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呂迪(1997~),女,回族,江蘇南京人,南京市雨花外國語小學花神廟分校,研究方向:小學數學。
摘? 要:核心素養理念下低年級數學多樣化教學是以新課程標準為依據,立足數學學科特征,以學生學情為出發點,拓展教學方式,通過趣味教學、生活化教學、探究式教學等方式,有效激發低年級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學習習慣,提升學生數學學習能力的綜合性教學活動,同時也是當前新教育模式下低年級數學教學改革的重要導向。核心素養視角下,如何落實低年級多樣化數學教學成為當前的主要任務之一。
關鍵詞:核心素養;多樣化教學;低年級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4)08-0071-05
核心素養視角下,小學低年級數學多樣化教學是基于學生興趣愛好比較廣泛的現狀提出的,低年級學生本身數學基礎相對較差,但是其思維比較靈活,因此依靠單一教學模式,并不能滿足低年級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也不符合學生的數學基礎,影響低年級數學教學質量的提升。基于核心素養的小學低年級數學活動的組織與實施,要積極落實核心素養要求,搭建符合學生學習的多元化學習與活動平臺,最終實現提升學生學習質量的目標。
一、 多樣預習,奠定學習基礎
多樣化預習活動的組織是學生展開高效課堂學習的基礎。例如,在以往分與合活動設計中,教師認為內容過于簡單,往往忽略了預習環節的設計,但是對一年級學生來講,分與合內容的學習是有一定難度的,尤其是讓學生按照順序一個不落地將分與合的結論呈現出來,其實是具有非常大的難度的,因此,數學教學中的預習環節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生活化預習活動的設計與實施是低年級預習活動的關鍵,在預習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充分借助生活中的一些實物展開分與合的預習活動,在具體的生活情境中,引導學生自由預習,在預習中發現問題,然后帶著問題進課堂。比如,親子游戲,借助數學繪本故事等將分與合的內容滲透故事中,在親子閱讀環節幫助學生領悟分與合的內涵。“小明有2個蘋果,還有2個布偶小朋友,今天曉明要將2個蘋果分給2個小朋友,并且要保證每個小朋友都能吃到蘋果,你知道怎么分嗎?”通過“過家家”游戲的方式,激發學生參與分與合活動的積極性。通過生活化的預習,既避免了書面預習給一年級學生帶來的不適感,同時也讓學生在預習階段建立起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懂得數學知識與學生學習之間的原本就是密不可分的。
其次,預習活動可以采取糾錯的方式,一年級學生自主預習能力相對較弱,因此在分與合預習活動中,教師可以采取糾錯的方式。一方面,在親子閱讀活動中,家長可以故意出現錯誤,看看學生能否發現家長出現的錯誤。比如,4可以分成3和2等,通過發現錯誤、分析錯誤并改正錯誤的過程,有效提升預習的綜合效果。另一方面,在糾錯式預習中,教師還可以采用預習卡的方式,將學生已經掌握的分與合知識與接下來需要學習的知識串聯起來,通過“故意出錯”的方式,看看學生能否借助現有知識體系糾正其中出現的錯誤。
如此,通過多樣化預習的方式,將分與合的內容與學生的生活以及日常學習銜接起來,不僅能喚醒學生現階段掌握的知識經驗,而且能將新舊知識銜接起來,幫助學生形成分與合的知識體系,進一步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
二、 多樣教學,提升綜合能力
(一)趣味教學,激發學生興趣
趣味教學是低年級數學教學的基礎方法,也是培養學生興趣的關鍵舉措;傳統應試教育理念下低年級數學教學往往缺乏趣味性,教師習慣于開門見山地引出當堂課的學習內容,忽略了低年級學生學習興趣以及學習能力現狀,課堂教學質量并沒有達到預期狀態。因此,新教育形勢下,趣味課堂活動的組織,要立足核心素養要求,通過趣味情境的創設,打造符合學生學習的趣味化課程活動平臺,培養學生數學活動興趣,為后續數學探究活動的組織奠定基礎。
