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任務驅動教學法是新課標倡導的一種教學方法,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有很大的作用,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學生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發展核心素養。基于此,以粵教版信息技術教材第二冊第二單元的“義賣活動月——數據的計算”為例,探究如何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實施小學信息技術教學。
關鍵詞:小學信息技術;任務驅動教學法;價值;運用策略
作者簡介:劉永泉(1974—),男,廣東省廣州市從化區城郊街中心小學。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建立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和人文主義學習理論基礎之上的一種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強調以真實情境為載體,以任務為驅動,促使學生親歷任務完成過程[1]。這種教學方法在各學科教學實踐中有廣泛的運用價值,可以轉變“教師講,學生聽”的局面,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讓教師成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可以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形成、發展過程,知道知識“從哪里來”“如何來”“用往哪里”“如何用”;可以讓學生在主動參與的過程中發展核心素養。《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2022年版)》建議教師推進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方式創新,運用真實問題、項目驅動、任務驅動等引導學生親歷原理運用過程、計算思維運用過程等,切實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性。
一、鉆研教材,分析學情,設計任務
在任務驅動教學中,教學目標需要通過完成一項或幾項任務來實現[2]。因此,教師要把握時機,在充分研讀教材、分析學生學情的基礎上,精心設計驅動性任務,打好教學基礎。
首先,研讀教材需要確定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難點。例如,“義賣活動月——數據的計算”是粵教版信息技術教材第二冊第二單元第16課的內容。教材以“愛心義賣”為主線,讓學生學習數據計算方法,包括“自動求和”“使用簡單公式進行數據計算”,為學習“運用WPS表格處理數據”打好基礎。學習本節課,學生不僅要掌握以上兩種計算方法,學會用公式進行簡單計算,還要認識到利用WPS表格處理數據的準確性與便捷性,形成將WPS表格運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識,發展計算思維。學生通過學習前面的內容,熟悉了WPS表格的界面,掌握了數據輸入、行列插入與刪除的方法,認識了表格中的行標和列標,學會了設置、調整表格格式,為學習本節課奠定了基礎。但是,他們的抽象思維能力不強,在學習對抽象思維能力要求較高的公式編寫等內容時很容易遇到困難。這需要教師設計任務,搭建適宜的學習支架,助力學生開展探究活動,提升各方面能力。
基礎任務:“計算各小組義賣所得”,學習使用函數計算數據的方法,探究新知。
鞏固任務:“計算各組活動支出”,學習使用公式計算數據的方法,鞏固新知。
綜合應用任務:“實際籌款”,綜合運用函數和公式進行計算,比較、總結這兩種數據計算方法的適用范圍,學以致用。
這三項任務難度不同,層層遞進,推動學生探究新知、鞏固新知、應用新知,逐步實現學習目標。
二、創設情境,引出課題,出示任務
現代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各種學習因素處于最和諧的狀態時,學習者會進入最佳的學習時刻[3]。建構主義學習理論指出,學習情境很容易使學習者的各種學習因素達到最和諧狀態。因此,在出示任務這一環節,教師應當圍繞教學內容和學生學情,創設適宜的學習情境,引出課題。
