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運用項目教學法,能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符合社會發展要求。但教師在運用實踐中遇到了一些問題,包括項目主題遠離生活、學生主體不夠突出、缺乏科學有效的指導等。針對這些問題,教師應積極探究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的實踐策略,并有效落實這些策略,從而切實提高初中信息技術教學的質量和效率。
關鍵詞:初中信息技術;項目教學法;實施方案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4)03-0047-03
項目教學法是指教師根據課程主題內容確定項目,要求學生參與信息收集、方案設計、項目實施等過程,逐步完成項目任務的教學方法。在項目教學法中,主線是相關項目,學生是項目實施的主體,教師發揮引導作用,師生共同配合完成項目,實現教學相長。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要依托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重點培養學生的信息意識、計算思維、數字化學習與創新、信息社會責任。在過去,教師一般是通過口頭講授、電子課件展示的方式實施教學,學生參與獨立思考與合作探究的機會較少,無法有效達成培養目標。項目教學法獨具優勢,將之運用在信息技術教學中,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項目教學法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實踐意義
(一)培養學生學習興趣
項目教學法的中心是學生。在實施項目教學法時,教師通過布置各類任務,要求學生參與合作探究。學生在完成項目后能夠獲得成就感,激發學習信息技術的興趣。例如,在閩教版信息技術七年級(上冊)的教材中,關于計算機組裝、無線局域網的組建等,都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教師通過布置類似的探究項目,能夠激發學生參與興趣,調動學生參與項目的積極性[1]。
(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在傳統的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通常是以教材和課堂為中心,主要通過講授的方式,傳授相關知識和技能。在項目教學法中,教學的中心是各類項目,教師會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解決項目中的問題,在相關流程中進行合作探究,逐步完成相關任務,進一步獲得知識和技能,提高綜合實踐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遇到各種問題與困難,也會通過團結協作解決問題和克服困難,從而鍛煉溝通協調能力、團隊合作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如在閩教版信息技術七年級(上冊)的“組裝計算機”的項目中,學生在參與資料收集、方案制訂、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循序漸進解決了問題,完成了組裝,提高了綜合素質。
(三)符合社會發展要求
計算機是21世紀的重要工具,掌握計算機知識與技能,對個人的學習與成長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我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背景下,社會越來越需要技術技能型人才,需要動手能力強的人才,需要身兼多能的綜合人才。初中信息技術作為理論與實踐兼具的學科,具有實用性強、技術更新快的特點,傳統的教學方式無法達成教學目標,無法培養學生核心素養。項目教學法突出學生主體地位,要求學生通過自主學習與合作探究獲得知識和技能。學生在參與探究項目的過程中,不僅能夠掌握知識和技能,還能提升綜合素養,符合社會發展要求。
二、項目教學法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實踐問題
(一)項目主題遠離生活
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應當明確教材中的課題與現實生活的聯系,引入豐富多樣的生活化資源,確定貼近生活需要、時代所需的項目,指導學生掌握收集資料、探究項目的知識、方法和技巧等。但是在確定項目的過程中,一些教師引入的項目主題遠離生活,與社會和企業的實際需求不相符,實用性與趣味性不強,無法有效激發學生參與的欲望,影響了后續的項目教學[2]。
