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高校輔導員是大學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與管理的組織者、實施者和指導者,是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但現階段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還存在著問題和困境,如何提升輔導員職業能力水平是擺在高校面前的重大課題。近年來,以物理韌性、組織韌性、制度韌性、技術韌性和心理韌性建設為著力點的“韌性”理論不斷發展,為提升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提供了理論支撐。文章基于韌性理論,以提升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為目的,探討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提升的可行性路徑、措施。
關鍵詞 高校輔導員;韌性理論;職業能力
中圖分類號:G451.8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DOI:10.16400/j.cnki.kjdk.2024.3.021
A Study on the Path of Improving the Professional Ability of College Counselors Based on Resilience Theory
QIN Li, HUANG Linting
(Gu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ning, Guangxi 530003)
Abstract College counselors are the organizers, implementers, and guides of dail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management for college students, and are the backbon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for college students.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and difficulti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llege counselor team at present, and how to improve the professional ability level of counselors is a major issue facing universities. In recent years, the theory of resilience, which focuses on physical resilience, organizational resilience, institutional resilience, technological resilience, and psychological resilience, has continuously developed, providing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improving the professional abilities of college counselors. The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resilience, with the aim of enhancing the professional ability of college counselors, and explores the feasible paths and measures for enhancing the professional ability of college counselors.
Keywords college counselor; resilience theory; professional ability
1" 研究背景
高校輔導員作為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擔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大使命,輔導員不僅要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更要在“立德樹人”的基礎上促進大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這些都關乎著“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的重大歷史命題。國家歷來重視輔導員隊伍的建設,對高校輔導員的職業能力要求也在逐漸提高。當前,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建設取得了顯著提升,但也面臨一些突出問題。如何有效提升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不但是高校面臨的挑戰,也是對輔導員的重大考驗。
2" 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建設面臨的主要問題
