎實記憶歷史知識。在課后練習中,教師可以歷史故事的形式設計問題,讓學生解讀歷史故事,學會從歷史故事中提煉知識,從而聯系自己所學的知識,做到對課后練習題的有效解決,培養知識遷移能力[4]。
以部編版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4課“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為例。在組織學生進行課后練習時,教師需要設置以歷史故事為主的材料分析題目,以此鍛煉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如在吳兢《貞觀政要》中有一段話:“秦始皇平六國,隋煬帝富有四海,既驕且逸,一朝而敗,吾亦何得自驕也?言念于此,不覺惕焉震懼。”學生需要思考這段話中的“吾”是指誰?以及“吾”是如何避免出現“一朝而敗”的局面的?這段故事材料主要考查學生對“貞觀之治”這部分知識的理解情況。再比如,《中華上下五千年》一書中,對松贊干布迎接公主有這樣一段記錄:貞觀十五年(641年)正月……松贊干布親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對親近的人說:“我祖、父未有通婚上國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為幸實多。”根據材料中的描述,學生需要思考“公主”有哪些貢獻?以及唐朝還有哪位公主嫁到吐蕃?這個歷史故事主要考查學生對唐朝時期民族交融這部分知識的掌握情況。
在上述課后練習中,教師以具體的歷史史實作為思考內容,鍛煉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并根據學生對史實故事的分析,判斷學生是否真正做到了對歷史知識融會貫通,從而切實提高學生的遷移應用能力。
(五)立足拓展延伸,以歷史故事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思考
初中歷史教材以圖文結合的形式為主,其中文字性的內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總結性,致使學生對當時的歷史內容只能建立整體性的認知,無法實現對歷史事件的具體認知,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思考。基于此,教師可以在完成基礎的教學內容后,以歷史故事的形式,為學生適當拓展延伸歷史知識,幫助學生完善歷史知識體系,做到對歷史知識的有效思考。
以部編版教材七年級下冊第一單元第5課“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為例。教材中對安史之亂的描述主要集中在開元末年朝政腐敗、安祿山發動叛亂這兩點上,且對安史之亂的危害也以簡單概括為主。這就容易導致學生對這兩部分內容的了解不夠深入,無法真正窺見當時唐朝的真實情況。對此,教師可以搜集相關的史實資料,并以歷史故事的形式分享給學生,豐富學生對開元末年唐朝社會實際情況的認知,使學生知曉為什么唐玄宗會出現朝政腐敗、任人唯親的情況,以及這種情況的存在對國家發展、社會進步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同時,教師需要借助相關史實資料,帶領學生了解安祿山叛亂的具體情況,如安祿山叛亂的客觀原因、直觀原因是什么?為什么安祿山可以集結大量人員參與叛亂?在發生叛亂時,朝廷都發生了哪些事件?朝廷是否采取了積極的平叛措施?這些都是教師可以拓展延伸的內容,也是學生思考的重要補充。
因此,在歷史課堂上,教師不僅要講解教材中的知識內容,還需要有效拓展歷史故事,豐富學生對歷史的認知,促進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思考,從而達到完善學生歷史知識體系的目的。
結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階段的歷史課堂中,教師需要善用歷史故事開展教學活動,讓歷史故事真正成為提高歷史課堂趣味性、提升學生學習質量的重要幫手。在應用歷史故事時,教師應將歷史故事與教學內容、教學環節相結合,從而達到一定的教學目的,如在教學導入階段運用歷史故事,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熱情。這樣,學生便可以做到對歷史知識的扎實掌握,學會運用歷史思維思考問題,從而全面提升自身的歷史素養。
【參考文獻】
[1]李春艷.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歷史故事的有效途徑[J].新課程,2022(23):182-183.
[2]陳剛.運用歷史故事教學法打造初中歷史高效課堂的策略分析[J].考試周刊,2021(35):131-132.
[3]王文.在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歷史故事的有效途徑[J].知識窗(教師版),2020(6):15.
[4]陳沙沙.初中歷史教學中運用歷史故事的探究[J].教育界,2020(24):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