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寧 劉祥輝
摘 要:深入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探索自然教育及藝術表達與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培育的關系。通過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融合自然和藝術元素,心理健康普及教育活動結合自然環境,開辟自然養心的硬件場地,依托“一站式”學生社區開展自然藝術活動,加大對自然教育及藝術表達的普及宣傳,促進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培育。
關鍵詞:自然教育;藝術表達;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
自然教育與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培育的關系
1.自然環境增強積極情緒。當個體身處自然環境之中,往往會感受到一種寧靜、舒適和愉悅的情緒,這是因為自然環境提供了與人類情感需求相契合的元素,如美麗的景色、清新的空氣、和諧的生態環境等。身處良好的自然環境能夠激發個體的審美體驗,感受到美與和諧,這種體驗能夠讓個體暫時忘卻日常生活中的煩惱與壓力,更專注于當下,享受自然帶來的寧靜與愉悅。因此,自然環境中的綠色植物、山水景色等可以緩解大學生的心理壓力,增強大學生的積極情緒和幸福感體驗,與自然的親密接觸可以促進大學生的自我調節能力發展。
2.自然活動提升社會適應能力。自然教育中的團隊活動和戶外實踐等,需要大學生相互協作完成,與身邊的人產生更多的交流與互動,可以培養大學生的團隊合作和溝通協調能力,習得社會生活有效的邏輯思維,提高其社會適應能力。
3.自然教育影響生命態度。通過與自然的互動,大學生可以感受生命蓬勃的力量,學會尊重生命、關愛他人,增強其人文素養和社會責任感。自然教育可以幫助大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觀,探索生命的本質,認識到生命的寶貴和脆弱,更加珍惜生命。這樣的生命觀可以幫助大學生更好地面對生活中的挑戰,形成積極向上的心態。
藝術表達與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培育的關系
1.藝術表達促進自我認同。藝術創作可以幫助大學生更好地了解發現自己,更深入形象地探索內心世界,發現自己的情感、認知和價值觀。這樣的過程可以幫助大學生更好地理解自己,從而能夠接納與認同自我。培養自我認同感是積極心理品質的重要方面,有助于大學生建立自信和積極的人生態度。
2.藝術表達提升社會交往能力。一方面,通過藝術創作和表達,大學生可以與他人分享作品和情感,交流思想和感受,這樣的過程可以幫助大學生更好地理解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藝術表達可以提供一種共同的語言和交流的橋梁。另一方面,通過藝術表達,大學生可以更好地認識自己的情感和需求,增強同理心,從而幫助大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滿足他人的情感需求,與他人建立深層次的聯接,形成更加和諧的人際關系。
3.藝術表達促進情緒調節。通過藝術創作和表達,大學生可以釋放內心的壓力和負面情緒,達到情緒調節的效果,藝術創作的過程本身也是一個情緒疏導、內心療愈的過程。通過藝術表達,大學生可以學習如何識別、表達和調節自己的情緒,幫助大學生更好地應對生活中的挑戰和壓力。
自然教育及藝術表達促進大學生積極心理品質培育的路徑
1.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融合自然和藝術元素。大學生心理健康必修課教學內容融入銀杏落葉畫、自畫像、心理情景劇等自然及藝術表達的方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鼓勵學習心理健康知識,提高內心世界探索的參與度與積極性,體驗藝術的療愈,再通過藝術表達的方式感悟成長、記錄收獲、分享快樂、傳遞能量。增設與園藝、茶藝、繪畫、音樂、舞動等相結合的心理選修課,形成自然藝術表達課程群,以多樣化的方式讓學生找到情緒疏解的出口,增加自我覺察與探索,更好地認識了解自己。
2.心理健康普及教育活動結合自然環境。大學生的生活忙碌,各類任務繁重,碎片化信息噴涌,被裹挾得焦慮不安,面對激烈的競爭,急于追趕又茫然不知所措。很多學生面臨著浮躁的心境,可以通過常態化在室外開展泥塑、串珠、書法、繪畫、手工、冥想等活動,結合學校景觀環境,讓大學生“沉靜”走入自然,以時間沉靜、以自然洗滌,找到平和的狀態,體會生命的流動。
3.開辟自然養心的硬件場地。開辟“心靈花園”等種植園、農田場地,為自然養心提供硬件支持,結合勞動教育給學生親近自然提供平臺與機會,為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提供一個溫暖有支持的環境。鼓勵學生通過農作物種植、花卉養殖、插花、識別植物等方式來啟迪身心、探索自我、發展人際,助力心理成長。
4.依托“一站式”學生社區開展自然藝術活動。依托“一站式”學生社區積極開展單元式自然藝術系列活動,深入學生群體,走到學生中間,擴大自然藝術活動的覆蓋面,讓學生可以更便捷了解并參與到活動中。例如:在“一站式”學生社區中開展園藝宿舍團體、綠植養護記錄等來促進宿舍人際關系的發展,增強凝聚力,提升感受力,幫助大學生形成積極的心理品質。
5.加大對自然及藝術積極影響的普及宣傳。加大對自然教育、藝術表達活動的宣傳,讓更多的學生發現與自然互動帶來的內心療愈,使得更多的人能夠參與到自然、藝術活動中,提升影響力,讓學生在自然中感受生命,釋放自我,率性而為,逐漸形成熱愛生活、珍視生命、自尊自信、理性平和、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
6.強化實踐體驗。心理健康普及不局限在科普文章等紙面上,積極引導學生動起來,投身社會實踐,參加體育運動,走入自然環境,體會社會環境中的人際互動,調動身心,在實踐中鍛煉身心,培育意志品質。積極開展心理健康自然體驗社會實踐項目,與園藝療法、森林康養、正念冥想相結合,幫助學生在實踐中逐漸形成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意識,從而促進學生形成生態文明保護意識,提高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體性意識,助力生態文明建設青年力量的培育。
參考文獻:
[1]周卉.表達性藝術治療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及具體體現[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24(3):61-65.
[2]溫馨. 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自然教育校本課程開發研究——以成都石室中學為例[J]. 環境教育,2023(11):77-79.
[3]陳嘉婕,王卓凱,孟碩.表達性藝術治療用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探究[J].北京教育(德育) ,2022(1): 85-88.
[4]鄧旭陽,謝雨锜,周萍.高校積極生態心理健康教育服務機制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4(4) :81-84.
[5]楊家豪,孫新旺.國外高校植物園自然教育的經驗與啟示[J].西南林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24 ,8(1):95-102.
[6]文婭茜.表達性藝術治療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研究[J].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 2019(3):188-189.
[作者單位:北京林業大學學生工作部(處)]
[責任編輯:翟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