《高等學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標準(暫行)》明確指出,輔導員職業功能包括:思想政治教育、黨團和班級建設、學業指導、日常事務管理、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危機事件應對、職業規劃與就業指導、理論和實踐研究等。高校輔導員的職業能力的建設面臨一些突出問題,這些突出問題主要分為“內因”及“外因”兩個維度,內因即問題源自高校輔導自身,外因即問題源自高校輔導員所處的外在條件。
2.1" 內因
2.1.1" 高校年輕輔導員隊伍的實踐經驗有限
高校輔導員擔任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大歷史任務,這對他們的職業能力提出了較高要求,具體表現在:輔導員要在意識形態、心理健康教育、科研力、創新力、突發事件處置、共情以及教學等方面均要具備相應的專業知識;輔導員要政治強、業務精、紀律嚴、作風正。然而,很多高校輔導員為剛剛畢業的大學生,其中部分高校輔導員并非思想政治等對口專業學生畢業,缺乏工作實踐經驗、管理水平有限、視野局促[1],未能在更大廣度和高度上把握高校輔導員工作,一時難以掌握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的難度、重點,這也增加了高校輔導員的職業能力建設的難度。
2.1.2" 高校輔導員對自身職業認同度有待提升
職業認同包括職業情感和職業意志兩個方面。在工作生活中,高校輔導員的社會聲望往往低于專任教師,在學校教職工中相較于專任教師存在感較低,因此可能造成一些高校輔導員對于崗位的職業熱情和職業自豪感逐步下降[2]。在實際工作中,高校輔導員雖然肩負著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重擔,有著引導學生全面成長的責任,但因輔導員工作的廣泛性,缺乏專任老師的學術上的專一性,因此高校輔導員被部分人認為是高校工作的“邊緣人員”,而這也挫傷了部分高校輔導員的職業認同感。
2.1.3" 部分高校輔導員自我創新意識有待加強
在新媒體崛起的大環境下,微信、抖音、微博等新媒體滲入生活的方方面面,但由于各種信息良莠不齊、學生辨識信息能力較弱,導致高校大學生群體易受網絡輿論影響,這需要高校輔導員具備從信息輿論引導角度幫助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規范學生行為活動,通過多種形式的宣傳思想工作更好地強信心、暖人心。但部分高校輔導員在應用新技術新方法上存在困難,在爭奪輿論主陣地的戰爭中,只能被動應對,不能主動引導,自我創新意識有待加強。
2.2" 外因
2.2.1" 輔導員隊伍培訓、培養機制有待完善
部分高校輔導員職業發展前景模糊,導致高校輔導員隊伍存在骨干力量流失的問題,而過多的骨干力量缺失將會影響高校輔導員隊伍的穩定性[3]。與此同時,對于年輕的高校輔導員的培養,部分高校未能形成完善的培訓、培養機制,使得新晉輔導員不能快速成長。如不能增強輔導員骨干職業信心,同時進一步完善培訓、培養體系,實現老帶新,將對高校輔導員隊伍的穩定及新晉輔導員職業能力的提升造成不利影響。
2.2.2" 輔導員招聘、考核制度有待健全
部分高校在招聘高校輔導員時過于追求重點高校的名牌效應,而忽略了對應聘者的職業認同 、職業能力及道德素養等方面進行全面考核。同時,未建立健全機制對輔導員進行科學的管理及評價,使得輔導員的工作業績及研究成果未能得到合理的評價,未能以考促改,不能充分肯定高校輔導員的能力亮點、并反饋其在職業能力中的不足,影響了輔導員工作積極性及職業能力的提升。
3" 基于韌性理論,提升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
針對上述現象,本文認為可采用韌性理論解決高校輔導員在職業能力建設中出現的問題和短板。20世紀70年代“韌性”被引入社會科學領域,2005年韌性的含義被進一步定義為:強調系統的自我恢復、抗干擾、和自組織學習等三種能力[4]。容志教授指出:韌性建設是一種“綜合集成的韌性”,其優化完善依賴于多元主體的協同聯動與積極配合,提出從物理韌性、組織韌性、制度韌性、技術韌性、心理韌性五個維度構筑韌性能力[5]。高校輔導員在職業能力提升過程中受到“內因”及“外因”等干擾,這些干擾因素是壓力、是風險擾動、是沖擊,會對高校輔導的職業能力的提升產生不利影響。為應對這些沖擊(各種不利因素),受沖擊的主體(高校輔導員)不但應具有抗干擾能力,更要具備自我恢復、提升能力和自我組織學習的能力。因此,為提升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建設,國家、學校和輔導員個人可在韌性能力建設上進行加強。本文按照韌性理論,從物理韌性、組織韌性、制度韌性、技術韌性、心理韌性五個維度構建韌性能力,解決高校輔導員在提升職業能力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短板,實現提升高校輔導員的職業能力的目標。
3.1" 優化物理韌性,夯實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提升的基礎
物理韌性是指空間內的資源配置、設計及有效管理,表現為地理、時間、空間、功能的合理規劃和適當的人力資源配置,它要求良好的穩定性、冗余性及可持續性。高校良好的設施、設備等物質資源的支持和人力資源合理的配置、規劃是提升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的基礎[6]。高校通過資源的合理優化,為高校輔導員的學習、培養、晉升提供良好的物質基礎,這可提升高校輔導員的業務水平,夯實其職業能力基礎;同時高校通過物理韌性的優化,保障、提升高校輔導員自身權益,通過優化配置,提升高校輔導員職業認同,清晰其職業發展前景,增強高校輔導員職業認同感及工作積極性,為高校輔導員的職業能力提升打下物質支持基礎。
3.2" 重視組織韌性,搭建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提升的平臺
