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宗仁
摘要:項目式學習以項目為核心,主張學生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掌握知識,建構完善的知識體系。項目式學習應用于中職地理教學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課程教學效果,提升學生地理學科核心素養。項目式學習在中職地理教學中的運用,可采取以下策略:科學化設計保證項目式學習有效啟動,精細化管理推進項目式學習有序進行,貫徹性評價鞏固項目式學習育人成果。
關鍵詞:項目式學習;中職地理;綜合素養;教學效果;核心素養
中圖分類號:G71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4)12-0089-04
中職地理教學既要完成地球科學基礎、自然地理實踐、自然環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等基礎知識教學,又要培養學生的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地理實踐力等學科素養。豐富課程內涵,增強學生課堂學習自主性是實現中職地理課程育人目標的關鍵。項目式學習集理論知識、實踐任務于一體,提倡學生作為課堂學習的主體參與到新知探究、遷移應用等活動當中,用以建構完善的知識及經驗體系。教師有必要研究項目式學習的內涵,同時根據中職地理育人需要做好設計、管理等工作,確保課程教學效果。為此,教師應做好相關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借鑒校內外優秀項目式教學經驗,為優化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質量做好準備。
1.內涵
項目式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是一種教學方法,主張立足真實情境,圍繞確切項目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并設計問題解決方案,使其在與他人合作過程中解決復雜問題并建構新的知識體系,達成教學目標[1]。其中,真實情境包括戲劇情境、社會情境等,用于激發學生的項目參與意識;項目是學校的課題、課程教學實踐任務等,是項目式學習的中心;驅動性問題以課程教學內容為主,能夠啟發學生實踐、探究并進行創造性思考,是推進項目式學習的工具。中職地理項目式學習以地理課程標準為依據,主張落實核心素養培育,是一種以生為本的教學模式。其圍繞中職地理學科核心知識展開,借助驅動性問題、任務使學生進入項目環境中,驅動學生在閱讀教科書、查閱資料的過程中,探索地球運動、自然環境要素運動與能量交換,總結地理信息技術或其他工具的應用方法,學會獨立或合作認識區域的自然環境。
2.理論基礎
項目式學習是一種高效的人才培育模式,實用主義教學思想、認知發展學習理論、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其科學應用提供理論支撐[2]。
(1)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可作為項目式學習的指導思想[3]。這一思想由教育家杜威提出,認為“一切學習來自經驗”,并說明經驗與教育的辯證關系,即真正的教育從經驗中產生,但并不是所有的經驗都可以起到相同的教育作用。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反對照本宣科地講解,反對灌輸式教學,支持將理論知識、技能方法等融入實踐活動中,堅持豐富學習者的學習經驗,驅動其自主建構科學的理論體系。在項目式學習中,教師應由知識的講授者向項目的規劃者、組織者過渡,以學生的經驗為教學切入點。一方面要創設真實情境,另一方面要組織學生以項目小組為單位完成任務、解決問題。
(2)認知發展學習理論。認知發展學習理論由讓·皮亞杰提出,認為個體認知發展水平受內因、外因共同影響[4]。其中,內因為個體已掌握的理論知識、已形成的應用經驗及對新問題、新任務的探索情緒;外因指外界對個體的影響,如社會互動因素、社會傳遞因素等。認知發展理論還提出“智力的本質就是適應”這一觀點,并用圖式、同化、順應、平衡四個概念論證這一觀點。其中,圖式指的是個體通過整理、歸類、改造客體信息得到的認知結構;同化指的是個體對外界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并將其納入自身知識結構的過程;順應是指當個體現有的圖式無法解決外部問題時改變或創造圖式以滿足新的需求的過程;平衡指的是同化、順應的相互作用達到滿足外部環境要求的動態平衡狀態。由此理論可知,學生的認知思維是逐級提升的。在項目式學習過程中,教師可先根據學生的圖式情況創設情境,促進其與教學項目的有效交互,之后為其提供文字、圖片等學習資源,使其在外界刺激下主動同化新知,平衡新舊知識體系,最后組織項目成果分享活動,使其在分享的過程中回顧項目學習過程。
