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堅 周衛民 姜文彪
作者簡介:王志堅(1970—),男,本科,浙江科技大學創新創業學院金工實習基地副主任,實驗師,研究方向為實踐教學;周衛民(1966—),男,本科,浙江科技大學創新創業學院金工實習基地主任,高級實驗師,研究方向為實踐教學;姜文彪(1965—),男,本科,浙江科技大學創新創業學院黨支部書記、院長,正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為創新創業教育。
摘? 要:在高校工程實踐教學領域引入產教協同育人模式,能讓學生模擬或真實在生產一線實踐,使學生提前認知職場環境,促進學習的深入,為真正培養企業和社會需要的應用型技術人才打好基礎。文章通過在工程實踐教學中引入校企合作企業的電子體溫計制造案例,以其生產過程為主線,搭建模擬企業生產場景的實踐教學環境,針對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學生構建了不同要求的校企合作課程,產教協同完成了實踐教學改革。通過實踐教學反饋,合理的校企合作課程不但豐富了實踐教學內容,有效地提升實踐教學效果,還可以豐富企業員工培訓的教學資源。
關鍵詞: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校企合作;實踐教學;勞動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2?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3-7164(2024)14-0149-04
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模式是指生產與教學融合,即高校和企業各自拿出一部分資源,進行合作共用,在為企業創造價值的同時,讓學生進行實踐教學,以達到資源互補、發展共贏的目的。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1];2018年,教育部等部門發布了《關于加快建設發展新工科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2];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推進職普融通、產教融合、科教融匯,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加強基礎學科、新興學科、交叉學科建設,加快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學和優勢學科。”[3]這些文件的出臺,預示著高校產教協同育人模式是目前乃至今后一段時間內高校教學改革的重要方向。
浙江科技大學是教育部確定的中德合作培養高等應用型人才試點院校、“國家‘十三五教育現代化推進工程——產教融合發展工程”建設高校,是浙江省數字化制造產教融合聯盟牽頭單位。在產教融合方面,已成立了多個省級產業學院,且在2022年,學校有7個項目獲省2021—2022年度產教融合“五個一批”建設項目立項。
浙江科技大學創新創業學院設有全校最大的工程實踐教學組織——工程訓練中心。工程訓練中心為培養學生具有工程意識、創新意識和工程實踐綜合能力的應用型人才服務。自成立以來幾經改革,已形成一整套較完善的基礎實踐教學方案。為深化產教融合,擬通過“理論性、實踐性和應用性”的產教融合課程的建設與實踐,研究在工程實踐教學領域開展人才培養協同育人模式,實現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的有機銜接。
一、工程實踐教學開設產教融合課程的必要性
(一)工程實踐教學現狀問題分析
對工科類學校而言,工程實踐教學是必不可少的教學環節,特別是工程訓練,它是一門實踐性的技術基礎課,是其他工程類課程的先導,也是機械類、電氣類、化工類等專業的必修課,受眾學生數多,影響力大。但從新工科建設角度看,目前浙江科技大學的工程訓練教學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工程訓練雖采用項目化實習教學,以完成教學作品作為考核目標,但教學作品非工業生產的產品,學生在實習中未能較多接觸生產一線實踐,對提升學生綜合工程素質有一定的影響。
第二,受實習場地、設備、師資等影響,開設的實習項目有限,難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教學需求。
(二)產教融合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舉措
以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等方式培養具有創新精神、扎實專業基礎知識、能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的工程技術人員是應用型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4]在專業類課程中開設產教融合課程,不僅可以讓學生在生產實踐中“學活用活、活學活用”,激發學習主動性,還可以拓寬教師教學視野、提升教學水平和實踐能力,不斷為社會培養復合型、多元化人才。[5]
(三)工程實踐教學開設產教融合課程的必要性
產教融合課程需要基礎的支撐與先導,工程訓練有助于學生打牢基礎,其重要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工程意識與素質,這與企業的職業要求相對接。職業素養、職業道德、職業規范教育應從大一開始培養,如進行產教融合,整合教學和產業資源,緊密教學內容與工程實踐的結合,有效驅動教學體系的內涵式發展。[6]通過讓學生模擬或真實在生產一線實踐,使學生更真實地感受職業要求的重要性。
