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丹



【摘? ?要】教育戲劇是一種以教育為主要目的、帶有戲劇性質的教育模式,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教育意義和教學價值。將教育戲劇融入農村小學英語教學,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優化教學模式,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綜合能力,使學生持續學習,從而改善農村小學英語學習現狀,發揮英語學科的育人功能。
【關鍵詞】教育戲劇;農村小學;英語教學;核心素養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要求堅持創新導向,著力發展學生核心素養,關注學生個性化、多樣化的學習和發展需求。然而,在農村地區,學生受多種因素的影響,英語基礎較弱,學習興趣不高,缺乏學習的主動性。為了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提升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教師可以在英語教學中引入戲劇、影視等元素,突破教材限制,豐富教學素材。教育戲劇是一種以教育為主要目的、帶有戲劇性質的教育模式,也就是通過表演實踐活動推進教學進程,實現教學目標。教育戲劇將多個學科融合在一起,為學生學習和運用語言提供真實的情境。在學習和表演戲劇的過程中,學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語言,內化情感,提高想象力、創造力,增強自信心。教師能夠提升自身的教學水平和專業能力,增進與學生的交流,提升課堂教學效果。
一、開發戲劇資源,激發學習興趣
戲劇資源的開發是落實農村小學英語戲劇課程的基礎。農村小學生能夠接觸到的英語學習資源較少,對于內容較為陌生的文本,容易產生畏難心理。對此,教師根據農村小學生的英語水平和認知情況,以教材、學生較為熟悉的國內外經典故事為主要素材,將其改編成劇本。通過戲劇資源的整合,學生能接觸到較多的英語學習資源,其學習興趣自然會得到提升,學習態度也會更加積極主動。
二、利用戲劇元素,優化教學模式
(一)運用戲劇游戲,活躍課堂氛圍
戲劇游戲能夠使學生的身體與課堂產生關聯。常見的戲劇游戲有Passing voices(傳聲筒)、Mirror game(鏡子游戲)等。在課前熱身環節加入戲劇游戲,能夠快速聯動學生的身體和頭腦,活躍課堂氛圍。例如,在教學PEP《英語》五年級上冊Unit 4 What can you do? 中的Story time板塊時,教師加入了Mirror game,幫助學生體驗角色特征。同桌兩人為一組,分別演繹“I can sing.” “I can jump.” “Im hungry.” “I want to eat.”等劇情。演繹一次之后,雙方互換角色,模仿對方的表演。在觀察和演繹中,學生能夠快速感知故事中角色的特征。教師利用戲劇游戲的方式為學生提供舞臺,隨時隨地組織學生開展表演,體驗角色。這樣能夠快速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樹立學習自信。
(二)組織研讀劇本,深入理解故事
農村學生普遍存在英語知識儲備量較少的情況。看到較難的文本內容,他們無法著手研讀或者進行表演。因此,教師要先組織學生認真研讀劇本,理解劇本內容,然后鼓勵學生合作學習,通過多種形式探究劇本,建立學習共同體。教學時,教師先對學生進行分組。各小組學生根據自身的水平,采用拼圖閱讀的方式或者“閱讀圈”的形式開展劇本研讀活動。這樣,學生能夠進一步厘清人物關系,關注語言表達。國內外經典故事的內容較多,人物關系也較復雜。對此,教師要幫助學生進行劇本研讀,具體可從“Reading—Exploring—Appreciating—Presenting”四個環節入手,即閱讀、探究、賞析、呈現。
第一個環節是閱讀(Reading)。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劇本的主要情節并感知劇本內容。不同層次的學生可根據自身的英語基礎和認知水平,自主選擇思維導圖、表格、“主題翻翻書”(Lapbook)等形式,梳理故事的主要人物、事件和矛盾沖突。
例如,在教學The ugly duckling故事劇本時,教師設計了思維導圖(如圖1)和表格(如表1),為不同層次水平的學生提供參考。
學生通過略讀和查閱字典等方法,了解劇本的主要內容。思維導圖和表格等工具降低了學生閱讀劇本的難度,避免了學生因學習內容難度大而放棄的情況。
第二環節是探究(Exploring)。這一環節的主要任務是探索解析,精讀文本,分析故事人物的性格特征。例如,在教學The mermaid故事劇本時,學生需要了解美人魚、王子以及其他人物的性格特征。教師鼓勵學生利用不同的方式呈現自己的探究成果,如表格、思維導圖、“主題翻翻書”等。這些方式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第三個環節是賞析(Appreciating)。這一環節的主要任務是朗讀賞析,品讀人物語言。掌握語音,感知人物語言對于農村學生來說是一個難點。在這一環節,教師先引導學生分析戲劇人物的語言,關注語言本身。然后帶領學生欣賞、品讀劇本內容。學生通過多種形式,利用多種感官品讀故事。如采用以下品讀方式:初讀——合口讀;再讀——跟讀;精讀——配音讀;自選讀——選出自己喜歡的部分反復讀;分角色讀——和同伴讀。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深入理解和體會劇情,內化了情感。