以《分與合》為例,分與合是小學低段數與代數領域非常重要的內容,是學習數概念的核心與基礎。將10以內數的分與合單獨組成一個單元,并將分與合的思想滲透數學活動中,一方面,分與合的數學思想是認識客觀數學的思想方法,另一方面,是將分與合的數學思想融入10以內數的組成學習活動中也能夠引導學生深刻地理解分與合的實質內容。以此為基礎,通過趣味教學活動的組織與實施,不僅能幫助學生建立起學習興趣,而且能將數學思想滲透于無形,幫助學生掌握數與代數學習的方法與技巧,同時也能初步領悟數學思想對解決問題的重要性。
以2~5的分與合為例,在課堂導入階段,教師從低年級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愛好入手,同時考慮學生的學情,可以將趣味兒歌等與數字分與合融合起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
教師:同學們,你們都會唱拍手歌嗎?那么接下來,同桌為一組,先來看看哪個小組拍手歌游戲玩得最棒。(幾分鐘時間,學生同桌為一組,進行拍手歌游戲,學生邊拍邊唱)
緊接著,教師提問:做這個游戲時,你們的雙手是怎樣運動的呢?(預設:分開、合在一起)對啦,兩只小手分分合合,才能完成整個游戲;在數學王國里也會有很多與分、合相關的知識,接下來就讓我們了解一下吧。
通過趣味兒歌游戲的融入,教師將當節課所學的數學主題知識通過學生熟悉的拍手歌游戲呈現出來,將數字的分與合以游戲化的形式呈現出來,通過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引導學生體會分與合的思想,并借助學生喜歡的游戲形式使學生快速進入學習狀態。
此外,趣味教學還可以通過數學游戲、腦筋急轉彎等形式呈現出來,借助趣味導入活動的組織,將游戲精神融入數學學習活動中。一方面,能夠改變傳統數學課堂教學枯燥、乏味的現狀,充分體現數學的魅力;另一方面,通過趣味導入活動的組織,也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參與數學課堂的積極性。從而實現在游戲中學數學的目標,進一步促進小學生數學學科綜合素養的提升。
(二)探究教學,提升學生能力
探究式教學是小學數學教學中非常關鍵的教學方式之一,借助探究式教學活動的應用,一方面,能夠充分貫徹落實新課程標準要求,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模式,實現學生“當家作主”;另一方面,通過探究式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學生的自主思考、自主分析、自主解決問題的機會逐漸增加,越來越多的學生可以通過探究式課堂發現自己在數學學習中的優點和缺點,在小組合作、同伴互動的情境中,提高數學學習能力。分與合單元內容雖然簡單,但是對一年級學生來講,他們沒有過多的數學知識積累,因此分與合的自主探究活動稍顯困難?;诖?,在探究式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設計合作、探究平臺,采取不同的引導方式,鼓勵學生自主探究,感受分與合的奧秘。
1. 動畫引導,鋪墊探究活動
同樣以4的分與合為例,在課堂探究活動中,教師首先設計了動畫演示環節,通過故事情境引導學生鋪墊探究活動條件。
教師:有一天,猴媽媽從超市買回4個桃子,讓小猴把它們分成兩份,裝在兩個盤子里,這可難壞了小猴,因為他還沒上學呢,同學們,你們能幫幫小猴嗎?(大屏幕播放)
以故事情境為引導,可以為學生搭建輕松趣味的課堂活動平臺,有效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探究活動的積極性。引導學生對4的分與合展開系統的分析與探究。
教師;同學們,請拿出4根小棒分一分吧,看看誰能又快又準確地分好組呢?
學生借助小棒等教具在小組內部展開交流與分析,然后在全班范圍內分享自己的分法。
小組一:4可以分成2和2。
小組二:4可以分成1和3。
小組三:4可以分成3和1。
……
教師:同學們,非常棒,都找出了4的分與合的策略,但是誰能有更好的辦法保證不漏掉每一種分法呢?
