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要:以問題為導向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是新時代人才培養的理論指導和實踐遵循。以問題為導向就是抓住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過程中的核心優勢,但當前高校在人才培養理念、培養模式、培養體系以及培養管理方面普遍存在一些問題,弱化了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成效。因此,各高校需構建以問題為導向,以人才為主體、導師為主導、學校為統領的三位一體培育模式,以此促進拔尖創新人才教學改革,提升拔尖創新人才的綜合創新能力。
關鍵詞:問題導向;拔尖創新人才;三位一體;培育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0?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1002-4107(2024)05-0043-04
拔尖創新人才作為引領國家經濟建設、推動社會發展的高層次人才,對強化國家科技戰略力量、加快實現民族自立自強起著關鍵支撐作用。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的“必須堅持問題導向”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教育強國,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提供了理論指導和實踐遵循。以問題為導向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發現問題的敏銳性、認識問題的科學性、解決問題的自覺性正成為深化我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的時代趨勢。本文面向全國高校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以江南大學機械工程學院為立足點,在分析人才培養過程普遍存在問題的基礎上,以系統思維為指導,探尋構建基于問題導向的“三位一體”拔尖創新人才培育模式。
一、以問題為導向培育拔尖創新人才的核心優勢
拔尖創新人才是我國為建設創新型國家而提出的。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正式提出把“造就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作為教育工作的一個重要目標。黨的十七大報告重申了高質量的創新型人才對于民族、國家發展的重要性。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人才強國戰略,在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提出要“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學界目前雖然對拔尖創新人才的內涵還沒有達成共識,但已形成共識的是拔尖創新人才是創新人才中的佼佼者,他們敢于創造、勇于創新,具有突出的創新構想和創新能力, 是科技進步、社會發展的主要推動者與領軍者。
以問題為導向就是以矛盾為抓手解決問題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毛澤東同志曾說,“問題就是事物的矛盾。哪里有沒有解決的矛盾,哪里就有問題”[1]。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每個時代總有屬于它自己的問題,只要科學地認識、準確地把握、正確地解決這些問題,就能夠把我們的社會不斷推向前進。”[2]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核心就是培養其具有發現問題、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問題為導向的世界觀與方法論與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目標具有內在的契合性。
以問題為導向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就是抓住了培養問題的“牛鼻子”。拔尖創新人才的培養方式具有多維性,但問題的關鍵是如何培養他們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問題而言,有根本與非根本之分,有表象和深層之別,有緊要程度和實踐差異的不同,需要科學分析、準確判斷、精準施策,這恰恰是發現問題、認識問題、解決問題的完整過程。以問題為引領,從紛繁復雜的問題中發現本質問題、關鍵問題,以問題的發現為起點、以問題的解決為終點培養拔尖創新人才就是抓住了問題的根本。
以問題為導向,提高拔尖創新人才發現問題的敏銳性。愛因斯坦曾說,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提出問題首先是發現問題,發現問題的根源在于對問題的敏銳性,而敏銳性的養成則需要好奇心。好奇心是個體在認知世界過程中表現的對未知事物積極探索的心理傾向或內部動機,是推動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燃料器,是判斷一個人是否具有創造力的重要標志。好奇心表現的是對世界及人自身為什么如此的驚異之心,是強烈問題意識所驅動的探究之心,是捕獲科學問題的敏銳之心。以問題為導向激發的好奇心,是提升拔尖創新人才發現問題敏銳性的內在優勢。
