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過校企合作、工學交替,旨在為進一步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動教學改革,推進高職院校高水平建設,打造技術技能人才培養高地。研究旨在探索基于黨建引領下“校企合作、工學交替”育人模式,提升人才培養質量,培養滿足市場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更好地服務產業升級轉型。
【關鍵詞】黨建引領|校企合作|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
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通過持續深化產教融合與進一步加強校企合作,對我國職業教育體系進行不斷完善與發展”。但由于政府職能部門缺乏激勵和保障機制、企業合作機制不完善、高職院校教學模式不完善、學生對工學交替的認知不夠全面等原因,導致我國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效果不理想,仍要繼續探索與完善。所以本研究聚焦我國高職院校深度產教融合、工學交替,對高職院校實施工學交替教學育人模式現狀進行深入分析與探究,試圖探討我國高職院校實施校企合作、工學交替的完善路徑。
一、工學交替教學育人模式存在的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全國職教大會對職業教育做出重要指示,強調職業教育要堅持黨的領導,堅持正確辦學方向,……要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入推進育人方式改革[1]。2022年教育部辦公廳等五部門明確提出: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基于真實生產任務靈活組織教學,工學交替強化實踐能力培養,工學交替已成為我國高職院校教學育人的主要途徑。
(一)政府對校企合作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教育法》和《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印發<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規定的通知>》(教職成﹝2021﹞4號)等相關文件中強調政府的重要職能和作用,但在執行過程中,未建立有效的保障和監督機制;政府職能部門雖倡導“政校企行”合作,但缺乏系統的統籌、協調;政府政策不能落地,導致“政校企行”合作不能有機融合,增加高職院校實踐育人的難度,達不到工學交替育人的預期效果。
(二)高職院校教學模式不完善,忽視黨建引領的重要性
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比例太少,大部分教師從事基礎性教學,在教學過程中以專業理論為基礎為重點,缺乏一定的實踐經驗,很多傳授的知識已脫離現實需求,已無法適應企業對人才的實際需求。高職院校教學安排不合理,導致學生在工學交替過程中,短時間內無法轉變個人角色,不能適應實習環境。
黨建引領下校企合作、工學交替育人工作未能夠緊密結合和互相融合,過于注重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忽視對學生職業道德、思想政治教育、誠信教育等隱形價值的塑造和培養[2]。
(三)學生對工學交替的認知不夠全面
少部分學生對學校安排的校外實踐教學任務,多采取應付的態度,對學校校企合作單位提供的崗位存在一定的誤解和偏見,認為自己能找到待遇好、工資高和發展前景好的企業;學生未能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存在眼高手低,認為自己可以從事一些高精尖的崗位;學生未能樹立正確的職業觀和就業觀,認為深處企業一線,失去了學習的意義和價值,脫離了真正的學習。
(四)企業合作機制不完善
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動力不足。大多數企業追求利益最大化,企業參與學生培養需耗費大量的人力和財力,而相關政府補貼不能及時到位,導致企業成本過大或發展受阻。在差異性培養模式的基礎上,學生經過短暫培訓后就直接跟崗實習,甚至要求快速融入到公司運行中,學生一時無法適應企業管理,導致達不到企業預期。
二、工學交替教學育人模式的實施
工學交替教學育人模式的真正實施,需要“政校企行”多方面的有效支持和合作。工學交替不僅需要政府職能部門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和支持,同時需要企業提供學生實習的硬件條件,還要不斷完善大學生職業生涯發展制度;學校需要在黨建引領下制訂一整套完整的工學結合的人才培養方案;學生需要轉變個人角色,實現從“在校生”到“職場新人”的轉變,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價值觀等。
(一)強化黨建引領校企合作、工學交替育人模式
高職院校應當統籌行業企業和學校的思想政治資源和力量,把立德樹人的要求貫穿到職業教育發展的各個環節[3]。在“校企合作、工學交替”創新教學育人模式實施過程中,要積極探索黨建引領產教融合,堅持“三全育人”,把黨的建設貫穿至人才培養的各領域,全過程。在教育改革推進過程中,我們應當始終堅持將黨建引領融入到教育教學中,在知識傳授、能力培養過程中,要把思想政教育放在首要位置,要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幫助學生不斷堅定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助力學生成長為“有德、有技、有能、有為”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全面提高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
(二)政府完善實習的激勵機制和保障機制
政府職能部門要進一步健全企業接納學生實習的激勵機制和保障機制,提供學生實習活動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支持,促進擴大和優化與專業對口的實習崗位供給[4];要強化落實實習監管和問責,做到定期組織自查、加強日常監管,對違反實習管理規定的行為,依法依規嚴肅處理;要建立產教融合發展平臺,整合高校企業的優質資源,為校企雙方提供共同發展的機會,做大共同利益、提升合作價值、共享發展成果。
(三)高職院校深化校企合作,推動教學體制改革
高職院校要探索人才多通道培養路徑,建立基于差異化的人才分類培養新模式,滿足學生個性化、多元化發展需要,推動傳統教學體制改革;高職院校要深化產教融合,促進校企合作,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鼓勵學校專業老師深入企業一線,將學到的高技術、技能實踐知識并融入到日常教學中;同時,高職院校可以聘請企業高技能人才、技術能手等為學校兼職專業教師,增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同時,促進與校內教師的交流與合作,幫助教師了解最新產業動態。
(四)學生要轉變就業觀念,修正自我定位
學生在工學交替過程中,要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價值觀,要切實把實習作為必要的實踐性教學環節,要主動適應從“在校生”到“職場新人”的轉變,在實踐中學習專業知識、培養綜合素質和職業技能等;要樹立愛崗敬業的意識,做到遵紀守法、誠實守信、積極勞動,不斷提升學生職業素養。
(五)企業要搭建產教融合平臺,完善產教融合機制
企業在尋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時,在學生實習過程中,要主動完善產教融合機制,積極搭建產教融合平臺,促進產教融合落細落實。企業要積極參與協同育人體系,充分認識到知識創新和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性,共同培養企業發展急需的高素質應用人才;企業要合力搭建協同創新平臺,與高校合作開展科技攻關,共享技術人才和研究成果,助推企業在降本、提質、增效中實現高質量發展[5]。
三、結語
高職院校在進行“校企合作、工學交替”創新教學育人模式實踐過程中,要堅持黨建引領,潤物細無聲中推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最大限度地利用社會資源,培養出職業素養較高、專業理論知識扎實、綜合實踐能力較強的高素質技能人才,滿足市場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助推企業在降本、提質、增效中實現高質量發展。中國軍轉民
參考文獻
[1]張維輝.高職院校實施現代學徒制的現狀及完善路徑研究[D].河北科技大學,2020.
[2]曾紅武.高職院校專業群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與實踐——以工商企業管理專業群為例[J].人才資源開發,2023(06):53-56.
[3]張政利,肖彬.“政校行企”四方聯動下高職校企合作長效機制探索[J].教育與職業,2023(16):61-64.
[4]張祺午.全國職教大會:新征程引領職業教育走向新輝煌[J].職業技術教育,2021,42(15):1.
[5]教育部等八部門聯合印發《職業學校學生實習管理規定》(2021年修訂)[J].西部素質教育,2022,8(02):167.
【基金項目:2021年度徐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課題;基于“校企合作、工學交替”創新教學育人模式的實踐探索(課題編號:XGY2021C016)】
(作者簡介:邱文平,徐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助教,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生涯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