將教師工程實踐培訓和企業員工知識更新納入校企協同育人體系,[7]促進雙師雙能型師資隊伍的建設。通過企業真實案例的實踐教學,促進實踐指導教師的實踐能力進一步提高,利用教師自身豐厚的理論知識,提升企業專業技術人員的理論水平,共同構建雙師雙能的師資隊伍。
二、工程實踐教學開展產教協同育人模式的實踐
(一)模式的選擇
工程訓練中心是公共實踐教學平臺,以金工、電工電子實習為主,面向各二級學院低年級、理工類專業背景的學生。在202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后,浙江科技大學增設了16學時的基于工業生產的勞動教育課程,稱為“勞動教育與實踐A”。該課程主要面向未參加金工實習的非理工類專業學生,在2021年修訂教學大綱時,將金工實習等工程訓練教學目標全都融入勞動教育內容,使勞動教育賦能工程訓練實踐教學育人模式系列化。因此,在產教融合背景下尋找專業背景的合作伙伴,只能尋找與金工、電工電子實習內容有關聯的企業及產品,由于在教學安排上是在一個學期內分散安排16—64學時完成,選擇的企業產品應簡捷、易學易會,具有勞動教育的元素融入。
基于上述考慮,在眾多校企合作企業中,學校在校內實習基地引入了杭州華安醫療保健用品有限公司電子體溫計產品的制作項目,作為產教協同育人模式開展的抓手,共建校內、校外實習基地,提升學生的實踐能力。[8]
(二)新課程的構建
課程是產教融合的落腳點和出發點,高校基于產教融合機制創新的課程體系,應以“實用、有效”為原則,以學生的綜合能力培養為核心,以實際生產要求為主線,注重學生個性化發展的需求。[9]
以電子體溫計產品的制作作為產教融合的新課程的內容,凸顯了對學生基本工程素質與實踐能力的培養。電子體溫計由溫度傳感器、液晶顯示屏、紐扣電池、專用集成電路及按鈕、外殼等組成。[10]從其組成可知,該產品生產過程含有機械與電氣等相關知識內容,特別是其裝配過程,更是機電工程實踐的過程。根據目標學生的不同對課程進行不同的構建。如結合勞動教育實踐的16學時“電子體溫計裝配”;融入機電創新實踐教學的32學時的“電子體溫計制作”(適合機電類專業學生);融入專業教學的32學時的“電子體溫計設計”(適合設計類專業學生)、“電子體溫計控制系統的設計與制造”(適合電氣控制專業學生)、“電子體溫計的精密制造與智能制造”(適合機械制造專業學生)等企業課程。[11]
(三)教學實踐案例
以16學時的“電子體溫計裝配”為例,講述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實踐教學過程。
本項目共有4個半天(每次4學時)完成的教學安排,面向各專業的大一學生。通過以手工為主的安裝與調試過程的勞動實踐,達到“使學生通過實踐體驗、團隊協作、成為具有正確勞動觀的綜合素質人才”的課程教學目標。
第一個半天為緒論與安全、勞動教育。通過課前預習、現場講解、在線課堂等教學方法,以合作單位電子體溫計生產過程為例,讓學生認知工程、了解工業生產,樹立正確的勞動價值觀,培養良好的勞動品質,掌握實習安全的相關知識。
第二個半天為基本勞動技能培訓。參考金工實習的鉗工裝配與電工電子實習的電子元器件焊接實踐教學,由指導教師制作與“電子體溫計裝配”相關的教具供學生勞動實踐之用。通過講、示、練結合,使學生初步掌握這兩項勞動技能。
第三個半天為電子體溫計裝配。教師給每位學生配發一套電子體溫計的散件,通過觀看相關安裝視頻及指導教師的講示結合,嘗試完成安裝。對安裝過程中造成肉眼可見的失誤,通過重裝、修復、更換等方式予以糾正。
第四個半天為電子體溫計調試。學生在學會正確使用廠家提供的檢測儀器基礎上,對各自裝配的電子體溫計按出廠標準進行測試。對不合格產品通過修改默認值等方式進行調整;對調整后仍不達標的產品進行拆解更換損壞件修復或報廢處理。
(四)改革成效
本研究以16學時“電子體溫計裝配”為例,講述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實踐教學改革成效。雖然該課程教學時間較為短暫,生產的產品一次合格率遠低于工廠的量產,但從育人角度而言,其成效顯著,且達到本校制定的“勞動教育與實踐A”課程教學大綱所提的教學目標。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得到了潛移默化的培養。因學時短,雖沒有專門的勞動教育理論教學時間,但項目內容取自企業真實生產,其勞動成果可以直接量化檢驗,產品質量的高低對學生的影響遠大于成績所展示的影響,使得三種精神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勞動實踐,讓學生體驗工農業生產創造物質財富的過程。
2. 知識目標的達成。通過這一實踐教學,使學生獲得工程基礎知識。這一產教融合課程在產品成功制作的目標導向下,促進了學生為提高產品質量而主動學習相關專業知識。
3. 能力目標的實現。這一實踐教學圍繞著“使學生通過實踐體驗、團隊協作、成為具有正確勞動觀的綜合素質人才”的課程目標前行。
4. 素質目標的體現。整個勞動實踐過程,是在“以實踐為基礎,將知識、能力、創新、價值塑造一體化培養”的新工科實踐教育理念下進行的實踐教學,培養了學生的工程素質、創新意識和良好勞動習慣。
三、改革經驗
(一)實踐教學改革需加強課程思政引領
產教融合課程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12]在進行實踐教學時,注重引導學生把握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的深刻內涵。
(二)實踐教學改革需完善課程資源建設
