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題項目:文章系福建省寧德市基礎教育科學研究2022年度課題“找準學生學習起點構建小學數學深度學習課堂的實踐研究”(立項批準號:FJNDKY22—86)階段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張家金(1977~),女,漢族,福建屏南人,福建省寧德市屏南縣實驗小學,研究方向:小學數學。
摘" 要:文章旨在探討如何關注學生學習起點,構建高效小學數學課堂。在數學教學中,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至關重要,因為它能夠幫助教師有效地設計教學過程并調整教學策略。教師通過提高對學習起點的關注度,可以有效滿足學生個體的探索需求,使數學授課質量得到提高。
關鍵詞:學習起點;數學授課;數學課堂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8918(2024)15-0093-04
數學作為一門重要的學科,在小學階段的學習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構建高效的小學數學課堂對培養學生的數學興趣、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至關重要。而關注學習起點是構建這樣一種課堂的關鍵因素之一。
一、 學習起點對數學授課的意義
小學數學是學生學習的起點,也是一門基礎性學科,在學生的學習生涯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學習起點是指學生開始學習某一學科的最初階段,它直接影響著后續學習的質量和深度。因此,學習起點對小學數學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首先,學習起點對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和積極態度至關重要。在小學階段,學生對待學習的態度和興趣形成的程度往往會對整個學習過程產生深遠的影響。一個良好的學習起點能夠通過趣味性和生動性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和好奇心,并建立起積極的學習動力。這種積極態度將會貫穿他們未來的學習生涯,使他們對數學保持持續的興趣,從而更好地掌握和應用數學知識。其次,學習起點對提高學生數學基礎知識和技能的扎實度至關重要。小學數學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良好的數學素養和基本的計算能力。學習起點是學生第一次接觸數學的機會,教師需要通過循序漸進的教學方法,有機地組織和呈現數學知識,幫助學生逐步建立起數學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一個穩固的學習起點能夠確保學生在后續學習中不出現重要知識點的遺漏和盲點,為他們打下堅實的數學基礎。
此外,學習起點對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至關重要。數學作為一門強調邏輯推理和問題解決能力的學科,要求學生具備清晰的思維和靈活的思考能力。學習起點需要提高對學生思辨精神的關注度,并積極利用具有啟發性的授課策略,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保持獨立思考。這種培養從學習起點開始,將會使學生在后續學習中具備較強的邏輯思維和創新意識,為他們的個人發展和未來職業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總之,學習起點對小學數學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它影響著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和態度,提高了學生數學基礎知識和技能的扎實度,有效訓練了學生個體的基本邏輯思維,同時強化了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需要提高對學習起點的重視程度,為后續的進一步授課做好準備,促進學生全面而健康地成長。
二、 從學習起點構建數學課堂的實踐路徑
(一)確定學生的學習起點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確定學生的學習起點是一項關鍵任務,它有助于教師制訂適合學生的教學目標、內容和方法。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首先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方式收集學生的基本信息。這可以包括預習作業、測試或問卷等,以了解學生的姓名、年齡、性別、愛好、特長等個人信息。此外,教師還可以詢問學生對新知識的預期、困惑和建議,以獲得對學生學習態度和需求的了解。這些信息可以為教師提供關于學生背景和興趣的線索,有助于教師制訂個性化的教學計劃。其次,通過開展引人入勝的導入活動了解學生的學習起點。通過設計趣味性高、互動性強的活動,教師可以激發學生對新知識的興趣和思考。觀察學生的反應和表現,教師可以評估他們對數學概念的認知水平和思維方式。這些觀察結果可以幫助教師調整教學策略,因為不同的學生可能有不同的學習需求和理解方式。此外,與學生進行積極的交流和溝通也是確定學習起點的重要手段。以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小數的意義和性質》為例,教師可以在課前通過問卷或小測驗收集學生對小數的基本概念、讀法和寫法的掌握情況,了解學生的優勢和困惑,為課堂教學做好準備。同時,教師也可以在課上通過情境導入引出小數,讓學生觀察生活中常見的小數,如價格、長度、時間等,思考小數與分數、整數之間的關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通過實物、圖片、動畫等多種方式展示小數的組成與數位順序表,讓學生探究小數點左右兩邊分別表示什么,每一位上的數字表示多少個計數單位,如何用小數表示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數。通過語音、文字、符號等多種方式講解小數的讀法與寫法,讓學生熟練掌握從左到右依次讀出整數部分和小數部分的方法,以及如何用兩位小數表示用“元”作單位的價格,如何用三位小數表示用“米”作單位的長度等。