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健
〔摘? ? 要〕? 我園是一所鄉鎮幼兒園,地處農村,具有獨特的自然資源,民俗民風,種植、生產、生活經驗以及傳統文化等本土資源。本研究采用文獻研究法、調查法、觀察記錄法、行動研究法、經驗總結法,旨在探討如何在幼小銜接背景下立足本土資源,激發幼兒探究興趣和探索的欲望,引導幼兒感受科學、發現科學、探究和體驗科學,從而打通幼兒園科學活動通向小學科學學習的道路,以期幫助幼兒順利進入小學生活。
〔關鍵詞〕? 幼小銜接;本土資源;科學探究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4)? 05? ? 109-111
一、關于本土資源的概述
本土資源是指我們生活、生長的地方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觀、文物古跡、地名沿革、歷史變遷、社會發展以及民間藝術、民俗風情、名人軼事、語言文化等。最近兩年,我園更加重視把本土資源加入幼兒園園本課程建設,讓幼兒的生活、學習活動與本土資源有效融合。
我園經過前期研討,進行分組分工調查、收集、整理本土資源活動,并進行資源的分類歸納梳理,最終形成園內資源、周邊資源、特色資源(如白兔鎮草莓文化旅游節、白兔鎮大支里黨支部舊址紅色文化)等,從而使資源分類更加清晰,繪制的地圖內資源更具體、完整。我園建立了課程資源電子平臺和資源室。資源室是課程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幼兒園課程的開發提供了有效的物質準備。為了優化環境和開發課程,各班教師鼓勵和發動家長、幼兒收集生活中廢舊材料等充實資源室,實現了課程資源共享,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人力、物力、財力的浪費。在本土資源庫中,我們又精心挑選了適合幼兒園科學探究活動的資源。課程資源的挖掘,最終還是要回歸幼兒,為幼兒的健康成長發展服務。
二、本土資源在幼兒園科學探究活動中的價值
(一)激發幼兒探究興趣和探究欲望
溫暖的風、嫩綠的草兒、舒展的葉芽兒,還有五顏六色的花兒都競相開放著,面對周圍的世界、環境,幼兒內心總是充滿了好奇、疑問和探究的沖動。他們不知疲倦地探索周圍的世界。兒童教育家陳鶴琴曾指出:“大自然、大社會是兒童教育的重要課堂,兒童教育應當‘把大自然、大社會做出發點’,讓幼兒直接向大自然去探究學習。”
幼兒園內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小菜園(根據季節種植瓜果蔬菜等農作物)、小花園(乒乓菊、月季、風車茉莉、繡球等)、山坡區竹林、小池塘、各種果樹(桃樹、柿子樹、橘子樹、板栗樹、無花果樹、棗樹、梨樹等)。秋天是收獲的季節,教師帶領幼兒歡呼雀躍地走進果園,引導幼兒通過觀察、采摘、品嘗等方式認識各種果樹、果實,讓他們在采摘中享受勞動成果帶來的成就感。我園山坡區的小竹林對幼兒來說又是一個秘密基地,他們喜歡竹林的神秘,熱衷于探索竹子與竹筍的關系,他們用竹子制作玩具,用竹葉進行貼畫。我園本土的動物資源也很豐富,飼養角有兔子、鵝、雞等。在餐后散步、戶外活動等時間段,教師帶領幼兒進行觀察、記錄。園所周圍還有白兔鎮伏熱花海莊園、草莓廣場等特色資源。春暖花開的季節,我們組織幼兒到伏熱花海莊園進行春游活動,以及到白兔草莓廣場進行草莓采摘活動等。豐富的本土資源可以為幼兒創造更多的與自然接近的機會,將科學探究活動由室內到室外,激發幼兒對自然環境的好奇心。
(二)豐富幼兒的科學知識儲備
富有生命力的水、可塑性強的泥土等物質,大大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和興趣點。我們在充分了解這一特點后,積極利用農村資源的優勢,為幼兒提供更多的探索自然物質的條件。如山坡區的小池塘,幼兒對各種動物非常感興趣,小池塘中有小魚、小蟲子,這是一條天然的生物鏈,我們可以引導幼兒觀察魚或蟲,研究它們的飲食、種類、相互之間的關系等,進一步感知生物的多樣性和獨特性。結合季節的變化,我們圍繞“冬天小池塘結冰”這一自然現象引導幼兒進行探索,開展“破冰”“凍冰花”“化冰實驗”等一系列科學探究活動,提高幼兒對自然氣候的認知。在接觸自然物質的過程中,幼兒的天性得以釋放,有助于教師對幼兒進行情感教育,增強幼兒的認知能力,實現科學教育的目標。
