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3年度日照市社會科學研究課題“公共藝術介入日照鄉村空間的設計策略研究”成果,項目編號:2023134
摘要:目的:文章旨在探討鄉村公共藝術設計策略。方法:通過分析越后妻有和甘川洞文化村的案例,總結公共藝術在鄉村空間中的作用與意義。分析鄉村空間的特點和面臨的挑戰,并提出公共藝術設計策略,包括社區參與、文化記憶、環境融合和可持續發展等。同時,討論鄉村公共藝術設計的實施和管理。結果:通過加強研究和實踐,公共藝術可以為鄉村帶來美學享受,實現文化傳承與價值提升,推動鄉村振興和社區可持續發展。結論:公共藝術介入鄉村空間需要注重地方文化與創意的融合,多樣化的藝術表現形式和社區參與和合作。設計應充分考慮鄉村的特點和環境,注重文化傳承和環境融合,促進鄉村社區的參與和合作,推動鄉村的可持續發展和社會進步。同時,要開展資金支持和維護工作,建立相關管理機構和制度,確保公共藝術的長期發展。研究公共藝術介入鄉村空間的策略,可以進一步拓展鄉村公共藝術設計的理論與實踐,為鄉村振興和鄉村建設作出貢獻。
關鍵詞:公共藝術;鄉村空間;設計策略
中圖分類號:TU982.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4)02-00-03
1 公共藝術與鄉村空間概述
1.1 公共藝術概述
1.1.1 公共藝術的定義和表現形式
公共藝術是指在公共空間中創作或展示的藝術形式,旨在為廣大公眾提供參與、欣賞和思考的機會。其不僅僅是藝術家的個人創作,還強調與公眾的互動和共享。公共藝術憑借開放性、導向性和參與性,與傳統的私人藝術形式區別開來。
公共藝術通常放置在公共場所,如城市廣場、公園、街區等,面向群眾,與群眾互動。因此,公共藝術具有公共性。同時,公共藝術強調與環境和人文背景的關聯。公共藝術作品與周圍環境、歷史文化和社區特點緊密相連,通過藝術創作、材料和形式凸顯環境的特點和人文價值。其尺寸較大、色彩鮮明、形式獨特,能引起觀眾注意并給予觀眾強烈的視覺沖擊,從而增強人們對藝術的感知和體驗。
公共藝術的媒介和形式多樣,包括雕塑、壁畫、裝置藝術、數字媒體等,能滿足不同觀眾的需求。公共藝術作品常具有深層次的寓意和象征意義,能引發觀眾的情感共鳴,并通過共享的形式成為社區文化的一部分。它不僅具有美學價值,還具有歷史和文化內涵,能為人們提供共同的審美體驗。
1.1.2 公共藝術的社會功能和意義
公共藝術已從在公共空間放置藝術品發展為借助藝術參與社區建設,對我國地方重塑有重要作用[1]。首先,公共藝術能夠美化環境,增強社區空間的美感和活力,打造更加宜居的社區。其次,公共藝術作品能夠增強社區的凝聚力和認同感。作品作為社區的象征和標志,能讓居民建立起歸屬感和認同感。居民欣賞公共藝術作品,也增強了社區的活力。公共藝術作品還具有激發思考和對話的能力。其往往具有情感共鳴和爭議,能夠引發觀眾的思考和討論,引起社會關注。公共藝術作品是人們交流和對話的起點,能推動社會藝術文化發展。此外,公共藝術作品還能促進文化交流和教育。作品傳遞特定的文化價值觀和歷史傳統,促進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和理解。最后,公共藝術作品能夠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吸引力。具有獨特魅力的公共藝術作品能夠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形象,吸引游客和投資,推動城市經濟文化發展。公共藝術作品作為城市的標志,豐富了城市的文化旅游資源。
綜上所述,公共藝術通過美化環境、增強社區凝聚力、激發思考和對話、促進文化交流和教育、提升城市形象和吸引力,在城市和社區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1.2 鄉村空間概述
1.2.1 鄉村空間的地理環境和人文特征
公共藝術的介入受到鄉村空間的地理環境和人文特征的影響。鄉村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在自然資源方面,鄉村被山脈、河流、湖泊等環繞,擁有豐富的農田、森林、水資源,這為公共藝術提供了豐富的創作元素和廣闊的表現空間;在人文資源方面,鄉村擁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獨特的鄉土風貌和傳統文化,當地的傳統建筑、民俗活動別具一格。人文資源是鄉村空間中重要的文化符號和表達載體,這也給公共藝術設計提供了借鑒,以突出公共藝術作品的地域性特征,引發鄉村居民的情感共鳴。