(二)學生主體不夠突出
在運用項目教學法的過程中,教師會布置一些項目任務,要求學生運用分組協作的方式,在收集資料、設計方案、具體實施的過程中完成相應任務。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存在著學生主體不夠突出的問題,教師依然發揮著主體作用,如為學生提供海量的資料,引入項目方案模板,指導學生學習。比如,在閩教版信息技術七年級(上冊)的“組裝計算機”項目中,教師提前準備了各類關于計算機組裝的圖文與視頻資料,在布置好主題項目后,要求學生基于組裝流程設計方案,在學生組裝過程中進行技術指導。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獨立思考、相互探討的機會較少,主體地位沒有得到凸顯。
(三)缺乏科學有效的指導
在項目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扮演著引導者與點撥者的角色,發揮著引導與點撥的作用。教師不能做旁觀者,而是要在關鍵之時進行科學點撥和指導,適時進行貼心的提示,確保項目順利完成。但是科學有效的指導對教師要求較高,需要教師具備完善的知識儲備、較高的技術技能,但很多教師沒有達到這方面的要求。因此,教師要持續增加知識儲備,提升技術技能,做好項目預設等工作。下面以閩教版信息技術七年級(上冊)的綜合活動1“組建無線局域網”為例,探究具體實踐策略。
三、項目教學法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實踐策略
(一)創設情境導入主題,明確主題探究任務
根據學生的學習與認知特點,教師要先根據課程主題,引入豐富有趣的資源,然后借助信息化教學工具,創設生動有趣的情境,導入與項目相關的主題。情境導入的方式多種多樣,教師可以引入與項目相關的圖文、音視頻等資料,導入與生活相關的情境,以此激發學生興趣,也可以通過提問引發學生思考。基于課程主題內容,教師要帶領學生分析教材,明確主題探究任務,為后續的項目化學習打好基礎[3]。
例如,閩教版信息技術七年級(上冊)“組建無線局域網”一課分為五個部分:認識硬件、制作網線、認識路由器、設置電腦與路由器、筆記本電腦聯網。這五部分相互關聯,環環相扣。教師可以借助圖文創設生活情境:小王家的房子是三室一廳的結構,無線路由器放置在客廳中,客廳的信號很好,但是每當在衛生間上網時信號卻很差,請問這是為什么?導入這類生活情境,能夠引發學生觀察與思考。之后,教師帶領學生分析教材:教材介紹了網線的制作、無線路由器的性能與配置、電腦通過無線路由器接入互聯網的方法等。
(二)收集資料,制訂項目實施方案
在運用項目教學法時,教師往往需要設計綜合性的項目。學生要想更好地完成綜合性項目,就需要豐富多樣的資料作為支持。因此,教師可以先布置收集資料的任務,要求學生分組合作根據項目主題收集豐富多樣的資料。在學生收集資料之后,教師應當要求各個小組通力合作,共同制訂項目實施的方案,細化每個實施步驟,明確小組的成員分工、需要協作完成的內容及各項操作任務等。
例如,對于“組建無線局域網”的項目,教師可根據七年級學生的知識基礎,結合他們的認知情況,確定本項目的目標:掌握制作網線和壓線鉗、測線器的使用方法;掌握無線路由器的設置方法;熟練使用無線路由器共享上網等。對于以上目標,教師可提前布置好接入網絡的計算機室,準備好制作網線等的掛圖,以及壓線鉗、測線器、無線路由器、網線等資源。教師要求學生收集本項目的學習資料,提前學習項目基礎知識,之后分組合作制訂項目實施方案。教師根據各小組制訂實施方案的情況,總結制作網線、配置路由器、電腦聯網等流程。
(三)自主協作參與探究,分組開展具體活動
根據項目教學法的流程,在制訂項目實施方案的基礎上,教師要求各組學生自主協作參與探究,分組開展動手操作的活動。教師應當制作與項目相關的導學案,融入有關項目的主題、內容、疑難問題、結果檢測等內容。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重點培養學生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協作完成任務,更好地發揮團隊合作的力量,從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的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4]。
例如,“組建無線局域網”的項目主要分為制作網線、配置路由器、電腦聯網這三大任務,這些任務既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理論知識儲備,也需要學生具備一定的動手操作能力,還要求學生有團結合作的精神。要想更好地完成相應任務,學生就要參與以下活動:在制作網線的過程中,認識雙絞線,學習剝線、理線、剪線的方法;在配置路由器的過程中,設置無線路由器,設置客戶端,進行選擇無線網絡、設置SSID和加密方式等操作;在電腦聯網的過程中,找到對應的無線網絡,進行快速連接等操作。
