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鑫

摘 要:提高課程思政的實效性一直是工科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難點。研究生課程思政教學必須遵循研究生教育的規律,緊扣研究生的生理與心理特點,精心進行課程教學設計,創新課堂教學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主動性,注重思想與思維的訓導,因材施教、因勢利導,不斷推動課程思政建設取得更好的效果。
關鍵詞:課程思政;工科研究生;案例教學;教學設計;工程倫理
近年,人類社會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各國的生產力變化是背后的驅動力量,然而本質上仍然還是人才之爭。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專門對教育、科技、人才進行“三位一體”統籌安排,強調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與人才強國,體現了黨對世界發展大勢的洞察與把握,為新時代我國教育、科技、人才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研究生教育是國家高等教育的最高階段,是一個國家發展水平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標志。在邁向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新征程的背景下,探討研究生教育培養策略與培養質量意義重大。
一、工科研究生課程思政教學現狀分析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德才兼備是衡量社會主義建設人才的重要標準。德和才統一且不可分割,反映“德”的思想政治素質是社會主義建設人才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翼。思想政治教育是對國民進行教化、引導的宣傳教育活動,是各個國家和政黨的通用做法。我國自古以來就高度重視教育的教化功能,無論是現在、過去還是將來,思想政治教育始終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體中國人民不斷取得勝利的法寶。高校中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由思政課程承擔。2017年,上海高教界首先提出了課程思政的概念。自此,基于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大思政”浪潮在全國高校掀起,以“回歸初心、立德樹人”為指向的新時期中國特色高等教育文化逐漸形成。可見,課程思政是在新時期新的目標任務驅動下孕育和發展起來的,具有鮮明的科學性、本土性和特色性。其核心要義是充分挖掘各種課程的思政育人資源,將價值觀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者融為一體,是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補充。
目前,我國高等院校課程思政改革的研究與實踐,主要集中在本科教育層次,研究生課程思政教育起步晚、底子薄、研究成果少,尚處于探索階段。大多數研究生課程思政教學研究集中于理論探討和實踐應用兩個方面。研究反映出的問題主要包括:一是人文社會學科研究成果多,理工類課程思政研究相對薄弱;二是針對現實困境與提升路徑的回答往往比較籠統,針對性不強、深度不夠;三是方法策略多套用本科課程思政的建設模式,研究生特色不明顯,難以形成有效的實踐路徑;四是針對研究生思政教育的實效性研究還有待提高;五是在教學案例研究方面存在一定的缺失。針對上述問題,本研究以資源與環境碩士專業所學的工程倫理課程思政中的案例教學為例,從研究生教育的特點與規律出發,遵循案例教學的相關原理,有的放矢地進行中外對比教學案例設計,鼓勵學生分工協作,采用類似“國際大專辯論賽”的形式進行課堂辯論,使學生在鍛煉自己思辨能力的同時感悟真諦、獲取知識,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研究生教育的認知分析
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同屬于高等教育體系。研究生教育是培養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的重要陣地。二者在本質上的區別主要有以下三點:一是教育對象的生理特點不同。本科生年齡偏小,知識儲備和社會閱歷較少,感性思維活躍,心理偏幼稚,尚處于價值觀形成的階段;而研究生的生理與心理年齡已經較為成熟,知識儲備和社會閱歷逐漸豐富,精力充沛,思維活躍,尤其是理性思維較強,價值觀趨于穩定,對各種社會現象的理解更加包容、理性。二是所學知識的性質不同。本科生所學的知識屬于系統性、專業性的基礎知識,是經過了加工的結構化知識,一般有確定的教材、明確的內容和相對固定的學習方法;而研究生所面對的是具有前沿性、不確定性和多變性的原生態知識,一般沒有確定的教材、明確的內容和可以參考的學習方法,更具有學術性、研究性和探索性,要求研究生必須具備一定的認知能力和思維水平。三是被教育者汲取和應用知識的建構不同。本科教育依附于專業,本科生的知識建構面向橫斷的“組合與完善”;研究生教育依附于學科,研究生的知識建構面向的是縱深的“創造與拓展”。學習能力強、學業成績好是本科教育的標準,而科研能力強、創新質量高是研究生教育的標準。創新的本質是思維,思維能力的培養是研究生教育的內核。研究生教育必須依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只有遵循研究生教育的規律才能獲得良好的效果。