1.2.2 鄉村空間面臨的挑戰
當前,鄉村空間面臨如下挑戰。
第一,經濟發展不均衡。鄉村經濟與城市經濟存在差距,鄉村的產業結構較為單一,農民收入水平較低。
第二,人口流失和老齡化。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鄉村人口不斷擁入城市,導致鄉村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勞動力短缺,影響了鄉村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穩定。
第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不完善。鄉村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公共服務水平相對較低,影響了居民的生活質量。
第四,環境遭到破壞。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鄉村環境遭到嚴重污染和破壞。需要加強鄉村環境保護,以可持續發展理念引領鄉村振興。
2 公共藝術介入鄉村空間的案例分析
2.1 日本越后妻有
越后妻有位于日本新潟縣境內,是一個國際知名的藝術項目區。當地以優美的自然風光而聞名,每三年舉辦一次的“越后妻有藝術三年展”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和游客。
越后妻有藝術三年展旨在通過藝術創作和文化活動促進鄉村發展。藝術展覆蓋了越后妻有350平方千米的土地,展覽場地約200處,包括農田、山間、河流等。藝術家們以創造性的方式將藝術作品和裝置藝術融入鄉村空間,使藝術作品與自然環境相互交融,營造出獨特的視覺和感官體驗。藝術家們以當地自然景觀、人文歷史為靈感,創作了大量獨具特色的藝術作品。
越后妻有藝術三年展不僅增強了當地活力,還對當地經濟和旅游業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藝術家與藝術介入鄉村建設不僅為鄉村帶來了新的生機,還為鄉村發展帶來了更多的資源[2]。除了藝術展覽之外,各種文化活動、表演和工作坊等,也為游客和當地居民帶來了豐富多彩的文化體驗,為地方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動力。
2.2 韓國甘川洞文化村
甘川洞文化村是韓國釜山市的一個知名景點,也是一個以藝術和文化為主題的村落。甘川洞原本是一個貧窮的山區,在2009年被改造成藝術村,吸引了許多藝術家前來創作和居住。公共藝術在鄉村的發生不以滿足藝術家的意愿為前提,藝術引入鄉村后,成為原住民自己的藝術,原住民能夠自發地主導公共藝術[3]。在藝術家和原住民的努力下,斑駁的彩繪壁畫和雕塑裝置作品逐漸覆蓋了整個村莊。此外,村莊還擁有許多藝術畫廊、工作室和文化創意小店,能為游客帶來豐富的文化體驗。
甘川洞文化村的獨特之處在于它的彩繪壁畫和雕塑作品與村落的自然環境相互交融,創造出了絢麗多彩的景觀。除了藝術作品,甘川洞文化村還有許多傳統的韓屋和小巷,保留了韓國傳統村落的風貌。游客可以穿越這些小巷,領略韓國傳統建筑的魅力。甘川洞文化村將藝術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為游客帶來了獨特的文化體驗,無論是藝術愛好者還是普通游客,都可以在這里感受到韓國文化的魅力。
2.3 啟示
越后妻有與甘川洞文化村是公共藝術介入鄉村公共空間的兩個典型案例,為公共藝術介入鄉村空間提供了寶貴的啟示。
第一,強調地方文化與創意融合。越后妻有和甘川洞文化村均充分利用當地特色和文化資源,將公共藝術作品與鄉村環境有機融合。這種融合創意不僅展示了地方的獨特魅力,還使得公共藝術真正融入當地的生活和傳統。
第二,多樣化的藝術表現形式。以上案例展示了多種多樣的藝術形式,如戶外雕塑、壁畫、裝置藝術、藝術節等,其能使公共藝術更具吸引力。多樣化的表現形式不僅可以吸引更多關注者,還能激發他們對藝術的興趣。
第三,強調社區參與和合作。以上案例強調了社區居民參與和合作的重要性。社區居民積極參與藝術活動的策劃、設計和實施,不僅能增強對藝術項目的認同感,還使公共藝術與社區生活的聯系更加緊密。
第四,政府支持與社會合作。越后妻有和甘川洞文化村的成功得益于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與資金投入,同時也與社會企業、非營利組織及藝術家的支持密不可分。政府與社會合作的模式為公共藝術的開展提供了可持續的發展機制。
