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惠環
【摘 ?要】近年來,我國積極注重教育改革和教育創新,在諸多層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無論是從微觀政策落實還是微觀細節處理層面,都有效促進了優秀人才的培養。具體到小學語文教學中,積極加強傳統文化的融入,讓自身了解傳統文化知識,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既可以使學生了解到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具體內涵,也可以在學習中真正促進傳統文化永葆
活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傳統文化;滲透策略
伴隨著新一輪的課程改革,新時代的教育對語文課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讓學生能感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深邃與博大,并能在其中挖掘出民族智慧,吸取優秀傳統文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教師應把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理性元素和當代學生的現實需求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優秀傳統文化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揮出更大的作用。除此之外,語文教師應采取各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充分利用各種資源,以教材內容和優秀傳統文化為基礎,對課程進行精心安排,為將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語文教學中提供合適的載體,讓學生可以身臨其境地感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美。
一、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的意義
小學階段是學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期,科學引導有助于學生形成健康價值觀念,有必要在教學過程中探索如何引導學生形成正確價值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經過時間沉淀與洗滌,其中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與價值觀念,在語文課堂上巧妙融入優秀傳統文化內容,幫助與引導學生辯證看待問題,逐步形成正確價值觀念,提高小學生的綜合素質。語文教學效果關系到其他課程學習,在教育教學體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推動小學語文教學發展具有現實意義。語文教學中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語文課堂內容,及時更新語文教育理念,提高小學語文教學整體水平,促進語文教學質量的提升。此外,語文教師要主動融入優秀傳統文化,深入理解優秀傳統文化內涵。小學語文課堂上融入優秀傳統文化內涵,實現繼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豐富,要根據實際情況篩選合適的內容,豐富語文課堂教學內容,順利完成語文教學目標。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時,教師要主動創新,選擇合適的著眼點,實現課堂教學與優秀傳統文化融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進一步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
二、優秀傳統文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策略
(一)打造趣味課堂,增加課堂體驗
就目前部分小學語文教學的設計和安排情況來看,教學形式傳統單一是關鍵問題之一,對學生的語文學習造成了極大的不良影響。首先,當下的教育形式趨勢導致部分教師在設計語文教學時過于注重學科知識的全面輸出,而忽略了學生對知識的吸收能力。因此,為了改善小學語文教學的現狀,教師需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式和手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效果。例如在《北京的春節》教學過程中,這篇課文以“中華民風民俗”為專題編寫,承載著濃濃的民俗風情,是培養學生開展探究性學習的好材料。課文內容以春節為主線,將春節的各種習俗:臘八、臘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至元宵節的一些風俗習慣串聯起來,并通過幾個片段具體描述了春節的習俗特點,字里行間洋溢著對美好生活的熱愛、贊美之情。如果教師在講授此篇課文時僅利用多媒體把課文中的圖片做簡單的播放,或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雖然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我國的春節習俗,但可能無法達到培養學生探究性學習能力的目的。因此,教師在設計此篇課文的教學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的主體性,注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究性的學習。比如在上課前可以讓學生通過查找書籍、上網等方式收集與課文中與春節習俗相關的資料,課堂上引導學生結合自己收集的資料對課文進行理解,并鼓勵學生在課堂上積極發言,分享自己收集的資料和閱讀體驗。
(二)利用漢字教學,傳播傳統文化
由于是象形文字,每個漢字都打上了深刻的印記,讓人們明白了什么是文化,什么是歷史,過去的人們是如何生活的。因此,有必要在識字教學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比如,在教授《紙的發明》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演示“社”的甲骨文,并指導學生進行觀察,通過觀察可以看出,“社”的右半部為“土”,它的形態就像一棵剛剛從泥土中冒出來的幼苗,有一種生機勃勃的感覺。教師這時給學生介紹“社”這個詞的原始含義,即在上古時代,人們以獻祭表達對土地的感激之情。與“社”有緊密聯系的還有“稷”,古代電視劇里常有“社稷”的字眼,許多學子將“社稷”誤認為江山。事實上,這個“稷”,主要是指谷神,我國自古以來就講究禮教,在儒家禮教中,祭天是很重要的環節。封建時代的皇帝,在登基之后,都要舉行祭天大典、祭天社火。在此過程中,學生發現社稷二字的含義如此之深,絕非學生所想象的那樣簡單。教師在給學生講解生字時,并不只是教學生怎么拼寫,還需要幫助學生分析漢字背后的文化基因,讓學生明白漢字的起源和原意,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記憶漢字。
