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數學教學中的個性化教學逐漸受到廣泛關注。個性化教學作為一種因材施教的教學模式,不僅能夠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還能夠提升教學的有效性。然而,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將個性化教學理念融入小學數學教學中,設計和實施個性化教學活動,構建有效的評價體系等,仍然是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基于個性化教學的涵義和意義以及對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策略,可以推動小學數學個性化教學,提升小學數學教學的效果。
關鍵詞? 小學數學;個性化教學;教學設計;教學活動;教學評價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5995(2024)04-0051-03
在不斷推進的教育教學改革中,學校教育越來越尊重和重視學生的個體差異,注重因材施教,以滿足每一位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數學作為一門重要的基礎學科,對學生的未來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由于學生的認知水平、興趣愛好等方面的差異,“一刀切”式教學模式已經難以適應學生的學習需求。因此,將個性化教學理念融入小學數學教學,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和實施個性化的教學活動,是數學教育工作者應不斷探索的課題。
一、個性化教學的內涵與意義
(一)個性化教學的內涵
個性化教學是指教師以個性化的教為手段,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并促進個體人格健康發展的教學活動。[1]個性化教學是一種重要的教學模式,它強調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行教學,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具體來說,個性化教學要求教育者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興趣愛好和學習習慣等個體差異,設計和實施符合學生需求的教學活動。這樣,學生不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還可以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從而實現有效教學和高效學習。
(二)個性化教學的意義
個性化教學的意義在于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推動學生全面和諧發展。首先,由于學生的認知水平、興趣愛好和學習習慣等方面存在差異,個性化教學可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個性化教學可以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實施個性化的教學,使學生能夠在適合自己的學習環境中,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識,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2]其次,個性化教學要求教育者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成為真正的學習者。通過個性化教學引導學生主動探索和自主學習,不僅能夠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還能夠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問題解決能力。最后,個性化教學倡導科學合理的評價方式,不僅關注學生的考試成績,還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以全面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二、當前小學數學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方法單一
由于課程內容繁多,小學數學教師往往采用單一講授法來完成教學任務。這種教學方法能夠高效地將教學內容教給大多數學生,保證了課程內容的傳授,卻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缺乏對學生的引導和激勵,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缺乏主動性和積極性。[3]同時,單一的講授法也缺乏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使得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時,往往只能停留在記憶和模仿的階段,缺乏創新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二)個性化需求未被充分關注
每個學生的認知水平、興趣愛好和學習習慣都存在差異,這就要求小學數學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因材施教,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然而,由于當前小學班級人數較多,教師往往只能關注到學生的共性需要,難以做到對每一位學生的學習情況都了如指掌,學生的個體差異性往往被忽視。學生個性化需求未被充分關注可能會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容易產生挫敗感,甚至對學習失去興趣,從而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和全面健康發展。
(三)評價體系的不完善
當前,小學數學教學效果的評價多是由教師來進行的,評價的方法有作業、考試以及隨堂提問等。一般來看,小學數學教師會在教學之后出示練習題,讓學生當堂完成,了解學生的學習效果。隨后,教師會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完成,教師予以評價,診斷學生的學習情況。另外,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學校一般會組織不同形式的考試與測驗,來檢驗學生階段性學習的效果。無論是隨堂提問、課后作業還是階段性考試,都是學校和教師施加于學生的單向評價,學生主體處于教學評價的被動地位,難以激發學生自主總結、自主評價、自主反思的意識,不利于培養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三、小學數學個性化教學的策略
(一)以學生需要為出發點開展教學設計
1.根據學生個體差異設定教學目標
為了滿足學生學習的個性化需要,首先,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學習水平,明確教學目標,這些目標應當具體、明確、可實現,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有明確的方向和目的。其次,教師還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制定適合不同學生的個性化學習目標,這些目標應當能夠激發不同水平學生的學習興趣,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提高學習效果。同時,教師還要根據學生的學習進度,適時調整學習目標,確保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不斷取得進步。
2.依據學生水平選擇教學內容
首先,教師要選擇適合學生的教學內容。這些內容應當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促使他們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提高學習效果。其次,在教學內容的選擇過程中,教師還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針對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選擇不同的教學內容。[4]再次,在教學內容的選擇過程中,教師還要充分考慮多種教學資源,如教材、課件、實物等,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材料,使他們能夠在學習過程中更高效地掌握知識,提升學習成績。
(二)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
為了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教師需要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主動學習、樂于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1.啟發式教學法