組織韌性是指在壓力面前良好的組織適應能力及穩定能力,表現為合理、完善的組織規范和組織體制。合理組織框架的構建、多方的參與協同及高效組織能力都是其重要組成部分。組織韌性的構建既包括靜態的組織樹,又包括動態的組織鏈,其中靜態的組織樹要求有合理的組織設計,這包括高校對輔導員隊伍進行合理設計。通過對輔導員隊伍合理設計,使得輔導員新老交替有序,可穩定輔導員隊伍,優化輔導員隊伍結構,這為培養輔導員隊伍骨干力量并提升輔導員職業能力提供了支持。同時通過合理的組織設計,幫助高校輔導員更加精確地進行角色定位,實現思想政治教育角色及教師角色有機融合,提升職業能力。動態的組織鏈要求構建的組織能有效,甚至是高效的有序運轉,表現為高效率、效果好與效能佳、抗沖擊能力強,這要求高校合理安排輔導員組織工作,明確其在組織中分工,使他們相互配合、發揮其所長,高效、精準地完成各項工作,在應對不利影響因素時發生時能迅速響應、快速恢復,并實現輔導員職業能力的持續提升及發展。
3.3" 嚴格制度韌性,健全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提升的措施
制度韌性表現為制度理性和制度自覺的統一,制度理性及制度自覺統一在高校輔導員發展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平衡作用。通過制度韌性構建,可以有效減少在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過程中因個人行為選擇所產生的盲目性與偏倚。在強化制度韌性時應該強調:黨的引領機制、多元協同機制、多元主體參與是構建制度韌性基本要求,并且流暢的制度銜接及制度有效執行是良好制度韌性重要保障。黨和國家通過完善的相應的規章制度,構建好頂層設計為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明確了大方向,但仍需高校將其具體落實到日常的工作中。如高校應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充分落實國家制定的輔導員相關政策,減少輔導員隊伍建設過程中的偏差;應該嚴格執行輔導員招聘制度,選錄優秀的人才,嚴格考核制度,實現以“考”促“進”提升輔導員職業能力;要完善培訓、培養制度,以制度的力量保障高校輔導員學習、提升途徑通暢。
3.4" 提升技術韌性,革新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提升的方式
技術韌性指適應時代發展要求,采用新技術新方法應對壓力的能力。現階段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方法迅猛發展,微信、微博、QQ等通信工具已普及,高校輔導員要適應時代發展,提升技術韌性,重視新媒體作用,創新管理方式,懂得運用各種新媒體,搭建、完善微信、QQ、騰訊會議等各種信息交流平臺,及時發布信息、共享信息及反饋信息,做到信息準確、及時上通下達。另外,高校輔導員還應積極創新工作方式,主動接受、學習、適應新型媒體,通過新媒體發出高校輔導員隊伍最響亮的聲音,提高輿情處理及輿論引導能力,以實現在大學生群體中弘揚時代主旋律,傳播正能量。
3.5" 強化心理韌性,提高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提升的效能
心理韌性指成員在遭受重大壓力和不利干擾因素時能迅速恢復和成功應對并且發展仍然良好的過程。高校輔導員要重視心理韌性建設,在遇到挫折時,要有強大的心理韌性,有效、及時地應對這些負面情緒,提升自己對輔導員工作的職業情感和職業意志。另一方面,高校輔導員要重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對學生心理問題進行及時疏導,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安撫好、疏導好學生的不良心理問題,幫助大學生克服恐懼、焦慮和麻痹大意及僥幸等心理,當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壓艙石”。
4" 結語
高校輔導員擔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大歷史任務,高校輔導員職業能力的不斷提升是國家、社會、崗位需求,也是高校輔導員隊伍自身發展的內在需求,這對高校輔導員來說既是挑戰也是機遇。韌性理論從物理韌性、組織韌性、制度韌性、技術韌性、心理韌性五個方面構建韌性能力、提升輔導員職業能力,助力輔導員為國家立德樹人奉獻青春力量。
*通訊作者:黃琳婷
基金項目:2020年廣西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課題“突發公共事件下高校輔導員網絡輿論引導策略研究”(2020MSZ044);廣西財經學院2021年度黨建與思想政治工作課題研究成果“常態化疫情防控下輔導員工作視角的高校韌性增強策略研究”(2021SZB18)。
參考文獻
[1] 江艷.高校新進輔導員工作適應研究[D].武漢:中國地質大學,2022.
[2] 曾亞純.高職院校輔導員職業能力及影響因素實證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21.
[3] 劉萬里,蔡文蝶.基于立德樹人思想的高校輔導員隊伍的優化升級[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22,38(11):103-105.
[4] 清華大學.服務國家戰略,建設更開放、更融合、更有韌性的大學[N].中國教育在線,2021-06-15(003).
[5] 顏德如.構建韌性的社區應急治理體制[J].行政論壇,2020,27(3):89-96.
[6] 吳敏.高校輔導員工作質量管理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