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宏宇

【摘 要】數學實驗作為一個新的課程領域,蘊含著豐富而獨特的育人價值。文章基于學生的真實學情以及數學學科特點,進行了小學數學實驗的設計與實施。通過整合教材內容、擴充實驗資源、拓展實驗內容、融合學科素材,以視角的改變促進行動研究,引領學生在實驗中探究數學本質、在實驗中深化數學思維、在實驗中生長數學思想。
【關鍵詞】數學實驗 學習歷程 數學思維
一、溯源:對數學實驗教學的內涵解讀
“數學實驗”最早出現在著名數學家波利亞所著的《數學與猜想》一書中,他指出完整的數學應包含兩個側面,一個是歐幾里得式的嚴謹科學,另一個是實驗性的歸納科學。美國的“QUASAR計劃”也從認知要求的角度檢視數學教學任務,按記憶型、無聯系的程序型、有聯系的程序型和做數學進行了任務分類。本文提到的“數學實驗”屬于“做數學”的范疇,這類任務意味著深層次地探索和理解數學概念,體現了現實生活情景的復雜性和描述數學的抽象性。根據數學的學科特點和小學生數學學習特點,小學數學實驗被界定為:在數學思想和數學教學理論的指導下,學生借助實物和工具,通過對實驗素材進行“數學化”的操作來驗證數學結論、建構數學概念、探索數學規律、解決數學問題的一種數學學習方式。
二、對標:實施數學實驗教學的現實意義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創新意識主要是指主動嘗試從日常生活、自然現象或科學情境中發現和提出有意義的數學問題;初步學會通過具體的實例,運用歸納和類比發現數學關系與規律,提出數學命題與猜想,并加以驗證;勇于探索一些開放性的、非常規的實際問題與數學問題。小學低年級學生,正處于由前運算階段向具體運算階段轉變的關鍵時期,數學實驗中的實物操作以及基于此而形成的表象操作,構成了思維可視化形成的基礎。數學實驗教學就是聚焦學生的“學”,通過教師創設的數學實驗和提出的核心問題,讓學生通過“自己做”去學習數學,不斷豐富與完善學生原有的認知結構。同時,數學實驗教學的設計與實施更加強調“做”與“思”的相輔相成,通過實驗有效降低學生理解抽象問題的難度,通過實驗有效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科素養,真正實現學科的育人價值。
三、探尋:數學實驗教學開發與實踐的有效路徑
數學實驗教學設計建立在教學內容的基礎上,教師應根據內容編排和學情分析,合理設計實驗內容。基于不同的實驗目的,數學實驗被劃分為結論驗證型和發現探索型兩大類型。它是對新的教學設計觀的順應和強調,是豐富學生數學學習方式、促進學生思維發展、實現學科育人的有效舉措。
(一)整合教材內容,凸顯數學思想
數學實驗作為拓展性的學習活動,往往與所在單元的教學內容息息相關。因此,教師應尋找與之高度契合的學習素材,從學生認知的“最近發展區”出發,通過知識遷移實現知識的深度整合,豐富學生的探索歷程,讓學生生長出屬于自己的新認識,達到超越自我的新高度。
以蘇教版數學一年級下冊“認識100以內的數”單元中“數的順序”一課為例,教材給出了兩種不同形狀的四連方,要求學生聯系百數表中數的排列規律,分析幾個數之間存在的關系,填出符合的數,發展推理能力。教師結合教材將其拓展為數學實驗課例“玩轉百數表”,設計了三個板塊的數學游戲活動,通過不斷變換對象、改變范圍、提高要求,達成了多元化的實驗目標。
實驗一:用給定的圖形(如圖1)框數,要求必須包含數字37。
實驗二:用給定的圖形(如圖2)框數,要求必須包含數字37。
圖1? ? ? ? ? ? ? ? ? ? ? ? 圖2
實驗三:用給定的圖形(如圖3~5)框數,要求必須包含數字37和26。
圖3? ? ? ? ? ? ? ? ? ? ? ? ? ?圖4? ? ? ? ? ? ? ? ? ? ? ? ? ? ?圖5
通過提供豐富的具有典型探索性的實驗素材,用游戲的方式引導學生不斷觀察、發現、質疑、調整,通過追問“可以怎樣框”,從溫故到知新,從無序到有序,從舊模塊到新模塊,啟發學生對獲得的結果和產生的現象進行深入思考,使“實驗”的經歷促進經驗生成。這樣的整合,更加凸顯數學實驗的特征,更加接近數學的核心本質。
(二)擴充實驗資源,深化數學思維
數學實驗的教學旨在通過所創設的情境和核心問題的引領,啟發學生在實驗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讓實驗過程中呈現的實驗現象說話,讓實驗結果獲得的數據說話,讓實驗感悟與學生的體悟對話。在這樣的課程價值引領下,數學實驗的教學不僅幫助學生獲得了一種方法、策略,更是建立起一種博大的數學情懷、一種深刻的思維方式。
以數學實驗課“誰的土豆大”為例,利用一年級學生已有的關于“比一比”的知識,幫助學生體會當兩個物體大小相差明顯時,可以通過直接觀察來判斷;當相差不明顯時,可以借助其他材料或工具,通過實驗操作來得出結論,初步感悟“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
【片段一】激趣導入
1.觀察兩個大小相差明顯的土豆并進行判斷。
2.觀察兩個大小相差不明顯的土豆并進行判斷。
【片段二】各抒己見
通過交流,形成初步的設想,制訂初步的實驗步驟。
【片段三】研而后動
全班交流后,討論實驗的可操作性,并開展現場實驗。
【片段四】學以致用