例如,在“義賣活動月——數據的計算”這節課的出示任務環節,教師可以用生動的語言描述本校準備利用課余時間開展為期一個月的義賣活動,并將籌集到的善款捐給慈善機構。同時,教師可以在大屏幕上出示義賣活動所得統計表(見表1)。
教師可以提問:“這六個小組各自籌集了多少善款?這六個小組一共籌集了多少善款?”在問題的驅動下,學生會發散思維,使用計算器、列豎式等方式進行計算。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兩組,并與他們比賽。其中一組用計算器計算籌到的善款,另外一組通過列豎式計算籌到的善款,教師則使用WPS表格的數據計算功能進行計算。教師僅用五秒鐘就得出了正確結果。大部分學生沒有因為比賽失敗而灰心喪氣,反而愈加興奮,想要學習教師使用的計算方法。于是,教師趁勢引出課題,并與學生一起探究如何利用WPS表格的數據計算工具進行計算。如此,學生就可以興致高昂地、有目的地走進本節課中,為高效完成其他任務做鋪墊。
三、搭建支架,指導探究,布置探究性任務
在學生進入課堂后,教師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表現出示相關的探究性任務,驅動學生全身心投入探究活動中。然而,部分學生受到信息技術知識儲備、信息技術操作技能、信息技術探究能力不足的影響,很容易在任務探究過程中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4]。這時,教師需要搭建學習支架,幫助學生掃除探究障礙,順利地完成任務,實現預設的教學目標。
例如,在學生進入課堂后,教師出示基礎任務——“計算各小組義賣所得”。在學生了解“做什么”后,教師可以搭建問題支架,引導他們思考在此次義賣活動中,籌到善款最多的是哪個小組,怎樣計算每個小組籌到的善款等。這時,學生會遷移已有認知,聯想到加法運算。受到教學情境的影響,他們會想要知道如何利用WPS表格的數據計算工具進行計算。于是,教師可以搭建范例支架,示范操作WPS表格中的一些功能,展示數據自動求和的方法:先單擊單元格K4,再單擊“公式”選項卡中的“自動求和”按鈕,接著選定單元格C4—J4區域,最后按回車鍵。全體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在屏幕上,認真觀看,試著總結方法。在示范操作結束后,教師可以要求他們復述操作步驟:定位單元格—選擇“自動求和”—選擇求和數據—按回車鍵。教師可以肯定學生,并要求他們動手計算第二個小組籌到的善款總和。
由此可見,學生在支架的助力下可以輕松地探究任務,建構一定的認知,同時體會到探究的樂趣,順利地完成任務。
四、動手操作,開展評價,完成任務
在任務驅動教學活動中,學生需要遷移已有認知,通過動手操作,將認知轉化為實際行動。在此過程中,學生會暴露出一些問題,教師要及時進行評價,幫助他們查漏補缺,順利地完成任務,同時實現教學目標,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例如,在學生動手計算第二個小組籌到的善款總和時,教師可以巡視課堂,了解他們的數據自動求和方法掌握情況和信息技術技能發展情況,發現其中存在的問題。比如,部分學生照搬“模板”,沒有主動探索更簡便的方法。對此,教師可以在他們計算出第二個小組籌到的善款總和后提出探究性任務:“大家使用這種方法快速計算出了第二個小組籌到的善款,值得表揚。但是,你們沒有探索更簡便的方法。請大家回想我們之前學習的‘自動填充’功能,將其與本節課學到的知識結合在一起,探尋更為簡便的計算方法。”學生展開頭腦風暴,腦海中浮現出“自動填充”的場景,試著選定單元格K4,移動光標到單元格K4的右下角,鼠標指針變成“黑十字”時拖動到單元格K9,計算出所有小組籌到的善款。部分學生毛遂自薦,想要展示探究成果,為其他學生提供借鑒。教師可以對他們表示肯定,并讓他們進行演示,幫助其他學生建構正確的認知。如此,學生不僅可以掌握更為簡便的計算方法,還可以鍛煉動手操作能力,一舉兩得。
教師可以在大屏幕上展示完整的義賣活動所得統計表,引導全體學生觀察、對比,并回答問題:“在此次義賣活動中,籌到善款最多的是哪個小組?籌到善款最少的是哪個小組?我們用了哪些方法來計算各組籌到的善款?”如此,學生會從表格中獲取具體數據,有目的地進行分析,提高數據分析能力;還會主動地梳理、總結課堂學習內容,提高認知水平。教師還可以在后續教學中沿用有益經驗,采用搭建支架、動手操作、開展評價等方式驅動學生探究、完成任務,逐步實現教學目標。
五、回顧課堂,總結成果,完成評價任務
