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五育”并舉背景下,勞動教育是培養學生綜合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教育內容。強化勞動教育,巧妙地將勞動教育理念融入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組織形式豐富、有育人意義的綜合實踐活動,對培育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具有重要作用。分析了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滲透勞動教育的意義,指出教師可依托趣味性與實踐性兼具的綜合實踐活動實施勞動教育,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長效發展。
關鍵詞:小學教育;勞動教育;綜合實踐活動
作者簡介:王海霞(1990—),女,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育才小學。
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教師應以學生基本學情為著眼點,采取創新的形式,設計富有新意的活動內容,同時有意識地融入“五育”并舉育人理念,以促進學生發展。對此,教師應明確勞動教育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的地位與作用,以此優化活動方式和內容,在鍛煉學生勞動技能的基礎上,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培養他們的勞動素養,從而實現學生多領域實踐能力的綜合發展。
一、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滲透勞動教育的意義
(一)實踐分析,鍛煉學生的問題解決能力
勞動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是一種需要學生充分利用已學知識并付諸實踐的教育形式。學生在身體力行的過程中,可以不斷分析失誤、總結經驗,鍛煉實踐分析能力,提高邏輯思維能力和實際動手能力。將勞動教育融入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可以激發學生的活動參與熱情,還可以讓學生親身經歷勞動,培養主動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具體實踐中,學生需要合理妥善地解決各種問題,例如,如何合理統籌安排時間,如何分工協作完成任務等??傊?,將勞動教育合理融入綜合實踐活動中,能夠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他們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從而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
(二)知行合一,發展學生的勞動素養
所謂實踐出真知,枯燥單一的理論知識灌輸會讓教育過程變得空洞、脫離實際,難以讓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運用于實踐中。知行合一作為綜合實踐活動的重要宗旨,同樣適用于勞動教育。教師帶領學生親身參與,引導學生投身于多方面、全領域的綜合實踐活動當中,可促使學生在積累新知與鞏固舊知的基礎上,提升勞動技能,開闊視野,樹立起以行促知的勞動理念,做到知行合一,從而促進學生勞動素養的發展[1]。
二、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滲透勞動教育的具體策略
(一)學科整合,促進學生應用知識
綜合實踐活動不應局限于單一的形式,應結合多學科內容。對此,教師可以勞動教育為基礎框架,將跨學科內容進行整合,創新綜合實踐活動的形式和內容,以滿足學生的需求,實現勞動教育的目的,促進學生對多學科知識的綜合應用。
以“霧霾現象探秘”的綜合實踐活動為例,該活動旨在引導學生通過各種途徑了解霧霾的形成原因,鍛煉學生收集、整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使學生了解霧霾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危害并學習防護措施。對此,教師應把握住在該綜合實踐活動中融入勞動教育的機會,使該活動融合勞動教育、科學教育與信息教育,讓學生綜合能力得到發展。對此,在活動設計中,教師應注重讓學生進行實踐體驗,使學生通過親身參與實踐活動,深入感受到智力勞動與體力勞動同等重要,從而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深刻體會勞動的意義和價值。