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曉芳
摘要:隨著移動互聯網、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微博、微信、抖音等新媒體平臺已經融入當代大學生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給大學生的價值觀培塑和心理素質培育帶來了諸多影響。面對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群體的新特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新的挑戰,如何順應時代發展趨勢,發揮新媒體優勢,采取有效的育人策略,是各高校亟待研究的重要課題。
文章系統闡述在新形勢下進行大學生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的理論依據、實踐路徑和具體策略。首先指出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接觸信息途徑更加開放且多元,這對其世界觀、價值觀的塑造和培育帶來深遠影響;改變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方法,對大學生心理特征也產生影響。其次,文章探討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的內涵及其關系,提出在新媒體環境下要加強二者之間的緊密結合,實現優勢互補,共同推進大學生健康成長。
根據新媒體環境特點,文章最后提出“人文關懷+心理疏導”協同育人的四點策略:一是促進兩者實現線上線下一體化,善用新媒體手段創新服務方式;二是構建“心理咨詢+人文陪伴”新模式,實現專業與人文的有機結合;三是創新校園主題活動,推動校園文化和心理教育深度融合;四是打造校內外資源共享機制,優化育人資源配置。
關鍵詞:新媒體;大學生教育;思政教育;人文關懷;心理疏導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3-0059-03
課題項目:本論文為2023年度鄭州興文化工程文化研究專項課題“鄭州紀公廟的歷史、現狀及其社會價值呈現研究”成果,項目編號:xwhyj2023216
隨著新媒體技術的迅猛發展,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體平臺已經深入大學生的日常,大學生通過新媒體獲取信息更為便捷,網絡虛擬社區成為他們交流互動的主要場所。
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接觸海量信息,思想更加活躍、個性更加突出,新媒體的內容傳播和方式日漸對大學生的價值觀念、道德品質乃至心理特征產生深刻影響[1]。
基于此,高校教育者更要關注大學生內心世界,通過深化師生關系、豐富校園文化、增進同伴交流等人文關懷滿足大學生精神需求,并針對網絡依賴、心理困擾等問題,采取專業化的心理輔導和服務,幫助大學生建立積極心態。因此,高校需要充分利用新媒體環境下的新機遇,以“人文關懷+心理疏導”的協同育人策略推動思想政治教育創新,適應大學生群體的新需求[2]。
(一)對大學生價值觀培育的影響
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接觸信息的途徑更加開放和多元化。一方面,在新媒體環境中,錯誤觀念和低俗劣質內容可通過網絡迅速擴散,如消費主義、網絡暴力、拜金主義等內容在各類社交媒體中大肆傳播,而這些負面信息很容易影響大學生的價值取向。另一方面,新媒體時代“信息過載”現象嚴重,社交網絡凸顯“信息繭房”效應,基于算法推薦的個性化信息服務模式使同質化價值觀念更容易聚合傳播[3],大學生更傾向于加入觀點相近的圈層,而這也導致了學生認知視角的局限性,即面對海量信息缺乏甄別和批判的能力,過度依賴網絡虛擬社交也會削弱學生對現實情境的深入思考和理性判斷。
(二)對大學生心理素質的影響
新媒體深刻影響著大學生的心理特征和心理素質。第一,新媒體的虛擬性特征容易導致部分大學生產生自我認同障礙,難以建立正確的自我認知,產生決策依賴和情感依賴[4];第二,新媒體的負面內容及不實信息傳播易導致大學生產生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對大學生心理健康造成傷害;第三,大學生時間分配更加自由,使用新媒體得不到有效約束,導致部分大學生出現網絡成癮甚至“斷網恐懼癥”等心理問題,嚴重影響其正常學習生活[5]。
(一)人文關懷的內涵與特征
