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熹影
【摘要】教育部在《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中強調了“核心素養”理念,核心素養是落實立德樹人的具體路徑。強調音樂教育立德樹人,需要發自內心的真誠的教育良知!音樂教師應該思考和探索音樂教育“根”的問題:為什么讓孩子們學習音樂,音樂教育的作用是什么?怎樣在音樂教育中培養核心素養踐行立德樹人?本文旨通過在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探索如何將其融入到音樂教育之中,為孩子們播下珍貴的真善美的音樂種子!讓孩子們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關鍵能力三大素養得以提升,真正落實踐行立德樹人。
【關鍵詞】立德樹人? 核心素養? 音樂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3.71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24)02-0157-03
一、立德樹人是什么?核心素養是什么?
立德樹人是指堅持德育為先,通過正面教育來引導人、感化人、激勵人,塑造良好品德和行為習慣;同時,以人為本,通過合適的教育來塑造人、改變人、發展人,使每個人能夠全面發展、個性化發展。這種說法體現了德育與以人為本的教育的有機結合,具有深刻的語境和深遠的意義。2014年教育部根據立德樹人思想進行了重要部署,第一次提及“核心素養”,核心素養是什么?“核心素養”指學生通過課程學習逐步形成的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藝術課程要培養的“核心素養” 主要包括審美感知、藝術表現、創意實踐、文化理解[1]。
作為一線音樂教師,學習了立德樹人思想和核心素養,我有以下感慨:1.培養核心素養是落實立德樹人的具體路徑。2.音樂教育立德樹人不能離開音樂來談立德,音樂教育立德樹人不能離開立德只重音樂知識傳授。3.強調音樂教育立德樹人,這需要發自內心的真誠的教育良知。
怎樣在音樂教育中培養核心素養踐行立德樹人?
剛擬定這個題目時,我感覺似乎太大太空了一些,一直以來,我們音樂教育關注的首先是音樂本體,為什么要如此強調音樂教育和立德樹人之間的關系呢?所以幾次放下手中的筆,陷入沉思。
其實我也完全可以換一些輕松愉快的話題,比如“合唱教學”或“音樂審美”或是“古典音樂融入現代氣息”等等。但思前想后,回想起自己這些年教學的經歷,看到一屆又一屆學生審美傾向的不良變化,心情卻越來越不平靜,所以依然選擇怎樣在音樂教育中培養核心素養踐行立德樹人這個話題,目的是,和大家一起攜手在孩子們最重要的小學階段,共同為孩子們播下珍貴的真善美的音樂種子!
我們一線音樂教師,對新課標中的核心素養內涵等流行語倒背如流。我們不僅熱衷于探討新課標中這些流行理念,更是鐘情于奧爾夫等國外經典的教學法的引進和學習。也許探索學習這些理念我們沒有錯,但我們在繁忙的學習和教學工作中卻忘記了思考和探索音樂教育“根”的問題:為什么讓孩子們學習音樂,音樂教育的作用是什么?難道只為了學點兒音樂知識,唱幾首歌嗎?
二、為什么學習音樂?音樂教育的作用是什么?
其實中國傳統文化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告訴了我們音樂教育的作用!接下來,讓我們一起站在古圣先賢巨人的肩膀上,悉聽圣人的智慧,理解為什么學習音樂,音樂教育的作用是什么。
作用一:“五音通五臟”(選自《黃帝內經》)。
宮商角徵羽五音與對應的五臟相配。脾應宮;肺應商;肝應角;心應徵;腎應羽,此為五臟正音。《黃帝內經》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五音療疾”的理論,對于肝氣郁結,怒傷肝等肝膽疾病應該選擇角調式曲目。心氣不足用徵調式曲目。思傷脾致脾氣虛脾胃不和者可選宮調式曲目。憂傷肺所致肺氣虛,肺失宣降所致咳喘,可選商調式音樂。腎氣虛、腎不納氣所致的咳喘,可選擇羽調式曲目。以上這些傳統文化知識和《水知道答案》大概傳遞的是同一種思想:音樂關乎每個人最看重的身心健康!