形成實驗報告,通過反饋交流,豐富體驗。
學生切身感受到問題的存在,從而形成解決問題的內驅力,通過調取生活和學習經驗猜測哪個土豆大,繼而通過實驗進行驗證,在驗證的過程中發現實驗方法的多樣化,提煉得出比較土豆大小就是比較水的多少。通過實驗現象的現場呈現助力學生形成素養,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實現深度學習,并最終學會學習。
(三)拓展實驗內容,觸摸數學本質
史寧中教授說:“世界上很多東西不可傳遞,只能靠親身經歷。”培育、發展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充分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在實驗設計與實施中要溝通知識形式與知識應用,合理分布板塊內容,安排實驗材料和學生活動,將數學學習整體化,使學生經歷完整的探究和驗證的過程,通過“做”與“思”不斷提升能力、積淀素養。
以數學實驗課“分糖果”為例,利用一年級學生已有的關于分與合的知識,探索數與數之間的數學規律,感悟探究規律的數學方法。
1.出示問題:小鄴和小城原來有同樣多的糖果,小鄴給小城3顆后會比小城少幾顆呢?
2.引發猜想:3個?6個?
實驗一:一探究竟,實驗驗證。
小鄴和小城每人6顆,小鄴給小城3顆后,結果會怎樣?
實驗二:二探究竟,由例到類。
小鄴和小城每人5顆,小鄴給小城3顆后,結果會怎樣?
實驗三:三探究竟,探尋規律。
小鄴和小城每人()顆,小鄴給小城3顆后,結果會怎樣?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數學課程要培養的學生核心素養,主要包括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思維思考現實世界,會用數學的語言表達現實世界。本課教學所創設的情境簡明易懂,但在高階思維發展上具有復雜性,對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挑戰性,教師要引導學生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表達與思考著力突出2個“3”,并探究“6”是怎么得來的。三次實驗,幫助學生體會到實驗結果和原來糖果的個數無關,在強化實驗目的的同時厘清知識的來龍去脈,為真正實現深度學習尋找可能的切入點。
(四)融合學科素材,豐富數學體驗
數學實驗能否發揮其效益,還需對數學實驗過程進行精細的“數學化”組織。教師應將相近的課程進行橫向聯通,打破學科壁壘,使數學學習置于現實生活中,實現學科之間的相互融合,借助實際意義的工具完成數學實驗的設計,激發學生的興趣,激活學生的思維,促進學生素養的提升。
以蘇教版數學一年級下冊“認識圖形(二)”單元編排的內容為例,根據實際的教學前考查以及北師大版數學相關內容的動手做欄目,教師開發了“圖形變變變”一課,進行了如下的實驗設計:
實驗一:把一張正方形紙折成一樣的兩部分,怎么折?你能想出幾種方法?
通過學生的反饋交流,除了得到常規的方法外,還有學生運用兩次對折找中心點的方法將圖形折成一樣的兩部分。于是在課堂上進行展示的同時,教師也設計出了新的實驗:是不是經過這個點的所有折法都可以?這是一個非常典型的發現探索型實驗,學生根據課堂上得到的實驗結果得出推論,還進一步推廣到長方形。
實驗二:把長方形、圓、三角形分別折成一樣的兩部分,怎么折?你能想出幾種方法?
因為為每個學生準備的三角形類型不同,學生也得到了不一樣的結論,在課堂上教師引導學生進行了討論:是不是所有的三角形都能分成一樣的兩部分?再讓學生進行進一步的數學實驗,引導學生在實驗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在新的課程視野下,通過數學實驗,學生不僅獲得了知識的涵養、數學能力的提升,更培養了創造能力、動手能力、實踐能力、合作能力。不斷拓寬視野,最大限度地利用各學科特性和資源優勢進行學科整合,是開發數學實驗,實現素養提升的又一重要途徑。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特別強烈。數學實驗教學設計與實施不僅需要重視學生的自主探究,更要關注實驗的板塊化設計,核心實驗的設計能使數學實驗的設計更有主題和方向,使實驗過程更加趨向理性。在探尋小學數學實驗教學設計與實施路徑的過程中,教師應基于學生的數學現實,注重學生主動的知識建構、有效的知識遷移和真實問題的解決,將豐富、直觀的感知內化,在實現思維可視化的同時催生學生抽象思維的萌生,促進他們對數學意義的深度理解和建構。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潘小福,陳美華.小學數學實驗教學的理論與實踐[M].南京:江蘇鳳凰教育出版社,2019.
[3]郭慶松.數學實驗:從研究方式到學習方式[J].江蘇教育,2017(17).
注:本文系南京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專項課題“小學數學進階式作業設計的區域實踐研究”(課題編號:LXD/2021/02)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