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磊 狄婷婷
摘要:在足球課程中實施以“最近發展區”理論和建構主義理論為基礎形成的支架式教學模式。通過支架搭建、情境導入、自主探究、協同發展、效果評價五個教學步驟,實現師生角色和行為的轉變,幫助學生自主完成足球知識與技能的內化和構建。對提升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和團結協作意識,進一步完善和培養學生的體育核心素養,以及創新體育教學模式,提升課堂教學質量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中學體育;支架式教學;足球課程
傳統的足球教學模式中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缺少溝通交流,學生多為被動接受足球知識和技能。因此,為實現《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為新課標)中發展學生體育核心素養,全面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素質教育目標,就必須要打破足球傳統教學模式的桎梏,推陳出新。
從建構主義理論視角下審視足球課程教學,實質上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獲取足球知識與技能的自我建構過程。支架式教學模式正是基于建構主義理論發展而成的一種較為成熟的教學模式,現已廣泛運用到學科教學改革中。在當前倡導的素質教育背景下,研究支架式教學模式在足球教學中的應用,無論是對足球課程還是其他體育項目的課程教學都具有積極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支架式教學(Scaffolding-Instruction)既是一種教學思想,來源于蘇聯心理學家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同時也是一種教學模式,在建構主義理論體系中與隨機進入教學模式、拋錨式教學模式并列為“三駕馬車”[1]。其名稱借鑒于建筑學中的“腳手架”之義,引入教育學中拓展為教師在學生學習需要幫助時給予支持,提供學習線索或提示,讓學生通過這些“支架”,逐步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困難。當學生學習水平達到一定高度時,教師就發揮學生的自立、自治、自洽、自主和自發性,支持學生獨立進行更高水平的認知活動[2]。
支架式教學的過程特征涵蓋以下幾方面:一是持續性診斷,教師提前識別學生當前的學習狀態以及分析掌握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能力變化;二是實時性交互,師生之間、學生之間通過頻繁互動,使學生向自主學習的方向前進;三是逐步撤除“支架”,減弱支持直至學生獨立完成學習任務?;谝陨咸卣鳎枰處熓紫日莆諏W生的“最近發展區”,然后根據教學實際情況、條件、環境來搭建最適宜的“支架”。
建構主義理論視域下體育課程的一切活動就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實現體育知識技能以及綜合素養的自我構建與完善過程。要求打破“教師教,學生學”的傳統教學套路,將體育學習任務由教師轉向學生,保障學生有獨立探索的空間。因此以“最近發展區”理論為基礎,將系統的體育任務分解成若干個以學生實際水平能直接完成的小任務,使學生對體育知識技能的理解和掌握由表及里地逐步深入,實現學生學習水平的提升,進而向潛在的發展水平提高。同時,囿于中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和特點,教師完全放任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是不切實際的。因此,通過支架式教學,在每個探究階段及時給予學生“支架”,助力學生自主“攀登”,這無論是在引領教學思路以及探究方向的掌握上,還是在創新教學方法方面都是與新課標教學發展需求相吻合的。
中學足球課程支架式教學在其理論框架下可以按照支架搭建、情境導入、自主探究、協同發展、效果評價五個步驟來開展。
(一)構建支架,催發學生的學習內驅力
足球運動本身是充滿吸引力的,在課程教學中如何充分展現足球運動的魅力,激發出學生濃厚的參與興趣和持久的內驅力是關鍵。首先,教師搭建“興趣引導”支架。以踢球教學為例,多數學生拿到足球后的直接反應就是想射門,以獲得進球的成功與滿足感。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心理需求特征,給予學生大膽嘗試的空間,催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參與積極性。其次,教師構建“視覺型”支架。教師直接示范踢球動作或導入踢球動作的技術分解圖,學生觀看后對于踢球技術的動作仍然處于模糊和零碎化的狀態。因此,教師可以錄制或通過網絡搜尋踢球技術的教學視頻進行再加工,通過視頻、動畫以及PPT等多種形式的“視覺型”支架,學生能夠隨時反復觀看,利于學生在大腦中建立起完整、動態、準確的踢球技術動作模型。最后,教師搭建“動覺型”支架。根據足球技術動作的不同特性,將復雜的內容精簡化、口訣化,以利于學生通過分解動作的反復模擬和練習,循序漸進地掌握整個技術動作要領。以“腳內側踢球”技術動作為例,教師可將其分解為若干個基礎簡易動作:跑、撐、擺、展、踢、落等,每一個動作輔以口訣:助跑支撐牢、擺腿膝外展、踢球重心穩、隨擺落地輕。學生通過分解動作的“支架”輔助,快速完成對整個腳內側踢球技術動作的銜接和串聯。