教師通過問題情境的設計,將4的分與合的易錯點提出來,給學生以探究的思路,幫助學生在探究活動中掌握數學思想以及解決問題的辦法。如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開始,比如,4可以分層1和3、2和2、3和1等,如此將有序思想初步滲透數字的分與合中,為后續大數的分與合自主探究學習奠定基礎。
通過故事情境的引導,教師將分與合中常見的問題和易錯點,提煉出來,為后續的遷移探究活動奠定基礎。
2. 遷移探究,掌握數學思想
在4的分與合中,學生對有序思想有了初步了解,那么接下來的分與合學習中,教師便可以將課堂交給學生,鼓勵學生在自主探究中掌握更多的數字分與合的學習方法,為后續計算奠定基礎。
在4的分與合基礎上,后續5的分與合學習可以完全交給學生,鼓勵學生借助身邊的事物進行具體的分析與研究,比如小棒、片花、玻璃珠子等實物。
教師:同學們,剛剛我們一起探討了4的分與合,那么接下來你們能自己分析一下如何進行5的分與合嗎?5可以分成幾和幾,幾和幾能合成5呢?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借助手中的5根小棒,開始探究數字的分與合活動。但是在探究過程中,部分學生依然會出現丟數、多數的現象,那么此時教師可以先不指出錯誤,可以引導學生自主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最后得出解決問題的辦法。
小組一:我們將5根小棒分成了兩份,一份是3根,一份是2根,所以5可以分成3和2,3和2合成5。
小組二:我們也將小棒分成兩份,一份是2根,一份是3根,所以5可以分成2和3,2和3合成5。
教師:非常棒,但是老師覺得上面的兩種分法是完全一樣的啊,你們覺得呢?
通過提問引導的方式,幫助學生學會及時總結數字分與合的方法,比如,看到一種分法就可以想到另一種分法,只要反過來,交換一下兩個數的位置就行了。
教師:那么接下來,誰來說一說5的分與合一共有幾種,分別是什么呢?
由于一年級學生本身的數學知識積累量有限,數學學習技能掌握有限,因此,在探究式課堂教學活動組織過程中,需要教師及時融入課堂,參與學生探究活動。一方面,能給學生更多的引導,確保低年級學生能夠高效完成整堂課的活動任務;另一方面,探究式教學活動的組織與實施也能夠更進一步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以主人翁的身份融入數學課堂探究活動中,提高課堂學習綜合效果。
(三)生活化課堂,感受生活化數學
數學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生活化的數學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是將學生生活與數學活動有機融合起來,通過生活化情境的創設,引導學生對相關知識點展開系統分析與研究,從而得出相應的結論。
首先,生活化課堂教學活動的組織,源于學生的生活經驗,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入手,借助身邊感興趣的話題投入學科與實踐活動中。比如,在9的分與合學習與實踐過程中,教師可以從學生的生活經歷入手,通過創設生活化的學習情境,搭建符合學生學習的多樣化課程平臺,鼓勵學生在生活化數學課堂中感受數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在生活情境的創設中,教師從低年級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和事物入手,鼓勵學生將先前學習過的分與合知識,運用于具體的問題解決過程中,在生活化數學課堂中體驗數學的魅力,同時也能在生活中感受數學的用途。
教師:同學們,你們平時在家里面分過東西嗎?老師手里面有9個桃子,老師想把它分成兩份,分給本堂課表現最好的同學?你有什么好辦法嗎?(用生活中常見的分物品游戲,在潛意識里為學生創設真實的學習情境,從而感受課堂上所學內容在生活中的用處)
在后續探討與分析過程中,教師給學生充分的合作探究機會,讓學生將整個單元所學的分與合知識進行拓展分析、遷移應用。
小組一:我們是從1開始分,可以將桃子分為1和8,然后2和7……8和1。(顯然,這一組掌握了按順序分的技巧,因此分解起來相對順利,沒有出現丟答案的現象)