第四個環節是呈現(Presenting)。這一環節的主要任務是呈現學習成果,并引導學生關注戲劇體驗,深化對戲劇的認識,如展示劇本脈絡、演繹劇本內容、模仿人物語言等。學生在反復研讀、賞析、探究和演繹等活動中,感受到自身與知識之間的互動,獲得了特殊的情感體驗。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將生活實際與故事情節連接起來,拉近課堂與生活之間的距離。對于農村學生來說,呈現是難度較大的環節。對此,教師應鼓勵學生根據自身情況選擇想要呈現的內容。學生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呈現作品,其英語學習能力和綜合語言能力都得到了提升。
(三)巧用教育戲劇范式,塑造人物角色
教育戲劇范式(Drama Convention)是教師將戲劇游戲或戲劇模式運用到課堂教學中,通過在學生之間開展互動游戲和活動,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加深理解的一系列理念、規則和方法的總稱。使用較多的教育戲劇范式有建構空間(Defining Space)、思路追蹤(Thought Tracking)、教師入戲(Teacher in Role)、故事棒(Story Whoosh)等。例如,在教學PEP《英語》五年級上冊Unit 3 What would you like? 中的Read and write時,可采用教師入戲的方式,有效引導學生進入課堂。教師先扮演Robin,與學生一起找出Grandpa與Wu Binbin喜歡的食物。在完成相關教學之后,教師融情入境,讓學生扮演Robin、Grandpa和Wu Binbin。學生根據自身實際情況選擇不同層次的任務:第一層次為直接表演文本內容;第二層次為續編或創編文本內容。由此,枯燥的閱讀課變得生動有趣。學生在模擬的情境中全身心投入,加深對所學內容的印象,更好地感知角色魅力。
三、創編劇本內容,提升思維品質
創編劇本時,需要將英語學科與其他學科進行融合,并充分利用教材、繪本或電影等素材,提煉其中的主題、句子和詞匯。教師可以在充分理解文本內容的基礎上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的組織和編排,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到活動中,發揮他們的主體作用。在劇本創作的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故事續寫或改寫,使語言理解與語言產出緊密結合。
例如,在PEP《英語》四年級上冊Unit 3 My friends的課本劇創編課中,各小組學生通過團隊合作,選擇不同的任務形式對課本劇進行仿寫、改寫或者續寫。學生分別從情節、人物、場景等方面入手,合作創編了劇本,其創新性思維、發散性思維等思維品質得到了較大提升。
四、生動演繹劇本,提升綜合能力
學生自主組建小組,開展分工合作,制訂表演計劃,其中包括劇本創編、道具準備、排練活動等。在這個過程中,每個學生都積極參與,發揮自身的作用。各小組選擇自己喜歡的故事進行創編,并利用課內外時間進行自主排練,小組之間互相討論和學習。教師利用課余時間,幫助學生改進表演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并提出相關建議。為了給學生提供一個好的環境,教師在教室或者校園內搭建舞臺,并在學校開展的各種藝術表演活動中,為學生提供上臺的機會,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提升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此外,教師還鼓勵家長參與活動,開展親子共讀、親子共演。
五、多維評價表演,助推持續學習
評價是學生英語學習中的重要環節。對于農村學生來說,評價顯得尤為重要。它不僅是一種甄別手段,還是一種鼓勵手段。在小組的演繹過程中,教師和其他學生根據評價表(如表2),從多個維度進行評價。評價結束后,師生共同推選出班級“優秀表演者”“優秀劇本”“優秀道具”等獎項,進一步激發學生對戲劇表演與英語學習的熱情。
教育戲劇融入農村小學英語教學,既有利于豐富農村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情境,還有利于提升農村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和英語思維能力,最終提升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實踐證明,英語教育戲劇能以獨特的形式影響學生,給學生帶來獨特的學習體驗。學生經歷從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從個體學習到合作學習、從封閉式學習到開放性學習、從單一學科學習到學科融合學習的轉變,實現了突破和跨越,獲得了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王初明.從“以寫促學”到“以續促學”[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7(4):547-556.
[3]王科文.基于教育戲劇的小學英語教學案例研究[J].教師,2020(9):81-82.
(浙江省樂清市柳市鎮第十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