(三)提高幼兒的科學探究能力
利用本土資源提供的原材料和主題,我們應保持耐心,對幼兒的探索活動給予支持和鼓勵。在科學教育的過程中,我們要明確幼兒是科學教育活動的主體,要讓幼兒在寬松、自由的探索中,自己發現科學的秘密、體驗探究發現的樂趣。如戶外活動在池塘邊玩耍時發現了自己在水中的影子,“倒影”也可以成為科學探索的主題。我們可以開展“會變的倒影”“倒影密碼”“彩色倒影”等活動,引導幼兒感受生活中光與影的關系,豐富科學知識。
(四)培養幼兒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
在秋季,幼兒園開展了一場以“探索發現”為主題的教研活動。組織全園教師、家長和幼兒共同開展了一場有趣的“科學”之旅,對各種與生活密切相關的物品與科學現象進行了深入的探究。首先,教師帶領幼兒在玩具材料上進行粘貼,他們不僅在動手操作中探究了這些物品的特性,也發現了很多有趣的現象和問題,讓他們帶著問題和好奇去探索發現。接著,教師又帶領幼兒通過“研究一種物質”“探究一種現象”等活動,讓他們發現更多有趣的現象。例如,小池塘上的橋比較窄,如何能夠用不同的方式過小池塘?幼兒嘗試測量池塘的深度、探索造橋的材料以及工具的穩定性等,由此開展一系列的探究活動,在探究中感知材料的特性和結構特點,積累有益的科學感性經驗,培養幼兒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
三、本土資源在幼兒園科學探究活動中的有效利用
(一)種植、飼養活動:幼兒科學探究的途徑
我園在園舍的空地上專門開辟了一塊種植園地。前期,每個班級的教師引導幼兒設計本班種植的標志牌,有的班級直接在班牌上畫一畫,有的班級利用多種材料粘貼裝飾種植地班牌;后期,教師組織幼兒對本班種植園地想要播種的品種進行調查,最終挑選出大家感興趣的農作物進行播種。在播種的過程中,教師鼓勵幼兒從事一些簡單的農事活動。如,中班種的是蘿卜,教師組織幼兒翻土、撒種子、給蘿卜澆水、除草,到了收獲的季節進行拔蘿卜。在此過程中引導幼兒觀察、記錄蘿卜的生長變化,掌握了蘿卜的種植方法,積累了種植經驗。大班種的是小麥,大家從播種、施肥、除草、收割小麥,最后對小麥來個變身——在生活館進行著美好“食”光。幼兒全程跟蹤觀察記錄,并將觀察結果自編成了“小麥的一生”大課本,投放到班級科學區域,與同伴自由交流。這些活動既讓幼兒了解了不同植物的種植、生長過程,也讓他們體驗了播種的艱辛、收獲的快樂。
幼兒天生喜歡小動物,我園在種植園地旁蓋了別具特色的動物房子。在那兒我們喂養了五只兔子、兩只白鵝、兩只雞……在教師的帶領下經常給小動物喂食,讓幼兒進行細致的觀察,幼兒和小動物建立了深厚的感情,積累了豐富的養殖經驗。教師組織大班幼兒對飼養角進行觀察、與小兔子進行互動,其中有兩只兔子,幼兒稱它們為“巧克力”和“小耳朵”,最后教師把幼兒與“巧克力”和“小耳朵”之間的故事整理成一本課程大書。在“小耳朵和巧克力”的課程實施過程中,在與小兔子的相處過程中,幼兒懂得了如何照顧生命、理解生命、珍愛生命、熱愛生活,我們以自然生命教育為契機,讓幼兒珍惜自然資源,在自然中學習,在自然中成長,感受純真的教育。
(二)科學區域活動:幼兒科學探究的載體
科學區域活動是幼兒自主探究的一個領域,也是對幼兒科學教育實施個別指導的好機會。我園發動家長和社區力量,搜集可供幼兒進行科學探究的材料,支持幼兒動手動腦進行科學探索。如中班教師根據搜集到的材料,創設了有趣的情境,如垃圾分類、有力氣的紙橋等。園所的科學發現室還為幼兒提供了聲、光、電、磁、力五個方面的科學探索區。教師首先選擇出與幼兒園科學課程主題相關聯的內容和材料,然后將其歸類,分為科學集體教學活動的材料、科學區域活動的材料等。例如,科學探究資源包裝套盒可以作為科學實驗(如“植物向光性”實驗)的道具,讓幼兒進行自主操作和探究。如主題“昆蟲的一生”提供了學具“養蠶套裝”,包含養蠶盒、孵化盒以及放大鏡。養蠶盒由幼兒自主帶回家中使用,孵化盒則留在幼兒園科學區中,由幼兒收集更多細微的自然物進行孵化、展示;放大鏡則按照數量合理分配至同年齡段的各個班級,便于幼兒進行更多的科學觀察。
