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卓娜
摘 要:國畫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承載著深厚的文化價值和歷史意義。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在高等教育中有效傳承和發展國畫藝術,成為教育界和藝術界共同關注的問題。當前,隨著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的不斷創新,國畫教學面臨著諸多挑戰和機遇。通過對國畫與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的關系、高校國畫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一系列創新教學策略,并在實踐中探討如何有效實施這些策略,為國畫教學的未來發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關鍵詞:國畫教學;文化傳承;教學創新;高等教育;跨學科融合
中國畫是中華民族在人類文化中創造的獨特藝術形式,是區別于其他國家的重要文化符號[1]。與西方繪畫相比,國畫有一套與西洋畫不同的知覺、思維、結構、樣式、材料、技法體系,由此形成了不同的精神狀態、審美趣味和表現方式[2]。美術作為一種重要的藝術表現載體,肩負著傳承人類文化的重要使命[3]。但在實際教學中存在的諸多困難影響了中國畫教學的品質,其中教師國畫專業能力、國畫課程開發與實施能力是其中最大的問題[4]。從教學現狀來看,國畫教學在我國高校教育中不論是作為必修課還是選修課,都還存在一些問題[5]。需要在文化傳承視域下進行不斷改革與創新,不斷創新高校國畫教學方式,從而把我國的民族文化融入國畫教學,以適應新時代的發展。
一、國畫藝術與中國傳統文化傳承概述
(一)國畫的歷史與發展
國畫作為中國最具代表性的藝術形式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新石器時代,人們已經開始在陶器和石壁上繪制圖案。隨著歷史的發展,國畫逐漸從簡單的圖案演變成了一種復雜且富有深度的藝術形式。到了唐宋時期,國畫到達了一個重要的發展階段,畫家們開始注重對自然景觀的真實再現,同時融入了詩意和哲思,使國畫成為一種蘊含深厚文化意蘊的藝術。明清時期,國畫進一步發展,形成了多種流派和風格,如工筆重彩和寫意花鳥等。國畫不僅僅是對自然美的描繪,更是表達畫家情感和思想的載體。到了現代,國畫在傳統技法和主題的基礎上融入了更多的現代元素,與國際藝術接軌,不斷推陳出新,展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廣闊的發展前景。
(二)國畫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地位
作為一種悠久的藝術形式,國畫不僅反映了中國古代社會的歷史和文化,而且是中華民族精神和審美理念的重要體現。國畫的每一筆、每一畫都透露著中國哲學的深邃,如道家的自然主義、儒家的中庸之道以及禪宗的空靈境界。這些哲學思想不斷滋養著國畫的發展,使其成為一個獨特的文化符號。在國畫的世界里,畫家通過山水、花鳥、人物等題材表達對自然和人生的理解與感悟。國畫更是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通過傳統節日、民間故事等內容向年輕一代傳播中國的歷史和文化,使之成為民族文化傳承的橋梁。國畫的意境深遠、風格多樣,反映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多樣性和深厚底蘊,是中國文化寶庫中的瑰寶。
(三)國畫與文化傳承的關系
國畫與中國的文化傳承密切相關,它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是中華民族歷史和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國畫的每一筆、每一畫都融入了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無論是山水畫中的風景描繪,還是花鳥畫中的自然美感,都體現了中國古代文人的審美追求和哲學思想。國畫的發展歷程與中國歷史文化的演變緊密相連,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的社會背景、文化理念和藝術風格。同時,國畫作為一種藝術形式,也在不斷地傳承和創新中發展著。它不僅保存了許多傳統的繪畫技法和題材,還吸收了現代藝術的元素,使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得以傳播和弘揚。國畫教育在中國教育體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通過傳播國畫藝術,培養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和尊重,進而促進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因此,國畫不僅僅是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更是連接過去與未來,溝通古今的文化橋梁。