作用二:“移風易俗,莫善于樂”(選自《孝經》)。
音樂對純良民風、弘揚社會正氣方面,再大到國家社會興衰方面起到根本性作用。萬世恩師孔子強調一個國家興衰的重要標志在于“禮樂”!歷史記載清代國力衰頹,想借音樂之力弘揚正氣、修正道德 [2]。中國傳統文化的“樂”要求“樂而不淫,哀而不傷”,這是中華文明音樂不同于西方音樂最重要的方面!既抒發感情又不會令人發狂!這才是真正的音樂。這也是為什么中華文化被稱為禮樂文化的原因。反觀我們現在的音樂,一些音樂成為社會娛樂裝飾品,失去了“真善美”。靡靡之音、發狂音樂,慢慢侵蝕學生美好的心靈!我們應倡導聽唱德音雅樂,這對于社會和諧至關重要。
作用三: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選自《論語》)。
縱觀中國歷史,革命歌曲激勵一代又一代中國人,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勝利走向勝利!從《義勇軍進行曲》唱到《松花江上》唱到《南泥灣》唱到《春天的故事》唱到《走進新時代》《不忘初心》,音樂對祖國的崛起騰飛具有重大歷史意義和作用。
作用四: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選自《論語》)。
論語講:樂修內,凈化心靈、陶冶情操、振奮精神,達到鼓舞人、教育人、陶冶人的作用。音樂是人格養成的重要教育手段,在音樂學習中了解孝悌忠信、和諧謙讓的道理,在音樂學習中培養德行:愛國家、愛民族、愛父母、泛愛眾,培養仁愛之心。論語里強調:音樂教育的作用不能離開仁德,如果沒有正直善良愛國愛民的仁義道德,樂也就失去了它的正常作用。
作用五:音樂的其他作用,如大家都很熟悉的音樂知識、音樂創造力、音樂娛樂功能等。
三、怎樣在音樂教育中培養核心素養踐行立德樹人?
理解了以上音樂教育的重要作用,我堅定了“從中國文化中汲取營養,融入音樂教育當中”的決心。探索怎樣在音樂教育中培養核心素養踐行立德樹人。
(一)讓學生明白音樂關乎健康(五音通五臟)
首先,建議孩子們利用課余時間閱讀《水知道答案》。音樂課前,孩子們圍在我身邊,想象著水聽到美妙音樂和聲音后美麗的水結晶,驚恐于水聽噪音和搖滾音樂后那猙獰面目的水結晶畫面。音樂課上,我和孩子們進行了一次交談:人體是由70%以上的水組成的,水對人的言語聲音心念有沒有反應?同學們爭先恐后說出了自己的想法。緊接著我為孩子們講解了“五音通五臟”的中華傳統文化知識,讓學生真正明白音樂關乎身心健康,對自己身體的各部位具有很大的影響作用。落實“把學生身心健康作為出發點”的教育精神。
(二)學會鑒別音樂良莠(移風易俗莫善于樂)
首先,組織孩子們思考。怎樣鑒別音樂的良莠?怎樣樹立利于身心健康的正確藝術審美觀?其次,引導孩子們知道中國傳統文化的“樂”要求“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既抒發感情又不會令人發狂!引導孩子們了解了移風易俗莫善于樂的精髓內涵。最后大家一起總結出:“音樂有善樂和惡樂,對人對社會有利也有弊。凡是內容積極陽光向上的,聽了使人達到身心和諧。相反,內容消極失落、靡靡之音、重金屬音樂等刺激性音樂,聽了使人意志頹廢消沉,想法自私狹隘,應避免傾聽這樣的音樂。”
(三)愛父母——孝是核心素養中必備品格之根本,選修課程融合
百善孝為先,在我看來,一個人最重要的品德是孝順父母、愛父母,懂得孝順父母的孩子一定具備感恩的品德。所以,我成立了“智庫音樂”選修課社團,在學生每周的兩次社團選修課中,將中國傳統文化中“孝”和“感恩”兩大核心融入音樂課堂,作為我音樂教學的內容。通過《跪羊圖》《感恩一切》等歌曲學習,引導孩子們孝順父母、感恩父母,感恩一切!
另外,配合歌曲學習,請孩子們課后閱讀了《二十四孝》的二十四個感人故事。
為了感化孩子們,我給他們講母乳是什么。記得第一次給孩子們講到:“我們每個人喝的媽媽的母乳其實是媽媽的血,我們每個人要喝媽媽的乳汁幾百斤,那是媽媽的血”!孩子們懷疑驚訝之余,眼里都噙著淚花。我接著說:“爸爸媽媽付出太多,所以才會有那句話:就算父母打斷我們一千次脊柱,也無法報答父母的恩情。”好多學生課后告訴我:“老師我做錯了,我的確不應該頂撞父母……”我教孩子們唱孝經里的經典:“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教他們唱弟子規:“身有傷怡親憂,德有傷怡親羞。”所以,“保護好身體不受傷害,養成良好行為品德就是最大的孝順”。有個小朋友課后悄悄對我說:“老師,我不高興的時候,就會用力打自己或掐自己,這是不孝順的,我不會這樣做了。”那些有著極端行為的孩子,如果在小的時候種下真善美的種子,知道母乳是什么,知道《孝經》和《弟子規》里的這些經典,會唱跪羊圖、感恩一切等歌曲,我想,悲劇就不會發生!