(三)科學活動課程:幼兒科學探究的保證
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我們的活教材。教師在日常教學中,要以幼兒為本位,緊密聯系幼兒的生活經驗和興趣點,用慧眼去觀察幼兒、發現幼兒、讀懂幼兒,充分挖掘本土資源,抓住教育契機生成科學領域集體教學活動。如大班唐老師給我們帶來的是“鳥窩”課程,一次意外的發現,引發了幼兒對鳥窩的好奇心、求知欲,讓幼兒對身邊自然事物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在“哇!鳥窩”活動中,幼兒通過親身體驗、自主探索、協同合作、分享交流等方式,促進了各方面的發展。馬老師的科學課程“好吃的蘿卜”,通過引導幼兒在感知各類蘿卜食品的特點的基礎上,認識蘿卜食品的多樣性,并在生活館探究嘗試蘿卜食品的制作方法,激發幼兒探究周圍事物的熱情,養成善于觀察和發現的良好習慣。李老師設計了科學課程“我和香樟樹的故事”,幼兒園的香樟樹是幼兒在園生活和游戲的一部分,幼兒與它有著深厚的感情。教師敏銳抓住這一教育契機,讓幼兒在自然環境中接觸多樣化的事物,感受生命的多樣性,感受世界的豐富多彩,理解自然、保護自然。步老師給帶來的是“好事‘花’生”,在活動中,教師隨著幼兒的興趣,去引導、支持、鼓勵幼兒通過看、聽、做、嘗,多種感官參與其中,在親身實踐和探究中,自然而然地獲得關于花生種植的認知經驗,在勞動中烙下深刻的生活印記,這就是生活教育的重要意義。在具體的教育實踐中生成的科學課程很多,充實了幼兒園園本課程。
幼兒科學學習的核心是激發探究興趣,體驗探究過程,發展初步的探究能力。這與小學科學教育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目標,在某些方面是相通的。我們要善于發現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充分發揮本土資源所具有的顯著優勢,充分利用自然和實際生活機會,引導幼兒學習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我們要幫助幼兒不斷積累經驗,建立對小學科學學習生活的向往和勇于探索的科學精神,為幼兒順利進入小學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為幼小銜接做好科學準備。
【本文系鎮江市2022年度社科應用研究項目】
參考文獻
[1]南旺盛,姜玉海.充分開發鄉土資源,突出農村幼兒園科學教育辦學特色[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7):290.
[2]韋蔚.本土資源在幼兒園環境創設中的有效利用研究[J].教育界,2022(33):116-118.
[3]陳艷.農村幼兒園實施科學教育活動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4(16):271-272.
[4]肖輝.挖掘鄉土資源,創設農村幼兒園特色區域活動[J].?人文之友,2020(22):398.
[5]顧曉勤.對利用本土資源開展幼兒園科學探索活動一些思考[J].新校園(閱讀),2016(11):153.
[6]章海琴.讓“農”味常駐我園:淺談農村資源在我園的利用[J].成才之路,2009(3):31.
[7]胡鈺皎,卓進,幼小銜接背景下幼兒科學探究能力的發展與培養[J].基礎教育研究,2022(3):85-88.
[8]王海平.幼小銜接視角下幼兒科學探究興趣和能力培養探討[J].成才之路,2022(30):10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