還可以利用比較、排序、化簡等多種方式講解小數的大小比較,讓學生探究如何根據小數點對齊,比較整數部分和小數部分來確定兩個小數的大小關系。教師需要積極利用觀察比較、提問引導、歸納總結等多種方式,引導學生發現小數的性質,利用0.1=0.10=0.100……等價關系來化簡小數或補足小數位數。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了解小數是一種特殊的分數,小數可以無限延伸,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之間的進率都是10;小數可以用直線上的點來表示等。在實踐授課階段,教師可以圍繞小數這一主題,在課程中不斷開展導入活動,激發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和交流,培養其自主探究和合作學習的能力。通過及時給予學生反饋和評價,可以有效肯定學生的進步和優點,為其學習起點的充分利用夯實基礎。
(二)根據學生的學習起點設計教學過程
小學數學是培養學生數學思維和解決問題能力的重要階段,而學生的學習起點各不相同,因此在設計教學過程時,教師應該充分考慮學生的差異和個性,以提供高效的教學策略。首先,根據不同層次的學生制訂不同難度的教學任務。教師可以通過對學生進行個性化的評估,了解他們的數學基礎和能力水平,然后根據評估結果設置不同層次的任務。對數學基礎較弱的學生,可以設計一些基礎性的練習活動,輔助學生有效鞏固數學知識的基本概念,同時訓練他們的應用技能;針對基礎較為優秀的學生個體,教師可以為他們設計一些具有挑戰性的問題,以此激活他們的創造能力。例如,可采用差異化任務教學,使各個學生都能夠全身心投入教學流程中,在符合自身水平的活動中實現自我成長的目標。其次,根據不同類型的學生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學方法。每個學生均存在自身的偏好類型,因此教師可以在實踐階段,積極采取多樣化授課策略,以滿足不同類型學生的學習需求。例如,對視覺型學生,可以運用圖表、圖形等可視化工具,幫助他們更好地理解數學概念;對聽覺型學生,可以通過口頭解釋和講解,提高對數學知識點的探索深度;針對偏向實踐的學生,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實用的操作性活動,讓他們親自動手解決問題。通過靈活運用不同形式的教學方法,每個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喜好和特點進行有效的學習,提高學習效果。最后,根據不同情境的需要提供不同資源的教學材料。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基礎狀態,為他們提供有效的資源內容,使其可以從多個層次上對知識點進行深入探索。例如,對學習基礎較差的學生,可以提供一些簡化版的教材或輔助材料,幫助他們逐步理解和掌握數學概念;針對學習基礎較好的學生,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內容,設計一些具有良好挑戰性的內容,使學生的基礎得到有效拓展。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應用多媒體和網絡資源,為學生搜索有用的資料或案例。通過此類方式,進一步增強學生的探索興趣,讓他們在應用材料的過程中,自行解決學習階段存在的問題。綜合分析,教師需要重視學生存在的客觀差異,并結合這種差異設計有效的教學流程,促使學生達到全面發展的理想目標。
以蘇教版五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用字母表示數》為例,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不同層次進行評估,并設計差異化教學任務,提供與情境相結合的教學材料。對基礎較差的學生,教師通過實物操作和圖形展示,引導他們理解字母可以表示特定的標志或數,如CCTV、KFC、A代表1等。然后讓他們在課本上找出含有字母的例子,并說出它們代表的意思,讓他們猜測或查找它們的含義,并嘗試用自己的話解釋。對基礎一般的學生,教師通過問題引導和討論交流,激發他們主動探究用字母表示變化的任意數或具有一定范圍的數,如a可以是任意自然數、小數、分數等,在具體情境中還有一定范圍。例如:甲、乙兩地相距280千米,汽車從甲地開往乙地,已經行駛了b千米,剩下的路程是(280-b)千米。這里b可以是哪些數?如果b=120或200呢?教師還可以提供一些含有變量或未知數的問題,如玲玲比媽媽小28歲,如果玲玲a歲,那么媽媽多少歲?如果玲玲6歲呢?讓他們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數量關系,并計算結果。對基礎較好的學生,教師通過拓展延伸和創新探索,培養他們運用字母表示數及含有字母式子表示數量、數量關系和公式的能力和習慣。例如:讓他們自己設計一些含有字母或未知數的問題,并嘗試解決或向同伴提問。如:一個正方形的邊長是a厘米,它的周長和面積分別是多少?如果a=5或10呢?讓他們自學省略乘號簡寫的方法,并注意區分相同或不同字母相乘時的寫法。如:a×4可以寫成4a或4·a;a×a可以寫成a2或a·a;a×b可以寫成ab或a·b等。
(三)根據教學反饋調整教學策略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根據學生的掌握程度和反饋信息,及時調整教學策略,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和發展潛力。首先,對那些掌握程度較高或快速完成者,教師可以在鞏固基礎知識的同時,給予他們更高層次或更深入的拓展性問題或任務。這樣的教學方法能夠激發他們進行深度思考和創新探究。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較難的問題,以此鍛煉他們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激發其挑戰興趣。其次,對掌握程度一般或有待提高的學生,教師可以在復習重點知識的同時,給予他們更多的練習或實踐機會。通過反復練習和實踐,學生能夠充分強化自身數學基礎。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為學生提供有效的引導信息,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知識。