從培養過程的視角,研究生教育具有階段性、改進性、累積性等特征。研究生培養可分為初期、中期和后期三個階段。從知識學習角度,是一個“汲取—建構—創新”的過程;從師生關系角度,是一個“仰視—平視—合作”的過程;從制度環境角度,是一個“依附—反思—創立”的過程。一言以蔽之,研究生的教育過程就是在導師的指導下“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的成長過程。在不同的階段,導師有針對性的指導策略,是研究生茁壯成長的保證。尤其是在初期,導師對研究生科學思維的啟發、點撥、示范與規訓十分關鍵。
本文的研究針對剛入學的研一新生。筆者多年的經驗表明,目前研一新生尤其是擴招之后專業碩士新生的情況不容樂觀。他們的學識、態度、狀態、習慣停留在本科生階段,但其自我意識和自主性卻非常強烈。部分學生對本學科基本知識的了解局限于只言片語、似懂非懂、掛一漏萬的狀態,且失去了學習的興趣。課堂不注意聽講,對科研不敏感,對學業不上心,學習主動性較差。學習方法上還以讀、背為主,長于記憶、疏于思考,無思路、無邏輯,寫作能力差,亟待導師極具耐心地疏導、點撥與規訓。
三、注重思想與思維訓導的教學模式探索
工程倫理學以培養學生樹立工程師的倫理意識和責任感為指向,旨在提高學生的工程倫理決策能力。工程倫理教育在西方歷史悠久,在國內才剛剛起步。2018年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將工程倫理課程設為工程類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的必修課。一般為32學時(2學分)或16學時(1學分)。工程倫理屬于工程學科與倫理學的交叉學科,閃耀著邏輯思辨的光輝,蘊含豐富的思政元素,也屬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疇。案例教學源于19世紀后期的美國,是以案例為基本教學材料,將學習者引入教育實踐的情境中,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多向互動、平等對話和積極研討等形式,提高學習者面對復雜社會情境的決策能力和行動能力的教學方式。以學生為中心的案例教學具有以下優點: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能夠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獨立分析、組織表達、理論聯系實際、方案設計和創新等能力,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還能夠保持教師的學術敏感性。
鄭州大學地球科技學院資源與環境專業碩士必修的工程倫理課程,安排在研一新生入學后的第一學期,共16課時。課程開設之初,課程教學采用授課加研討的方式進行,在教學實踐中出現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的情況。在課堂上,學生注意力渙散,主動交流為零;在案例討論時,學生的回答基本為隨口白話,欠思考,淪為抬杠和閑聊,且案例過多過泛,很難深入;在期末考試的答卷中,學生回答的內容既無理論的高度、歷史的維度、全局的廣度,也無內容的厚度、論證的力度和分析的深度,他們的答案邏輯組織混亂、文字表達能力很差。經過深刻反思,筆者認識到:這里固然有教師教學不力的外因,但歸根結底還在于學生本身知識匱乏、思維僵化、方法失當和責任缺位的內因。為了改變這樣的現狀,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2022年秋季新學期,筆者對教學方案進行了大刀闊斧的改革。把16個學時一分為二:前半部分,主要串講基本概念和原理;后半部分,集中進行主題案例討論。在第一節的說課部分就把案例提綱和討論方案布置給大家。根據課程思政教學的時效性原則,筆者選擇了“兩山論”和“中外抗疫政策對比”兩個案例主題。以“兩山論”為例,提綱見表1。按照個人興趣,兼顧人數平衡,將全班37名同學等分為兩個大組,再根據提綱細分為若干小組,做到全員參與、各司其職、協調配合。案例討論開始前,由組長和小組長分別匯報總體內容與課題進展。案例討論采用類似“國際大專辯論賽”的規制,各方選取4名辯手進行辯論,后期自由辯論時允許全體同學自由參與,并在課后形成總結文檔。
在課程改革的初次實踐中,受疫情影響所有課程均在線上進行。任務布置后,筆者還曾十分擔心學生的任務完成進度。在進行案例討論時,筆者驚喜地發現,學生們熱情高漲,準備充分。每個小組都撰寫了文檔,并精心制作了PPT課件;發言時,同學們娓娓道來,侃侃而談;辯論時,針鋒相對,唇槍舌劍。同學們個個摩拳擦掌,躍躍欲試,老師適時助陣,點撥啟迪,把握節奏和方向,師生同臺,共同演繹一場生動精彩的課程思政案例教學“大戲”。案例討論過程中出現了許多精彩的論辯,比如,正方提出: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將高污染企業生產轉移到第三世界國家,不正是體現生態保護優先嗎?反方回擊:不錯,但從第三世界國家的角度來看,經濟落后是不是連環保的資格都沒有?正方回擊:西方正是從破壞環境的教訓中獲得了這種資格,獲得這種資格后環境問題從根本上解決了嗎?為什么還要輸出污染呢?反方辯駁:經濟發展是要帶來環境問題,這是自然規律,但人類一刻也沒有停止發展,發展中出現的問題還要在發展中解決。