在活動過程中,教師要注重跨學科知識的整合,將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技能整合到一起。例如,上網搜集信息屬于小學信息技術教育范疇,探究霧霾產生的原因與小學科學教育的內容相關,在親身實踐中探究相關現象則與勞動教育相關。基于此,教師可讓學生自行上網搜集有關霧霾的圖文信息并保存到U盤,或者拍攝關于霧霾天氣的照片和視頻,仔細觀察在霧霾天氣下人們的生活受到了什么樣的影響并進行記錄,探究霧霾產生的原因。這樣可以使學生在實踐中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教師還可以通過問題來引導學生,例如“誰知道霧霾產生的原因是什么呀?”學生通過查詢資料,可以運用已學知識進行回答。此外,綜合實踐活動的設計需要明確問題導向,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就實際問題進行討論,尋找解決方案。例如,教師可以詢問:“遇到霧霾天氣,我們該采取什么措施來應對呢?”如此可以引導學生結合所學知識和生活經驗進行思考并回答問題,促進學生對已學知識的鞏固,同時激發他們的思維活躍性,提升他們的實踐創新能力。
總之,勞動教育的內容不僅包含體力勞動,還包含智力勞動,探索知識、拓展自身認知的過程就是智力勞動的過程。教師在綜合實踐活動中融入勞動教育,鼓勵學生搜集信息、自行探究,不僅可以使學生了解更多知識,還能引導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以智力勞動促進學生對知識的運用,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
(二)情境體驗,鼓勵學生動手實踐
創設優質的實踐情境是在綜合實踐活動中滲透勞動教育的一個重要方法。對此,教師需要明確學生勞動素養培養的最終導向,始終牢記勞動教育的實際需求,進而在綜合實踐活動中創設優質的情境,幫助學生快速進入狀態,鼓勵學生動手實踐,從而提升綜合實踐活動的教學效果,保證勞動教育向縱深開展。
以“奇妙的繩結”為例,該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在手工勞動過程中了解更多的實用繩結,掌握幾種常用繩結的打法,能運用繩結來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情境,展示人們利用繩結開展勞動的場景,由此導入活動的主題—“奇妙的繩結”。這樣的情境可以充分激發學生的活動參與熱情和興趣。之后,教師可以詢問學生:“日常生活中,有什么地方會用到繩結?”在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和討論時間后,教師可展示事先準備好的不同材質的繩子或布條,如鞋帶、絲帶等,指引學生根據課件所示的步驟動手打瓶口結、蝴蝶結和領帶結,以滲透勞動教育的方式,引導學生通過親自動手操作來探索繩結的奧秘:這個繩結的形成原理是什么?有什么作用?有沒有更好更快的方式打這個結?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參與熱情,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為了增強挑戰性,激發學生興趣,教師可以展示一個復雜的繩結,讓學生進行挑戰。這樣的綜合實踐活動以勞動過程為依托,在為學生創設真實情境的基礎上,能讓學生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感受到勞動的意義和價值。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一些與勞動相關的問題,激發他們的好奇心和思維,同時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勞動的意義和
作用。
可見,若想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融入勞動教育,教師可以通過創設具體情境,鼓勵學生動手實踐,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所以,教師應科學地進行情境的創設,引導學生去探索情境,使學生獲得勞動實踐感悟,培養正確的勞動態度和勞動習慣,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
(三)協作模式,豐富學生交互感知
在勞動教育主題下的綜合實踐活動中,交互性是關鍵要素。教師應創造充足的交互機會,引導學生以共同協作的形式進行活動。教師還應鼓勵學生與同伴進行溝通,分享彼此的勞動感受,探討勞動技巧,交換彼此對相同問題的不同看法,這樣可以為學生勞動品質的培養奠定堅實的基礎[2]。
