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改的推進,越來越多的小學美術教師意識到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并將其融入課程設計、課程講解。由此,學生不僅能開闊視野,增加知識積累,還能基于傳統文化要素提升審美能力及文化素養。相較于以往的教學模式,如今,教師不再局限于知識點的傳遞,而是將關注點放到“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學生精神內涵”“以傳統文化為基礎,培養學生美術創造、審美”上。
【關鍵詞】傳統文化;小學美術;課堂教學
傳統文化,即中國數千年文明發展史在特定的自然環境、經濟形式、政治結構、意識形態下作用而成的,至今流傳的、對當代社會仍有影響的,“活的中國古代文化”。通過傳統文化與小學美術課堂的結合,學生不僅能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從傳統文化要素中感受美術的存在,還能在后續的美術作品創作中,以傳統文化要素表達自己的所思所想。在日常的教學活動中,教師重構教學理念,落實國家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要求,創新教育形式,豐富教學內容。
一、利用美術作品,創設教學氛圍
(一)利用民間工藝美術,營造審美氛圍
作為我國重要的傳統美術文化之一,民間工藝美術不僅包含大量的傳統技法,還承載著豐富的民族文化、民族氣息。結合民間工藝美術,教師優化教學策略并將具體的美術作品融入課程設計。借助民間工藝美術,學生了解民族文化,了解不同的時代背景下,民族文化的變遷,從美術作品中窺得其中隱含的、特殊的文化符號,在此過程中,教師以展示、聆聽、分析為主。其中,展示,即民間工藝美術作品的展示;聆聽,即聆聽學生的分析、想法;分析,即對他們的所思所想做出及時回應。
以蘇少版小學美術《皮影戲》為例,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需要以“影子游戲”的方式感受圖形的外形美,初步了解圖形的藝術美。當學生以影子為基礎完成一幅繪畫作品后,教師引入《皮影戲》并加以介紹。借助《豬八戒吃西瓜》《人參娃娃》《紅軍橋》《濟公斗蟋蟀》《漁童》等諸多美術影片的混剪,教師提出下述問題:這些美術影片和平時看到的動畫片有哪些區別?在問題的指引下,學生很快發現了其中的不同。接下來,教師結合皮影戲的起源、特點、發展展開講解。基于圖片化的講解,學生能從中了解皮影戲人物的基本特征、皮影戲的基本原理。在課程講解的最后,教師播放美術影片《金色的海螺》,并邀請學生從皮影戲的角度提煉傳統文化要素。
民間工藝美術是讓學生學習、了解傳統民族文化的主要教學資源。通過合理的展示方法,學生既能提升美術鑒賞能力,又能學習、掌握某一地區、某一時期的勞動人民的生活方式,感受勞動中的藝術。基于具體的民間工藝美術,教師不僅闡述其中的專業技法,還要從整體的角度,滲透學科育人價值。
(二)結合傳統繪畫,營造文化氛圍
繪畫是小學美術教學的重要板塊。為了將傳統文化融入小學美術教學,教師應重視中國畫并優化具體的講授方法。一直以來,中國畫都是我國傳統的藝術形式之一,不僅包含大量的、復雜的技法,還承載著豐富的人文要素,是中國古代文化的記錄者。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借助案例式教學法,以多種形式展示繪畫內容,引導學生分析其中的傳統文化要素。一般來說,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教師可以秉承跨學科融合理念,將美術與其他學科的知識點串聯起來。通過適當的知識補充,學生逐步跳出案例的限制,感受繪畫中的育人價值。