以問題為導向,提升拔尖創新人才認識問題的科學性。問題是啟動人們認知活動的動力源,沒有問題意識,人類的創新活動就可能成為多余。認識問題的科學性是指主體能夠把握問題的本質屬性,正確反映問題本身。“問題相對于已知和未知,是認知主體對認知對象已知狀態與未知內容之間的差距、矛盾的主觀反映”[3]。以問題為中介,搭建已知和未知的橋梁,以科學的研究方法探索二者的關系,就成為提出新思想,形成新理論,找到新路徑的必由之路。科學史上大量的科學理論都在證明著一個事實:以問題為導向的科學研究,往往是走進科學新視野、發現科學新奧秘的鑰匙。由問題主導的科學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認識目標的不確定性,以問題目標的最終實現引領著認識過程的科學性。
以問題為導向,增強拔尖創新人才解決問題的自覺性。科學問題的解決,絕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科研工作者以諸如科學精神、社會責任、歷史擔當等作為展開持續研究的精神動力。對此,美國心理學家斯滕伯格認為,有些人盡管天資卓絕,但因缺少社會責任感,難以擔當國家和社會的大任,因而不能成為理想的拔尖人才。以問題為導向的科學研究,雖不能保證研究者在面對困難時能有持續奮進的自覺性,但與其他的培養模式相比,因為是出于對問題的好奇,故能夠在更深的程度上增強研究者解決問題的自覺性。
二、以問題為導向培育拔尖創新人才的現實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在自主培養人才方面,我國“雙一流”建設大學在激烈的國際人才競爭中肩負著比過去更為重要和艱巨的歷史使命。如何在現有的培育模式中發現問題并找到癥結,已經成為各高校研究生教育教改的重要環節。
江南大學是由教育部、江蘇省人民政府共建的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其機械工程學院是我國最早開展食品機械、包裝工程專業人才培養的單位,在國內輕工機械、包裝工程等領域享有很高的行業知名度,是國內該領域創建最早、基礎最好、覆蓋面最廣的高級技術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基地。目前已經擁有機械工程一級碩士點和博士點,包裝工程二級學科碩士點,機械工程、機器人工程兩個碩士專業學位,機械工程和包裝工程入選首批國家“雙萬計劃”一流本科專業名單。機械學院深知在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背景下,其在探索培養具有中國特色的機械行業的拔尖創新人才中所擔當的歷史使命和責任。為此,學院建成了本、碩、博一體化的生命健康專業人才培養體系;建有教育部虛擬仿真實驗項目平臺等優質教學資源,有教育部“卓越工程師計劃”首批試點專業和首批“雙萬計劃”一流本科專業,并通過了國際工程教育認證,創新人才培養取得了明顯成效。但學院在研究生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方面依舊存在著諸多問題,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我國高校研究生教育普遍存在的現實問題。
(一)培養理念:創新人格塑造理念的普遍缺失
創新人格是吉爾福特在1950年首次提出和使用的一個概念,是指高創造性個體在創造性行為中表現出的品質類型。如個體具有的好奇心、開放心態、勇于挑戰和冒險、獨立自信等特質,屬于創造力中的非智力因素。創新人格對創新主體進行創新活動具有重要的驅動和調控作用,可以預測一個人在相關領域所能取得的創造性成就。在目前高校的研究生培育過程中,普遍存在研究生創造性人格塑造缺失的現象。主要表現為以下幾方面。
首先,研究生培養方案對創新人才培養要求的模糊性。高校研究生院負責研究生培養方案的制定和監督,各二級學院則是方案的具體執行者。就目前而言,我國高校在提出研究生的培養方案時注重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培養,但缺乏明確培養要求,在塑造創造人格培養方面幾乎是空白,因此二級學院自然也不會將與此相關的內容置于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中。
其次,導師在培養過程中的自發性。創造力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種能力,而人格則是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獨特的心身組織,所以創新人格不是一種本能特質,而是在社會實踐過程中逐漸塑造的結果。研究生導師在教學和科研的過程中,潛意識地喜歡和引導具有創新人格的學生,但大部分導師缺乏相應的理論指導,對優秀研究生創新人格的塑造具有自發性和偶然性。
最后,研究生學習過程的非主動性。主動性是個體按照自己規定或設置的目標行動,而不是依賴外力推動的行為品質。參與導師課題,撰寫研究論文雖然是研究生的必要功課,但對于絕大多數人而言,這是保證畢業的過程而非塑造自身創新人格的過程。研究生在參與導師主持的課題和進行的相關實驗過程中明顯缺乏主動性和創造性。
(二)培養模式:“母雞帶娃型”主導下的“雁陣型”匱乏
“母雞帶娃型”模式是指由導師主導下的學術團隊的人才培養特征,該模式最大的特點是團隊成員幾乎以分散自主狀態跟隨導師從事科學研究,除導師外,團隊成員中缺乏或是沒有明確的能夠引領研究方向的拔尖者。該模式是當前高校普遍存在的研究生培養模式。而拔尖創新人才的拔尖特性,決定了培養模式需建構為一個“雁陣型”模式,即以注重選拔頭雁來培養拔尖人才。頭雁在性格上具有學術研究的好奇心和責任心,在實踐行動上具有團隊的引領力和凝聚力,既可以助力導師、激勵團隊完成科研任務,又可以鍛煉自身,塑造創新人格。很多學術團隊也有導師根據學生能力確定的得力助手,但這些助手大多有頭雁之名卻無頭雁之實,且具有不確定性。因為他們的任務不是在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方面,而是在傳達導師要求,組織師門成員從事科學實驗等,在科學研究方面基本沒有起到帶頭示范作用,也沒有產生雁群效應。