(二)創設情境,豐富課堂教學氛圍
教師要構建多樣化的教學情境和活躍的課堂氛圍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巧設問題情境是催生學生主動學習意愿的有效手段之一。通過營造出趣味性、現實性和積極性的問題情境,讓學生抽絲剝繭般層層遞進,發現問題答案。問題設置環環相扣、步步銜接,并以有獎競猜、小組搶答等多種形式呈現,以此吸引學生融入教學情境,提高學生的專注力。教師還可以構建趣味性游戲或真實對抗的競賽情境,來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例如學習踢球技術后進行射門挑戰賽、學習運球后進行盤帶接力賽以及游戲性質的5v5、8v8的教學賽等,都能激發學生的能動性,促進學生將所學的足球知識深化,與足球技能融合鞏固。
(三)自主探究,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效能
教師在將學生引入學習情境后,需留給學生獨立思索和探究的空間。學生可以內省和思考現有的學習思路和學習行為,并對學習策略、方法等進行實時調節、修正和控制。學生發現當前面臨的問題,并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對足球知識技能的重構與延伸。例如在“運球盤帶”的教學單元中,運球的方法有很多種。教師不應拘泥于具體腳法技巧的教學,而是抓住運球盤帶中的對變向和人與球相結合的要點,引導學生依據自身條件、喜好、經驗去嘗試最適合自身的運球動作。無論是腳內側擋球、還是腳外側撥球,或是腳背內外側的推擋球,都是學生獨立探究、不斷嘗試調整,最后形成適合自己的技術動作。如此更易于讓學生獲得成功的滿足感,提升自主學習的信心和能效。
(四)協作發展,實現整體的共同提高
有效的教學不是個人之間簡單的傳輸信息過程,而是集體合作與協商的社會過程,在此過程中,新的知識技能才會建構而成[3]。
師生、生生之間的協作可以幫助學生有針對性地突破學習瓶頸。教師作為支架式教學中的組織者、引領者和促進者,為整個小組成員搭建基礎知識體系和思維方式的支架。以足球進攻戰術中“二過一”教學為例,教材中常見常用的有“斜傳直插”“直傳斜插”“踢墻式”幾種方式,那么還有其他“二過一”的方式嗎?教師組織學生展開分組討論、擬定試驗方案、進行模擬嘗試,從而創新出其他的“二過一”戰術方法,并在全班面前進行展示并驗證實效性。
(五)效果評價,檢測與反饋教學成效
評價不應是教師對學生進行簡單的分數評判,而是師生互評、生生互評和學生自評相結合。
教師對學生評價將貫穿整個教學過程,通過對學生進行動態觀測,與先前的學情進行對比分析,從中發現學生的成長與進步。學生對教師評價,可以直接幫助教師發現自身不足之處,從而及時改善。學生互評不僅可以表揚對方個人優點,也能從同學身上看到自身的短板,相互取長補短,實現共同進步。學生自評則通過概括、小結和反省在足球學習過程中知、情、意、行等方面的表現,進而不斷提升自我,突破自我。
教師提供的支架搭建應具有預期性、漸進性和邏輯性,并且能根據實際學情隨時調整優化。學生通過各類支架能夠快速有效地將所學的足球知識與技能構建并融合。學生在獨立探索和協作發展中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熱情,實現交際、溝通、傾聽、合作等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中學足球課程的支架式教學模式能夠彌補傳統足球教學中的不足,切實增長教師和學生的綜合能力,值得廣大體育教師在體育課程中積極開展和大膽嘗試。
參考文獻:
[1] 特里·湯普森.支架式教學:培養學生獨立學習能力[M]. 王牧華,譯.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9-10.
[2] 郭曉旋,付東青,嚴濤.支架式教學模式在數學應用的探究[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3(6).
[3] 周錦程,石定埔.國內外支架式教學研究:現狀、熱點及新動能[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22(1).
課題項目:江蘇省無錫市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一般課題“高中校園足球文化項目式推進的實踐研究”(D/D/2020/01)
編輯/陸鶴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