人文關懷主要包括師生間人文關懷與校園人文氛圍兩個部分。師生人文關懷是人文關懷的主要方面,指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以人文精神關心理解學生的情感需求和內心世界,在交往中體現尊重、平等、友愛的人文精神。師生人文關懷的核心特征是同理心,教師需要設身處地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問題,理解學生的實際需求和內心感受,不能簡單以教師權威角度對學生進行思想灌輸或要求服從[6]。校園人文關懷是高校營造人文氛圍、關愛學生成長的重要方式,其核心理念是以人為本,關注每一位學生,重視學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需要高校各級管理者和教師主動采取積極舉措[7]。
(二)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的關系
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都是當代大學生育人的重要方式,兩者存在著密切的內在聯系。人文關懷更多關注的是引導大學生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品質等,而心理疏導則是為大學生提供專業的心理健康服務和專業化的心理治療服務,幫助其處理和化解焦慮、抑郁等各類心理問題[8]。兩者雖側重點不同,但目標一致,都是為大學生的全面發展服務。人文關懷需要高校全體教職員工特別是輔導員的共同參與,心理疏導則主要依靠專業的心理咨詢師來實施,人文關懷有助于預防心理問題的產生,心理疏導可以為人文關懷提供心理分析的科學指導[9]。
(一)促進人文關懷與心理輔導線上線下一體化
以適應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群體的特征為主線,推動高校人文關懷與心理輔導工作向網絡化方向發展,實現線上線下融合,可以考慮采取以下對策:一是構建專業化的網絡人文關懷與心理輔導平臺,采用官方網站、微信公眾號等新媒體形式,實現“7×24”小時全時段服務覆蓋,將人文關懷與心理輔導服務延伸至學生的網絡空間,實現信息獲取和服務提供的無縫對接[10];二是建設系統化和層次化的線上人文關懷與心理輔導內容資源,組建專家團隊,設計制作適合大學生群體特點和需求的網絡課程、微課、心理咨詢產品,構建視頻、音頻等多樣化內容資源庫,豐富網絡平臺建設;三是支持并鼓勵人文關懷與心理輔導方式方法創新,充分發揮新媒體手段優勢,采用網絡直播、虛擬課堂等形式開展線上輔導服務,實現高效覆蓋;四是提升高校教職員工和輔導員的新媒體人文關懷與心理輔導的專業能力,通過繼續教育和定期培訓,提高其應用新媒體技術進行在線教育指導的水平[11]。
(二)構建大學生“心理咨詢+人文陪伴”新模式
新媒體時代的大學生普遍存在網絡依賴的現象,使其更易出現焦慮、抑郁等心理問題,需要人文關懷的言語引導和精神陪伴。傳統的心理咨詢模式必須與人文關懷相結合,以適應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成長的新需求,構建專業化、網絡化與人文性相結合的“心理咨詢+人文陪伴”新模式。一是要建立專業高效的心理咨詢團隊,選聘資深心理咨詢師,采用科學系統的心理治療技術手段,針對性地幫助大學生解決焦慮、抑郁等各類心理困擾,提供個性化的心理服務;二是充分發揮思政課老師和輔導員的日常人文關懷和交流陪伴作用,將人文關懷滲透進學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增強心理咨詢的連續性和深入性[12];三是推行同伴間“互助共享”的交流方式,引導學生主動關心同學的心理健康狀況,鼓勵同學之間的人文關懷行為;四是積極運用新媒體技術拓展網絡在線心理咨詢服務,通過手機APP、微信公眾號等方式開展預約咨詢、心理測試、網上講座等服務,實現心理咨詢全時段、全方位覆蓋,滿足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個性化需求。
(三)創新“校園人文活動+心理教育活動”雙結合
新媒體時代,大學生的人文精神內涵與心理健康需求呈現出新的特點,校園人文活動與心理健康教育亟須有機融合,以更好地推進大學生的全面發展。
具體而言,一是要舉辦更多內涵豐富的校園人文活動,如邀請知名作家學者來校與學生面對面交流,開展經典影視欣賞會并配以人文導讀,組織詩歌朗誦比賽等,使大學生在參與活動中接受人文熏陶,培育健康向上的道德情操[13]。
二是要開展針對疏導大學生心理問題的主題教育活動,如開設抗壓訓練營、情緒管理講座,傳授具體的心理調控技巧,滿足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需求;開展形式多樣的心理成長主題讀書會,組織大學生讀書并進行討論交流,具體可以結合正念減壓、個人成長等心理健康主題進行[14]。
三是將人文關懷理念融入志愿服務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從而在服務他人過程中提高社會責任感和人文精神。
四是在校園文化節等大型活動中設置專門的心理健康主題活動區域,設計一些寓教于樂的互動游戲,增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意識,促進校園人文氛圍與心理教育的有機融合。