(三)培養體系:學科、學位、專業的非一體化銜接
學科、專業是人才培養的基礎和載體,高校學科專業的設置和建設決定了一所高校的人才培養規格和水平,對教育教學資源的配置起著基礎性作用。拔尖創新性人才培養的內在要求是將學科優勢、科研資源轉化為人才培養優勢。當前,在高校中普遍存在“學科、學位點、專業銜接不夠、相互脫節的問題,導致學科建設對學位點、專業建設的引領和促進作用不足,學科、學位點、專業三者資源投入分散、共享度低,科研平臺對高層次人才培養貢獻度低等問題,制約著高校高層次創新性人才培養”[4]。與此同時,研究生導師在人才培養方面相對較封閉,學院的學科優勢、科研資源基本局限于相關學術團隊內部,即有的培養體系在學科、學位、專業之間還未達到實質上的一體化,難以鼓勵交叉學科、橫斷學科、邊緣學科等的綜合問題研究,這時,以問題為核心引領科學技術發展的拔尖創新人才培育就顯得困難重重了。
(四)培養管理:教育管理的協同育人能力薄弱
2022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為誰培養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始終是教育的根本問題,要堅持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拔尖創新人才的培育過程,是以問題為核心的綜合能力的培養過程,這個過程需要學校為人才培養工作營造良好的科研氛圍,將立德樹人、培根鑄魂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和科學研究的全過程,實現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拔尖創新人才。“三全育人”是育人和育才相統一的過程,是社會主體和學校主體相協同的過程。以科研問題為中心構建協同育人機制,一直是高校努力的方向,但由于不同部門、不同行業之間管理方式的差異性,高校與其他單位建立的協同育人機制無法達到預期目的,以協同方式培養創新人才的方式還有待深化。
三、以問題為導向的拔尖創新人才培育模式
面對全球科技變革深入演進的時代浪潮,習近平總書記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指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歸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要更加重視人才自主培養”“加快扭轉教育功利化傾向,形成健康的教育環境和生態”。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我國人才培養工作作出的戰略指引。
拔尖創新人才的核心在創新,人才培養的關鍵在于培養其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即培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現有模式成就的基礎上,可應用系統思維,構建以問題為核心,人才為主體,導師為主導,學校(學院)為統領的三位一體培育模式,以此深化創新人才培育的教學和科研工作。
(一)以人才為主體,塑造具有提出問題能力的創新人才
無論是社會科學領域還是自然科學領域的真問題、大問題,都隱藏在復雜的現象中,發現和解決問題需要必要的條件和能力。亞里士多德曾對古希臘為什么能夠在哲學(包含科學)上取得輝煌的成就做過思考,他認為哲學家(或科學家)具有的驚異、閑暇、自由特質是其重要原因。因為驚異提出了問題,閑暇創造了思考空間,自由成就了靈感。而今,這些特質依舊是培養拔尖創新人才不可或缺的基本元素。
首先,要培養人才對科研問題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創新的源頭。200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戴維·格羅斯說:“基于好奇心,尋求對世界、對物質的起源和架構的了解,是人類作為靈長類動物的核心特質。”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需要轉變傳統意義上以知識學習和考核為主要內容與以研究生畢業論文為核定目標的教學方法,營造好奇心驅動下的學生自主學習、自我思考的學習氛圍并進行學術引導,通過組織學術沙龍、學術研討交流、社會實踐等具體措施,不斷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能力。
其次,要重視人才的社會責任感教育。社會責任感是拔尖創新人才的核心素養。科學技術作為強大的生產力,使得科技工作者對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拔尖創新人才因其卓越的科技成就,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是顯著而深刻的。無論在哪種社會文化背景下,對擁有大量資源的拔尖創新人才而言,培養其承擔社會責任都是十分必要的。為此,需要在教育思想和觀念上,堅持“立德樹人”的教育理念,貫徹“知行合一、德才兼修”的培養方向,以為學和為人統一為目標,在科研教學過程中一以貫之地塑造學生的學術精神和學術誠信,既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能力和探索能力,又能規范其學術倫理道德,為拔尖創新人才未來服務國家、服務社會奠定綜合能力。
