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合唱是極具藝術魅力的歌唱形式之一。在音樂教學中,合唱教學是培養學生音樂情感、審美能力,提升學生人文素養,促進學生和諧發展的重要途徑。所以,在中學音樂教學中,合唱教學非常重要。但是,從實踐情況來看,中學音樂合唱教學效果并不理想,合唱教學需要進行教學創新。文章以新課程改革為背景,先分析了中學音樂合唱教學現狀,然后以高一音樂教學為例,就如何優化中學音樂合唱教學提出了幾點對策,希望能為音樂合唱教學提供參考。
關鍵詞:中學音樂;合唱教學;新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G427?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7-1737(2024)03-0088-03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精神需求不斷提高,歌唱作為聲樂、視聽文藝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受到了人們的高度關注。在中學教學體系中,音樂教學在高素質人才培養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音樂合唱是學生最喜愛,也是音樂教學中最常見的藝術形式。為了豐富學生的感情,激發學生歌唱的熱情和自信,許多教師都對音樂合唱教學給予了高度重視。不過,受某些因素影響,中學音樂合唱教學的整體質量不高。廣大教育工作者在中學音樂教學實踐中應重視合唱教學,創新音樂合唱教學內容和形式,提高教學質量,強化音樂課程的育人效能。
一、中學音樂合唱的作用和意義
合唱作為一種集體參演的歌唱形式,是培養學生音樂素養、檢驗音樂教學成果的有效途徑。合唱對演唱者的氣息把控能力、音準掌握能力都有較高的要求。音樂大合唱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不僅需要學生認真學習歌唱知識和技能,還需要學生認真練習、積極配合。在中學音樂教學中,合唱的意義和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讓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給學生帶來多元化的體驗;開發學生的智能;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意識以及對音樂的感情[1]。合唱教學能使學生感受音樂的美感,發揮想象力;傾聽各聲部之間的聲音,理解作品主題。在中學音樂教學中,教師以音樂為媒介,開展合唱訓練,讓學生交流與合作,能夠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協作能力和集體主義精神。
二、中學音樂合唱教學現狀
(一)對合唱不夠重視
受傳統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許多中學不重視音樂教學,音樂課經常會被“主課”占用,學生上音樂課的時間較少。要想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需要根據學生身心特點,創新教學方式,讓課堂變得妙趣橫生??稍趯嶋H的音樂教學實踐中,許多教師對合唱教學不夠重視,合唱在音樂教學中所占比重較小。
(二)合唱教學方法單一
長期以來,中學音樂合唱教學的重心大多是教師講解、演示,教師在教學中位于主體地位,很少會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采用有趣的方式調動學生熱情,導致學生對音樂教學無法產生情感共鳴。而從學生的視角來看,中學生富有個性,他們比較喜歡通俗化、趣味化的音樂作品。這需要教師做好把關工作,避開那些難度大、節奏復雜、專業性強的作品,從童謠、流行歌曲、中國風歌曲中選擇學生比較感興趣且能滿足教學需要的音樂作品,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不過,很多教師在教學中都以培養學生智能、技能為重點,很少會根據實際需要,更改、變換教學內容。在合唱教學中,選用的合唱曲目不僅種類單一,難度也做不到適中[2]。這種單一、陳舊的教學模式,無法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也不利于學生音樂素養提升。
(三)合唱的和諧度不高
合唱的最高境界就是和諧。在合唱活動中,參與者需要有合唱意識、集體主義精神,這是確保合唱活動的藝術性、和諧度的根本。中學生雖然在音樂感知、感悟方面有著獨特性、敏感性,但是他們年紀尚輕,比較有個性。由于中學生的成長環境、性格不盡相同,所以在合唱活動中許多學生都是只顧凸顯自己,很少考慮他人。在日常教學中,為了讓學生領悟和諧的本質及重要性,許多教師會不斷將和諧滲透到教學中,一再強調和諧的重要性。但是,當代中學生是寓有個性的一代,許多學生在思想、認知方面都具有多元性。不少學生只是將合唱視為一項單純的音樂活動,只關注自己是否將訓練技巧融入合唱中,是否做到最好,并未將追求和諧放在合唱的首位。在合唱中,他們缺少整體意識,也無法與同伴建立深厚的感情,致使合唱教學中的合唱活動,經常會因為各種不和諧的因素而變得困難重重。