通過這樣的個性化教學方法,學生可以在實踐中提高自己的學習效果,并逐步提高數學能力。最后,對掌握程度較低或有困難的學生,教師應給予更多的關心和鼓勵。在回顧基礎知識的同時,教師可以進行個別輔導或補救性教育,針對他們的具體問題進行針對性的指導。通過與學生的交流和溝通,教師可以找到學生的學習障礙所在,并采取適當的教學方法來幫助他們克服困難。同時,及時給予他們鼓勵和肯定,增強他們的學習信心,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總之,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根據學生的不同學習起點和個體差異,靈活調整教學策略。通過對掌握程度較高的學生提供拓展性問題,對掌握程度一般的學生提供更多練習機會,對掌握程度較低的學生給予個別輔導和關注,教師可以實現針對性教學,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這樣的高效教學策略將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培養他們的數學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以蘇教版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折線統計圖》為例,教師在教學折線統計圖時,發現學生對折線統計圖的結構和特點有了一定的理解,但在繪制和分析折線統計圖時還存在一些困難。為了幫助學生克服這些困難,教師采取了以下的教學策略:
第一,為了讓學生掌握繪制折線統計圖的技能,教師可以先向學生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見的折線統計圖,如氣溫變化、股票走勢、運動員成績等,引導學生觀察和分析折線統計圖的特點和作用。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自己收集一些感興趣的數據,如自己的身高、體重、成績等,用表格或圖表的形式記錄下來。
第二,教師可以通過講解和示范,向學生介紹繪制折線統計圖的基本步驟和方法。教師可以用多媒體課件或實物展示折線統計圖的結構和要素,如標題、橫縱坐標軸、刻度、點和線等,并解釋它們的含義和作用。教師還可以用簡單的例子,如某班同學一周內每天的上課時間,演示如何根據數據表格繪制出折線統計圖,并注意選擇合適的單位長度、分配各點的位置、連接各點等細節。接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折線統計圖的變化趨勢,比較不同時間段的數據差異,分析數據背后的原因和影響,并提出一些有意義的問題,如:哪一天上課時間最長?哪一天上課時間最短?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差異?上課時間和學習效果有什么關系?如果下周每天增加半小時的上課時間,會對學習效果有什么影響?等等。通過這樣的問題,教師可以培養學生基于數據進行思考和推理的能力,讓學生不僅能夠讀懂折線統計圖,還能夠利用折線統計圖進行判斷和預測。
第三,教師可以設計一些有趣的練習題,讓學生以小組或個人的形式,按照教師給出的數據表格或情境,繪制出折線統計圖,并進行展示和交流。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和興趣,選擇不同的主題和難度,如動物的壽命、電影票房、體育比賽等。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用自己收集的數據,繪制出自己感興趣的折線統計圖,并分享給同學。教師在指導和評價過程中,要注意檢查和糾正學生繪制折線統計圖時可能出現的錯誤。
通過這些教學策略的調整,有效地提高了學生繪制和分析折線統計圖的能力和興趣,使他們能夠更好地利用折線統計圖來表示和解決實際問題。
(四)根據教學效果評價教學質量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學效果及時評價教學質量,以反思和改進教學方法和策略。首先,通過多種形式的考核和評估,教師可以了解學生的數學知識和能力的掌握程度和提高情況。這些考核和評估可以包括課堂測驗、作業、項目、報告等,以檢測學生對數學概念、技能和方法的理解和運用能力。通過分析考核和評估的結果,教師可以發現學生的優勢和不足,為后續教學提供依據。其次,通過觀察和記錄學生的課堂表現和參與情況,教師可以了解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和態度的變化和發展。這些觀察和記錄可以包括學生的反應、表情、言語、動作等,以反映學生對數學的情感和價值觀。通過總結與歸納觀察和記錄的內容,教師可以評估自己的教學方式是否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積極性,為后續教學提供反饋。最后,通過與同行或專家的交流和分享,教師可以了解自己的教學水平和存在的問題。這些交流和分享可以包括課堂觀摩、案例分析、研討會等,通過此類方式強化教師與教師之間的交流深度,使他們能夠充分借鑒教學經驗,為后續教學質量提升做好準備。總之,教師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根據教學效果,及時評價教學質量。
三、 結論
綜上所述,在小學階段的數學課堂中,教師應當注重提高自身技能,并積極整合專業知識,確保課堂效率能夠得到提高,為迎接未來的教育挑戰打下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俞麗春.小學數學認知結構的意義與建構[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2,23(12):86-88.
[2]戴津津.小學數學結構化課堂教學模式的研究[J].華夏教師,2022(36):40-42.
[3]殷玲玲.小學數學課堂教育質量評價的關鍵點選擇[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24(S2):68-70.
[4]賴任宏.小學數學說理課堂的教學策略探究[J].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教學與研究,2022(12):16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