小組二:從1開始,9可以分為1和8,然后反過來就是8和1,那么接下來是3和6、6和3……(這一組同學的速度明顯較快,因為掌握了交換位置一組變量組的“秘訣”)
經歷了2~8數字分與合的師生互動、生生探究學習,學生基本已經掌握了在分與合的過程中運用有序等數學思想,相較于傳統教師為主體的教學活動而言,學生為主體的生活化情境創設,能夠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熟悉的情境入手,將數學與生活銜接起來,通過分一分的游戲方式,一方面檢驗學生是否掌握了分與合的相關知識,另一方面借助生活化的情境創設也檢驗了學生能否將書本上的知識轉化為自己的知識。
三、 多元延伸,實踐中感受數學
推理意識是數學核心素養的關鍵內容,小學低年級學生數學推理意識的培養主要是引導學生能夠根據已知的數學規律以及現階段學生掌握的數學基礎知識進行新的知識推理,從而培養學生養成有條理的數學思維習慣,提升學生舉一反三的能力。然而,傳統應試教育理念下,小學數學課堂活動的組織并沒有關注學生推理意識的培養,部分教師習慣于將教材中的知識換一種形式呈現出來,比如幻燈片等形式,并沒有充分挖掘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潛力,因此,影響了學生推理意識的培養,也影響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以及最終學習效果。
(一)多元課堂延伸,舉一反三
數字的分與合是數與代數領域的重要內容,應試教育理念下數學課堂教學環節缺少必要的延伸動作,教師總是習慣于只講解教材內容,并沒有將學生實踐能力、舉一反三的類推能力等作為關鍵任務。因此,在以往數學階段性考試以及隨堂測試中經常會出現“換個問法”“換了數字”學生就難以解決問題的現象,歸根結底是學生對分與合原理以及數字分與合的熟練應用能力欠缺。
基于上述問題,核心素養指引下,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要積極創設符合低年級學生數學學習需求的延伸活動情境,鼓勵學生在延伸活動中對課堂所學內容進行系統整理以及綜合應用。比如,在分與合的單元總結課堂中,教師可以通過不同類型的課堂延伸練習活動,鼓勵低年級學生挑戰自我,選擇合適的方式解決問題。
活動一:讀一讀
以往分與合的學習中經常會出現給出數字分與合學生能夠熟練填出對應的數字,但是一旦與應用題聯系起來學生就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那么在具體教學活動組織過程中,教師可以從這一問題入手,通過讀一讀活動的設計,引導學生在處理分與合應用題的過程中,逐漸提升閱讀能力,并在閱讀題目的過程中找到學生解決問題的具體思路。例如,桌子上有5個蘋果,分別分給小明和小紅兩個小朋友,如果小明的蘋果數量比小紅多,那么你有幾種分法呢?此問題考查學生是否掌握5的分與合方法,但是教師還提出了一個限制性要求,就是小明的蘋果數量比小紅多,那么5的所有分與合的方法中顯然有不符合要求的分法,但是學生一旦不認真閱讀題目內容,就會忽略其中的關鍵要素,導致問題結果出現錯誤。因此,將分與合的知識點考查以應用題的形式呈現出來,一方面能夠引導學生意識到自己的問題所在,另一方面通過閱讀過程也能夠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最后,再根據自己閱讀的內容以及課堂知識、技能等進行結果的表述。
活動二:畫一畫
畫一畫環節是數形結合思想的“雛形”,也是滲透數學思想的關鍵步驟,10以內數字的分與合學習,不僅是學生日后進行加減法計算的基礎,而且也是奠定學生整個數學生涯學習質量的基礎。畫一畫環節的設計,是課堂延伸的重點內容,鼓勵、引導學生進行畫一畫活動。在這一環節中,教師采用“示意圖”的方式,引導學生按照示例圖片的內容進行后續內容的填寫,一方面能考查學生的讀圖能力,另一方面也能更進一步考查學生從圖片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此環節活動采用圖文結合的方式,可以是學生自己畫畫面,也可以是看圖寫數字等類型延伸活動,目的是將學生1~10數字的分與合知識系統地呈現在此環節活動中。有能力的學生在這一環節中可以結合整個單元課堂所學知識、練習內容等進行思維導圖的設計與分析,比如,以魚骨圖的方式對數字的分與合所有情況進行梳理整理與分析,在整理、分析過程中有效落實夯實學生此堂課學習的綜合效果。此外,教師還可以在畫一畫的基礎上添加說一說環節,讓學生嘗試用“數學語言”表達出自己解決問題的思路。
