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學管理生態系統,涵蓋了技術、內容、教師、學生、管理者以及機制等多個方面的因素。文章深入探討了高職院校在信息化背景下所面臨的教學管理生態系統困境,如技術支持不足、數字化資源質量低下、師生技術應用能力有限以及評價反饋機制不完善等,提出了強化軟硬件支撐、完善數字化資源建設、提升師生技術應用能力以及健全評價反饋機制等路徑,實現教學管理的優化與提升,促進教育教學持續發展。
關鍵詞 教學管理;生態系統;優化路徑
中圖分類號:G717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4.15.013
Optimization Path of Teaching Management Ecosystem in Vocational College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formatization
WEI Liusi
(Guangxi Electrical Polytechnic Institute, Nanning, Guangxi 530007)
Abstract The teaching management ecosyste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formatization covers multiple factors such as technology, content, teachers, students, managers, and mechanisms. The article delves into the difficulties faced by vocational colleges in the teaching management ecosyste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informatization, such as insufficient technical support, low quality of digital resources, limited technical application capabilitie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imperfect evaluation and feedback mechanisms. It proposes paths such as strengthening software and hardware support, improving digital resource construction, enhancing technical application capabilitie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d improving evaluation and feedback mechanisms to optimize and improve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Keywords teaching management; ecosystem; optimization path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高職教育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與機遇。互聯網思維已經深度融入課程教學,引領著數字化學習模式的革新。信息技術已成為實現教育多樣化、個性化的關鍵手段,為高職教育帶來了無限的可能性。在《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中,中共中央、國務院強調了加快信息化時代教育變革的重要性,推動教育組織形式和管理模式的創新。教育部等部門也在多個文件中明確提出,應借助互聯網等信息化手段,服務教育教學全過程,并加速推進智慧教育創新發展。在信息化背景下,優化教學管理生態系統,是提升高職院校教學質量,提高學生學習效果和就業競爭力的有效途徑,也是高職院校適應時代發展的必然選擇。
1 "信息化背景下的教學管理生態系統
信息化教學管理生態系統是一個復雜且多元的網絡,由多個相互關聯、相互影響的因素構成。這些因素包括信息化技術、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教師、學生和教學管理者,以及教學管理機制等。這些因素之間相互作用,共同影響整個教學管理生態系統的運行狀況和效果。
1.1 "信息技術
信息技術在教學管理生態系統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它是推動教學管理走向現代化、科學化和規范化的關鍵支撐。信息技術涵蓋了眾多硬件設備和軟件應用,如高性能計算機、網絡設備、存儲設備、多媒體教室、在線教學平臺,以及各類教學管理軟件等。這些技術工具的引入,不僅使得教學活動更為便捷、高效,同時也為教學管理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通過應用信息化技術,高職院校可以實現教學資源的有效管理和利用,進而提升教學管理的效率和水平。
1.2 "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
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在教學管理生態系統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信息化背景下,教學內容不再僅限于傳統的教科書,而是呈現出多元化的發展趨勢。數字化教學資源,如電子圖書、在線課程、虛擬實驗等,已成為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數字化資源內容豐富、更新迅速,具有互動性和共享性,能夠充分滿足學生個性化、多元化的學習需求。同時,以學生為中心的探究式、互動式教學方法逐漸成為主流。這些教學方法注重學生的參與和合作,通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
