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業 宋玲玲
摘 要:職業教育服務產教融合型城市建設是我國職業教育和城市發展的方向。本文分析了產教融合型城市對職業教育的影響,總結了職業教育服務產教融合型城市的模式,構建了職業教育服務產教融合型城市建設的機制,指出了職業教育服務產教融合型城市建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職業教育服務產教融合型城市建設的建議。
關鍵詞: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城市建設
課 題:本文系山東省濱州市2023年度社會科學規劃課題“職業教育服務產教融合型城市建設的模式與機制研究”(課題編號:23-ZJZX-024)的研究成果以及2017年山東省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重點資助項目“高職教育專業課程無縫學習空間的構建與實踐”(項目編號:2017050)的成果應用。
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的本質屬性,也是職業教育和城市發展的重要方向,可以提高職業院校服務社會經濟的能力,促進城市的升級和創新發展,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和實踐價值。產教融合的提出主要源自教育質量與就業形勢的壓力逐漸加大以及城市發展要求加速轉型升級。產教融合可以提高職業院校畢業生的就業能力和就業質量,為區域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優質人才資源。而在城市發展中,產教融合則可以加速城市產業轉型升級和創新發展,提高核心競爭力和綜合實力,促進教學鏈、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的良性循環和持續發展。
產教融合是一種將產業和教育系統有機結合、互相聯動、共同發展的模式,具體包括產業對教學資源的支持,學校對產業企業的技術研發、技術轉移、人才培養等方面提供服務等。這種模式既可以提高學校教學質量,又可以促進產業的發展。隨著我國科技創新環境的不斷優化,產教融合逐漸成為創新發展的重要方式之一。
從2019年起,作為新型城鎮化和產業升級的重要措施之一,國家開始推動產教融合型城市試點建設。通過產教融合型城市建設,促進城市、產業、教育相互依存、相互促進。融合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產業和教育深度融合,通過共建共享、產教合作等方式,實現人才培養、科技創新等方面的優勢互補,促進產業發展和人才培養;二是人才與市場深度融合,將學生和用人單位有機結合,實現人才需求與供給的有效匹配;三是城市和產業深度融合,將城市服務和產業發展有效結合,實現城市功能和產業協同發展。
隨著我國工業化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特別是國家層面的試點推動,一大批產教融合型城市逐漸形成。而且現在也可以看到產教融合型城市的明顯特點:推動城市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從傳統產業向科技、高端制造業轉移;引領人才創新發展,吸引高素質人才落地;促進高校與產業深度融合,打破學術壁壘;催生良好產業生態系統,形成技術創新、人才培養、產業鏈完整的生態系統。
產教融合型城市建設對優化職業教育發展環境、促進職業教育質量的提高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也有利于提高職業教育與產業需求的匹配度。產教融合發展形式包括校企合作、校產合作、專業設置、教學資源共享等形式,為職業教育提供了更多的發展機遇。產教融合型城市建設對于職業院校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產教融合可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提高畢業生就業率,使職業教育與企業生產緊密結合,使人才培養更加符合企業實際需求,從而增強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二是產教融合可以促進職業院校的技術創新和技能升級,教師在產教融合的實踐中參與企業的技術創新從而提高了動手能力并提升了教學水平。在雙向互動中學校教育活動和企業生產活動關系更加密切,互相促進形成良性循環,使學校能夠及時掌握行業最新的技術和工藝信息,從而不斷提高教學質量和科研水平;三是產教融合可以使職業教育更好地服務于企業,促進城市產業升級和經濟轉型。
職業院校服務產教融合型城市建設的模式應該是以人才培養為核心,以實踐教學和創新創業教育為重點,以教師隊伍建設為保障,以科研和服務為支撐的全方位服務模式。通過深化產教融合,推動職業教育、人才、產業的上下游有機銜接以及創新產業鏈的有機銜接,為城市經濟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一)構建產教融合型人才培養模式
職業院校要根據城市產業結構和經濟發展需求,探索招生專業和招生規模的彈性化設置與調整機制。建立產教融合的專業體系,根據企業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確定培養目標。學校在確定專業課程體系、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教學標準時將企業崗位規范和行業標準以及崗位執行規范等內容納入其中,并積極推行“1+X”證書制度,將技能等級證書內容納入教學內容,并積極和行業企業合作,共同進行教材開發,將新技術、新技能融入教材。推進專業與產業契合、教學與生產融合、學歷證書與技能證書融通,崗課賽證綜合育人。
(二)加強實踐教學和創新創業教育
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密切合作,通過建立企業實習實訓基地或者企業工作坊等形式,學生在真實的實踐環境中提高實踐技能,企業工程師既是師傅又是教師,通過言傳身教提高學生的職業素養和創新意識。校企融通給學生提供了創業教育的環境,提高了學生的創業能力,可以有效推動技術的轉化和應用。
(三)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和培養
教師隊伍的建設是職業教育能否符合行業企業需求的關鍵。應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的教師培養培訓制度,鼓勵教師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積極參與企業生產活動和技術研發,在提高實踐水平的同時提升教學能力。同時,職業院校應積極引進具有行業和企業背景的專家作為學校的兼職教師,豐富教學內容和形式。