以“美化社區我參與”的綜合實踐活動為例,其旨在鼓勵學生主動在社區中做各種力所能及的公益勞動,同時引導學生對自己將要開展的公益活動進行詳細策劃,培養學生關注身邊事物以及社區有關問題的主人翁意識。在活動前,教師可以導入話題:“同學們,社區是我們休息、娛樂和社交的場所,是我們共同的家園,愛護社區、美化環境,是我們每個人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那么,我們可以為社區做什么呢?”同時,教師可以展示一些美麗整潔的社區的照片,激發學生參與美化社區活動的興趣,為后續活動和勞動教育的開展做好鋪墊。展示照片后,教師可以繼續引導學生:“剛剛,我們看了很多美麗整潔的社區的照片,然而,我們日常生活的社區中還存在一些不文明的現象,請大家看看以下照片,說說你的感受,面對社區里的不文明現象,你可以做些什么呢?”接著,教師可以展示社區中不文明現象的照片,如隨意堆積在角落的垃圾、隨意貼在墻上的廣告等。在學生充分討論交流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按照活動內容組建小組,如打掃街道小組、清潔小廣告小組、公共健身器材清潔消毒小組等,并引導學生以小組為單位,策劃一次美化社區的活動,例如,如何進行組內分工、如何安排活動時間等。以公共健身器材清潔消毒小組的活動方案為例,由于大多數公共健身器材為金屬材質,且是人們直接接觸的對象,因此,選用的消毒液應無刺激性、毒性和腐蝕性。在活動前,學生應準備口罩和一次性手套,在活動中,要用干凈的毛巾沾上配置好的消毒液,擦拭健身器材表面。在策劃美化社區活動方案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共同討論方案、共同實踐方案,如此可獲得豐富的交互體驗,深刻感受到合作的重要性。
可見,在協作模式下的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融入勞動教育,能夠讓學生學會與同伴交流合作,認識到合作的重要性。此外,在活動中,教師應注重趣味性和互動性,激發學生的積極性,使其獲得實際的成長和收獲,感受勞動的快樂和成就感。
(四)完善評價,補全學生能力短板
在綜合實踐活動的評價環節,部分教師受限于傳統思維,僅憑借自身的經驗對學生進行評價,同時僅以單一的口頭評述形式進行評價,而忽視了學生的勞動過程與勞動素養的發展情況,導致評價不夠科學。對此,教師需要更新教育理念,不斷豐富并完善活動評價方式,除了進行教師評價,還應該進行學生互評與自評,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3]。
以“演示文稿成果展”的綜合實踐活動為例,該活動目標是使學生掌握演示文稿的制作方式,同時以成果展示的形式來表現學習效果,涉及教師和學生之間對學生所展示的演示文稿的評價。教師可先提出勞動任務,要求學生分組制作一份內容充實、形式豐富的演示文稿,同時明確要求:演示文稿內容需要緊扣主題、圖文并茂,注意每頁排版,能合理運用圖片、聲音、動畫等多種素材。之后,教師要給予學生充足的展示成果的時間,并開展評價活動。首先,教師可以開度組間評價活動,讓各小組互相交流,評價彼此制作的演示文稿并進行打分,同時詳細寫下對方制作的演示文稿的優缺點。其次,開展自評活動,讓學生對自己的勞動過程和成果進行評價?;ピu與自評能深化學生對自身勞動能力的認知,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和批判性思維。通過相互交流和反饋,學生可以發現自己的不足,并通過互相學習和幫助來提高自己的能力。最后,教師可以綜合學生互評和自評的結果,按照一定的標準對學生進行評價。
總之,合理的活動設計和完善的評價機制能夠幫助學生查缺補漏,提高學生的勞動素養和綜合能力,助力學生全面發展。多樣化的評價方式還能激發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促使學生之間互相交流、學習和借鑒,不斷完善自我,培養自主學習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總結
綜上所述,小學綜合實踐活動為勞動教育的開展提供了平臺,圍繞提升學生勞動素質這個教育目標設計綜合實踐活動,不僅能鍛煉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培養學生正確的勞動觀念。教師應注意整合活動內容和跨學科知識,積極創設情境,注重引導學生合作,優化評價環節,以更好地在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滲透勞動教育,培養學生的勞動意識、鍛煉學生的勞動技能。此外,教師還需要不斷拓展和創新綜合實踐活動中勞動教育的方式和內容,真正發揮綜合實踐活動與勞動教育的價值。
[參考文獻]
[1]雷陳穎.勞動教育素養提升下小學綜合實踐活動優化策略[J].天津教育,2023(15):135-137.
[2]李桂春.小學綜合實踐活動中勞動教育滲透策略[J].天津教育,2023(12):120-122.
[3]趙晗宇.新時代中小學勞動教育的價值、困境及對策[J].甘肅教育,2023(12):2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