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鈺
【摘要】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要采用項目式教學法,將項目作為主線,驅動問題作為引導,幫助學生在探索項目的過程中獲得知識。在應用項目式學習的過程中,要采用問題驅動、知識重構、文化賦能、學科整合、聯系生活等教學方法,這樣才能更好地確立項目主題,制定項目計劃,合理開展活動,提升美術教學的效果。
【關鍵詞】小學美術;項目式學習;教學應用
項目式學習指的是以現實情境為依托,進行項目設計,強調合作和探索,從而培養學生的關鍵品格和能力。在小學美術教學中,教師要結合美術學科核心知識和創作技法,設計項目活動的主題,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
一、問題驅動,生成創意表達
問題驅動是項目式學習的重點,教師要通過提出問題引發學生對美術概念的思考和探索。教師可以先設置一個主問題,揭露知識的本質,然后設置難度逐漸提升的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逐步深入思考。在設置問題的時候,教師要注意提問的趣味性和開放性,引導學生逐步生成創意表達。
教師先結合教學重點和難點設置主問題,如“水墨園林”一課的主問題是:“水墨畫展現中國園林的技巧方法是什么?試著用水墨畫展現園林。”此后要設計一系列難度逐步遞增的問題,并引導學生逐步深入探究。問題一主要提升學生自主賞析的能力,引導學生運用對比法探究水墨畫和其他藝術創作風格的異同點。“這兩幅畫一幅是作者到頤和園寫生的作品,另一幅是根據寫生進行的水墨畫創作。請對比一下,看看它們有什么不同。水墨畫有哪些高明之處?”問題二主要圍繞水墨創作技巧展開,引導學生展開知識建構,并將有趣的水墨游戲融入進去。“在水墨園林中常用什么創作技巧,適合和同伴比賽,畫一下這些技巧,看看誰總結的技法更多。”問題三則主要提升學生的創造思維。“圍繞‘我愛家鄉水墨畫創作作品,并評價彼此的創作,說說自己最喜歡哪幅畫的用筆、用墨、用色以及構圖。”這三個小問題都圍繞主問題展開,且具有一定的趣味性、開放性,學生可以將自己對水墨畫的理解和評價融入到互動交流中,展開創意表達。通過具有層次性、趣味性和開放性的問題,學生對項目探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二、知識重構,指導個性評述
在項目式學習中,學生需要將不同學習階段掌握的知識整合起來,進行知識重構。故此在設置項目的時候教師也要注意這一點,引導學生回顧此前學到的知識點,并將它們整合起來,解決問題。在學生重構知識點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他們將理性認知和感性體會結合在一起,嘗試進行個性化評述。
“水墨情趣”“水墨畫花”“水墨畫樹”“水墨園林”等都是和“水墨”有關的課程,教師可以將它們整合在一起,圍繞上位概念設置“如何用水墨畫展現景物的特點”這個學習項目。該項目分賞析、整合、創造三個環節,都需要學生將自己的個性化觀點融入到表述中。項目一為賞析環節,學生要分別賞析水墨畫創作的花、樹、園林,看看它們的異同點是什么。學生可以特別敘述一下水墨園林中的花樹和風景畫中的花樹有什么不同。項目二為知識總結環節,學生要進行個性評述,說說自己最喜歡哪幅畫中展現的花鳥風景,試著說出不同的理由。項目三為創作環節,學生要將自己對水墨風景畫的理解融入到創作中,設計一幅作品。他們可以在自評和互評中陳述自己的評價觀點。在這個環節中,學生可以將學到的其他知識融合起來。在知識重構的過程中,教師首先要確認哪些知識點彼此之間有關聯,然后將它們整合起來,圍繞它們的上位概念提出一個觀點。學生可以在該項目下整合知識,展開藝術評述,將自己的創意想法融入到表達中。
三、文化賦能,傳承民族精神
《義務教育藝術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標準》)提出文化理解是藝術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文化理解是對特定文化情境中藝術作品人文內涵的感悟、領會、闡釋能力。”在組織項目式學習的時候,教師可以采用文化賦能的方法,引導學生圍繞某個傳統工藝切入點,深入下去,展開一系列探索調查活動,從而挖掘蘊藏在其中的民族精神。