二、當前高校國畫教學面臨的問題
(一)課程內容與教學方法的局限性
當前的教學模式過于側重于傳統國畫的技法訓練和經典作品的模仿學習,缺乏對國畫深層文化意義和審美理念的探討。這種教學方式雖然有助于基礎技能的培養,但在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批判性思維方面卻顯得力不從心。課程內容往往與現代藝術發展脫節,忽視了將國畫與當代藝術、跨文化視野相結合的重要性。在教學方法上,傳統的講授和示范依然占據主導地位,互動性和實驗性的教學形式較少,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對國畫藝術的深入理解和個性化表達。缺乏創新和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也導致課堂氛圍相對單一,難以適應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興趣點。由于這些局限性,國畫教學往往不能充分發揮其在文化傳承和藝術教育中的潛在價值,也難以吸引學生的持久興趣和參與。
(二)師資力量與教學資源的不足
許多高校的國畫教師隊伍規模較小,且教師的專業背景和教學經驗參差不齊。雖然有些教師可能在國畫領域有深厚的技藝,但他們可能缺乏現代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的訓練,難以滿足學生多元化和創新性的學習需求。國畫作為一門傳統藝術,其教學資源相對于其他更為流行的藝術形式,如西方繪畫和數字藝術,往往顯得更為匱乏。教學材料、設施以及創作空間的不足限制了學生實踐操作的機會,影響了教學效果的提升。高校內部對于國畫教育的投資和重視程度不足,也導致了國畫教學資源的滯后。在數字化和網絡化日益發展的今天,國畫教學資源的數字化轉型緩慢,缺乏足夠的在線教學平臺和數字化教學內容,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國畫教育的普及和發展。
(三)學生參與度與創新能力的缺失
由于教學方法和課程內容的局限性,學生往往在國畫學習過程中缺乏足夠的參與感和興趣。傳統的教學模式主要側重于技法的模仿和傳統規范的遵循,這種方式雖然對基礎技藝的培養有一定幫助,但在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和獨立藝術表達方面效果有限。學生在國畫創作中往往缺乏個人風格和新穎思想的展現,這與國畫教學過于保守、缺乏創新刺激的環境不無關系。當前的教學評價體系往往偏重技能和傳統表現方式的評價,而忽視了創造力和個性化表達的重要性。這種評價體系的局限性進一步削弱了學生探索新技法和表達新觀念的動力。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勵和支持機制,學生在國畫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和創新能力難以得到充分發揮。這也影響了國畫教育在高校中的長遠發展和文化傳承的效果。
(四)教學評價體系的不完善
當前的教學評價體系往往過分強調技巧和傳統表達方式,而忽視了創造力、創新思維和個性化表達的重要性。這種偏向于技術熟練度和傳統規范的評價標準,不僅限制了學生探索和嘗試新方法的空間,還抑制了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和藝術探索精神。此外,評價體系往往缺乏對學生綜合能力和長期藝術發展的考量,過于注重短期成果,忽視了藝術教育中培養學生審美能力、文化理解和持續學習能力的重要性。缺乏多元化和全面性的評價機制導致教學內容和方法難以得到有效的反饋和調整,進而影響教學質量的提升和學生潛能的發揮。為了更好地促進國畫教育的發展和學生能力的全面提升,迫切需要對現有的教學評價體系進行改革,引入更加全面、多元和靈活的評價標準,以更好地適應國畫教育的特點和學生的發展需求。
三、文化傳承視域下高校國畫教學的創新策略與實踐
(一)整合傳統與現代教學內容與方法,更新國畫課程體系
針對課程內容與教學方法的局限性,高校國畫教學的創新策略應聚焦于整合傳統與現代,推動內容與方法的革新。首要任務是更新國畫課程體系,將傳統國畫的技法訓練與現代藝術教育相結合,引入跨文化藝術理論,使學生能夠在學習傳統技藝的同時,了解國畫在全球藝術語境中的位置和價值。教學內容不僅要涵蓋國畫的基礎技巧,還要包括中國傳統美學的哲學思想、國畫的歷史演變,以及國畫在現代社會中的創新應用。通過這種多維度的課程設置,不僅能夠豐富教學內容,還能夠拓寬學生的視野,激發他們對國畫藝術的深層次興趣和理解。在教學方法上,應當倡導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采用更加互動和更具參與性的教學模式。教師可以運用翻轉課堂、項目式學習等現代教學方法,鼓勵學生在課堂上主動探索和實踐,發揮他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同時,高校還應利用現代技術手段,如數字媒體、虛擬現實等,創新國畫教學的表現形式和交流方式。利用這些技術可以使國畫作品的展示和解讀更加生動直觀,為學生提供更加靈活多樣的學習途徑。
