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道金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推進,數學文化在當前高中數學教學中的價值越發突出.文章從“情境導入,體現數學魅力”“活動設計,綻放數學生命力”“關注體驗,彰顯數學理性美”“解題教學,提升文化底蘊”四方面具體闡述了如何將數學文化滲透在數學課堂教學中,以提升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關鍵詞:數學文化;情境;體驗
數學文化并非單純指數學學科或數學史,還包括數學精神、歷史、方法、思想等,這些都屬于數學文化的范疇.M·克萊因認為:數學文化是人類智慧與創造的結晶,它以自己獨特的思想體系保留并記錄了人類發展的歷史文化進程[1].因此,數學文化既是傳播數學思想方法的方式,又是傳遞現代社會信息的載體.
1 情境導入,體現數學魅力
近年來,情境教學取得了顯著的成效.數學課堂的導入環節,若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擇取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美好景象作為情境素材,再配以豐富的解說,常能有效激起學生的探索欲,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將數學學科與美學、語言學、文學等有機融合,體現數學魅力.
案例1 “圓的方程”的教學
課堂伊始,教師以中國古代外圓內方的銅錢以及奧運會五環標志作為情境素材,讓學生在古今中外交相互映的生活知識中體驗圓的獨特美.這種設計,一方面為揭示教學主題,另一方面彰顯出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奧運五環讓學生聯想到北京奧運會,體會到祖國的繁榮昌盛.
除此之外,關于數學文化的滲透,還可作如下設計:
借助多媒體播放美妙的音樂,同時呈現陽光下綻放的向日葵、圓形陶器、圓形剪紙、中國結、圓形建筑等圖片.學生在用眼睛、耳朵體驗圓的美好的同時,教師旁白:“這個世界因為有了圓而變得更加美好,圓在我們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它是美的化身.希望我們每個同學都能像圓一樣包容、接納他人.”
上述情境,教師通過層層鋪染的方式逐層推進,讓學生通過各個感官來體驗圓的文化特性,這是滋養學生心靈的教學方式,也是促使學生成長的原動力.隨著情感的投入,學生會自然而然進入主動探索的狀態,并將所得所感有機地納入原有認知結構中,為建構新的認知體系奠定基礎.
王之渙的《登鸛雀樓》以景抒情,其中“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句詩,揭示了想要看到千里之外的美景,需要登高,那么究竟需要登上多高的樓呢?帶著此問學生自發進行了小組合作學習.學生各抒己見,提出這樣一個疑惑:遠古時代的人是怎樣測量出遠處無法觸及的物體的高度與距離的呢?比如,月球.
帶著這個問題,學生到網上搜索、查閱資料.隨著思維的發散與知識的拓展,學生在應用圓的方程解決實際問題方面有了新的突破.這種學習方式,既體現了深度學習,又彰顯了回歸自然的教學方式.學生在這種情境下學習與思考,可進一步優化數學素養,提升數學文化素養.
2 活動設計,綻放數學生命力
心理學家皮亞杰[2]認為:“一切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與興趣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興趣對學習具有調節作用,它可支配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是促進目標實現的基礎.”課堂上,高質量的活動設計可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自主進入數學文化的王國,體驗數學學科強有力的生命力.
案例2 “立體幾何”的教學
立體幾何對于學生而言比較抽象,在數學文化滲透的基礎上設計教學活動,可作如下引入:帶領學生背誦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要求學生用數學知識闡述這首詩的時間與空間,從中體驗自然的神奇,讓學生從詩歌中對立體幾何產生敬畏之心.至于三維空間的秘密,就是本節課將要著重探索的內容.
將古詩詞作為數學教學活動的研究內容,不僅體現出學科之間的聯系,還從很大程度上激發了學生的探索欲,學生從中也感知到數學學科的魅力,這對提升學習品味具有重要意義.數學文化的滲透,讓該活動設計綻放出新的生命力.