以蘇少版小學美術《水墨改畫》為例,在課程講解中,教師圍繞“用水墨的形式來改畫年畫娃娃”布置繪畫任務。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師將本次繪畫任務分為兩部分:一是為探索用筆方法;二是為“用水墨的形式改畫年畫娃娃”。針對“用筆方法的探索”,教師采用案例式教學法,將諸多水墨技巧隱藏于多幅繪畫片段中。“這些墨塊、筆畫是如何畫出來的?”結合這一問題,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共同探討、實踐。比對放大的繪畫片段,各小組從中鋒、側鋒及墨色等關鍵詞出發,探尋用筆方法。雖然,小學生未經過專業培訓,且未系統學習過用筆方法,但他們可以借助具體實踐充分感受水墨畫的魅力。
文化氛圍的營造講求生動、趣味且頗具教育意義。基于不同的傳統繪畫,教師融入不同的學科知識。在跨學科融合的補充下,學生深入理解繪畫內涵,挖掘其中的文化要素。基于高效的師生互動,學生逐步提升美術能力和學科核心素養。
二、挖掘傳統文化,優化要素講解
(一)滲透歷史知識,豐富要素講解
教材是教師開展課堂教學的主要參考。從小學美術教材來看,教材編寫者有意識地將傳統文化與美術知識結合在一起。結合教材中的傳統文化要素,教師既調動專業素養、信息素養,利用多媒體技術優化作品展示,又從文化內涵的角度從藝術作品中隱含的歷史要素出發,深化作品講解。由于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教師通常采用故事化教學,以講故事的方式闡述作品中的人文要素。
以蘇少版小學美術《青銅藝術》為例,為了讓學生充分感受青銅藝術,教師以視頻方式播放2008年奧運會開幕式的一個場景。教師提問:“大家知道演員們敲擊的是什么?”接下來,學生調動知識積累,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從后續的反饋來看,大部分學生猜測的答案為鼓。“這個叫缶(fou),它是一種青銅器。”結合圖片展示,教師講述缶的用法,還原古人使用缶的場景。“據說,缶與方鑒組合成一套名叫冰鑒的器具。冰鑒通常為古人冰酒之用,曾侯乙就曾使用它在夏天時品酒。”通過鑒、缶間的排列組合,學生充分感受古人的生活,了解他們的生活習慣。從后續的反饋來看,由于青銅器距學生生活的年代久遠,因此,他們很快就對新知識產生好奇。
剪紙、雕塑、瓷器等既是精美的工藝品,又承載著豐富的文化符號、歷史符號。結合藝術品中的花紋、顏色,教師闡述其背后隱含的人文要素。通過新穎的知識展示形式,學生跳出教材內容的限制并加深對具體知識點的理解。
(二)滲透語文知識,深化要素講解
古詩詞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美術創作有著密不可分的關聯。基于具體的古詩詞內容,教師引入書法藝術并將其與美術繪畫結合在一起。一直以來,中國的文人墨客強調“書畫同源”,并認為書法、繪畫有著相同的起源、用筆技巧、思維方式。更重要的是,書、畫有著相同的對抒情的意境追求及審美要求。結合教材中的中國畫要素,教師從書法、古詩詞的角度設計欣賞任務。根據任務要求,學生不僅分析詩人的寫作思路、詩人的情感表達,還提煉畫作中的繪畫技巧。
比如,在講解水墨畫專題時,教師并未直接講述具體的繪畫技巧,而是從情感表達出發,從“文人墨客對梅蘭竹菊的情懷”提出問題。“大家學過哪些有關梅蘭竹菊的古詩詞?”結合學生反饋,教師展示古詩詞全文并引導他們分析詩人對梅花、蘭花、竹子、菊花的情感及志向。經過前期的鋪墊,學生逐步將梅蘭竹菊與高雅的文人情趣相結合,將梅蘭竹菊與良好的人文品質相結合。接下來,教師圍繞“梅蘭竹菊”展示吳昌碩的畫作,分析其中的情感寄托及繪畫手法。其中,在分析情感寄托層面,教師著重強調題畫詩并引導學生在詩中尋找答案。通過題畫詩中的內容,學生體會吳昌碩對梅花的特殊情結,分析其為人處世之道。在最終的技巧分析中,教師采用案例式教學法,分析吳昌碩在不同年齡段喜用的繪畫技巧。
古詩詞教學與美術教學的結合講求科學、合理。針對具體的繪畫技巧,教師匹配以相應的題畫詩。結合詩中場景及畫中要素,學生體會中國傳統繪畫的魅力,跟隨專業引導明確其中的文化歷史背景、典故。經過圖、文間的比對,教師有意識地滲透審美要素,激活學生的創作欲,提升他們的美術創作力和表現力。