1.學科性原則
學科性原則即確保項目式學習以服務課程教學為應用目的[5]。在中職地理教學中,教師應立足課程標準與地理學科特點。一方面,立足地理課程的育人功能,提前設定課程的知識講解、技能傳授、素養培育等教學目標。另一方面,基于課程育人需要設置教學項目并布置確切的教學任務,確保學生在解決問題、完成任務、落實項目的過程中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地理學習觀。
例如,在“地球的宇宙環境”一課教學中,教師應以課程教學需要為前提設計教學項目。先明確該課的育人目標,使學生了解天體的主要類型與天體系統的層次,理解地球的普通性與特殊性及其存在生命的原因,形成良好的宇宙觀與人地協調觀、綜合思維。之后,教師應基于目標設計教學項目,如制作天體系統模型。圍繞此項目,教師可組織學生思考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天體系統從小到大的排列等。圍繞教學目標設計教學項目,能凸顯中職地理課程特征,確保學生在參與項目的過程中形成地理學科核心素養。
2.生本性原則
生本性原則即保證項目式學習的中心與主體是學生。在中職地理課程教學中,教師應明確自身角色,不能過多干預學生資料收集、問題分析、合作討論等學習活動,確保其掌握項目式學習的主動權。同時,要尊重學生參與項目時提出的觀點,鼓勵其根據已掌握的地理學科知識、已形成的探究經驗規劃學習方案,鼓勵其通過討論等方式進行組內分工合作,保證其參與到項目學習過程中,學習更多知識與技能。
例如,在“地球表面形態”這一單元教學中,教師可圍繞“構造地質剖面示意圖”這一教學項目組織學生閱讀、思考、動手操作。在此過程中,教師可結合現實生活中的找礦、找水、工程建設等問題創設真實情境,強化學生項目參與意識;可要求學生通過互聯網收集地質構造及形成的局部地形等資料,促進其深度參與。
3.實踐性原則
實踐性原則即保證項目式學習的理論與實踐有機統一。在中職地理項目式學習中,教師應以實用主義教育思想為指導,綜合分析教科書給出的理論知識以及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具體問題,找出二者的關聯并設計驅動性問題、任務,由此完善教學項目。同時,要求學生以個人、小組為單位遷移應用課上所學知識、日常生活中所積累的經驗等解決問題,確保其在實踐應用中將所學知識融會貫通。
例如,在“地球上的水”項目式學習中,教師應梳理陸地水體的類型及其與各種水體之間的轉化規律等理論知識,分析此類理論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具體體現,如雨水落下最終流入河流、河流的水匯入大海等,設置“繪制海陸間水循環示意圖”這一教學項目。之后,圍繞項目布置實踐性任務,如“利用互聯網收集陸地水體之間的補給關系資料、合作討論為水循環下定義、分析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等。
1.科學化設計保證項目式學習有效啟動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項目式學習圍繞可體現學科教學主題的真實項目,依托實踐情境,將教科書內外資料有機融入任務,實現育人目標[6]。教師要確定教學主題,根據學生的發展現狀設計驅動問題,并準備項目教學軟、硬件。
例如,“荒漠化的危害與治理”以我國西北地區為例,從“荒漠化的含義、危害、防治”三方面來闡述。先借助一段閱讀材料說明我國荒漠化的成因,重點闡述人類活動是荒漠化加劇的重要因素,從而導出第二個內容———荒漠化的危害。荒漠化威脅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必須加強荒漠化的防治,以協調人與環境的關系。
(1)確定項目主題。教師在規劃地理教學項目時,要先明確學生需要具備的地理學科關鍵能力是什么,再關注地理課程主要、次要教學內容,最后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對理論性教學內容進行加工,將其轉換為真實的、具有操作意義的教學項目。高質量的項目主題可凝練地理課程育人要素,為相關工作的開展提供導向。以“荒漠化的危害與治理”的項目式學習主題設計為例,教師要先明確經過此項目的學習學生能夠掌握哪些關鍵知識與技能,對其擇業就業是否有幫助。明確項目教學的價值與意義之后,采取逆向設計進行反思:發揮項目育人作用需要做什么?應將哪些案例、知識、問題等教學資源融入其中?應圍繞怎樣的教學主題開展相應工作?按照逆向設計思路抽絲剝繭確定項目教學主題———“設計荒漠化生態修復治理方案”,為資源整合、問題設計指明方向。