3 關注體驗,彰顯數學理性美
數學體驗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通過個體認知、行為等的參與,對數學事實產生的理性認識.教學實踐告訴我們,良好的數學體驗會帶給學生愉悅感,從而提高學習效率.因此,體驗式教學在近年來也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視.作為一線數學教師,應盡可能打造生動、活潑、有趣的課堂,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并獲得更多成就感,也讓課堂充滿理性之美.
案例3 “排列與組合”的教學
為了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獲得更多學習體驗,本節課筆者設計了以游戲的方式實施教學.首先將學生分組,每組5名學生,并給每位學生分別按1~5編碼,要求各組學生分別坐到標有1~5數字的椅子上,每組只能有兩名學生和所坐的椅子編號一致,求每組學生有多少種不同的坐法.
當教師說完游戲規則時,學生表現出了極高的參與熱情,各組學生爭先恐后地去嘗試、分析與思考,短短幾分鐘的時間,學生就通過活動體驗獲得如下結論:首先選定與條件相符的兩名學生坐在相同編號的椅子上,這種坐法有C25種,而后剩下的三名學生需要坐在與自己的編碼不一樣的椅子上,這種情況有兩種,再結合乘法原理獲得結論2C25=20(種).
學生通過自主分析,獲得了解決問題的辦法.若想在課堂中滲透數學文化,教師可在此時改編問題,鼓勵學生自導自演如下問題:①如果甲同學確定坐在1號椅子上,有幾種可能?②如果乙同學不坐在5號椅子上,有幾種可能?③如果數學老師也參與進來,在不改變原來5名學生位置的情況下,又存在幾種可能?
隨著問題的逐漸深入,學生的思維也變得更加深刻,整個教學過程充滿了生活氣息與文化底蘊,學生通過參與坐椅子活動,切身體驗到數學源自生活、高于生活、服務于生活的價值與意義.
4 解題教學,提升文化底蘊
數學文化在人類文化發展歷程中一直充當著重要角色.近年來,隨著新課改的推進,高考試題也越來越靈活,高考試卷中都有數學文化的身影.這就要求教師在日常解題教學中要注意數學文化的滲透,讓學生通過解題不僅能更好地掌握知識與技能,還能提升文化底蘊,并從中獲得良好的人格品質.
數學史是數學文化的載體,在例題中融入數學史、數學家小故事、知識發展史以及古典名題等都是滲透數學文化的表現[3].
案例4 數學史融入例題的教學
如圖1,此為希波克拉底所研究的幾何圖形,該圖由三個半圓組成,三個半圓的直徑分別是Rt△ABC的斜邊BC,直角邊AB,AC,將△ABC三條邊所圍成的區域(陰影部分)定義為Ⅰ,黑色部分定義為Ⅱ,其他部分定義為Ⅲ,若在圖中任意取點,并將該點取自Ⅰ,Ⅱ,Ⅲ部分的概率分別記作p1,p2,p3,那么,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p1=p2
B.p1=p3
C.p1=p2+p3
D.p2=p3
希波克拉底是學生耳熟能詳的人物,他的“希波克拉底誓言”是醫護工作者職業道德圣典,他所研究的月牙形幾何問題較多,借助他所提出的關于月牙形幾何面積問題——月牙定理,一方面考查學生的幾何直觀、理性分析與運算能力,另一方面通過這個問題拓展學生的視野,滲透數學文化.
總之,教育是基于生命的事業,是直面人的教育.因此,我們應將數學教學提升到生命的層次.如,通過教學情境的創設為課堂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為傳播數學文化、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奠定環境基礎;也可通過豐富的活動,讓學生體驗數學的活力與生命力,將數學文化滲透在解題教學中,潛移默化地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與文化素養.
參考文獻:
[1]克萊因.古今數學思想:第一冊[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79:23.
[2]皮亞杰,英海爾德.兒童心理學[M].吳富元,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44.
[3]陳慧玲.論新課程背景下數學史與中學數學教育的結合[D].武漢:湖北大學,2006.
課題信息:江蘇省中小學教學研究第十四期重點資助課題“數學文化融入高中數學‘閱讀板塊的教學現狀及實現路徑研究”,課題編號為2021JY14-ZA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