評價任務是指讓學生自評任務探究過程,即總結自己“學到了什么”“如何學的”“有哪些學習困惑”等[5]。這有助于學生主動查漏補缺、揚長避短,獲得進一步發展。所以,教師要在他們完成任務后,及時地組織任務評價活動,讓他們回顧課堂,總結學習成果。具體地,在學生完成所有任務后,教師可以提出問題:“我們在這節課上一共完成多少個任務?是如何完成這些任務的?通過完成這些任務獲得了哪些知識?可以用這些知識解決哪些問題?請大家帶著這些問題回顧課堂學習過程,梳理學到的知識、用到的學習方法,試著用思維導圖進行展示。”在回顧“做什么”“如何做”的基礎上,大部分學生會進行頭腦風暴,再次經歷任務探究過程,梳理學習成果。在此過程中,他們會發現自己存在的認知漏洞,主動向教師或小伙伴尋求幫助。這樣,他們就可以有針對性地查漏補缺。同時,通過繪制思維導圖,他們可以建構較為完善的知識結構。
六、布置拓展任務,回歸生活,學以致用
拓展任務是任務驅動教學的延伸,也是學生從信息技術課堂走進現實生活的助力。眾所周知,開展信息技術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做到學以致用[6]。現實生活中有很多需要運用信息技術來解決的問題,教師可據此設計生活化任務,驅動學生走進現實生活。例如,為響應學校“多讀書、讀好書”的號召,各班組織了為期一周的舊書義賣活動。教師可以把握此契機,鼓勵學生記錄自己每天的收入,并基于此提出以下生活化任務。
任務一:1.請大家根據自己每天的義賣收入情況繪制統計表,運用本節課所學的方法計算自己的總收入;2.與小組成員分享彼此的總收入,運用本節課所學的方法計算本組所有成員的義賣總收入;3.各組分享彼此的義賣總收入,運用本節課所學的方法計算全班義賣總收入。
任務二:整理全班學生的義賣收入情況,繪制一個統計表,運用本節課所學的方法快速計算一二組、三四組、五六組的收入總和,比較、選取收入最多的組合。
任務三:想一想可以用義賣收入做什么,并制訂一份義賣收入支配方案。試著用本節課學到的方法計算每個項目的花費。例如,用義賣收入買雪糕,記錄每種雪糕的價格和數量,用本節課學到的方法快速計算購買雪糕的費用。
在以上三項任務的驅動下,學生會從課堂走進生活,記錄數據、統計數據,試著用“自動求和”“使用簡單公式進行數據計算”這兩種方法進行計算,做到學以致用,發展計算思維。
在完成任務后,學生可以將任務成果上傳到在線課堂,與同學分享、討論,共同解決彼此存在的認知問題、信息技術操作問題等,由此獲得進一步發展。
結語
綜上所述,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實施小學信息技術教學,可以讓學生體驗不同的探究活動。學生在每項活動中都會發揮主觀能動性,靈活地運用所學的知識、方法等來分析、完成各項任務,實現新舊知識的有效碰撞,深刻地理解新知,建構知識結構,增強探究意識,遷移應用能力,發展學科核心素養。鑒于此,教師要善于將任務驅動教學法作為實施信息技術教學的“法寶”,沿著“設計任務—出示任務—探究任務—完成任務—評價任務—拓展任務”這一過程,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運用恰當的策略引導學生體驗此過程中的每項活動,最大限度地發揮任務驅動教學法的價值。然而,要想真正地提高信息技術教學效果,教師還要把握教學時機,探索更多、更有效的教學策略。
[參考文獻]
[1]王寶良.任務驅動教學法在小學信息技術課堂的應用策略[J].天津教育,2024(3):79-81.
[2]林津津.小學信息技術課堂的任務驅動與創新能力培養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3(26):19-22.
[3]徐大海.任務驅動教學法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J].成才,2023(5):60-61.
[4]許雅娟.任務驅動式教學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以閩教版三年級下冊《溫馨提示牌》教學為例[J].新課程導學,2022(35):61-64.
[5]李方智.任務驅動 生成精彩:談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任務驅動法的運用[J].試題與研究,2022(16):67-68.
[6]洪月清.淺談任務驅動法在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教育界,2021(31):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