經過充分深入的探討,最后全班一致認為:“兩山論”是習近平總書記在后工業時代人類社會快速發展、全球性生態環境問題日益嚴峻的背景下,從人類發展的歷史規律,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建設實踐,從借鑒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中提出的有關人類社會發展的科學論斷。“兩山論”植根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符合馬克思主義的自然觀、發展觀、價值觀和方法論,符合熱力學第二定律、系統科學與復雜性科學、地理科學與生態環境科學等基本科學原理。“兩山論”是習近平總書記幾十年人生經歷、勞動實踐、領導經驗、理論學習的智慧結晶,包含著可持續發展、綠色發展、科學發展的科學理念,蘊含著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以人為本、和諧共生的倫理思想,體現了正確處理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眼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經濟利益與生態效益關系的倫理原則,閃耀著“人民至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光芒!
本研究根據研究生教育的規律與特點,結合工程倫理課程的教學實際,就工科研究生課程思政教學的方法與模式進行了改革實踐,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受到了一致好評。盡管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學生們出現了諸如知識面不夠寬廣、思維能力不夠敏捷、國際視野不夠開闊、分析的深度有待提升、語言表達能力有待提高等問題,但應該看到,他們確實邁出了主動學習、主動思考的第一步,展現出了巨大的智慧潛力和充足的發展后勁。實踐再一次證明,因材施教、因勢利導是教書育人的根本原則和有效方法。
參考文獻:
[1]王戰軍,常瑯,張澤慧.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時代背景、邏輯意蘊和路徑選擇[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22(2).
[2]王寶軍.大學理科專業課程思政的特點和教學設計[J].中國大學教學,2019(10).
[3]高德毅,宗愛東.從思政課程到課程思政:從戰略高度構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程體系[J].中國高等教育,2017(1).
[4]劉福軍.高校思政課的課程思政怎么看、怎么辦、怎么做[J].北京教育(高教),2020(9).
[5]賈璐萌.“工程倫理”課程思政教學模式構建研究:以天津大學為例[J].天津市教科院學報,2022(3).
[6]曹鎮璽,孫志偉.研究生課程思政的核心要素與實踐邏輯[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22(6).
[7]逄紅梅,陶啟坤,康潔.新時代研究生課程思政建設難點與突破路徑[J].研究生教育研究,2022(3).
[8]賈則琴,運迪.高校工科課程思政建設的困境、經驗及優化路徑:基于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的調研分析[J].教育與教學研究,2022(8).
[9]蔡小春,劉英翠,顧希垚,等.工科研究生培養中“課程思政”教學路徑的探索與實踐[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9(10).
[10]王娟,談宏慧,孫正祥.課程思政研究現狀與未來展望:基于CiteSpace的文獻計量分析[J].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4).
[11]李駿揚.理工科課程中的思政與情感[J].中國大學教學,2019(12).
[12]趙艷波,王淳.我國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論課發展歷程及啟示[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2013(2).
[13]劉貴華,孟照海.論研究生教育的發展邏輯[J].教育研究,2015(1).
[14]李正風,叢杭青,王前,等.工程倫理[M].2版.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20.
[15]孫軍業.案例編制的基本原則[J].素質教育大參考,200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