(2)設置驅動問題。“學貴有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根據認知發展理論,學習過程可看作圖式、同化、順應、平衡的動態變化過程[7]。學生不斷受外界刺激獲取新知,才能不斷優化知識體系,提升綜合水平。在項目式學習中,驅動性問題作為外部刺激能引導學生發現生活中的地理問題,驅動其聯想課上所掌握的知識、方法解決現實問題,幫助其建構新的知識體系。教師設計驅動性問題,是保證學生思維遞進發展的關鍵。例如,在針對“荒漠化的危害與治理”的項目式學習設計驅動性問題時,教師可聯系所收集的相關資源提出問題,啟發學生綜合思維。比如,現有的荒漠化生態治理方案有哪些?取得怎樣的成效?完成“設計荒漠化生態修復治理方案”項目可借鑒哪些方案?基于課程內容、項目教學需要與課外拓展資料形成問題鏈,能驅動學生深入思考,使其在分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對比不同沙漠化防治方案的優劣,形成全面、系統、動態分析認識地理問題的綜合思維。
(3)建設項目環境。項目式學習環境有軟環境與硬環境之分[8]。軟環境指的是精神環境,如將理論知識用于現實問題中的實踐探究氛圍,相互幫助的合作學習氛圍等。硬環境指的是物質環境,包括項目式學習場地、平臺,學生查閱資料所需要的電子計算機、智能手機等。在“荒漠化的危害與治理”一課項目式學習規劃中,教師應分析“設計荒漠化生態修復治理方案”這一教學項目對實施環境的要求,做好項目宣傳與物質環境建設,為項目的高效啟動奠定基礎。
2.精細化管理推進項目式學習有序進行
教學管理是對項目實施采取的精細化教學手段。項目式學習涉及入項、資料收集、方案設計、實踐活動等教學環節。不同教學環節對應的學習任務不同,雖然學生的地理知識儲備豐富,具有一定的辯證分析、動手操作能力,但是其在參與項目時仍然會出現學習方向不明確、認識不深刻等問題。原因在于項目式學習以真實的社會生產、生活項目為中心,要求學生基于已掌握的知識、技能進行合作學習,并在此過程中完成項目,構建新的知識體系。然而,學生的社會實踐經驗不足,且長期受“應試教育”影響,存在思維定式問題。要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確保其充分參與項目學習,并取得有效學習成果,教師就要指引學生學習方向,在其陷入學習困境時,提供指導與幫助,確保其能夠充分挖掘自身潛能,有序完成項目任務,提高地理認知與技能水平。
例如,“地表形態與人類活動”結合不同地區地形條件、交通線路密度布局等案例,論述地形條件對交通線布局走向的影響,進一步闡釋地表形態與人類活動的關系。此單元教學內容對學生樹立人地協調觀、形成區域認知與地理實踐力有積極影響。以此單元內容為項目式學習素材,有利于激發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與動機,促使其養成辯證看待地表形態與人類活動的思維。根據中職地理育人要求以及學生個人發展需要,教師可設計“以某城區為例,討論地形對聚落和交通路線布局的影響”項目,以促進學生綜合發展。
(1)通過管理入項活動強化學生參與意識。學生是項目式學習的主體,其個人主觀想法對教學效果有較大影響。入項活動是項目式學習的開端,教師在此活動中優化教學管理,可引發學生認知沖突,使其產生主動探究的意愿。首先,教師要在項目式學習活動中創設情境,引入現實問題,使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在項目上,為接下來的探究學習作鋪墊。其次,教師要適時提出驅動性問題,組織學生圍繞問題進行思考,使其在交流過程中提出新觀點,設計新方案,為項目式學習的有序開展奠定基礎。最后,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表現對其進行分層,按照“組內同質,組間異質”的原則進行項目分組,確保各學習小組都具備合作完成項目的潛能。例如,在“地表形態與人類活動”單元項目式學習中,為使學生盡快進入項目學習狀態,教師可實施如下管理行為:展示河南輝縣郭亮村從一個貧困的村落變為旅游村落的案例,引導學生發現村落轉變的關鍵,即掛壁公路———郭亮洞的建成。以此為基礎創設情境:若此時有另一個地處偏僻的村落,該如何將其由貧困村莊轉變為現代化的村莊呢?通過創設情境、提出問題,使學生對交通、地形地貌的關聯產生初步認識,形成遷移地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2)通過管理任務活動鍛煉學生實踐能力。將教學項目拆解為不同任務,在不同教學階段布置、組織學生完成任務,是有效完成項目式學習的關鍵。項目式學習可大致分為預先準備、討論設計、實踐探究、成果分享四個階段。在不同階段,學生應采取差異化的學習措施,這樣才能完成不同階段學習任務。以“地表形態與人類活動”課程教學為例,在圍繞“討論地形對聚落和交通路線布局的影響”項目學習時,教師可在不同教學階段設置任務并組織學生完成。
3.貫徹性評價鞏固項目式學習育人成果