(五)愛祖國愛民族——增進家國情懷,立足教材拓展
音樂是人格養成的重要教育手段,在品德修養形成上能起到重大引領作用,應讓學生在音樂中汲取孝悌忠信、和諧謙讓的力量,在音樂學習中培養愛國家、愛民族、愛父母、泛愛眾的德行。
在音樂學習中,培養學生愛國家愛民族的情感,需要在立足現有教材基礎上,拓展和融入傳統文化相關知識。
結合一個課例談談:人音版教材上冊第八單元《豐收歌舞》第一課《桔梗謠》,我通過查閱資料分析教材,從中挖掘到以下傳統文化元素:熱愛歌舞的民族、美麗的服飾、美麗的桔梗花,特產野菜桔梗,三拍子、五聲調式、裝飾音、長短節奏、象帽舞、長鼓舞等。還挖掘到了民族精神中熱愛勞動、勞動豐收喜悅、天道酬勤這種重要的傳統文化精神內涵。
在備課的時候,我為了把這些傳統民族文化的內涵更好地為學生們進行解讀,盡量將抽象的朝鮮族傳統民族文化變成一些可觀、可感、可以觸摸、可以體驗的一些形式,如:老師身著朝鮮族服飾導入的可觀環節;豐收集體舞體驗3/4拍朝鮮音樂動感,實物認識桔梗花讓民族味更濃更近;聽辨樂句時融合朝鮮舞蹈呼吸和手位練習;感受“桔梗花開”場景以尋找相似樂句,滲透五聲調式這一重要民族音樂特點;裝飾音學習時用民族傳統象帽舞比喻引導學生體會裝飾音的演唱,用勞動號子樂句引導學生理解天道酬勤的傳統文化道理,用民族傳統樂器引領學生體會朝鮮族獨特的長短節奏,激趣的同時,潛移默化地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豐富內涵。
民族音樂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立足教材融合傳統文化,培養學生愛祖國愛民族的情懷。
(六)養習慣正品德——中華美德傳承,經典傳唱弘揚
1.經典傳唱。弟子規對培養孩子的孝悌忠信和諧謙讓品德,是最好最經典的教材。我在教學實踐中發現,用歌唱的形式是輕松銘記傳統文化經典很好的方法!學生學習興趣高漲,輕松記住傳統經典,傳唱做人做事的方法。
2.古詩詞傳唱。古詩詞,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之一。谷建芬老師創作的新學堂歌就特別好,這些歌曲就可作為我們音樂課堂里培德的重要素材,如:《憫農》曲調優美,乘著歌聲的翅膀,將節儉的中華傳統美德世世代代傳唱弘揚!
3.好習慣吟唱。關注孩子們小事細節中好習慣的養成。選擇一些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傳統文化歌唱素材,在每節音樂課的拓展環節,組織學生欣賞或演唱,如《刷牙歌》《禮貌歌》等,配以動作輔助學習,讓學生在家中、在生活中,從小事做起,養成良好行為習慣。
4.舞臺展示。通過各種舞臺,弘揚正能量,用音樂培德。通過民樂合奏及茉莉花民歌表演唱,及班級民歌合唱賽等。充分利用各種舞臺展現中國音樂之美和傳統音樂文化的高雅氣質。
5.家校協作。音樂,就像一顆種子一樣,你種什么樣的種子,最后就結什么樣的果實。我們一線老師,教導懵懂狀態下正處于道德萌芽期的小學生,需要家長配合,需要家長、老師共同努力,怎么配合呢?從一年級起就給孩子們建立正確的音樂審美觀!讓孩子們從一年級起的整個小學階段,多感知和多去聽德音雅樂,為孩子們以后終身發展種下一顆顆真善美的音樂種子。
五、結語
在音樂教育中培養核心素養踐行立德樹人,需要一個長期的過程,需要來自各方面的支持和努力,需要一線的音樂教師們對學生正能量的引領。在踐行的過程中,面臨著諸多困難,有許多理論和實踐結合的問題需要解決,例如,在選擇教材方面,教師自己對中國傳統文化知識、核心素養認知、立德樹人的深刻解讀等了解多少,這些都是值得思索和探索的問題。一線音樂教師,肩負著培養核心素養踐行立德樹人的重任!我深信,經過我們共同的辛勤勞動和探索,一定能把我們中國學生骨子里本有的美德基因調動出來,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音樂真善美的結晶在孩子們心中生德根、發德芽、開德花、結德果!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張珂珂.古詩詞歌曲進入小學音樂課堂的可行性研究[D].信陽:信陽師范學院,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