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關于全面深化課程改革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意見》對當前初中道德與法治這門學科進行了細化,
要求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要聚焦核心素養,落實育人功能。新教材、新社會對道德與法治學科教育質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單元教學模式也應運而生。文章結合初中道德與法治學科的特點及學生實際教育需求,展開對大單元教學方式及意義的分析,并匯總當前存在的教學設計問題,重新整合思路,分析如何以核心素養為基礎完善教學策略,以供參考。
關鍵詞:初中道德與法治;大單元教學;核心素養;教學設計
為進一步響應《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中新教育理念的號召,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一方面要以時代發展為引領,不斷優化課程;另一方面要結合當前學生實際發展情況和發展規律,進一步深化改革。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主要包括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以及責任意識這幾方面。
一、初中道德與法治大單元教學意義
初中階段是培養學生學習習慣和學習思維的黃金時期。隨著我國教育的不斷改革,道德與法治這一學科作為培養學生綜合素養的關鍵科目,需要從多個維度開闊學生視野。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將理論與實際結合,打造具有人文性和實踐性的課堂。目前,部分教師會選擇采用大單元教學方式傳授知識,其意義包括以下幾點:
第一,引導學生形成整體性思維,促進深度學習。在信息技術賦能的大環境下,教育領域也在不斷引入信息技術,以便讓學生能夠從多樣化的渠道獲取知識,但這也間接導致學生的思維難以聚攏。此外,課堂本身也存在一定的割裂性特點。對于一些知識點較多的單元,教師無法通過一節課完成講解。因此,教師若不引導學生構建整體性思維,不僅會影響學生的學習質量,也不利于學生的自身發展。而大單元教學設計將教材知識點以單元的形式連接起來,能讓學生更好地從整體上駕馭知識,構建更系統的思維框架,實現深度學習。
第二,助力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培養核心素養。素質教育強調從“知識本位”向“素質本位”的轉變。大單元教學能夠集中反映學科的育人價值,通過開展大單元教學,用大概念對學生思維進行更具象化的引導,即以大概念為基礎,對小概念進行抽絲剝繭式的分析,這有利于學生明確單元主要觀點,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
第三,促進教師思想的轉變。教師是培養高素質人才的“主力軍”和“先行者”。大單元教學模式能夠讓教師掌握學科知識脈絡,并逐漸形成符合當前素質教育要求的教學風格,創新以往教學模式,避免思想固化。在大單元教學設計中,教師需要轉變思想,綜合思考教材內容,并將其進行更細致的劃分。
二、當前初中道德與法治大單元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大單元教學這一概念目前已經落實到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中,但在實際應用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主要包括以下三點:
第一,教師對大單元教學中涉及的大概念缺乏系統的理解。部分教師在設計時存在理解不充分的情況,導致無法實現深度學習,對單元的教學也僅限于整體概括,并未深度整合,導致大單元教學設計呈現出抽象性,不利于學生知識遷移能力的培養。
第二,大單元教學設計模式固化。部分教師在設計大單元教學時模式固定,認為只需要在課前提及本單元的教學內容即可。這種思想是錯誤的,無法充分發揮大單元教學模式的優勢。
第三,教材與大單元設計之間的矛盾亟待解決。目前教材內容的編排與大單元教學邏輯并不完全統一,對此,教師需要不斷提升創新意識,圍繞核心素養,根據單元之間的底層邏輯進行內容的編排創新。
三、聚焦核心素養的初中道德與法治大單元教學策略
(一)整合單元內容構建知識體系
初中階段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思維有極強的可塑性,因此在大單元教學中,教師應聚焦核心素養,根據學生的思維發展情況制訂層層深入、螺旋上升的教育計劃。在設計時,教師需要優先明確這幾點:(1)教
材主要內容;(2)與核心素養之間的融合;(3)學情;(4)思維導圖。教師需將教材與核心素養結合,明確主線目標后再落實教育。