第五,利用公共藝術推動鄉村振興。越后妻有和甘川洞文化村通過引入公共藝術,成功轉型與發展。藝術的介入不僅為鄉村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還提升了當地的吸引力和品牌形象,加快了鄉村振興的進程。
3 鄉村公共藝術設計策略
公共藝術介入鄉村空間,不僅要考慮藝術的美感與個體的創作,還需要采取有效的設計策略,充分考慮鄉村的需求、文化特色及可持續發展要求。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鄉村公共藝術設計策略。
3.1 社區參與和合作
鄉村公共藝術的設計與實施應充分考慮社區居民的參與和合作。社區參與是鄉村公共藝術成功的關鍵因素。與當地居民合作,了解他們的意見和需求,可以更好地理解鄉村的特點和文化,將公共藝術與鄉村社區的現實需求相結合。
可以舉辦社區研討會、座談會等,請村民就鄉村公共藝術項目各抒己見,對藝術主題、藝術形式和藝術作品的位置等提出建議。社區參與不僅可以增強人們對公共藝術的認同感,還可以增強社區凝聚力,營造良好的社區氛圍。
3.2 傳承鄉村文化記憶與傳統
鄉村公共藝術的設計應該注重傳承和再現鄉村的文化記憶與傳統。鄉村作為文化的沉淀地,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公共藝術作品可以利用藝術形式和藝術元素呈現鄉村的文化記憶,喚起人們對鄉村歷史的思考。可利用鄉村的傳統建筑、傳統手工藝、民間藝術等元素,賦予其現代性的藝術表達。將鄉村文化融入公共藝術作品,可以增強人們對鄉村的認同感,增強鄉村的吸引力。
3.3 藝術與鄉村環境的融合與創新
在鄉村公共藝術設計中,要將藝術與鄉村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有機結合。應根據具體的鄉村環境,選擇合適的材料、形式,從而使公共藝術作品與環境相協調。可在村莊的入口、街道、廣場等公共空間設置壁畫、雕塑等,讓公共藝術作品與鄉村環境融為一體。公共藝術作品應與鄉村的地理特點、自然景觀、建筑風格等相契合,凸顯鄉村的藝術魅力,與周圍環境形成有機的整體。
3.4 可持續發展與社會影響
鄉村公共藝術設計應充分考慮可持續發展,注重材料的環保性和可持續性,盡量使用可再生的材料或回收利用的材料。同時,公共藝術作品應具有一定的抗風雨、抗腐蝕等特性,能夠經受自然環境的長期考驗。
鄉村公共藝術設計還應注重社會影響。公共藝術作品要發揮增強居民的文化自信和身份認同,激發人們的創造力和參與熱情的作用。公共藝術的介入可以提升鄉村的形象和品質,改善居民的生活環境,促進鄉村社會發展和經濟繁榮。
綜上所述,采取合理的設計策略,將公共藝術與鄉村空間相結合,可以為村民和游客帶來美學享受,實現文化傳承與價值提升,促進鄉村的可持續發展。
4 鄉村公共藝術設計的實施和管理
鄉村公共藝術設計的實施和管理是藝術作品成功落地的關鍵,在具體實施之前,需要制定詳細的設計方案,并通過合理的組織和工作流程實施方案。藝術作品落地需要一定的資金支持,健全的財務管理制度是順利開展資金籌集與管理的前提,確保資金使用合理透明。藝術作品落地后,還需要加強現場施工和維護工作,要注意安全和環境保護,保證藝術作品完好無損。同時,要加強對公共藝術設計的管理和運營,建立相關的管理機構和管理制度,促進公共藝術設計長遠發展。
5 結語
本文研究和總結了鄉村公共藝術設計策略,探討了公共藝術在鄉村振興和鄉村建設中的作用。鄉村公共藝術作為一種新興的文化創新方式,對鄉村振興和鄉村建設具有重要作用,公共藝術的介入,可以為鄉村帶來活力和美感,促進鄉村可持續發展和文化傳承。開展其與城鄉規劃、社會學、心理學等相關學科的交叉研究,以多學科的視角探索鄉村公共藝術設計的理論與實踐,推動鄉村公共藝術健康發展,能為鄉村振興和鄉村建設作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汪大偉.地方重塑:公共藝術的永恒主題[J].裝飾,2013(9):16-21.
[2] 孟凡行,康澤楠.從介入到融和:藝術鄉建的路徑探索[J].中國圖書評論,2020(9):8-23.
[3] 孫振華.公共藝術的鄉村實踐[J].公共藝術,2019(2):32-39.
作者簡介:吳靜(1986—),女,山東臨沂人,博士,講師,研究方向:環境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