(四)打造校內外“人文+心理”育人資源長效共享機制
面對新媒體環境對大學生心理的影響日益加深的情況,為更好地開展大學生人文關懷與心理疏導工作,需要積極打造校內外“人文+心理”育人資源的長效共享機制。
一是要建立跨學科、涵蓋新媒體領域專家的校內師資庫,整合政教、心理咨詢等多領域教師力量,采用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依托新媒體手段實現多形式育人。高校要充分整合學校內部資源,組建由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心理健康教育師資等跨學科團隊,依托數字化學習平臺,建設系統完備的校內人文心理育人資源庫。
二是要廣泛搭建校際合作新媒體育人平臺,暢通區域內高校育人資源的跨校流動使用,共建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網上社區。
三是要廣泛搭建校地合作平臺,與心理咨詢行業權威機構等外部機構展開合作,共建開放性的社會實踐人文心理育人基地,引入外部專業力量,聘請優秀咨詢師入駐網上輔導平臺,開設網絡心理健康課程,為大學生提供專業、便捷的心理輔導服務[15]。
四是要發揮校友資源優勢,建立校友新媒體育人團隊,結合校友在新聞、網絡安全等領域專長,開展網絡思政課指導、線上心理健康講座等活動。
從新媒體視角探討大學生人文關懷和心理輔導工作,這是當前高校育人面臨的重要課題,也是大學生成長的實踐需要。教育工作者需要認識新媒體環境下大學生的特征變化,善用新媒體手段開展人文關懷與專業心理輔導相結合的育人實踐,構建校內外資源共享機制,以提高新形勢下育人的針對性和實踐效果。
參考文獻:
[1] 李成,溫金梅,夏運梅.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創新策略探討[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3,36(15):16-18.
[2] 徐弘.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疏導機制的構建研究[J].吉林工程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23,39(9):30-33.
[3] 吳元春.新媒體背景下當代大學生心理焦慮情緒的影響因素[J].公關世界,2022(19):106-107.
[4] 張潔.淺議新媒體視域下的網絡輿情管理[J].新聞傳播,2022(8):30-32.
[5] 卜怡.新媒體視域下“0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大連:大連海洋大學,2023.
[6] 田愛桂.新媒體背景下如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J].中國報業,2023(10):224-225.
[7] 王毅,農璐.新媒體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困境及路徑優化:從工具理性的僭越到價值理性的回歸[J].太原城市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3(8):174-177.
[8] 楊可楹.基于新媒體傳播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中國報業,2023(14):136-137.
[9] 歐陽超群,尹燦東,黃佳瑩,等.新媒體時代下高校學生公寓人文氛圍多元智能創建[J].高校后勤研究,2023(8):36-38,41.
[10] 薛會來,孫峰巖,孫怡青.“互聯網+”視域下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創新路徑調研報告[J].互聯網周刊,2023(20):30-33.
[11] 李真.新媒體時代新聞宣傳的受眾思維和創新策略[J].西部廣播電視,2023,44(18):45-47.
[12] 丁曉.新媒體時代網民情緒傳播特點與疏導研究[J].新媒體研究,2023,9(16):7-9,13.
[13] 張洪偉.新媒體時代受眾心理特征及傳統媒體的應對[J].新聞戰線,2022(3):94-97.
[14] 寧潔.新媒體視角下高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與路徑[J].知識文庫,2023,39(17):123-126.
[15] 趙明,李健,孫文芳,等.新媒體視域下高校心理育人現狀與對策研究[J].教育文化論壇,2023,15(6):70-78.
作者簡介 常曉芳,助教,研究方向: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