如此,通過系統地延伸實踐活動的組織與實施,不僅能夠幫助學生復習相關知識,而且能夠拓展認知領域,鼓勵學生敢于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二)課內銜接課外,拓展思維
學以致用是學生學習的最終目標,“雙減”政策實施,低年級不允許布置課后作業,但是部分學生在課堂上并不能掌握所有內容,而分與合又是學生日后展開計算等活動的基礎,因此,如何進行課內外銜接活動,提升學生分與合學習質量,成為當前最為關鍵的延伸活動方向之一。同時通過延伸活動的設計,也能夠起到拓展學生數學思維的目標,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學習質量的目標。
例如,在“雙減”社團活動設計中,社團活動是多樣化數學課堂的延伸環節,也是鞏固學生課堂所學,提升學生數學學習質量的關鍵舉措。同時通過拓展性活動的組織也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比如當分與合整章節內容學習任務完成之后,學生基本上掌握了數字的分與合,但是課堂上練習的都是一個數字拆分成2個數字,那么你會將一個數字拆解成3、4乃至更多個數字嗎?
教師可以先提出一個能引起學生興趣的問題,隨后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新問題”的探究。比如,同學們,在課堂上我們都學習了數字分與合的哪些內容呢?你們都學到了什么呢?老師今天遇到了一個難題,你們能幫助老師解決一下嗎?
“精靈王國來了3個新朋友,老師為他們準備了一堆蘋果,1,2,3……一共8個蘋果,你知道怎樣將8個蘋果分給三個小朋友嗎?”原本分與合都是分成兩個數字,那么當教師提出要將一個數分成3部分時,學生又會遇到什么問題呢?于是學生之間也開展了一場討論活動,嘗試將一個數字分層3個部分,看看與課本上學習的數字分與合內容有什么異同之處,能不能用同樣的思路解決問題呢?如果不能,你又準備用什么樣的方法呢?說一說你的想法吧。于是學生在疑問中開展數字分與合的探究,嘗試將一個數字分層若干部分的方法,結合課堂上所學的顛倒法、有序排列法等,部分學生在小伙伴合作探究過程中找到了數字分與合的綜合規律即堅持有序思想,從大到小或是從小到大進行順序排列,從而減少數字分與合的出錯概率,提高學生數學延伸活動的綜合質量。
在延伸活動設計中,教師可以通過問題情境、討論情境的設計,引導學生將課堂所學知識應用于具體問題解決過程中,同時適當增加探究活動的難度,有效拓展學生學習思路,提升學生知識遷移、應用、實踐能力。
四、 結論
總而言之,基于核心素養的分與合多樣化教學活動的實施過程中,教師要從多樣化預習活動的設計入手,通過生活化預習、糾錯預習等方式,讓學生在課堂開始之前對知識有充分的了解。核心素養指導下,分與合的教學以學生的需求為出發點,創設趣味情境、探究情境、生活情境以及多元化延伸實踐情境,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學習、理解、遷移、應用知識的空間與機會,從而達到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目標。此外,通過系統多樣化的數學實踐活動,也能有效完善多樣化數學學科教學體系,最終實現小學數學教學綜合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吳榮珍.“雙減”政策下小學低年級數學作業的設計[J].江西教育,2023(35):61-63.
[2]袁予湘.小學低年級學生數學語言表達能力提高策略初探[J].基礎教育論壇,2023(17):36-38.
[3]傅春妹.數學核心素養視角下小學低年級的課堂教學設計[J].新教育,2023(S2):141-143.
[4]張星斕.數學核心素養培養從娃娃抓起:培養低年級學生數學核心素養[J].試題與研究,2023(13):170-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