三、結合傳統文化,設計實踐活動
(一)深化活動內涵,促進知識遷移
美術課堂包含兩部分:一是為美術知識的學習、掌握;二是為美術知識的實踐、創新。針對書中的傳統文化要素,教師既將其轉化為文化背景,應用于課程講解,輔助學生快速理解教學重難點,又將其轉化為活動背景,滿足他們快速理解實踐活動的基本要求。基于傳統文化要素,教師從傳承、創新兩個維度布置實踐任務。一般來說,小學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將實踐活動項目化成為活動設計是主要趨勢。借助實踐項目,教師規劃實踐小組并跟進他們的實踐進度。
以蘇少版小學美術《水墨山水畫》為例,在課程講解的最后,教師以宣傳城市中的山水為主題布置學習項目。根據項目要求,學生需要以小組為單位從線上、線下兩種渠道了解,獲取本地區的風景區概況,提煉其中的經典元素并以水墨宣傳畫的方式予以展示。其中,在線上部分,各小組利用互聯網資源收集本地的風景區,規劃好行進路線并在課余時間一同游覽,以照片的方式予以記錄。結合大量的資源,學生再調動知識積累,利用水墨畫的方式展示某一具體地點。從后續的反饋來看,雖然小學生的美術能力有限,但他們有意識地將生活中的場景轉化為水墨畫。
將傳統文化融入實踐活動,旨在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在開闊他們眼界的同時促進知識點的應用、遷移。隨著社會的發展,越來越多的教師意識到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并創新活動設計。在此過程中,學生觀察身邊事物,提煉其中的傳統文化要素并將其轉化為美術作品。
(二)滲透文化要素,優化教學評價
隨著新課改的推進,“教學評一體化”作為一種新穎的教學模式被廣泛應用于小學美術課堂教學。結合具體的實踐任務,教師匹配以豐富的成果匯總形式,評價方式。一直以來,教師以自己為評價主體并針對學生使用的繪畫技巧展開點評。然而,小學生的美術能力、理解能力有限,因此,傳統的評價方式不僅會降低他們的學習積極性,還會讓他們缺乏創新意識。基于傳統文化要素的滲透,教師創新教學評價并擴充評價主體,豐富評價標準。其中,在制訂評價標準這一層面,教師將教學目標轉化為活動目標,轉化為評價標準。
以蘇少版小學美術《我設計的圖書封面》為例,在課程講解的最后,教師以端午節、春節、元宵節等傳統節日為文化背景設計創作任務。根據任務要求,學生需以小組為單位設計繪本,在此過程中,各小組不僅要用文字介紹節日的起源、習俗,還要用繪畫的方式進行歸納,制作繪本封面。相較于以往的評價模式,教師將評價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并設計“新書發布會”。在發布會中,各小組展示具體的繪本內容并就其他小組提出的問題予以解答。
在新時期的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學評價中的溝通屬性日益凸顯。通過將傳統文化要素融入教學目標、引導內容、評價標準,學生逐步意識到傳統文化的重要性并自主探尋要素內涵。
四、結束語
總之,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既借助傳統文化要素優化知識展示、講解,營造文化氛圍,又將其融入實踐活動,完善學生的知識架構,提升其觀察力、創造力。通過適當的傳統文化滲透,學生不僅能領略傳統文化的魅力,還能形成正確的審美價值觀。
【參考文獻】
[1]李雪梅.優秀傳統文化元素與小學美術教學結合路徑分析[J].新智慧,2023(32):44-46.
[2]李清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美術教學的實踐研究[J].教師,2023(35):6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