(二)加強師資力量,豐富教學資源
高校應積極引進和培養具有深厚國畫功底和現代教育理念的教師。這不僅包括傳統的國畫藝術家,還包括那些能夠將國畫與當代藝術、國際視野相結合的年輕教師。這樣的教師隊伍能夠從不同角度傳授國畫,更好地融合傳統與現代、本土與國際的教學內容。高校還應提供專業發展的機會,如組織教師參加國畫相關的研修班、國際交流和藝術創作活動,以提升他們的專業技能和教學水平。在教學資源方面,高校需投入更多資源來豐富國畫的教學設施和材料。這包括建立專門的國畫工作室、購置高質量的繪畫材料和設備,以及利用數字技術建立國畫作品的數據庫和在線教學平臺。這些設施和資源不僅能提供更好的教學環境,還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作靈感,讓國畫教育超越地理限制。高校還應與博物館、藝術畫廊、文化機構等外部資源建立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更豐富的學習體驗。
(三)提升學生參與度與培養創新能力
提升學生的參與度和創新能力首先需要創設一個更加開放和鼓勵探索的學習環境。教學中應重視學生的主動參與和個性表達,鼓勵他們對國畫傳統進行個性化的解讀和創新性的嘗試。在課程設計中加入更多元化的教學內容,比如結合中國傳統文化、現代藝術理論、跨文化藝術比較等。通過跨學科學習,學生可以從不同角度理解國畫,發掘國畫在現代社會中的新意義和應用。教師可以通過案例分析、批判性討論等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思考和討論,提高他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高校還應加強與學生的互動和反饋,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興趣點,根據學生的反饋調整教學方法和內容。這種雙向溝通有助于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和進步空間,同時也能使學生感到自己的聲音被聽見和重視,從而增加他們的學習動力。此外,高校可以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如在線學習平臺、數字媒體等,為學生提供更靈活多樣的學習方式。這些技術手段不僅能拓寬學生的學習資源,還能提供更多互動和合作的機會,從而促進學生的主動學習和創新能力的發展。
(四)完善教學評價體系,促進教學質量提升
完善教學評價體系需要建立一個更為全面和多元的評價體系。這個體系應該不僅關注技巧和傳統表現的評價,還應重視學生的創新能力、批判性思維和個性化表達。為此,可以設計多種評價方式,如同行評審、教師評價、自我評價和公眾評價等,以確保學生的綜合能力得到全面的評估。這種多元化的評價體系能更好地反映學生在國畫學習過程中的全面進步和創新成果。評價標準應具有靈活性,能夠適應不同學生的特點和學習進程。評價應從過程導向轉變為結果導向,不僅評價學生的最終作品,還要評價他們在創作過程中的思考、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評價方式能夠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極探索和嘗試,而不是單純追求技術上的完美。同時,教學評價還應與國畫教育的長遠目標相結合,關注學生的持續發展和終身學習能力。
四、結語
通過整合傳統與現代教學理念,打破國畫教學內容與方法的局限性,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批判性思維。通過強化師資隊伍和豐富教學資源,解決教學資源不足的問題,提供更優質的國畫教育環境。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完善的教學評價體系便于更全面地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果,鼓勵他們在國畫學習過程中追求創新和個性化表達。未來,國畫教學應繼續探索更多創新路徑,以適應不斷變化的教育環境和社會需求,進一步推動國畫藝術的傳承和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大琳.高校國畫教學多元化模式的構成[J].美術教育研究,2022(16):142-144.
[2]顏瑜.國畫教學在高校美術教育中的運用[J].陜西教育(高教),2022(5):92-94.
[3]胡玉春.重視國畫教學,傳承中華文化[J].基礎教育課程,2018(18):59-61.
[4]喬一秀.落實國畫教學 傳播民族文化[J].中國報業,2018(2):100-101.
[5]肖堯.中國畫教學提升策略探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7(18):90.
作者單位:
內蒙古鴻德文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