有很多學習內容,都可以和傳統民族文化融合在一起,如“漂亮的鞋”“頭飾和帽子”等都是和服飾穿搭有關的學習內容。教師可以將它們整合在一起,設計和文化有關的項目式學習活動“中國傳統服飾之美”項目探究活動。環節一要求學生自主上網搜索信息,了解中國各地、各個民族的服飾特點是什么。此時教師可以給學生提供思維導圖等學習支架,讓他們按照服飾部位、民族、色彩、紋飾等不同的要素整理歸納,全面了解中國傳統服飾的特點。環節二組織學生參加展示活動,學生要以“傳統和現代的融合”為主題,設計一個展會。在展會中,他們可以選擇搜索到的或者是自創的民族服裝實物或者圖樣,并配上評語,展現自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在組織活動期間,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問題,起到文化賦能的效果,引導學生思考:“中國傳統民族服飾有哪些共性,又有哪些不同之處?”“從民族服飾中,能否看出中華民族的精神,看出傳統文化觀念?”在項目式學習中融入文化元素,能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和文化觀,讓他們學會尊重文化多樣性,增強自身的文化自信。
四、學科整合,引導知識遷移
通過項目式學習,學生不僅要自主建構本學科的知識點,更要將其他學科的知識也融會貫通,結合起來。同時,教師還要設計一些有助于他們遷移運用的活動項目,幫助學生在感受和理解的基礎上,參與創造制作,發展創新思維能力。
教師首先要分析課堂教授的內容,看看哪些內容能和其他學科結合在一起,并圍繞其設計項目主題。如“兒歌與童話”可以和語文學科結合在一起,教師可以設置項目“為童話畫插圖”或者“將童話故事改編成連環畫”。又如“聽音樂畫音樂”可以和音樂學科結合在一起,設計項目“音中有畫”。其次,教師要在設置項目的過程中,將不同學科的知識結合在一起。如在“將童話故事改編成連環畫”這個項目中,可以將語文學科的知識融入進去。學生要在閱讀童話的過程中整理文章結構,搞清楚作品的起因、經過、高潮、結果更分別是什么,在創作連環畫的時候也要體現出這樣的結構特點。最后,教師要設計多元化的展示活動,讓學生能遷移運用各個學科的知識。如圍繞“將童話故事改編成連環畫”這個項目,可以設計“讀、畫、編、演”為一體的展示活動,讓學生整合運用多學科知識。學生先閱讀經典的童話,然后將其畫下來,著重展現故事情節和主人公的形象。此后他們要結合繪畫,選擇其中的幾幅畫編寫劇本,并將其表演出來。《標準》認為要“以個藝術學科為主體,加強與其他藝術的融合;重視藝術與其他學科的聯系,充分發揮協同育人功能。”故此在設計項目活動的時候,教師也要注意這一點,要重視學科綜合性,讓學生遷移運用各個學科的知識,融會貫通地掌握各種知識。
五、聯系生活,深化設計意識
項目學習法的特點之一是注重理論和實踐的結合。教師可以圍繞生活情境,設置生活主題的活動,引導學生積極探索,通過設計活動,解決生活問題。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不僅領悟了知識的價值,更發展了動手能力,具有學以致用的教學效果。
教師可以設計“干干家務活”這樣有具有生活特色的主題,并結合勞動的具體內容,安排一系列項目,將實用性融入到活動中。項目一將“標志”一課的學習內容融合到了其中。學生要回憶在家中有哪些電器和勞動有關,并嘗試設計一幅說明圖,展現如何使用該電器。學生要在設計中用放大、標注等方法展現微波爐、電飯煲、吸塵器等家用電器的使用方法。項目二則主要展現學生的藝術創造能力。學生要參與到家務勞動中,并回顧勞動中的感人瞬間,通過繪畫的形式將其展現出來,設計一張“勤干家務”的校園宣傳畫。在設計中,學生要凸顯出家庭成員和睦相處的場景,展現家人們的歡樂心情。這樣能讓欣賞者意識到家務勞動不是負擔,而是優化家庭關系的一種有效的方式。項目三主要考驗學生的綜合呈現能力。學生要從家庭擴展開來,思考在家庭生活中需要完成哪些勞動項目,和學校勞動有哪些異同點,在社會生活中又有哪些不同的勞動項目。最后,他們要整合對勞動的認識,以“勞動真光榮”為主題,設計一幅黑板報。在《標準》中提到,美術教學要重視學生的藝術感知和情感體驗。在結合生活參與實踐活動的過程中,學生體會到參與項目的生活性和趣味性,能在設計活動中感知藝術之美,獲得更多情感體驗。
項目式學習要求教師創設真實的情境,以一個驅動的問題作為核心,學生要結合這個問題開展一系列活動。這樣能讓學生成為探究的主體,將枯燥抽象的知識轉化成具體的活動環節,有助于學生主動建構知識,讓他們的思維能力也隨之得到提升和發展。
【參考文獻】
[1]徐麗.基于項目化學習模式下培養學生美術學科核心素養[J].小學教學研究,2022(24).
[2]趙宥棋.基于項目化學習的小學美術常態課堂探索[J].教學管理與教育研究,20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