三、優化中學音樂合唱教學的策略
(一)重視合唱教學,開展合唱活動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群眾文化活動也得到了蓬勃發展。歌唱藝術、歌詠活動在群眾生活、精神文明建設等各個領域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在這樣的大環境下,音樂教學成為中學教學體系中較為重要的一門課程,教師教學水平也在不斷提高。為了補齊中學音樂合唱教學短板,很多學校對音樂教學工作、音樂管理的各個環節進行了調整、把控,為音樂教學工作順利開展創造了良好的環境[3]。在中學音樂教學中,教師也要正視合唱教學在學生思想感情、審美情趣、精神品位培養中的重要作用,重視合唱教學,將音樂的和諧美和人聲的協調美,放在合唱教學的首位,爭取通過合唱教學讓學生體會作品內涵,理解作品思想、情感和內容,掌握合唱知識和技能。同時,教師可結合教學內容,豐富校園文化生活,鼓勵、支持學生開展“青春頌歌”校園合唱節活動等,以陶冶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的品位,使學生全面發展。
(二)拓展教學內容,培養音樂感情
音樂課程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與其他學科一樣,在教學中需要有充足的資源支撐。教材是最重要的教學資源,現行的中學音樂教材雖然內容豐富、新穎,但是容量有限。教材中的許多知識,都是經過篩選、加工和濃縮的,不夠詳細、完整。在教學中,教材只能起到一個參考作用。音樂教學具有開放性,這一點在音樂教學內容、教學方式上都能體現出來。音樂教學要突破時空限制,不斷進行教學內容的拓展和創新,促使音樂教學朝更深更遠處延伸。這是開闊學生視野的根本,也能培養學生對合唱的感情。因此,在音樂合唱教學中,教師要摒棄“唯教材論”,不斷拓展教學內容,遴選一些通俗化、趣味性的作品,將之融入教學中,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在學習中更加積極、主動。
如莆仙地區民間藝術歷史悠久,留下了許多童謠作品。這些童謠作品聯想豐富,意味深長,能喚醒人們心靈深處的美好記憶。該地中學在音樂教學中,可以將經典童謠如《道一糕,道一餅》《五日節》《天烏烏》等引入課堂,借助童謠弘揚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豐富教學內容,讓學生感受音樂學習的樂趣。如《五日節》這首莆仙童謠,可謂是端午節前后莆仙地區地方民俗的“寫真”,歌詞“初一糕,初二粽,初三螺,初四艾,初五爬龍船,初六嘴企企”,介紹了莆仙地區端午節前后的風俗習慣、飲食傳統,帶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在合唱教學中,教師可以將之引入教學,一方面讓學生唱出歌曲的感情,注意控制合唱的速度、力度和節奏;另一方面聯系現實生活,構建生活化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學生的視野,讓學生掌握合唱技能。
(三)創新教學方法,構建趣味課堂
音樂合唱是一項集感悟、歌唱、表達于一體的藝術活動。學生合唱水平的提高是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需要學生主動學習、積極體驗。但是,中學生的學習壓力較大。在繁重的學習壓力下,許多學生雖然喜歡借助歌曲去放松,但是不愛學習音樂知識和技巧,在合唱過程中,也不會主動去思考、體會。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音樂教學中,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法,用直觀性較強的多媒體、樂器來教學,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更好地品味、體會音樂,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4]。因此,在合唱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采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來教學,讓學生主動聆聽、欣賞音樂,真正體會音樂的思想感情,進而融入歌唱中。