(三)利用古詩詞,優化傳統文化滲透
對古詩詞這一重要模塊來講,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充分把握優秀傳統文化的基本載體,不同的詩詞類型可以展現不同時期的優秀傳統文化,其文化的積淀可以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尤其是在小學這個關鍵性的階段,讓學生熱愛古詩詞,了解古詩詞、探究古詩詞,可以充分明確優秀中華文化的精髓和深刻的內涵。例如,在對《題西林壁》這一古詩詞進行學習的過程中,為了讓學生充分了解詩人在廬山不同地點、不同角度所看到的景象及領會整個詩歌的意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首先介紹廬山這一歷史文化名勝的具體內容,利用多媒體設備,對廬山的真面目進行全面展現。從自然情景到人文情景,積極加強情感交匯,出示西林寺的圖片及相關的音樂。例如,選擇古琴曲《高山流水》和二胡曲《二泉映月》等。學生配備相關音樂進行朗讀,感受其中的情感,充分感受詩人自身的意境。在讀詩過程中,積極加強感受的交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既感受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魅力,也了解到古詩詞與現代詩歌表達方式等的不同,進一步地豐富了學生的學習視野。
(四)充分利用語文園地,發揮教材作用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載體為漢字、書法、成語、格言警句、古代詩詞、古代文化常識、傳統節日、風俗習慣等。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語文園地”是一個包含整個單元知識的模塊,因此,教師要加強對語文園地的重視。在利用“識字加油站”欄目,教師也可以利用其以類編排的作用,讓學生自己尋找具有關聯的一類詞語,或者是具有同一偏旁的漢字,讓學生發現生活中存在的語文知識,在潛移默化中積累自己的知識儲備。在學習“我的發現”欄目時,不僅可以讓學生學習字體筆畫書寫,還可以進一步為學生講解中國漢字的由來、演變與發展,讓其在感受先輩們的智慧的同時,也可以通過象形字的學習,讓其學會觀察身邊的事物,學會主動思考。“書寫提示” 則強調漢字書寫,這也是為學生以后寫好字打基礎,也可以對其進行美學教育。“日積月累”欄目更是一個滲透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好平臺,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這個板塊時,除了要集中安排書中古詩詞誦讀、人文典故、基本常識等優秀中華傳統文化經典內容,還要穿插一些比較容易理解的歷史典故、人文地理等知識,讓學生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激發其文化認同感、國家自
豪感。
(五)開展溝通交流,實踐教學中滲透節日文化
在實踐教學中,教師注重與學生的溝通交流,充分了解他們的興趣愛好和需求。通過觀察和了解,學生對中國優秀傳統節日文化有著濃厚的興趣。因此,教師將節日文化滲透到實踐教學中,以豐富學生的文化體驗,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比如,語文教師在進行《傳統節日》的教學時,可以正確引導學生掌握我國不同類型的節日文化,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小學生對大多數的節日都知道,但是對節日的形式和內涵并不是很了解,這類情況是大多數小學生的現況,對傳統文化略知一二,但是沒有詳細掌握,十分不利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因此,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實踐活動,深入了解傳統節日文化的內涵。比如,在端午節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一起包粽子、賽龍舟、掛艾草等,感受節日的氣氛和傳統文化的魅力。在清明節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前往烈士陵園或紀念館,了解清明節的來歷和傳統習俗,同時緬懷先烈、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六)融入生活化元素,滲透傳統文化
小學語文教學最重要的是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語文知識內容相對較為豐富,其知識內容都包含優秀傳統文化所具有的元素。為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各種各樣的資源對教材內容有所分析,并且了解其中的表現手法和背景,強化學生對語文知識綜合應用的能力。并融入學生所需的元素,強化學生參與知識學習的積極主動性,達到對學生語文素養培養的目的。將知識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結合能夠強化學生對知識的理解能力,也能夠通過將其滲透到語文知識學習中,不僅強化學生對知識深層次的內涵,也能夠塑造學生具備較強的品質,有效地優化教學效果。如在學習《小英雄雨來》的知識內容時,教師在教育教學中可以為學生設置如下目標:通過課文閱讀,教師以圖片或者視頻的形式對課文內容進行展示,讓學生具備一定的寫作能力,并了解其中的事跡,培養學生具備優秀的品質。要注重為學生創設相應的情境,強化學生的體驗,讓學生融入生活元素進行模仿,能夠深化學生對知識的認知。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在基于知識內容的基礎上開展多樣化的活動,強化學生對知識的學習,讓學生能夠學習這些英雄人物身上所具有的品質,進而讓學生更加主動地學習。學生對所學習的知識具有更深的印象,便于學生構建相對完善的知識體系,提高教育教學效果。
三、結束語
總而言之,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滿足語文課堂教學需求,增加語文課堂的趣味性,培養學生語文素養,滿足學生健康成長的需求。因此,語文教師要創新教學模式與方法,突破傳統思維模式的限制,充分發揮優秀傳統文化的作用,進一步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林雪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小學語文教學的價值與策略[J].華夏教師,2023(25):70-72.
[2]陳海霖.小學語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思考[J].新課程導學,2023(21):8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