教學評價具有管理、檢驗的教學功能。教師將教學評價合理地應用于項目式學習,有利于學生明確自身學習得失,幫助其及時矯正自身遷移、應用等項目式學習問題。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在確定項目主題后基于教學需要完善評價標準,以相關標準為依據落實過程性、終結性評價,組織學生開展自我評價和互評,使其在反思自己、評價他人的過程中深入掌握地理知識與實踐技能。
項目式學習是立足學生主體發展的一種教學模式,教師將其運用于中職地理課程教學,對強化學生的學習體驗、提升學生認知水平有著積極意義。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明確項目式學習的內涵及理論基礎,基于地理課程教學需要設置項目教學方案,基于學生的思維發展規律管理項目學習活動,確保項目學習與地理課程內容完美結合。教師要認識到教學評價的重要性,靈活采用評價方法,在項目準備、實施、分享等教學環節,積極落實評價反饋,檢驗學生學習成果,幫助學生認識自身不足,提升學生地理核心素養。
參考文獻:
[1]何燕.用新知識觀指導中職地理選修課教學[J].職業教育,2017(10):37-39.
[2]段燕玲.微課在中職地理教學中的有效運用芻探[J].成才之路, 2022(06):76-78.
[3]張駿.從概念教學入手,提高地理教學的有效性[J].河南教育,2021(06):58-59.
[4]徐永生.立足中職地理教學新視角貫徹落實核心素養培養[J].成才之路,2022(04):70-72.
[5]張麗華.微課在中職地理教學中的應用分析[J].新課程研究,2021(29):48-49.
[6]李燁.立德樹人背景下中職地理教學中德育滲透實踐探索[J].現代職業教育,2021(41):138-139.
[7]馬軍成.中職地理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策略[J].新課程研究,2021(17):45-46.
[8]張麗華.簡述有效開展中職地理課外活動的意義和策略[J].山東教育,2021(18):31.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Project Based Learning in Vocational Geography Teaching
Huang Zongren
(Zhejiang Zhero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School, Fujian Province, Zherong 355300, China)
Abstract: Project based learning is centered around projects, advocating for students to master knowledge and construct a comprehensive knowledge system through self-directed learning and collaborative exploration. The application of project-based learning in vocational geography teaching is conducive to stimulating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mobilizing their enthusiasm for learning, improv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curriculum teaching, and enhancing their core literacy in geography. The application of project-based learning in vocational geography teaching can adopt the following strategies: scientific design ensures the effective initiation of project-based learning, refined management promotes the orderly progress of project-based learning, and implementation evaluation consolidates the educational achievements of project-based learning.
Key words: project-based learning;vocationalgeography;comprehensiveliteracy;teachingeffectiveness;core competenc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