以《鼓樂鏗鏘》一課教學為例,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看視頻,借助視頻介紹一些打擊樂器,并選取一些與作品的頭、身、尾對應的音樂片段(課件),讓學生通過欣賞音樂畫面與聆聽旋律,感受音樂的感情。這樣借助多媒體技術對學生的感覺器官進行刺激,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在合唱《滾核桃》這首歌曲時,教師擔任指揮員,用豐富的肢體語言引導學生開展合唱訓練,而學生則要根據教師的示意,邊合唱邊打拍子,感受歌曲的節奏。這可以讓學生把握音感和節奏感,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在學生熟悉樂器的節奏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以自薦的形式輪流滾奏鼓槌,并試著由快到慢、由強到弱,擊打鼓的不同位置,用敲擊鼓面、鼓梆,刮奏鼓邊,悶擊鼓面,后推奏等演奏技法,感受樂器在音響、音色上的變化,從而讓學生了解樂器的節奏特點和曲調特色。
(四)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合唱熱情
生活是音樂創作的源泉。許多音樂作品都是創作者根據生活經驗,通過藝術加工創作而成的。隨著生活的更迭,音樂創作理念不斷發展,音樂的范疇也不斷拓寬。教學情境是一種看似無形,卻有著強大功能的潛在因素。許多音樂作品只有在適合的情境中才能展現其魅力。在合唱教學中,要想喚醒學生的審美情感,讓學生掌握合唱知識和技巧,教師需要打通生活與藝術的通道,將教學與學生生活聯系起來,使“聲”與“情”彼此呼應,互聯互通,使教學大環境更具啟發性[5]。在音樂教學中,如果缺少了這個環節,學生很難體會音樂的魅力。因此,在合唱教學中,教師要創設生活情境,引導學生進入情境中,去感知音樂作品,去思考一些問題,直至學生有更多的發現和收獲,能與創作者和音樂作品產生情緒共鳴。
同樣以《鼓樂鏗鏘》一課教學為例,在導入環節,教師可以借助幾個生活化的問題,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大家都知道哪些打擊樂器?下面這些樂器,大鑼、小鑼、云鑼、大小鈸,大小鼓、板鼓、象腳鼓、排鼓,哪些是民族打擊樂器?哪些是西洋打擊樂器?”然后引導學生觀察教師帶來了什么打擊樂器,并引出打擊樂器的知識。在合唱山西絳州鼓樂《滾核桃》前,教師可以聯系現實生活,與學生一起分析“為什么當前在農村,打擊樂器、吹奏樂器仍舊廣為流傳”這個問題,并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分析樂曲背景:“山西絳州地區,人們在采摘核桃后,喜歡將核桃放在屋頂晾曬。核桃曬干后從屋頂滾落到地上,會發出不同的聲音。這首歌曲就運用悶奏、滾奏等手法表達出了這個情境?!边@樣在合唱教學中,教師就能讓學生了解歌曲的生活背景,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體會隱藏在歌曲中的歡快、喜悅的氛圍,培養學生對民族樂器的感情。
(五)增進交流互動,培養合作精神
交流與合作是群居社會的兩大特征。音樂雖然是一門視聽藝術,但對于非專業人士來說,音樂是一種看不見摸不著,能感知但是無法觸及的語言藝術,許多東西都比較抽象。而歌唱作為音樂的表現形式,是需要演唱者與創作者進行心靈對話的。尤其是在合唱中,個體不僅要與創作者進行心靈對話,還要與同伴進行心靈對話,要有合作意識和集體精神,確保合唱的和諧性、藝術性。因此,在合唱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合作意識、集體精神的培養,并在日常的合唱教學和訓練中,將音樂教學與德育結合起來,如組織小組比賽,開展集體討論、大合唱以及集體評價活動,要求學生在活動中做好自己,貢獻力量。教師要教育學生理解他人,與同學互幫互助,學會包容,為學生素質提升打好基礎,也為學生開展高質量的合唱提供保證。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中學音樂教學中,合唱屬于必不可少的課程項目之一,但合唱教學還存在一些問題。因此,在中學音樂教學中,教師要重視合唱教學,對合唱教學清楚定位,推陳出新,創新教學形式,讓合唱教學更有活力,達到更高的水平。
參考文獻
吳彤.多方合力,提高中學音樂合唱教學水平:淺談中學音樂合唱教學的現狀與建議[J].北方音樂,2019,39(9):197-198.
柳春芳.提高音樂課堂合唱教學的有效性分析[J].中國民族博覽,2022(1):90-92.
史穎珠.中學音樂課堂合唱教學出現的問題及其對策[J].新課程導學,2015(12):50.
鄭淑玲,趙國華.淺析在中學音樂合唱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興趣[J].新課程,2018(2):212.
張娟.中學音樂教學中合唱教學的策略解析[J].學周刊,2020(27):149-150.
作者簡介:黃琳琳(1988.4-),女,福建莆田人,任教于福建省莆田哲理中學,一級教師,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