1.3 "教師、學生和教學管理者
教師、學生和教學管理者在教學管理生態系統中扮演著核心角色。教師作為知識的傳遞者和引導者,需要熟練掌握信息化技術,以便更有效地運用這些工具提升教學質量。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在信息化環境下需要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學會如何高效利用各類教學資源進行學習。而教學管理者,作為教學秩序的維護者和教學質量的管理者,需借助信息化手段和方法來提升教學管理的質量和效率。
1.4 "教學管理機制
教學管理機制是教學管理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涵蓋了教學計劃的制訂、教學過程的管理、教學效果的評估等各個環節。管理機制為教學管理生態系統中的各個要素提供了規范和指引,明確各個主體的職責和行為準則。通過制訂明確的管理制度和規定,管理機制確保了整個系統的有序運作,避免了混亂和沖突。
2 "信息化下的教學管理生態困境
2.1 "信息化技術支持度不足
一些高職院校在信息技術基礎設施和系統方面存在明顯不足。例如,校園網絡穩定性不足、數據中心容量有限、多媒體教室設備陳舊等問題,都直接干擾了信息化教學的正常開展。此外,由于缺乏統一的數據平臺和信息管理系統,各部門間的數據和信息傳遞常常受阻,導致無法實現有效的數據共享和整合。這不僅增加了教學管理過程中的重復工作,形成了信息孤島,顯著降低了管理效率,同時還嚴重制約了教學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共享,造成了教學資源的浪費。
2.2 "數字化教學資源質量不高
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是高職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改革的關鍵基石。然而,從教學資源的設計、開發、測試、上線到推廣應用,每一個環節都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但由于缺乏統一的標準和規范,以及各方的投入差異,導致教學資源的質量參差不齊。部分資源內容質量上乘,但表現形式略顯單調;而部分資源則過于注重外在形式,內容深度卻有所欠缺。此外,部分教學資源還存在知識滯后、技術落后等問題,難以滿足現代教學的實際需求。
2.3 "師生信息技術應用水平有限
教師方面,一些高職院校的教師習慣于傳統的講授式教學,對于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的應用不夠熟悉或缺乏足夠的興趣。這導致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難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手段,進而影響到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體驗。同時,教師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水平參差不齊,一些教師可能僅具備基本的計算機操作能力,但對于更高層次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如數字化教學資源的設計與開發、在線教學平臺的操作與管理等并不熟悉。學生方面,學生的信息技術素養不足,導致學生在利用數字化教學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協作學習等方面遇到困難,進而影響學習效果和積極性。同時,一些學生可能對信息技術的應用存在畏難情緒,不愿意嘗試新的學習方式和工具。
2.4 "信息化教學評價反饋機制尚待完善
首先,傳統的教學評價方式在信息化教學中顯得過于局限,因為它過于強調學生的知識記憶和應試能力,而忽略了學生在信息化教學中所需具備的多元化技能。例如,學生在利用數字化教學資源進行自主學習、協作學習時,需要具備信息檢索、篩選、整合和應用的能力,同時也需兼具團隊協作、溝通表達等綜合能力。這些能力在傳統的考試中往往無法得到全面評估。其次,信息化教學的反饋機制仍需進一步完善。在信息化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成果需要進行及時跟蹤和反饋,以便適時調整教學策略。然而,目前許多高職院校的反饋機制尚不健全,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溝通渠道不夠通暢,導致學生的學習問題無法得到及時解決,教師的教學效果也無法得到有效的評估和改進。
3 "教學管理生態系統優化路徑
一個完善的教學管理生態系統能夠合理配置教學資源,為師生創造優越的教學環境,使教學管理流程更為簡化、高效。通過高效的管理和反饋機制,教學中存在的問題能夠及時被發現并得到解決,從而進一步確保教學質量的持續提升。因此,高職院校應持續探索和優化教學管理生態系統的策略與方法,以更有效地推動職業教育的進步。
3.1 "強化信息化軟硬件支撐