運用啟發式教學法,通過教師的啟發和引導,讓學生通過主動探索獲得知識,可以培養學生對于知識學習的興趣,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例如,在教學分數的時候,教師可以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運用分數的知識來探索解決問題的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不僅要提供必要的指導,還要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問題解決能力。
2.合作學習法
合作學習法是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來展開學習,這種方法可以促進學生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學生的社交能力和團隊意識。例如,在教學加減法的時候,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不同的小組,讓學生在小組內進行討論和合作,共同解決加減法的實際問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小組合作,發表自己的意見,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和責任感。同時,教師在組建學習小組時需要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原則,讓處于不同學習水平的學生組成一個學習小組,引導他們互相學習,以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
3.實踐探究法
作為一種重要的教學方法,實踐探究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強調學生通過實際操作和探索,主動構建知識體系,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通過實踐探究,學生不僅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還能夠發展自己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在實踐探究法實施的過程中,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探究題目和活動,引導學生主動參與,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在教學長方體和立方體的體積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如盒子、水杯等,進行實際測量,計算出物品的體積,然后與理論計算的結果進行對比分析,找出差異的原因,進一步深化學生對體積概念的理解。在實踐探究的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發表自己的意見,提出疑問。同時,教師要及時對學生的探究過程進行指導,幫助學生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4.創新思維訓練法
創新思維是指人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能夠跳出傳統的思維模式,提出新的觀點和方法,從而實現突破與創新的思維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新思維訓練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重要方式。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一系列創新性的教學活動,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主動探索,發揮自己的創新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例如,教學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時,教師可以設計一系列的數學游戲,讓學生通過游戲的形式,自主探索方程的解法。另外,在教學平面圖形的性質和特點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如紙片、剪刀、尺子等,進行實際操作,探索圖形的性質和特點。多種形式的創新思維訓練活動中,學生遇到問題時可以自主開展探究并提出自己的解決辦法,學生的個性得以彰顯,創造能力得到發展。
(三)開展多層次的教學評價
1.自我評價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自我評價是一種十分重要的評價方式,其主要目的在于讓學生主動反思和總結自己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成果,從而更好地認識自己,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和自信心。為了更好地實現自我評價的目的,教師首先需要幫助學生明確自我評價的內容和標準。這些內容和標準應當包括學生的學習態度、學習方法、學習成果等方面。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根據評價內容和標準,對自己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成果進行全面、客觀的分析和評價,找出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從而制定出適合自己的學習計劃和策略。通過自我評價,學生能夠對自己的數學學習進行全面反思與總結,摸清問題,為后續的改進提供方向。
2.同伴評價
同伴評價,即學生之間相互進行的評價,是一種能夠促進學生相互學習、相互幫助的有效評價方式。在進行同伴評價前,教師應當與學生共同討論和明確評價的目標,幫助學生理解同伴評價的意義和價值,從而更好地參與到評價活動中。然后,教師應設計合適的評價工具。在小學階段,評價工具應當簡單易懂,容易操作。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學科特點,設計一些適合學生的評價表格、評價卡等工具,指導學生進行評價。最后,進行分組合作。同伴評價通常需要學生分組進行,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學科特點等因素,將學生分成學習小組,并指導他們進行合作學習和同伴評價。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相互觀察、相互評價,發現對方的優點和不足,從而互相學習、共同進步。
3.教師評價
教師評價是指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成果展開的評價,是一種能夠促進學生學習的重要手段。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通過評價,可以更清晰地了解學生的優點和不足,進而為學生提供針對性的指導和幫助。為了更好地實現教師評價的目的,教師首先要明確評價的內容和標準。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成果進行全面、客觀的分析和評價,找出學生的優點和不足,從而提出合理的建議。此外,教師還應該創設良好的評價環境,讓學生在積極、和諧的氛圍中接受教師評價。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多種形式的評價,包括口頭評價、書面評價、個別評價、集體評價等。同時,教師還要利用多種評價工具,如問卷、評價表等,以提升評價的效果。
實施個性化教育,不僅是教育模式的改變,而且是對教育本質的深入思考和探索。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不斷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完善評價體系,致力于為每一個學生提供更加個性化的、高效的成長方案,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不斷推動教育質量的提升,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凌媛媛,法國克萊蒙費朗第二大學,法國克萊蒙費朗市 63000)
參考文獻:
[1] 李如密,劉玉靜.個性化教學的內涵及其特征[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9):37-40.
[2] 楊瑩.小學數學課堂個性化教學的探索[J].中學生作文指導,2019(26):61.
[3] 金紅.大數據時代小學數學個性化教學方法探索[J].中小學電教(下),2022(10):3.
[4] 范小紅.基于信息技術的小學數學個性化教學探索[J].數學大世界(小學三四年級版),2021(5):17.