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 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對數學教學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數學對開啟學生思維發展起著重要作用,教師應關注學生數學能力的培養,尤其要關注思維發展和問題解決的能力。應充分發揮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作用,利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及手段,全面提升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數學課堂效益,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基于此,本文在核心素養的背景下,就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進行有益的探究。
〔關鍵詞〕" 核心素養;問題解決能力;培養策略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4)" 08" " 094-096
小學數學是一門邏輯嚴密、概念抽象的基礎學科。它要求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應具備一定的運用數學邏輯觀點、借助數學思維分析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用數學思維這把鑰匙,開啟神秘的數學世界的大門,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采取合作交流探究問題解決措施,讓學生逐步掌握設想、猜想、分析及探究問題的能力,開展相互交流溝通,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積極進取,探索數學知識世界的奧秘,享受學習數學的樂趣,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能力,實現教學目標,真正地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一、營造氛圍質疑問難,增強學生提出問題能力
(一)創設平等愉快氛圍,讓學生善于思考
愉悅寬松和諧平等的課堂氛圍是學生積極主動啟迪思維的前提。它能讓學生輕松愉悅,心理自由自在,消除緊張感,沒有心理負擔,完全處于一種友好平等的氛圍中。教師對學生平等友善,給學生以平易近人的親和感,學生就能精力充沛,心情舒暢,注意力集中,思維以一種生動活潑的狀態呈現在課堂上。此時,教師鼓勵學生敢想敢問,面對未知世界敢于質疑,甩開束縛大膽創新,沉浸深入地思考,敢于充分發表個人的獨特見解,發揮巨大潛能,實現師生間知識、思維、情感的同頻共振。例如,在人教版六年級下冊《圓柱和圓錐》一課的教學中,教師讓學生自己比較一下,然后思考判斷圓柱和圓錐的異同點。學生因第一次自然生疏地接觸這些內容,教師需對他們予以肯定,哪怕其思考不周全或犯錯,教師也應熱心鼓勵,為他們營造敢于質疑問難的學習氛圍,培養學生的質疑批判思想。同時,應讓學生認識到為了探取新知允許犯錯。根據學生想象豐富但空間能力弱的特點,教師應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對教材實施教學,引導他們敢想敢質疑敢表達,學會質疑,敢于批判。
(二)養成質疑問難習慣,讓學生勤于思考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學生對一個事物有了興趣,才會有追求探究新知的不竭動力。學習探究新知實質上是一個比較漫長的歷程,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和棘手的問題,讓學生心中有一股使不完的力量,是保證他們能堅持學習的基礎,讓他們喜歡質疑問難的前提條件,就是要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學生一旦愛上這門學科,就會自主學習,主動思考,就會質疑問難。
(三)掌握方法學會質疑,讓學生提升能力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苯處煈捎谩笆隰~”“授漁”的不同方法,讓學生學會質疑,提出有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釋疑,這才是教師教學的最終目的。教學中最大的亮點,是要引導學生產生思維的碰撞,想質疑、敢質疑,更應該會質疑。學生在校學習,對其影響最大的就是教師,因此,教師勤學好問,以身作則,引導學生善問,久而久之,便會幫助學生明白學知識應無處不問、無時不問,養成喜愛提問的習慣。讓學生促進思考提升能力最好的做法是質疑,它是發展思維、獲得進步的重要條件。在課堂上,教師應積極點撥,引導學生主動提問題。把讓學生質疑作為師生、生生之間相互交流的過程,將其作為幫助學生不斷獲得知識技能、提升自主學習能力的過程。
二、創設豐富有效情境,增強學生探究問題能力
小學數學教學內容十分廣泛繁雜,學習過程單一、枯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往往提不起興趣,而創設豐富有效的情境是讓學生進取、走向數學知識的橋梁。它把學生的生活實際與數學邏輯聯系起來,是把厚重凝固的數學知識變得鮮活可感的生命形態的一個載體。學生在學習中有了這個重要的載體,就能啟迪思維、激發情感,引起共鳴,產生同頻共振,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進一步激發好奇心,提升求知欲望。這樣,學生自然而然就實現了將數學知識從抽象到形象、由枯燥單一變為多樣有趣的交流轉換的過程,從而促使其在數學課堂上喜歡學、懂得學,還會學得好。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潛心鉆研、精心設計,創設豐富有效的情境,把教學探究的問題和讓學生實現的學習目標植入具體可感的載體中,讓學生實實在在地親歷所創設的現實生活情境,觀察分析歸納抽象出數學規律,演繹建立數學模型的全過程,讓學生全身心投入,陶醉在數學知識探索中,自主快樂地獲取數學知識和方法,點燃探知的激情,擦出思維的火花,展現出學生的靈氣,演繹出精彩的課堂。
(一)創設生活情境,探究感悟數學的實用性