(四)開展產教融合型的科研活動和服務
職業院校與企業合作,共同開展科研活動和技術創新,推動科技成果的轉化和應用。同時,職業院校可以為城市經濟發展提供咨詢、培訓等服務,為城市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和經濟轉型作出貢獻。
(五)建立產教融合型城市服務平臺
職業院校與行業企業合作,建立產教融合型城市服務平臺,包括產教融合共同體、產教融合聯合體、創新創業聯盟等形式;通過這些平臺提供人才、技術、信息等方面的服務,推動產教融合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職業院校服務產教融合型城市建設的機制應該以建立有利于人才培養和合作、共享、服務城市建設為目的,這些機制有機結合共同推動達成城市建設目標。
(一)政策支持機制
政府根據產教融合的實際需求設立專項資金,對參與產教融合的企業和職業院校給予一定的資金支持。采取“金融+財政+土地+信用”產教融合激勵措施,強化金融扶持、落實稅收優惠、給予土地保障等,激發企業參與的積極性。
(二)校企合作機制
校企共同發力,促進緊密合作。職業院校可以與企業建立緊密的合作關系,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開展課程設置、教學實施和評價反饋等活動。例如:校企之間建立長期的技術和頂崗實習合作,給予達到適崗能力的學生就業機會。規模企業可以建立實習基地,并根據企業需求定制人才培養方案,為企業提供人才保障。充分考慮企業利益,構建校企命運共同體,在共建創業創新孵化基地、建立股份合作培訓實體、建立混合所有制培訓實體、自辦專業實體等方面進行深度合作。
(三)人員共享機制
加強校企之間的專業人員共享。學校可以與企業合作,共享師資資源,共同培養教師和企業技術人員。學校可以邀請企業專家來校授課,或者安排教師到企業實踐,增強教師的實踐能力,提高教學水平。
(四)合作研發機制
企業發揮技術先進、設備精良的優勢,學校發揮人才多理論水平高的優勢,共同開展科研合作、探索技術創新,以推動科研成果的轉化。例如,學校可以與企業共同開發新產品、新技術,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五)社會服務機制
學校可以利用自身優勢,為城市經濟發展提供技術支持、咨詢診斷、人才培訓服務等。例如,學校可以為企業提供員工培訓、技能提升等服務,為城市經濟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
(一)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的積極性不高
盡管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政策,但企業參與產教融合的積極性并不高。這主要是因為企業參與辦學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而短期內難以獲得相應的收益。此外,校企雙方也需要進一步制定教育教學、人才培養、技術創新、人才輸送等方面的管理制度和細化相關實施辦法。
(二)職業院校與產業對接不足
職業院校在專業設置、課程設置、課程內容、實訓設備等方面普遍滯后于企業已有的技術水平和設備裝備水平,導致專業與產業對接不夠。此外,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輸送和科技創新成果的獲取也需要一個相對較長的過程,短期內難以滿足行業、企業的實際需求。
(三)政策支持不足
盡管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鼓勵行業、企業參與職業教育,但涉及地方和企業的權責界定和法律法規保障等方面不夠具體明確。此外,支持、激勵、知識產權保護、成果轉化、技術轉移等政策也需要結合實際情況進一步細化和完善。
針對產教融合中存在的“政、校、企、行”之間的問題,筆者提出如下建議。
(一)增加專項經費投入
設立校企合作專項經費,加大內涵建設項目專項資金投入,推動建設高標準實訓平臺、數字校園、產業學院、魯班工坊等,不斷增強職業教育的辦學基礎能力和人才培養質量。調動企業的積極性是關鍵,要激發企業參與辦學的積極性,需要建立靈活可控的約束機制和激勵機制,推動現代學徒制的深入實施。例如,建立校企雙主體的育人機制,破除混合所有制中職業院校法人產權制度的障礙,以吸引更多的資本進入試點院校。通過專項經費投入,調動企業的積極性,完善相關的管理制度和評價體系,建立多元化辦學的治理結構。
(二)不斷提升職業院校的現代化水平
深化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校企合作。落實專業預警制度,及時發布和動態調整專業設置的“預警清單”。建立人力資源需求信息和過剩信息及時發布制度,設立急需專業設置快速通道和“過熱”專業及時預警通道。加強課程建設,深化內涵、強化德育,校企聯手培養“用得上、留得住”的高技能人才。進一步加強對按照不同類別和輕重緩急分類撥款的管理,并完善差別撥款制度。
(三)鼓勵職業院校立足當地,主動對接區域行業企業提高自身的適應性
在服務產教融合的過程中,積極鼓勵職業院校利用自身的優勢,積極提升教師的技術和研發能力,在中小微企業的設備工藝改造和企業技術升級中發揮自身的優勢,主動承接企業的技術技能培訓項目、學歷提升和繼續教育項目、研修培訓等,服務企業發展。實施實習階段的校企共同精細管理,使學生就業與區域企業零距離、零縫隙銜接,提升職業院校學生企業留用率、本地留用率。
總之,在產教融合型城市建設的框架下,如何不斷提升職業院校對區域經濟社會的服務能力,以及如何通過產教融合提升人才質量,讓職業院校培養“用得上、留得住”的高技能人才,依然需要“政、校、企、行”共同發力。
職業教育服務產教融合型城市是我國職業教育和城市發展的方向,也是職業教育和城市發展的必然。職業院校服務產教融合型城市建設的模式應該是以人才培養為核心,為城市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撐,并且建立有利于人才培養的合作、共享機制,共同達成城市建設的目標。
[1]沈力,陳地龍,蘇緒林,等.專業建設與區域產業聯動模式的實踐探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1(11).
[2]廖喜鳳,陳玲霞.產教融合型城市建設驅動的職業教育共同體內涵與建設路徑[J].職業技術,2022,21(10).
[3]應瑤,王升.產業學院發展的風向、風口與風險:以浙江省院校實踐軌跡為例的分析[J].中國高校科技,2022(4).
[4]張志軍,范豫魯,張琳琳.國家產教融合的歷史演進、現代意蘊及建設策略[J].職業技術教育,2021,42(1).
(作者:朱玉業,濱州職業學院教授; 宋玲玲,濱州職業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