為了有效推進高職院校信息化建設,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首先,高職院校應加強信息化建設的規劃和頂層設計。這需要高職院校根據自身的教學和管理需求,制訂出科學合理的信息化建設規劃,并明確建設的目標、任務和時間表。此外,高職院校還需加強技術研究和選型,在充分了解市場主流技術和產品的基礎上,進行充分的技術研究和選型工作,以確保硬件和軟件建設的先進性和適用性。同時,高職院校應加強與相關企業、高校等的合作與交流,借鑒先進的技術和經驗,共同推進信息化建設進程。其次,高職院校應加大對信息化建設的投入力度。這包括增加對信息化設施和平臺建設的經費投入,以及實施一系列具體的建設措施。以筆者所在的高職院校為例,學校制訂了數字化校園建設方案,對校園網絡進行了升級改造,擴大了無線網絡的覆蓋范圍,實現了校園范圍內全時段的無線網絡覆蓋;同時,提升了校內網絡運行速度和出口寬帶速度,實現了萬兆主干、千兆接入,總出口帶寬達到1.25G以上;所有教學場所都配備了網絡信息終端和交互式多媒體播放設備,以滿足教師線上和線下教學應用現代信息技術資源的需求。
3.2 "完善數字化資源建設
一是制訂數字化資源長期發展規劃,這是確保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持續、有序發展的關鍵。要明確數字化資源建設的目標與定位,包括建設內容、應用對象、技術路線等,以確保規劃的針對性和可行性,確保資源的建設和發展與學校的整體戰略目標相一致。二是加強數字化教學資源的整合與共享。高職院校需要整合已有的數字化教學資源,避免重復建設和浪費。可以通過建立數字化教學資源庫、平臺或中心,實現教學資源的集中管理、共享和交流。同時,需要加強與其他高校、企業等的合作與交流,實現教學資源的共享和互利共贏。三是注重數字化教學資源的更新與升級。數字化教學資源需要及時更新和升級,以適應教育教學的需求和技術的發展。高職院校需要定期檢查數字化教學資源的時效性,對于已經過時的資源進行替換或刪除。例如,對于計算機類課程,操作系統、編程語言等技術的更新換代很快,需要定期更新教學資源以適應技術的變化。還需要關注數字化教學資源的適用性,根據實際需求對資源進行優化和改進。例如,對于實踐性強的課程,需要加強實驗和實踐環節的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對于語言類課程,需要提供更多的聽說讀寫訓練資源。
3.3 "提升師生的信息化應用能力
提升教師信息化應用能力,可以從專業培訓、團隊支持、實踐項目等方面開展。首先,定期組織專業培訓,確保教師掌握必要的信息技術應用技能。培訓內容可涵蓋數字化教學資源制作、多媒體課件設計以及在線教學平臺的使用等,并邀請業內專家進行授課。其次,設立教師工作坊,為教師提供一個互相交流和分享的平臺。通過分享各自的實踐案例和教學經驗,教師可以共同探討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最佳應用方式。再者,建立技術支持團隊,為教師在信息技術應用方面提供咨詢和指導。這有助于解決教師在數字化教學資源建設和應用過程中遇到的技術難題,使他們能夠更自信、更熟練地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
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除了開設信息技術基礎課程,確保學生掌握基礎的信息技術知識和技能外,還可以引入項目式學習、翻轉課堂等創新教學方法,使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提升信息技術應用能力;建立在線學習平臺,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數字化學習資源,如數字圖書館、在線課程等,引導學生利用信息技術工具進行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培養其信息獲取、分析和處理能力。此外,教師還需要加強引導與支持,為學生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的提升提供及時的支持和幫助,了解不同學生的信息技術水平和學習需求,提供個性化的指導和支持。
3.4 "健全信息化教學評價與反饋機制
建立全面的教學評價體系和反饋機制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首先要明確評價目標和標準,例如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技能的提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等。其次要采用多元化評價方式,結合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價,既關注學生的學習成果,也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再次是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收集和分析數據,實時跟蹤學生的學習進度、成績、學習時長以及參與度等信息。借助數據分析工具,對學生的學習數據進行挖掘,發現學生的學習特點和問題。最后,要建立及時有效的反饋機制,及時的反饋能夠讓學生快速了解自己的學習狀況,發現不足并采取行動進行改進。
基金項目:2021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信息化背景下高職院校教學管理生態系統優化路徑研究”(2021KY1309)。
參考文獻
[1] 孟佑文.教育生態學視角下高職院校教學管理方略探究[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3(6):56-57.
[2] 朱軍.基于教育生態學視角下高職院校教學管理研究[J].財富時代,2020(11):209-210.
[3] 金偉,劉冬秋.大生態背景下高校教學管理信息化建設探究[J].電腦知識與技術,2020(4):106.
[4] 尚朝利,龐黎玲,劉陽陽.基于互聯互通的信息化教學管理模式設計與實踐[J].集成電路應用,2023,40(11):286-287.
[5] 黃明俊,孫南南.信息化時代背景下高校教學管理改革路徑探析[J].教育教學論壇,2023(42):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