在實際設計中,教師需要深度分析教材內容,挖掘其中與核心素養一致的部分進行整合,實現對學生思維的精準引導。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中對章節的設定體現了理實結合的思想,圍繞當下生活層層拓展,從“我”向“他人”再向“社會國家”層次循序漸進[1]。以人教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
“維護國家利益”為例,這一單元包括三課,分別為“國家利益至上”“樹立總體國家安全觀”“建設美好祖國”。這一單元涉及核心素養的內容相對集中,是比較典型的單元。
針對本單元教學的設計,教師需要從學習的初始階段向學生傳達“大單元”的概念,使學生明確本單元的要點,設計步驟具體如下:
(1)教材主要內容:基于道德與法治學科核心素養,本單元主要內容包括國家利益、國家安全以及國家未來。(2)體現的核心素養包括:政治認同、責任意識、法治觀念、道德修養以及健全人格。(3)學情分析:初中階段是學生三觀養成的關鍵時期,且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思維水平都有所提高,已經具備基本的邏輯分析能力,能夠用聯系、發展的目光看待問題,但在國家利益意識、安全意識方面比較薄弱,需要教師重點引導。(4)思維導圖是當前大單元教學中比較常用的方式,能夠直觀地展示大單元中每個部分之間的聯系。
目前來看,部分教師在大單元教學中運用的思維導圖只是單一的圖示,缺乏對學生的有效引導,并不能提高學生的記憶效果。本單元主題為“維護國家利益”,在教學時,教師可將內容分為三個層次,實現單元內容聯動,如圍繞三個問題,即“是什么”“為什么”
“怎么做”展開。教師在“是什么”部分,可以構建
“認識國家利益”這部分的思維導圖;對于“為什么”
部分,可以構建“國家利益是人民利益的集中表現”
這部分的思維導圖;在“怎么做”部分可以從思維和行動兩個角度,構建“樹立維護國家利益意識”“捍衛國家利益”“認識總體國家安全觀”“維護國家安全”
這幾個部分的思維導圖[2]。
如此一來,教師便能夠進一步明確大單元內每課之間的關系,即便無法通過一節課完成講解,也不會導致知識點間的聯系消失,從而能夠增強學生的記憶效果,在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同時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為其日后的自主學習奠定基礎。
(二)問題式引導構建思維體系
縱觀《道德與法治》的教材,其培養目標集中在學生的學習能力、價值觀以及品格方面,要求教師基于核心素養落實教學,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自學能力。因此,在落實大單元教學模式時,教師需要轉變以往滯后的教學觀念,從“牽著學生走”逐步轉變為“看著學生走”,使學生學會獨立思考、獨立學習,形成屬于自己的學習風格。基于此,教師可以在大單元教學中滲透問題式引導方式,實現對學生思維的引導,既要保證讓學生的思維走向正確的道路,又要培養學生的獨立性。
以人教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人民當家作主”為例,本單元主要介紹了我國的政治、經濟制度以及國家機構方面的知識,涉及的制度和機構較多。此類知識是教材中比較難的部分,非常考驗學生的記憶力。在教學本單元時,教師可設計如下教學步驟:
(1)教材主要內容:本單元主要內容包括人民根本利益、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體系保障等。(2)體
現的核心素養包括政治認同、法治觀念、責任意識等。(3)學情分析:目前初中生對法制類的內容了解甚
少,尤其對制度、機構及其功能方面,無法做到完全理解,需要教師重點講解。(4)問題式引導:在單元教學設計中教師需要采用問題式引導的方法,詳細劃分單元內容,逐層剖析核心問題,根據學情設置有針對性、導向性的問題。例如,“如何保證實現人民當家作主”可細分為“如何保證”和“如何實現”兩個部分,前者對應“我國的政治和經濟制度”,后者對應“我國國家機構”。如此一來,能夠讓學生清晰地區分政治和經濟制度與不同的國家機構,進而構建思維導圖,
不斷延伸核心問題。同時,教師還可引入學科融合思想,在講解相關的政治、經濟制度與國家機構時滲透歷史學科知識。教師可采用讓學生小組合作、課后討論的方式,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每個小組在分到一個名詞后,自行搜集相關歷史知識,如某制度形成的時間、經歷的轉折等,再到課堂上分享。如此一來,不僅能夠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還能使學生了解歷史,間接滲透家國意識和愛國主義情懷,增強學生的政治認同感和國家歸屬感,樹立文化自信[3]。
(三)創設多元情境增補內容