發揮企業協同育人的作用,邀請企業專業人員參與到本系列課程教學文件的修訂,提高其實踐性和應用性。在其他多學時的課程教學中,增加企業新技術、現代企業管理等要素,將企業管理和服務理念融入教學內容,擴展學生學習與實踐資源,共建線上資源,開設在線開放課程。爭取把企業的電子體溫計自動裝配生產線引入校內基地,使學生近距離感受現代工業生產的氣息。
(三)實踐教學改革需注重“雙師型”教師培育
講授好這門融知識性、理論性、實踐性于一體的產教融合課程,需要一支專業知識豐富、有行業或企業從業經歷的優秀教學團隊。通過聘用企業專業人員做教師,開展實踐教學等工作,讓學校教師進企業,了解企業的運行流程,實現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有效結合,構建一支理論功底扎實、實踐能力強、能勝任產教融合型教學任務的“雙師型”師資隊伍,提升教師“雙創”能力。
(四)在利益共享基礎上推進產教融合
利益共享是產教融合的合作基礎。通過產教融合的課程引入、在企業建立校外實踐基地等方式,加深學生與企業的了解,為企業提供潛在的人力資源,把企業人才需求作為育人培養導向,在有效協調滿足高校和企業利益訴求的基礎上推動教育系統與產業系統資源整合,實現高校教育系統與產業系統的有機銜接及其可持續推進。[12]擬對已開設的系列課程進行適當優化,使之成為企業對新員工上崗培訓、老員工轉崗培訓的教學資源。
四、結語
以“電子體溫計”系列產教融合課程的構建與實施為抓手,建設一個“基于工程實踐教學的產教協同育人模式”的實踐教學體系。可以幫助低年級學生進行專業的選擇與定位,便于其選擇感興趣的、合適的專業進行深度學習,促進學生的學習及綜合能力的提高,解決不同學科知識的交叉融合問題,加深了理論與實踐教學的融合。通過本項目的教學,使學生具備一定的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等能力;樹立科學的實踐觀和勞動觀,提升職業素養,進行人格塑造,培養誠信、合作、堅持等精神;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社會責任、價值理想,讓學生在為祖國、為民族、為人民的不懈奮斗中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以此為基礎的實踐教學“基于‘智能+醫療器械的產教融合育人模式”校企合作案例入選2022年度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校企合作 雙百計劃”典型案例,在高等教育行業中進行推廣和借鑒。
參考文獻:
[1] 國務院辦公廳. 關于深化產教融合的若干意見[EB/OL]. (2017-12-19)[2020-04-10]. 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20 17-12/19/content5248564.htm.
[2] 教育部 工業和信息化部 中國工程院. 關于加快建設發展新工科實施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2.0的意見[EB/OL]. (2018-09-17)[2020-04-10]. 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18-12/31/content_5443530.htm.
[3] 共產黨員網.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EB/OL]. (2022-10-25). https://www.12371.cn/2022/10/25/ARTI1666705047474465.shtml.
[4] 石貴舟,余霞. 應用型高校產教融合型課程教學改革與創新實踐[J]. 南京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2(04):69-73.
[5] 劉丹青,王宇寧,謝平. 新工科背景下產教融合育人的原則、問題及對策[J]. 中國科技產業,2023(01):71-73.
[6] 王旃. 實驗教學體系內涵式發展的驅動模型研究[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2(06):39-43.
[7] 江愛華,施大寧,易洋,等. 新工科背景下的教師跨界發展:概念模型、工作機制和實施路徑[J]. 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04):46-51.
[8] 郭永奇. 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模式研究[J]. 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2(09):48-50.
[9] 胡志軍,沙力爭,郭大亮,等. 產教融合促進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探索——以輕工類專業為例[J]. 浙江科技學院學報,2020,32(05):368-373+400.
[10] 周衛民,張宏,袁惠祥. 電子體溫計電池自動安裝設備的研發[J]. 浙江科技學院學報,2016,28(05):357-360.
[11] 蘇純,吳朝陽,郭魂,等. 應用型本科專業課程產教融合教學改革探索[J]. 黃山學院學報,2022,24(03):97-99.
[12] 榮浩. 資源整合視角下應用型本科高校產教融合的探索[J]. 教育觀察,2023,12(01):65-67+75.
(薦稿人:吳瑞明,浙江科技大學機械與能源工程學院機電工程系主任,副教授)
(責任編輯:邵秋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