最后,要注重人才自我的閑暇時間。閑暇時間是培育創造力的有機土壤。馬克思指出:“從整個社會來說,創造可以自由支配的時間,也就是創造產生科學、藝術等的時間。”[5]在閑暇狀態中,心靈的自由會激發人對問題大膽、冒險、跳躍式的新奇想法,這就是創造性活動。因此,無論是導師還是學院,都需要給學生留出空閑時間,引導學生將空閑時間轉化為閑暇時間,鼓勵其進行大膽獨立而自由的思考。
(二)以導師為主導,培養具有認識和解決問題
能力的創新人才
研究生教育是國民教育體系中的頂端,是拔尖創新人才培育的核心環節。導師是研究生學術道路、價值觀塑造的重要引路人,是拔尖創新人才培養的第一責任人,研究生導師的認知程度和擔當精神,從根本上關乎著拔尖創新人才的科研創新能力。
首先,以理性的自覺發現學術團隊中潛在的“頭雁”。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是導師崇高而偉大的事業。在數量眾多的碩士、博士中,導師按照自身認可的標準,以學術眼光在不同層面選擇潛在的“頭雁”,目標是將其培養成為團隊科研的“領頭雁”。
其次,以學生為本,引導學生德智雙提升。從事科學研究,既需要廣闊的知識視野,也需要崇高的科學精神。導師圍繞著學生本身的研究能力和性格特質等,一方面可要求“頭雁”對學術前沿中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加以探索,按照一學期一次或多次的頻率在團隊中展開討論,在導師指導下引領團隊展開分析研究;另一方面要重視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時代擔當,主要是鼓勵學生在課題申請、團隊建設等方面表現出責任和擔當,特別是在遇到問題或難題時要具有挑戰困難的勇氣和堅持的耐力。
最后,鼓勵引導學生在閑暇時間自由思考。在擺脫了必要的文獻查找、實驗室實驗和各種論文、報告寫作以及各種雜事后,導師引導學生學會給自己留出閑暇時間,自由地支配自己的學習狀態,讓自己在學術思考、知識獲取上有獨立的時間和空間,在已有知識和學術興趣之間來回穿越,以破圈之力激發靈感,以靈感觸發學術問題和學術思考,不斷提升自身的科研創造力。
(三)以協同育人為引領,強化具有綜合實踐能力的創新人才
拔尖創新人才是具備學習力、思想力、行動力的綜合性人才,需進行多維度的協同培養。協同育人是大科學時代造就科學家的內在要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增強教育服務創新發展能力,培養更多適應高質量發展、高水平自立自強的各類人才。”[6]以協同育人增強創新人才的綜合實踐能力是時代提出的新要求。
首先,突破學院團隊之間的相對封閉性,構建學科群專業交叉的協同育人模式。在管理層面,應鼓勵引導學科群內部不同團隊之間進行協同育人,將不同團隊的專業優勢、科研優勢轉化為教學優勢,通過學術活動在學科群內進行知識的創新、傳授、傳播和傳承,師生在學科群內進行互動式學術探究,取長補短、開拓進取,共同培育創新人才的綜合研究能力。
其次,發揮校內學科優勢,打造交叉學科融合創新的協同育人團隊。以問題為導向的拔尖創新人才培育要求多方聯動、協同管理。學校應在多學科間聯合制定學科融合創新制度,通過政策傾斜或經費獎勵等自主性政策措施,打通校內優勢學科的融合渠道,實現資源共享、平臺共建,確保具體實施學院之間建立有效的優勢學科育人團隊。
最后,利用校外實踐優勢資源,搭建多中心實踐創新的協同育人管理機制。社會不僅需要拔尖創新人才發現問題,更需要其能夠解決問題。高校要充分利用好社會資源優勢,以問題為核心拓展育人空間,搭建與政府、行業產業和用戶等多元主體的跨界整合育人機制,把握科技和社會發展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以深化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改革,協同創新發展為目標,促進拔尖創新人才的綜合實踐能力提升。
四、結論
基于問題導向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就是在教學和科研過程中,以問題為核心,以學生、教師、學校為要素,整合各類資源,以拔尖創新人才特性為理論指導,構建一個幫助學生發現、認識和解決問題的動態開放系統,進一步深化自主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教學模式。
參考文獻:
[1]?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39.
[2]? 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2023年版)[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23:320.
[3]? 魏發辰.關于問題哲學的基本問題探討——兼與林定夷先生商榷,哲學研究[J],1989(12).
[4]? 郝芳.堅持三個融合 培養高層次創新性人才[N].光明日報,2020-09-29(15).
[5]? 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50.
[6]? 國務院研究室編寫組.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輔導讀本2023[M].北京:人民出版社,中國言實出版社,2023:254.
[責任編輯? 姜? ? 雯]
收稿日期:2023-09-08
作者簡介:連冬花,江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博士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新時代科技創新的社會支撐系統研究”(18BKS085);江南大學項目“基于科教融合的高層次創新人才培育路徑研究”(YJSJGYB22_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