核心素養的培養離不開對學生的合作能力、溝通能力以及實踐能力的培養,因此在道德與法治大單元教學設計中,教師還應注重課程設計的實踐性。教師可以通過分組的形式加強師生、生生之間的溝通,通過實踐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觀察學生能否做到知識遷移。教師可以創設多元情境實現知識增補,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仍以人教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下冊)第三單元
“人民當家作主”為例,本單元涉及的名詞概念較多。因此,教師可以從學生認知角度出發,設置單元議題。
教師可選擇爭議較大的社會熱點話題,如“某社區新能源汽車充電難”問題,創設角色扮演情境,讓學生分別扮演社區物業人員、居民代表、城市規劃管理局人員、居民委員會人員等角色,模擬真實情境。教師在大單元教學中創設角色扮演情境,能夠讓學生在實踐中將單元知識點進行綜合匯總。相較于單一的理論思維導圖,情境能夠最大限度地幫助學生消化知識[4]。為提升情境的真實性,教師可適當增加一些突發性問題,以提高情境的復雜性,引導學生從多維度、多視角分析問題。例如,針對居民代表投票中的不同意見、意見不符合社區地理環境要求等問題,教師可讓學生通過辯論的方式實現意見統一,從而鍛煉學生的合作與交流能力。通過此次實踐活動,學生會了解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的概念以及不同國家機構的責任,
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意識,堅定政治立場。
(四)教學設計與作業設計整合
如果說,在課堂上落實大單元教學模式是為了將知識點聚攏,幫助學生理解與吸收,那么課后任務的布置則有讓學生實現知識內化、提升實踐能力的作用。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對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作用,教師還應注重課上與課后的整合,形成教學聯動。
以人教版道德與法治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
“勇擔社會責任”為例,教師可將本單元教學步驟設計
如下:(1)教材主要內容包括認識公共秩序、知道如何維護公共秩序、做到主動參與等;(2)體現的核心素養包括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等;(3)學情分析:初中生思維敏捷,具有一定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但受到主觀因素的影響,在執行方面存在局限性,對此,教師需要為學生提供執行空間,使學生實現知行合一;(4)在作業設計方面,教師可從學生承擔社會責任的角度出發,設計制訂“微公益活動策劃方案”作業,考查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除此之外,基于核心素養的大單元教學與作業設計還應注重對學生的綜合性評價[5]。
四、結束語
新時期,核心素養背景下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大單元教學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全面落實立德樹人目標。教師應務必明確當前大單元教學設計中存在的問題,積極挖掘《課程標準》中有關核心素養的內容,與教材充分整合,幫助學生構建牢固的知識體系,采用多元化教學設計方式,注重課上課下融合、促進學生知行合一。
參考文獻
王勝利.初中道德與法治課教學何以強化學生文化自信[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3(36):106.
楊大容,高華.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體驗性學習效果提升策略[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23,15
(5):59-65.
張孟孟.初中道德與法治大單元教學的設計和實施[J].思想政治課教學,2023(9):35-39.
潘珣.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路徑探析[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3(34):4-7.
胡邦霞,黃夢溢.潤澤生命追求本真:以三節初中道德與法治優質課為例[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3
(34):10-12.
作者簡介:林清(1970.7-),女,福建莆田人,任教于閩侯縣七里學校,一級教師,本科學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