華羅庚說過:脫離實際會讓人們對數學產生枯燥乏味、神秘難懂的感覺。因此,教師應挖掘數學資源,創設具體生活情境,讓數學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在創設生活情境中,引出數學問題,發現分析概括其抽象的規則。讓學生在其間理解品味感悟學習數學的價值,主動投入學習數學、探究數學奧秘之中。例如:在執教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數學《統計》一課時,首先教師在一邊旁白:“同學們,校園里開滿五顏六色的花,很美,現在老師帶大家走一走,瞧一瞧。”(主題圖出示)“你一路看到多少花?你想提出什么問題?”然后以“我們校園盛開幾種花,每種花有幾朵”作為話題,進行統計知識研討;學生有了初步的統計知識,掌握統計方法后,教師接著再設計“全班的愛好運動”“觀看電視節目”等統計練習,最后結合學校慶?!傲弧被顒訙蕚渌@一實際問題,讓大家出主意、各抒己見,通過問卷方案、現場調查、實用方法進行統計。這些事發生在身邊,件件有趣,聽起來親切,學起來積極,讓學生在掌握統計知識與方法的過程中,深切體會到數學就在自己的生活中、在各自的身邊,感受到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魅力。
(二)創設問題情境,探究領會數學的多樣性
學生的思維是在有了問題后開始的,并會在不斷分析解決一系列問題中發生改變,得到進一步發展。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多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創造數學問題給予學生思考,鍛煉學生探究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數學世界的探索研究中放飛自我,張揚個性,在變幻莫測的數學學習中,張開翅膀不斷地發揮想象,享受學習數學知識的樂趣。以人教版一年級下冊數學《認識人民幣》的教學為例,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了各種幣值的人民幣后,結合超市營業員的工作創設了購物問題情境:小杰買了一塊8角錢的橡皮擦,在他的錢包里有人民幣1角、2角、5角、1元、5元,而沒有8角的人民幣,問小杰該怎么辦呢?應怎么付錢呢?問題一出,學生一起討論交流,想出了很多種辦法。就這樣,一個好的問題就像一石激起千重浪,點燃了學生思維的火花。教師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引導學生提出合理科學、新穎獨特的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樣的教學,讓學生學會了學習,體會了成功,領略到解決數學問題的多樣性。
(三)創設故事情境,探究感受數學的趣味性
把情節、情感與知識編寫在故事中,能吸引學生的眼球,增強學生的記憶。一個形象生動、詼諧有趣的故事會深深地印記在學生腦海里,令其終身難忘。人教版數學教材中編排了許多有趣美麗的童話故事。像“小熊的一家”“熱鬧的小河邊”“小兔蓋房子”這些故事,都是學生熟悉、喜愛的生活情境。教師充分利用教材資源,讓學生沉浸在充滿童趣童真童愛的情境中,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探索數學知識的奧秘。以人教版二年級上冊數學《認識時間》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為了幫助學生明白1小時=60分這一知識,講了一個小故事:一個鐘媽媽有兩個兒子——胖懶哥時針和健瘦弟秒針,鐘媽媽要求倆兒子跑步一小時鍛煉身體(課件演示)。過了一小時后,媽媽看看倆兒子跑了多少,發現“胖懶哥”才走一間格,健瘦弟已繞行一大圈。生動有趣的故事情境給數學問題融入濃郁的童趣,""學生很快理解掌握了1小時=60分的生活知識。
情境創設除了以上所說,還有猜想情境、設置懸念、組織游戲、媒體播放等等。創設有效的情境,可讓學生的注意力被牢牢吸引,全神貫注用心思考,神情時而變得困惑,時而變得高興,情感跌宕起伏,猶如遨游在數學的海洋里,感受數學、運用數學、創新數學。
三、動手實踐合作交流,增強學生解決問題能力
數學新課標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加強操作,以有利于學生主動探索學習。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積極挖掘本土教學資源,調動學生多個不同的身體感官參與學習活動,開啟大腦思考,張開嘴來表達交流,讓學生獨立自覺用所學知識動手操作,親歷數學實踐,解決數學實際問題。
小學生從形象思維逐步發展到抽象思維,但整個小學階段仍以形象思維為主。小學生好奇心重,活潑好動,只有在實際操作中動手數一數、量一量、擺一擺、畫一畫,才能逐步體會和理解形數之間的關系。學生主動操作,易于激發其對數學的興趣,建立和形成表象,很好地理解知識,拓展發展思維,為解決數學問題奠基思維基礎。這是一種提高學生學習數學解決問題能力的有效途徑。
例如,在執教人教版五年級上冊《平行四邊形的面積》一課時,教師精心設計,引導學生合作交流,動手實踐操作,驗證計算平行四邊形面積方法。
師:大家已經學習掌握了計算長方形面積的知識,懂得面積與它的長寬有直接關系。那么,新的問題來了,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與什么東西有關系呢?大家能不能一起猜一猜?(屏幕出示平行四邊形圖形)生A:平行四邊形的邊;生B:平行四邊形底與它的高;生C:平行四邊形的對角線……師:好,大家敢于猜想,敢于假設,這些答案對不對呢?我們就用手中的學具驗證一下。以小組為單位開始交流合作,看看能不能發現和找到解決這個平行四邊形面積的新方法。(教師提供平行四邊形的活動框架,巡視點撥,指導小組活動)等待下一步各組學生匯報交流情況,各自驗證過程。師:大家在猜想中,各自是如何驗證的?在這個過程中你們有什么新發現?實物屏幕展示(剪拼的細節)。引導學生描述剪拼的重點:1.你剪拼時是怎么剪的?為啥要剪開?2.你拼成這個圖形與之前的平行四邊形有什么變化?3.你是怎樣推導出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
在課上,學生是課堂的主人,教師則是組織引導者,學生一起動手操作討論探究,教師應盡可能多地給學生提供共同參與學習的機會,從而形成師生間參與、同學間參與、個體與群體間參與的生動活潑、積極有效的教學局面,促進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提升。
總而言之,在數學教學中,學生要對未知、疑惑的知識敢于提問,師生在共同發現問題時,不斷對問題進行分析思考探究,加深和擴大學生對數學問題的認知,讓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提升。教師應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數學,創設有效的學習情境,親歷動手操作,讓學生善于思考問題、解決問題,提升數學核心素養,促進小學數學教學不斷發展。
參考文獻
[1]章靜.核心素養導向下小學數學課堂中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J].數學大世界(中旬),2018(9):48-49.
[2]陳思青.有效構建小學高年級數學優質課堂[J].數學大世界(中旬),2017(4):18.
[3]張琪.智慧教室環境下基于數學模型的PBL教學法對小學生問題解決能力的影響探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