(四)注重點撥引導,做好過程檢查
在完成相關項目的過程中,大部分操作是由學生合作完成的,教師要觀察學生操作的流程,發現問題要及時提醒。當學生遇到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時,教師要進行適當點撥和引導,提示學生做好過程檢查工作。教師要經常巡視各個小組,及時找出學生的問題,
通過適時點撥引導,糾錯糾偏,確保所有小組都能完成任務。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進行個人自查,要求小組互查和組內互查,最后進行檢查[5]。
例如,在參與制作網線的過程中,一些學生在剝線、理線、剪線時會遇到一些操作的問題,此時教師要通過語言指導或者展示的方式,幫助學生解決問題。在剝線操作中,一些學生會出現剝線過長或過短的問題,教師要指導學生將雙絞線外皮去除2~3 cm。在理線過程中,一些學生會將各種線纏繞在一起,非常混亂,教師要指導學生按照一定線序排列整齊。在剪線中,教師要提示學生剪整齊,做到線序正確,先檢查水晶頭頭部,再精確插入水晶頭。教師可要求小組內部和小組之間進行自查和互查,逐一檢查操作過程中的問題,及時解決。
(五)分組呈現項目成果,指導學生修正完善
在初中信息技術項目教學中,在各個小組完成相應的任務后,教師還要搭建呈現成果的平臺,以便學生呈現項目成果,分享過程感受,互相交流與分享相關經驗。各個小組可以派一名代表呈現成果,其他組員補充完善。在各個小組呈現后,教師要組織學生互相“找碴兒”,互相進行評價與修正完善。
例如,關于“組建無線局域網”的項目,各個小組代表展示制作網線、配置路由器、電腦聯網等的成果,通過口頭講述與親身示范的方式,將成果直觀呈現出來。不同的小組代表呈現的成果大體相同,但是過程有所差異,有的小組成員進行了補充和調整。經過一番展示,教師要求各個小組互相說一說優點和不足,在此之后小組開始調整方案,如將“查看可用無線連接”變為快捷操作,以提高操作的效率。教師根據各組學生的展示情況,做好相應的點撥與總結。
(六)科學進行評估檢測,適當進行任務拓展
在一堂信息技術課快要結束時,教師還要設置檢測的環節,科學評估檢測各個小組的學習效果,根據結果進行評分,與各個小組參與探究的過程結合起來,進行綜合評價。教師還要根據項目的主題,引入拓展任務,要求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和掌握的技能,在限定的時間內共同完成相應任務。
例如,當各個小組展示“組建無線局域網”的流程之后,教師要引入檢測題等,要求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這些題目,檢測學生對各個步驟掌握的情況。教師要根據各組學生所得分數,結合參與探究的過程,對各個小組進行綜合評價。需要注意的是,評價應以鼓勵和表揚為主。教師還要基于主題引入網絡穿墻的任務,讓學生思考如何增強網絡信號,引發學生思考與探究,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所掌握的技術完成這項任務。之后,教師要根據情況講解增強版路由器、家庭無線網絡系統等知識。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運用項目教學法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運用的過程中也存在一些問題,對此,教師應當探究科學的實踐策略。教師要根據項目教學法的流程,結合信息技術課程主題,確定綜合性探究項目,指導學生分組參與探究,通過小組合作方式共同完成項目,獲得知識與掌握技能,培養思維能力與操作能力,發展信息技術學科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趙雪.項目教學法在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讀與寫,2021(17):157.
李曉康.項目教學法在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的有效策略[J].試題與研究(教學論壇),2021(21):177.
高剛元.項目教學法在初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運用[J].甘肅教育,2021(19):83-84.
張新全,曹光菊.項目教學法在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9(1):87-89.
汪維霞.初中信息技術課堂教學中項目式教學法的應用探究[J].學生電腦,2021(3):15.
作者簡介:張文斯(1974.6-),男,福建晉江人,任教于福建省晉江市季延中學英墩校區,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